苏州市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943944 上传时间:2018-11-09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5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州市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苏州市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苏州市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苏州市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苏州市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苏州市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十二五” 时 期是苏州 转型升级、创新发 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转变文化发展方式、争创文化发展新优势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进一步深刻认识文化是苏州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加快推动苏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根据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一、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 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三区三城 ”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充分发挥文化教育人民、引导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牢固确立宣传思想文化“ 主战线、主阵

2、地、主力 军” 的地位,全面落实文化改革发展“ 三加快一加 强” 任务,推动 文化科学发展,转变文化发展方式,加快文化改革创新,不断开创苏州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二)发展目标贯彻国务院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围绕我市率先基2本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加快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发展体系、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体系,不断提升苏州文化软实力和对外影响力,努力建设文化凝聚和引领力强、文化事业和产业繁荣、文化人才荟萃、吴文化特

3、质鲜明的文化强市。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巩固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扎实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大力弘扬“张家港精神” 、“昆山之路”、“ 园区经验” 和 “崇文、融和、创新、致远”的苏州城市精神,有效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推动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努力形成具有示范意义的苏州特色经验。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创建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抓手,率先建成较为完善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公益性文化单位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逐步实现,人民

4、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公共文化建设水平进入全国第一方阵。构建文化产业发展体系。以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为目标,大力促进文化与科技、创意、金融、旅游相融合,将苏州丰厚文化底蕴和对外开放优势、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打造区域特色鲜明的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文化3产业体系。到 2015 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25%左右,占全市 GDP 的比重确保达到 6%,力争达到 7%,努力将苏州建设成为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城市。构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建立完善科学的、符合苏州实际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机制,加强古城古镇古村落、历史街区、不可移动文

5、物保护,扎实做好大运河、苏州古城相关项目和江南水乡古镇申遗工作,推进吴文化考古和大遗址保护工作,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建设和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保护机制,大力促进遗产资源合理利用取得新进展,着力彰显吴文化特色魅力,打响历史文化品牌。构建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体系。突出文明创建活动的群众主体性、区域均衡性和工作针对性,实施城乡文明一体化推进,探索具有苏州特色的公共文明建设模式,实现公共文明建设科学化、制度化、常态化,推动市民文明素质显著提高,城乡环境面貌显著改善,进一步形成和巩固文明城市建设长效机制,确保苏州市、张家港市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力争昆山、常熟、太仓、吴江四个县级市全部进入文明城市行列

6、,形成“ 全国文明城市群” 。(三)基本原则坚持协调发展。把文化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推动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建设相协调。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统筹城乡、区域文化发展,统筹繁荣4精品文化与活跃群众文化,统筹对内凝聚人心与对外塑造形象,实现文化建设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协调。坚持改革创新。大力推进文化观念、文化体制机制、文化内容形式、文化传播手段、文化业态和文化科技创新,推进文化与经济、科技融合发展,加强高新技术在文化发展中的运用,提高文化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使创新作为推动文化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动力。坚持发展为民。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

7、、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一)弘扬城市精神,建设公共文明提升工程1.加强理论学习宣传。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领会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坚定理想信念。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巩固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以党员干部为重点,以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党校轮训、专题培训、领导干部“ 菜单式” 选学、 “苏州论坛”等为主要形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巩固提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扎实开展创先争

8、优活动,努力把理论学习的成效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思路、决策和能力。充分发挥干部理论教育宣讲团的作用,探索利5用媒体、文艺作品、出版物等多种载体和渠道,广泛开展理论和形势政策宣讲活动,推动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推进先进文化“进基 层、进网 络、进人心”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 论课教学和研究工作,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2.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紧密结合苏州建设“三区三城” 、率先基本 实现现代化的实践,以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苏州的实践”、 “科学 发展观在苏州”、 “经济社会转型升级”

9、 、“苏州城乡一体化” 等课题研究,形成一批 优秀成果,培育具有苏州特色的优势学科。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坚持以项目为纽带,以专家为龙头,以市级重点研究基地为载体,加大对人才和精品的激励力度,引导和规范各类民间社科研究机构和团体的发展。3.培育弘扬城市精神。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大力弘扬 “张家港精神” 、“昆山之路” 、“园区经验” “三大法宝”有机结合,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发展“崇文、融和、创 新、致远” 的苏州城市精神,不断赋予城市精神时代内涵和新鲜活力,使之成为建设“三区三城”、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动力。进一步确立城市精神在城市价值观中的指导地位,加强典型宣

10、传,加强载体建设,利用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重要节庆活动、重大事件等积极宣传、传播城市精神,推动城市精神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使弘扬6城市精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成为苏州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根基和源泉。4.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弘扬社会正气。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倡导市民群众自觉践行苏州市民守则,积极营造“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的社会氛 围。广泛开展公共文明教育实践,加强公民诚信、社会责任、科学精神教育,弘扬团结互助、友爱诚信的人际关系。进一步巩固扩大“乡风文明 ”建设成果,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培育具有自立意识、合

11、作精神、法制观念、创业本领和文明生活方式的新型农民。全面落实苏州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五年行动计划,整合社会资源,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持续深入打造一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载体和特色品牌,持续提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水平,保持未成年人德育工作在全国领先。5.深化精神文明创建。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强化职业操守,支持创新创业,鼓励劳动致富,发扬团队精神。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建立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积极推动实施政务效能提升、文明

12、素养培育、公共环境优化、公共事业普惠、交通文明共铸、城乡文明一体化推进和文明建设示范七大行动,全面提升社会公共文明程度,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全国文明7城市建设成果,确保苏州市、张家港市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力争其余四个县级市全部进入文明城市行列,率先建成“全国文明城市群”。着力推动文明建设城乡统筹、一体发展,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社区创建,深入开展各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提升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水平。到 2015 年,全市 80%村镇和社区建成各级文明村镇、文明社区。 6.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推动新闻宣传工作创新,营造社会和谐氛围。以党报、电台、电视为主体,整合都市类媒体

13、、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多种宣传资源,努力形成主流舆论强势。做大做强苏州日报报业集团、苏州广电总台,力争进入全国地方报业和广电业第一方阵。办好“名城苏州” 、“苏州新闻” 等新 闻网站,壮大网 络媒体实力。支持市主要媒体发展手机网站、手机报刊、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网络广播、网络电视以及轨道交通广播、电视、报刊等载体,加强规范管理,建设一批优质新媒体品牌,抢占舆论引导制高点。进一步健全新闻发布制度、重大突发事件报道工作机制,完善党委、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和重大民生问题新闻发布工作,探索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加强社会热点的舆论引导。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和网络文明建设,提高网上舆论引导和监管能力。加强新闻行业

14、自律,大力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 活 动,提高 传播 艺术,增强新闻宣传 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二)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公共文化惠民工程87.优化文化设施网络。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建管用并举,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苏州市区重点建设现代传媒广场、苏州新闻大厦、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苏州艺术剧院、“中国昆曲 ”剧院、苏 州演艺中心二期、吴中区 现代文体中心、高新区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重大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苏州文联文艺家之家。加快构建资源共享、协同采编、统一检索、一卡通用的城乡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全市新建公共图书馆分馆不少于 200个。各县级市(区)继续建设一批体现区域特色的大型

15、文化设施,加快推动图书馆、文化馆和镇(街道)文化站全部达到国家等级标准,实现评弹书场(票友活动场所)、 “基本现 代化广电站” 镇(街道) 全覆盖,建立起农家书屋、党员现代远程教育服务中心、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和乡村图书室“ 四位一体” 的“基层综合信息服务站”,高水平实现数字广播电视户户通。到 2015 年,全市公共文化设施每万人拥有量达 3000 平方米,人均公益性文化设施面积达 0.18 平方米,全面建立起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8.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充分发挥公益性文化单位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骨干作用,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着力提高生产能力和服务

16、水平,提供适应人民群众需要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着力提升市和县级市(区)两级综合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等重点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现代化运作和管理能力,做优做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阵地和示范窗口。加强基层文化站人员的9配置和管理,建立基层文化阵地建管用长效机制,繁荣群众文艺创作。加快提升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推进数字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剧场、农家书屋建设,实现文化资源向数字化、共享型资源转化。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补贴的方式,支持文化企业生产质优价廉、安全适用的公共文化产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文化资源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合理流动,拓宽选择公共文化产品的空间。发展专、精、

17、特、新中小文化企业,鼓励、引导农民和社区居民自办文化,开发独特文化资源,丰富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文化产品种类和数量。9.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做优做强“苏州阅读节” 、“群星璀璨”文化惠民活动,推动全民阅读活动保持全国先进水平。深入开展文化下乡和文化“ 三送工程 ”、舞台艺术和数字 电影“四进工程”,发挥苏州市文艺家志愿者队伍和苏州文联艺术团作用,定期举办 “送欢乐到基层” 、“苏州百名 书画家惠民进万家 ”活动,开展昆曲、评弹、少儿喜剧、古琴等优秀艺术为在校学生公益演出活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针对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及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服务,力争年均开展各类公益性展演展示活动不低于 3 万场

18、次,年均向基层送书 10 万册、送戏 3000 场次、送电影 1.3 万场次以上。广泛开展“一 镇一品、一 镇多品” 以及“一村一品”特色群众文化活动,鼓励举办各类基层民间文艺节、农民文化艺术节和镇(街道)、村(社区)文化节,加强“ 民间文化艺术之 乡” 、“特色文化艺术之乡”和10“文化示范镇、文化先 进镇(街道)” 建设 ,至 2015 年,全市 50%以上的镇(街道)要建成“文化示范镇、文化先进镇(街道)” 。(三)加快转型升级,建设文化产业跨越工程10.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着力扩大文化产业规模总量,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加快发展创意设计业、文化旅游业、

19、出版发行业、新闻传媒业、数字内容和动漫业、会展广告业、印刷复制业、工艺美术业、演艺娱乐业、影视制作业十大重点产业门类,重点建成虎丘地区保护开发利用工程、胥江一号5D 炫幻秀文化商业综合体、中国工艺文化城、中国光华(苏州)文化创意产业园、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整治保护利用工程启动项目、华谊兄弟电影主题公园、苏州国际科技园五期创意产业园、苏州太湖古村落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苏州国际影视娱乐城、金枫路创新创意产业街区、东渚特色工艺美术产业基地、苏州阳澄湖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园、苏州凤凰国际书城、台湾诚品书店文化商业综合体、苏报集团印刷数字化产业园、昆山玉骐麟动漫城堡、张家港软件(动漫)产业园等一批具有产业集聚效应的项目,在全市力争发展建设 50 个文化产业载体、板块和集聚区。到 2015 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 GDP 的比重确保达到6%,力争达到 7%。11.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加快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着力培育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创新型文化企业。加强对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