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947529 上传时间:2018-11-09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1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昆明市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昆明市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昆明市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昆明市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昆明市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昆明市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20112015)防灾减灾是我市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型、社会性、基础性公益事业,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为履行防灾减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推进全市防灾减灾事业发展,依据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防震减灾、水利、防洪、气象、地质灾害防治、民政救助、农业、林业等法律法规以及国家防灾减灾规划(20062020 年)、 昆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 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制订本规划。一、我市防灾减灾现状与面临的形势(一)现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减灾工作,把防灾减灾作为实现昆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总体目标的重

2、要保障。近年来,全市各部门、各行业大力加强减灾工程和非工程建设,全市防灾减灾能力明显提高,灾害损失有了明显下降。1、灾害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逐步健全。2006 年以来,减灾机构逐步建立,减灾管理体制、政策咨询支持体系、综合协调机制日益完善。先后公布实施了抗震、消防、防洪、气象、地质灾害防治等地方性法规规章,减灾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健全。2、灾害监测预警预报体系初步建成。气象、地质、地震、农2作物病虫害、森林防火和森林病虫害等方面的灾害监测预测预警预报系统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覆盖面和及时性得到有效提高。3、减灾工程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市政府加大了对防汛抗旱、防震减灾、地质灾害、林

3、业、农业、水利、生态建设等减灾重点工程设施的投入,先后建成和完善了松华坝、掌鸠河、柴石滩等水利工程、护林防火工程、生态建设源治理工程等一批防灾减灾骨干工程,重点区域和城市的防灾减灾设防水平得到有效提高。4、自然灾害应急处置体系基本形成。国务院颁布实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 5 个自然灾害类专项预案后,全市及县(市)区都已制订了灾害应急救助预案。减灾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初步建成,市级和多灾易灾县(市)区建立了地方救灾物资储备库。市级和县(市)区各级人民政府不断加大抗灾救灾投入力度,灾害应急资金快速拨付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5、减灾科普宣传全面推进。市级和各县(市)区、各部门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

4、减灾科普活动,广泛宣传减灾知识,提高公众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有所提高。(二)存在的薄弱环节目前,我市的减灾工作还存在一些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一是减灾综合协调机制尚不健全,各县(市)区、各部门间信息共享和协调联动机制、民间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减灾的机制还不够完善;二是减灾相关配套措施不够完善;三是灾害监测体系还不3够健全,预警信息覆盖面和时效性尚待提高,灾情监测、采集和评估体系建设滞后;四是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城市中心区、人口密集区及灾害多发区的避灾场所建设滞后,大城市和城市群灾害设防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村群众住房防灾抗灾标准普遍较低;五是基层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尚需进一步健全,抗灾

5、救灾物资储备体系不够完善,应急通信、指挥和交通装备水平落后;六是减灾资源普查、灾害风险综合调查评估等方面工作尚未开展,各类灾害风险分布情况掌握不全,隐患监管工作基础薄弱;七是减灾领域科技支撑、特别是综合减轻灾害风险科技工作还比较薄弱,灾害监测预警、防范处置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应用尚待加强,巨灾发生机理、规律、防范对策等方面的研究还需深入;八是各级灾害管理人员业务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面向基层乡村社区的减灾科普宣传有待进一步深入,社会公众减灾意识仍较薄弱。(三)面临的形势“十二五” 期 间是昆明 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 时期,防灾减灾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1、地震形势严峻,防震减灾任务艰巨。昆明市拥有

6、700 多万人口和集中了全省主要的物质财富,在全省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但从昆明地区地质结构看,昆明地区内有数条活动强烈的地震构造带,主要为南北向的小江断裂带和普渡河断裂带,是一个地震多发区和易发区,历史上曾多次发生过4破坏性地震。昆明的 14 个县(市)区中有 3 个九度区,8 个八度区,3 个七度区。据省、市地震部门专家分析预测,未来 3 年,云南省发生大震的可能性大,强震活动呈现由西向东转移的态势。2、城乡建设需提高整体抗震能力。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推进和城镇环境的变化,各种重要设施、高层建筑和重大基础工程日益增多,人口大量向城镇集中。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多震的形势,特别是建设

7、工程的发展趋势,要求迅速提高城乡的整体抗震能力,这对提升昆明市防灾减灾工作的整体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3、经济社会健康发展需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我市地处低纬高原,地形地貌复杂,是气象灾害多发区,气象灾害种类多,强度大,频率高。干旱、暴雨、雷电、冰雹、大风、低温冻害、大雾等灾害时有发生,由气象灾害引发的滑坡、泥石流、山洪以及森林火灾等次生衍生灾害也相当严重,对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以及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据不完全统计,我市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达 100 万亩左右,受重大气象灾害影响达 100 万余人次,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全市GDP 的 13%。4、全球气候变暖与自

8、然灾害风险加剧需提高防灾减灾能力。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与自然灾害风险加剧。有关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灾害风险分布和发生规律的影响将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因此,对昆明市而言,暴雨洪涝灾害增多,发生流域5性洪水的可能性加大;局部强降雨引发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将会增多;降雨季节性分配将更不均衡,持续性干旱程度加重、出现高温热浪和重大旱灾的可能性加大;森林火灾发生几率增加;农林病虫害危害范围可能扩大。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规划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 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统筹考虑各类自然灾害和防灾减灾设

9、防要求,充分利用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防灾减灾资源,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科技、市场等多种手段,建立健全综合防灾减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着力加强灾害监测预警、防灾备灾、应急处置、灾害救助、恢复重建等能力建设,扎实推进防灾减灾工作由减轻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基本原则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参与;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各负其责,区域和部门协作减灾;减轻灾害风险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协调。(三)规划目标1、自然灾害(未发生巨灾)造成的年均死亡人数比“十一五”6期间明显下降,年均因灾直接经

10、济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比例控制在最低限度内。2、建立防灾减灾综合协调机制。3、基本建成昆明市综合减灾与风险管理信息共享平台,建立灾情监测、预警、评估和应急救助指挥体系。4、灾害发生 24 小时之内,保证灾民得到食物、饮用水、衣物、医疗卫生救援、临时住所等方面的基本生活救助。5、灾害损毁民房恢复重建普遍达到规定的设防水平;在城市中心区、人口密集区、多灾易灾的城镇和城乡社区普遍建立避难场所。6、建立城乡社区建立减灾救灾志愿者队伍,公众减灾知识普及率明显提高。三、主要任务为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十二五” 期 间要重点加强和完成以下八方面的建设任务:(一)加强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和信息管理能

11、力建设。全面调查我市重点区域各类自然灾害风险和减灾能力,查明主要灾害风险隐患,基本摸清我市减灾能力底数,建立完善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数据库。对我市重点区域各类自然灾害风险进行评估,编制我市灾害高风险区域及重点区域灾害风险图,以此为基础,开展对重大项目的灾害综合风险评价工作。完善灾情统计标准,建立灾害灾情统计体系,健全灾情信息快报、核报工作机制。建立相7关部门的灾害信息沟通、会商、通报制度。充分利用各有关部门的基础地理信息、经济社会专题信息和灾害信息,建设灾害信息共享及发布平台,加强对灾害信息的分析、处理和应用。(二)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建设。建设完善各类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预报网络系统。在完善

12、现有气象、水文、地震、地质、环境等监测站网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监测密度;推进监测预警基础设施的综合运用与集成开发,加强预警预报模型、模式和高新技术运用,完善灾害预警预报决策支持系统。加强洪涝、干旱、地震、滑坡、泥石流、农林有害生物及高极端灾害性气候事件的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发布机制,充分利用各类现代传播方式,准确、及时发布灾害预警预报信息。(三)加强自然灾害综合防范防御能力建设。全面落实防灾、抗灾、减灾、救灾各专项规划,抓好防汛抗旱、防震抗震、地质灾害防治、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控、林业等减灾骨干工程建设。重点加强对河流、水库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地区的综合治理,加大农田水利基

13、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强洪涝地震多发地区防灾避灾设施建设,有效提高大中型工业基地、交通干线、通信枢纽和生命线工程的防灾抗灾能力。制订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以及开展灾后恢复重建,要充分考虑减灾因素。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原则,统筹做好农业和农村减灾,工业和城市减灾以及重点地区的防灾避灾专项规划编制与减灾工程8建设,全面提高灾害综合防范防御能力。(四)加强我市自然灾害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加强我市自然灾害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统一指挥、分级管理、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编制和修订工作,基本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预案体系。加强救

14、灾物资储备网络建设。加强减灾救灾装备建设。加强民政减灾救灾工作队伍和军队、武警、公安消防部队等骨干救援队伍及专业救援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社会动员机制,充分发挥群众团体、红十字会等民间组织、基层自治组织和公民在灾害防御、紧急救援、救灾捐赠、医疗救助、卫生防疫、恢复重建、灾后心理支持等方面的作用;研究制订减灾志愿服务的指导意见,全面提高减灾志愿者的减灾知识和技能,促进减灾志愿者队伍的发展和壮大。(五)加强灾害综合应对能力建设。加强对灾害发生机理、活动规律及次生灾害相互关系研究。建立健全应对灾害风险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制订灾害高风险区域的灾害应对方案,开展应对灾害的演练。(六)加强城乡社区减灾能力

15、建设。推进基层减灾工作,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完善城乡社区灾害应急预案,组织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减灾活动和预案演练。不断完善城乡社区减灾基础设施。强化减灾避难功能,在多灾易灾的城乡社区建设避难场所。建立灾害信息员队伍。加强城乡社区居民家庭防灾减灾9准备,建立应急状态下社区弱势群体保护机制。全面提高城乡社区综合防御灾害的能力。(七)加强减灾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加强综合减灾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在减灾领域的应用。加强减灾关键技术研发,深入研究各灾种之间、灾害与生态环境、灾害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研究制定综合减灾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加快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应用

16、,以及减灾高技术成果转化。加大对综合减灾的科技资金投入。鼓励科研工作者和科技团体积极参与减灾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八) 加快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和建设。加快推进昆明市中心城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20112020)的编制,要把应急避难场所作为城市必需的公共设施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与城市建设同步推进。在进行广场、公园、绿地、学校、体育场馆、城中村改造等规划建设时,必须充分考虑应急避难需求并在规划中明确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项目,做到统筹考虑,综合利用。在学校、医院、商场、体育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要设置应急疏散通道,配备必要的救生避险设施。(九)加强减灾科普宣传教育能力建设。强化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减灾

17、责任意识,建立政府部门、新闻媒体和社会组织协作开展减灾宣传教育的机制。将减灾知识普及纳入学校教育内容,纳入文化、科技、卫生“ 三下乡” 活动,开展减灾普及教育和专业10教育,加强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支持群众团体、民间组织和基层自治组织开展防灾避险知识宣传。编制减灾科普读物、挂图或音像制品,推广地方减灾经验、宣传成功减灾案例和减灾知识,提高公民防灾减灾意识和技能。四、重点项目(一)气象重点项目1、人工影响天气工程昆明是全国严重缺水的省会城市之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区域性国际城市建设的推进,昆明城市供水的形势将更加严峻。在城镇供水主水源库区开展常态化人工增雨基地建设,建立完善现代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系统,实施常态化人工增雨作业,充分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增加库塘蓄水,有效保障城镇供水能力,减缓城市缺水形势,同时保护森林植被,发挥生态效益。(1)常态化人工增雨基地工程:扎实推进松华坝、云龙水库常态化人工增雨基地建设,落实固定作业点投资;全面启动各县(市)区中心城镇供水主水源库区常态化人工增雨基地建设工程。(2)现代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系统:基于气象信息网络、天气预报技术和气象信息产品支持,依托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撑,建设现代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平台,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能力、水平和效果,开展效益评估,为增雨防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