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维摩诘所说经讲义静波法师一 维摩诘经的翻译和弘传维摩诘经是维摩诘所说经的简称,也简称维摩经 ,或者也称不可思议解脱法门经 。此经的汉文译本有六种以上。1 后汉灵帝中平五年(188 年) ,由严佛调在洛阳译出,称古维摩经 ,有两卷。2 三国时代的吴国黄武二年(233 年)由支谦在武昌译出,称维摩诘经 ,有两卷。3 西晋惠帝元康元年(291 年)由竺法兰译出,称毘摩罗诘经 ,有三卷。4 西晋惠帝泰安二年(303 年)由竺法护译出,称维摩诘所说法门经 ,有一卷。5 后秦弘始八年(406 年)由鸠摩罗什在长安大兴善寺译出,称维摩诘所说经 ,也称不可思议解脱法门经 ,有三卷。6 唐太宗贞观年间,由玄奘三
2、藏法师在长安大慈恩寺译出,称说无垢称经 ,有六卷。除此以外,在西晋时期有支敏度,为使人便于研究本经起见,将来华已译出的三种译本,编辑为一本,共有五卷,称合维摩诘经 。综合上述,虽有六种译本,只是东汉严佛调、西晋竺法兰、竺法护等三种译本已经失传,就是支敏度的合维摩诘经也已泯没,现在在藏经中所能看到的仅有三国吴支谦、后秦鸠摩罗什、唐玄奘的三种译本。而就现存的三种译本当中,流通最广的是罗什的译本,因罗什的译本文简义赅,词句优美,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深受广大佛教徒的喜爱。人们往往喜欢阅读此种译本,所以流行最广。由于维摩诘经博大华美,是对佛法了义的切身体会与实践,所以古往今来对其讲说、注释、弘扬也就特别广
3、泛,如古代的成实师、地论师、天台宗、禅宗、三论宗等各家的注释有几十种之多。维摩诘经属于真空法性部的经典。所以三论宗特别予以重视。把这部经与般若经一样看待。吉藏大师在谈论般若的权实二智之时,都是引其维摩诘经的义理,予以阐述并发挥的。吉藏大师是以实智和方便智解释摩诃般若经的。 ;同样,也是以实智、方便智解释维摩诘经的。由此可见一斑。罗什是中国三论宗的初祖。罗什在翻译维摩诘经时,一边翻译一边讲说,当时参加译场翻译和听讲的人有一千二百余人(见僧肇序) 。此后,罗什弟子根据罗什所译,竟相注释。 ,第一位为维摩诘经注释的是僧肇,其后还有道生、道融、僧叡。即使是罗什本人也有注释,后人将此五人注释合为一部,称
4、为维摩诘所说经注 ,所采用的思想内容以罗什、僧肇为主,其他它?人的则很少。只是不知该书是何人何时所集。唐代有一位道灌法师,也是采用以上五人之说。冠名以维摩诘关中注 。所谓“关中”即是指长安罗什师徒等。内容已经是很丰富。因其中有维摩诘所说经注中所没有的内容。 ,近代三论学者李翊灼居士又把维摩诘经注的十卷本、八卷本合成何维摩诘经关中注 ,以及僧肇、僧叡、支敏度等序文合为一部,称为维摩诘经集注 ,有十卷。罗什和其弟子曾广泛弘传注疏此经。在其以后传到兴皇朗大师和吉藏大师,诸师亦一如既往地大力弘扬此经。吉藏大师著着有维摩游意一卷、 净名玄论八卷、 维摩义疏六卷、 维摩略疏五卷。在这些著作中,着重发挥了三
5、论宗的教义,可见该经对于三论宗的重要性。二解释名题(一) 总论人法维摩诘所说经 ,也称不可思议解脱法门经 。此经人法立题,也即人是一名,指维摩诘,法即是其所说,亦即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对此人法立题,吉藏大师在维摩诘经义疏中说有五义:1.法不孤起,弘之由人,故如来命文殊于异方,召维摩于他土,爰集毗耶,共弘斯教。题净名,标说教之主;辩不可思议,明所弘之法也。2.经题净名,是尊敬维摩诘其人;又标题不可思议,是尊重维摩诘所说之法,即说不可思议解脱。其净德内充,嘉声外满,闻此人法,谁能不尊敬? 3.为了互相显教,故人法立题。称之为净名的原因,是因为有不可思议解脱之德,此即是以法释人;接下来说不可思议,是举
6、出此经的宗旨。 ,题标净名是为辩明法起之因缘,所以举人来成就法(即不可思议解脱) 。 4. 为说明通别两种意义。标净名是为说明人别之义,题不可思议辩明法之通义。这是因为:本经有两个教化之主,一是佛说,二是净名说。如果题目只有净名之人,而没有不可思议之法,那么幺本经只能净名说,不该佛说;如果说不可思议,则是含二教,所以是人法立题。 5. 此经之立题。具足三业,所谓“维摩诘”是举能说之人,辩明意业;所谓“所说经”是说明口业;所谓“不可思议解脱”是叙其身业。此三业次第为:先是意察机,然后对机说法,再后则是身现神通。这里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幺身业独称不可思议呢?回答是:以后贯穿于前,则三业都是相同,进一
7、步说,身现神通,不思议事,得以显现,所以偏重说之。(二) 别释人,共有三门1译名。梵语称“毗摩罗诘” 。罗什、僧肇把它译成“净名” 。道生是影译为“无垢称” 。真谛三藏以为梵语全名应称“毗摩罗诘利帝” , “毗”译为“灭” , “摩罗”译为“垢” , “诘利帝”译为“鸣” ,合起来称“灭垢鸣” 。罗什、僧肇是从“所得”立名,所以称“净名”;道生是影得翻译,则从“所离”立名,故所以称“无垢称” ,而真谛的翻译也是从“所离”立名,因此所以称“无垢鸣” 。因为维摩诘居士,他名声在外,享誉天下,所以称“鸣” ,而“鸣”也有名的意义。2 因无因门。总论立名,凡有二种:(1)有因缘。 (2)无因缘。所谓有
8、因缘,维摩诘既托之毗耶离城,从其父母,必有名字。因为维摩诘出生之时,具有净德,所以称净名。再者如来印证称叹,兼有世人赞美,所以称净名。有人或许会问:一切菩萨,都有净德,为什么幺只是维摩诘称此名呢?回答是时:如诸大菩萨,虽都有慈德,而弥勒却以慈为最尊,故名慈氏菩萨。净名的道理亦如是。况且,净名是在家菩萨,示现同于世俗,而心栖累表,世所希有,所以独受净名。传说佛喻经中说:净名姓王,又传说姓雷,祖名称大仙,父名称那提,译为智慕,母姓释氏,字喜,十九出嫁,父二十三婚娶,再二十七岁之时,在提婆城内,生净名,净名又有子,子字称善思,有乃父之风,如来授记,未来作佛。吉藏大师没有见过这样的经文记载。所谓无因缘
9、,是根据法身而言,体绝百非,形超四句,起名绝相,只是为利益众生,假立名字,所以说是无因缘。如涅槃盘经所说:低罗婆夷,名为食油,实不食油,是为无因,强立名字。道朗大师解释:低罗婆夷是指燕雀。进一步说无因缘:因法身不可称,而为法身立名,所以称无因缘,只是勉强起个名字而已。3 论德位门。 思惟三昧经记载说,维摩诘居士过去是金粟如来,文殊师利是龙种上尊佛。只是此经已经不存在。在“方便品”中说,净名得无生法忍,应当能够无生并观。有三种看法:有人说,初地得无生法忍,即能真俗并观,此是江南灵味寺少亮法师所说;有人说,七地无生,真俗始并,此是关内?罗什、僧肇所说;有人说,七地虽能并观,未能等并,直到八地,始得
10、全并。净名即是八地以上之人,此是江左河右诸师所说。对此,有许多所?得?人以为,“后身”是净名,初发心不是净名。这是不符合般若中道思想的。涅槃盘经说: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后心净诸见,既然称净名,那么幺,初发心净诸见,也应该称净名,所以此经方便品破凡夫, 弟子品斥小道(二乘) , 菩萨品呵大见。现在是从初发心,净此三见,即是净名。纵观长者维摩诘,出生于贵族家庭,在社会中具有非常高的地位,而在佛法也居于首位,本是妙喜世界的补处菩萨,来到释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客居此土,助佛弘扬度化。他的活动范围,深入社会各个阶层,所到之处无不以利益众生为己任,所以能在各阶层中有很高的威望。从经的内容上看,不但一般人
11、被他教化,即使是佛陀座下的诸大弟子,一?与长者论说,无不败下阵来,甚至连弥勒菩萨亦不任彼问疾。他大力发扬不可思议解脱法门,所以能被人之所称扬、钦佩,所以能博得无垢称的尊称。所以吉藏大师解释说:所谓净名,以净德内充,嘉声外满,天下籍甚,故名“净名” 。在当时的古印度社会,许多的魔怨、各类的外道皆被长者制服。就是五百声闻也亦称不敢,八千菩萨也失对。当时,因德誉远播,所以称其为净名。而且,他作为一个在家的居士,不论客观的环境是如何的污秽垢染,总是能纵任自在的往来其间,不被任何尘染之所拘碍,正所谓“居五尘而不染,处众秽而常净” 。由于他有如此的净德,所以被任称为净名。回观返照,不免自惭形秽。因为不要说
12、八千菩萨,即使是五百声闻,我们都无法与之相比,又怎么幺能妄加效法呢?所以,为今之计,应是怎样通过这样的熏习,对般若甚深思想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也就是此时,我们需要的态度是:临渊慕鱼,何如退而结网。相信网成之时,我们会得到鱼的,而且绝不是几条小鱼。(三) 释“所说经”净名妙德内充,托疾兴教,所以称为:“说” 。而净名是能说,经是所说,所以称“维摩诘所说经” 。经是通题,所通于一切经,凡是佛所说的典籍,无论大乘小乘都可称之。如法华经 、 般若经 、阿含经等。经在梵文中称“修多罗”或者“修妒路” 、 “素怛缆” ,译成汉语,称之为经,与中国说的经义相近。印度人用线贯串花环,使一朵朵的花不失,作为装饰用
13、品或礼品。因此又义?将佛说的法门,以文字、章句编辑起来,使所说的教法不散失,用以作为佛弟子修习佛法的指南。又如此经有五义:一是涌泉,义味无尽;二是显示,显示法人;三是出生,出生诸义;四是绳墨,裁邪取正;五是结鬘,贯穿诸法。此土?翻译为线,线能持物,喻教能诠理。所以说为经。(四) 释“不可思议解脱法门”依据通常的解释,应不是一般心思所可思量的,称不可思;不是一般文字语言所能议论的,称不可议,合二而一,称为不可思议。在此处自然是指维摩诘所说的解脱法门,为真实不可思议,所以说是“不可思议解脱法” 。就别异而说:一,从一切法究竟真理说不可思议,如不二法门毕竟空、真如、实际、实相等,都必须以智能亲证才能
14、体会,即使如实证觉,也只有自己了知是怎么幺回事,因为这种境界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觉不能思,言语也灭,即如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凡是心想、口语的都是二,如有好就有坏,有上就有下,有左就有右,有苦就有甜,有光明就有黑暗等等。这个世界上,我们所能知的一切无不是相待而有,也就是相对而存在,在佛法上说是“二” 。经中很多菩萨探讨这个问题时,或者说无主观无客观,或者说无空间无时间等等,但却都不能称为不二法门,只是到了文殊菩萨以为不可言、不可说、不可示是“不二法门” 。虽然是一个飞跃,却依然不能中的,或者说是不彻底。直到维摩诘杜口,默然无言,可谓一默如雷,才被文殊叹为“此则为真不二法门也” ,可见,此是不可
15、思议的诸法真理。二,从世间高深学问说不可思议。如高深的科学知识,对于一般人来说,没有人解说,我们就不会知晓,就是有人解说,我们还是无法了解。如实验室中的夸克等现象,应当说是不可思议。可见“不可思议”在思想理论方面是甚深而广大,不是普遍知识所能涉及,也可以说“非等闲所能知也” 。能够在某一学科获得重大突破,摘取诺贝尔奖的人实在是微乎其微。既然世间的高深学问尚且如此,那么幺佛菩萨的不思议种种善巧方便,就更不是我等所能理解的。如本经佛国品中宝积献盖,佛以神力合众盖为一盖,遍覆三千大千世界,成就不可思议的妙境。宝积问佛如何修净心行,佛陀回答:以直心、深心、菩提心为众行因素,是显示不可思议的妙行。维摩示
16、疾,五百声闻,八千菩萨都不能胜任问疾,是显示维摩居士具有不可思议的妙智,直到和文殊等诸大菩萨相对酬唱入不二法门,则是共同阐扬不可思议的妙教;至于不可思议品中维摩诘向须弥灯王佛借座, 香积佛品中请饭于香积如来,乃至包罗万象,手?接?大千等种种表现,是显示净名所起不可思议的妙用。其中妙境与妙智是不可思议的根本,妙教与妙用是不思议的迹象。接下来解释“解脱” 。 “解脱”是相对于束缚而说的。维摩诘得自在神通,当然不会遭受任何束缚,可以说是得解脱了。佛法中一向把了生死称为“解脱” 。所谓了脱生死即是指此。众生在生死轮回中进进出出,有无尽的烦恼。而被苦恼逼迫的众生自然要求解脱其苦。只是要真求解脱,首先要通
17、达遭受束缚的原因,才有解脱的可能性,也就是有的放矢,而众生在生死中遭受束缚,并不是有形的绳索,而是因为有了无形的绳索烦恼。只有解除这无形烦恼的束缚力,才能获得生死的解脱。大乘佛法中所说的解脱之所以称为“不可思议解脱”的原因是:不能离开世间而另外得到有解脱。进一步说,就是在世间一切事物中获得解脱。如是不离世间而得解脱,难以被一般人所能理解和接受。所以说是“不可思议解脱” ,也就是这“不可思议解脱”才是真正的解脱。如不会游泳的人,一进水就沉下去,爬到岸上就得自在,而善于游泳的人,在水中自由自在,随便怎样,没有障碍,不感到有任何难处。当然为他人所称道和羡慕。大乘菩萨不离世间,不舍弃任何一个众生,能够
18、在世间万事万物上得解脱。当然也就不会被世间任何一个物所拘累,对此凡夫与小乘自然会有不可思议的感受,而菩萨不离世间生死,即于一切法上证得解脱,如在水中得自在的人。这种功德、智慧能、神通、妙用等都是无量无边的不可思议。只有证得这样的解脱,才能在世间度生的过程中自在无碍。长者维摩诘正是这样的一位大菩萨。三 本经的构造会处虽有去来,竟无往返,故净名叹曰:善来文殊,不来相而来,虽来而不至;,亦不去相而去,虽去而不动,则宛然从就,未始往来,故是难思。可以华严经为例。一部华严经有七处九会。那么幺,一部维摩诘经 ,又有几处几会呢?依吉藏大师维摩义疏所说,本经有二处四会。所谓“二处“,一是指庵园处,即佛所住处,
19、也指出家人所栖之地。二,方丈处,即菩萨净名所居之所,也指世俗之人的居住之地。进一步说庵园,是庵摩罗女以园施佛,建造精舍,是他业所起,建在城外。方丈即八未曾有室,是净名自己建造,在城内。所谓四会:一指庵园会,二指方丈会,三重集方丈,四再会庵园。就二处四会中,因时事次第和集法前后的不同,又分为二种。第一种是时事次第。一,方丈初会,二,庵园次会,三,重集方丈,四,再会庵园。因为五百长者子,愿行相符,为法城等侣,访道参玄,无时不集,而长者宝积已至,净名不来,故知有病。因为有病,所以国内众道友都去问病。净名因为身体有病,只略为说法,于是无数千人都发道心,即是方便品 。所以得知前有毗耶之会,只是初处集之时,人天众少,利益不多,尚不足以畅谈他微妙的智能,未能同现疾之怀相称。只是佛与净名,既然共同化导众生,则两心相鉴。居士即托疾方丈,佛在庵园说法,为这件事集众。所以得以遣使问疾而声闻、菩萨都推辞不能胜任,所以接下来有庵园再会,以时事推理必当如此。第二种从集法前后而言:如果要结集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