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会考地理复习纲要高中地理(必修 1) 一 宇宙中的地球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天体系统的结构:地球月球其它行星系其它恒星系河外星系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是太阳系中八大行星之一。按距太阳由近到远顺序排列,八大行星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2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地球的普通性:地球的运动特征和其它行星无多大的差别,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质量、体积等特征和类地行星无多大差别。地球的特殊性: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体。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如下表所示。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形成生
2、命条件的原因太阳光照稳定 太阳从诞生至今没有明显的变化宇宙环境 安全的宇宙环境 行星绕日公转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的特征,各行其道互不干扰日地距离适中 使得地面有适宜的温度,水以液态存在。地球体积质量适中形成大气层(保温、保护)自身条件自转公转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年变化都较小,适合生物生长3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维持着地表的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运动的主要动力;(2)太阳(核聚变)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地球生物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生物生长发育的源泉) ;(3)煤、石油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积累的太阳能(矿物燃料形成的基础) ;(4)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
3、生活和生产的主要能量来源(生产生活的能量来源) 。4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主要表现为光球层上的黑子和色球层上的耀斑。一般以太阳黑子数的增减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主要标志,其最明显的变化周期约为 11 年。(1)对电离层的影响,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2)对磁场的影响,产生极光和磁暴现象(3)对气候产生影响,与降水量有一定的关系,但是没有特定关系。5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比较项目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示意图银河系地月系太阳系总星系方向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周期(1)自转 3600,周期为
4、23 时 56分 4 秒(2)昼夜更替周期为 24 小时(1)恒星年,365 天 6 时 9 分 10 秒。(2)回归年, 365 天 5 时 48 分 46 秒。速度(1)角速度,除极点为 0 外,其它各点均相等,为 150/小时。(2)线速度,自赤道向极点逐渐减小为 0。位于近日点(1 月初)时速度快,位于远日点(7 月初)时速度慢。6.理解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黄赤交角是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目前为 23026,在数值上与地轴的倾角互余。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上的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周年回归运动,移动情况如图所示:由于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了不同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
5、季节变化,进而形成了四季。7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能够进行简单区时计算。(1)昼夜更替的成因: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同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昼夜交替的周期是一个太阳日,即 24 小时。(2)地方时的成因: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不同的经线有不同的时刻,东边地点的时刻总是早于西边,这就产生了地方时,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3)全球按国际规定划分为 24 个时区,每个时区跨 15 个经度,各时区均以本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标准时间,相邻两个时区相差 1 小时。求区时:第一步:求时区差,关于时区差,若两地同在同东时区或同西时区,则求时区
6、差用减法,若两地位于东西十二时区两侧,则求时区差用加法。第二步:求区时,东加西减8了解四季更替的现象,解释四季形成的成因。地球公转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时间变化使地球表面的能量分布也具有周年变化的规律,从而产生了四季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太阳直射点上最大为 900,由直射点分别向南、向北逐渐递减。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春、秋分日全球昼夜相等;赤道上昼夜长短无变化,全年昼夜相等;春分夏至秋分:由南向北昼越来越长,夜越来越短,南极附近有极夜现象,北极附近有极昼现象,夏至日时极昼、极夜范围最大,到达极圈;秋分冬至次年春分:由南向北昼越来越短,夜越来越长,南极附近有极昼现象,北极
7、附近有极夜现象,冬至日时极昼、极夜范围最大,到达极圈。9知道地球的圈层结构,了解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地球的圈层结构 重要特点大气圈 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 ,大气密度随着高度随高度的升高递减。水圈 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还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外部圈层生物圈 生物圈中的生物广泛分布于地壳、水圈和大气圈中,是地球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地壳 由岩石组成,厚薄不一,大陆部分较厚,大洋部分较薄地幔 地幔中有一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软流层以上的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被称为岩石圈。内部圈层地核 外核呈液态或熔融
8、状态,内核呈固态。二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1知道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了解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1)岩浆岩是岩浆沿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或喷出地表,冷却凝结而成。(2)沉积岩是裸露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固结作用而形成。(3)变质岩是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变质而成。(4)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就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必修 1P78 图)2了解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地质构造 对地形的影响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岩层中间老两翼新褶皱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岩层中间新两翼老一般: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特殊:背斜顶部受到张力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
9、。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断层大的断层常形成谷地或陡崖。上升岩体形成断块山(地垒) ,下降岩体形成谷地或低地(地堑)华山庐山泰山渭河平原汾河谷地3.结合实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分布区 作用形式 侵蚀地貌 沉积地貌主要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流水沟谷、瀑布、峡谷,如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干旱地区 风力 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黄土高原的形成沙丘、沙垄高纬度、高海拔地区 冰川 U 谷、冰斗、刃脊、角峰4.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是地球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大气的受热过程可以用下图表示,此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太阳辐射中
10、的可见光的绝大部分可以到达地面。5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地面的长波辐射除少部分透过大气外,绝大部分被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大气同时向外辐射长波辐射,其中大部分朝向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从而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6结合实例,说明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必修 1 P32 图 2.3)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地面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热的上升,冷的下降)水平方向上气压产生差异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水平运动(水平方向上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地面冷热不均是根本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是直接原因。在自然界中,常见的热力
11、环流形式有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等。(要能画出方向)7结合实例,说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由于太阳辐射对各纬度加热不均,全球近地面形成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0 3 6 9 低高低高, 低压高压相间叉,一撇一捺向低压)(必修 1 P37 图 2.10)气压带和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8理解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季风环流是全球性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将盛行风向随季节作有规律变化的风叫做季风,全球季风环流以亚洲东部和南部最为典型,图见必修 1P41地区 季节 风向 形成原因 特征冬季 西北季风 寒冷干燥东亚夏季 东南季风 海陆热力差
12、异 高温多雨冬季 东北季风 (海陆热力差异) 温和干燥南亚 夏季 西南季风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南风炎热多雨9结合实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一般地说,高气压带气流下沉,气候干燥,低气压带气流上升,降水较多;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风带,气流较湿润,由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的风带,气流较干燥。而由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会使同一地区的气候呈季节性变化规律。气候类型 大气环流状况 气候特征热带雨林气候 常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 全年高温多雨温带海洋性气候 常年受西风带影响 终年湿润气温年变化小地中海气候 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冬季受西风带影响 夏
13、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夏季盛行来自海洋的偏南风,冬季盛行来自大陆内部的偏北风10结合实例,说明锋面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11结合实例,说明低压、高压系统的特点及对天气的影响。气旋、反气旋是对天气系统气流状况的描述,低压、高压是对天气系统气压状况的描述。实际上气旋就是低压系统,反气旋就是高压系统。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系 统的特点与天气锋面类别图示 过境前天气 过境时天气降水位置举例冷锋 暖气团控制:晴;气温高、气压低阴天、下雨、刮风、降温锋后 寒潮;夏我国北方暴雨,一场秋雨一场寒暖锋 冷气团控制:晴;气温低、气压高连续性降水 锋前 一场春雨一场暖12知道水
14、循环的概念。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地理环境中通过各个环节循环运动的过程。水循环按其发生的空间范围不同,可分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13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结合实例,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植物蒸腾等。台风登陆属水汽输送环节,江河入海属地表径流环节,跨流域调水是人类改变了地表径流。外流河参与了海陆间循环,内流河(如塔里木河)只参与了陆上内循环。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使各种水体处在不断更新状态 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促使自然界的物质运动 是海陆联系的纽带 塑造地表形态。14了解洋流的概念及类型(寒流、暖流) 。海
15、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称为洋流。根据水温状况,洋流分为暖流和寒流。温度较流经海区水温高的是暖流,较流经海区水温低的是寒流。15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结合实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必修 1P61 北半球环流方向为 8,南半球环流方向为 0洋流分布规律: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高压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为顺时针,南半球为逆时针;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副极地低压为中心的逆时针大洋环流;南纬 40附近海域形成环球性西风漂流。洋流对促进全球热量平衡、气候、渔场形成、海洋航运、海洋污染会产生影响三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1知道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地理环境的组成
16、要素: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土壤等。2知道自然地理要素(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生物循环对三大圈层的改造作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大气圈 改变大气成分(使原始大气成为现代大气)水圈 改变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岩石圈 加快岩石的风化;参与沉积岩的形成;促进土壤的形成绿色植物在改造自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例如:山区-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干旱地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气流(气压)状况 气流的水平运动方向中心气流及天气状况 实例气旋(低压中心)北半球按逆时针方向、南半球按顺时针方向由四周向中心辐合中心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 台风反气旋(
17、高压中心)北半球按顺时针方向、南半球按逆时针方向由中心向四周辐散中心气流下沉,多晴朗天气北方秋高气爽,“伏旱”天气城市-吸烟除尘,净化空气,减弱噪声,美化环境3结合实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各要素之间关系:相互影响,相互联系,不断的通过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来实现,推动发展。4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对人类活动的意义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生产功能、平衡功能)各要素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牵一发动全身)例如,修建水库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形成人工湖泊,导致土壤盐渍化、陆地生物减少和水生生物增加、诱发地震、调节地方气候。改变下
18、游河流流速流量,可以调控水资源时空分布、导致泥沙沉积增多、洪水灾害减少。5结合实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差异沿着纬度方向变化由赤道到两极的更替。一定范围内的各自然带形成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地带,形成基础是热量的变化(南北的差异,如坐火车从海南到黑龙江看见的植被的变化)(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布规律是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分异。形成基础是水分变化。在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东西的差异,如坐火车从连云港到新疆所看见的植被的变化) 。(3)山地垂直地域分布规律的形成原因是海拨差异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递变,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分异。形成基础是水热状况。6理解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9、及其对人类活动的意义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农业生产必须因地制宜,形成了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四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结合实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平原是聚落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一般会沿河或者沿海分布;高原的聚落大多呈带状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山区的聚落主要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交通线路尽量选择平原和河谷地形,避开陡坡、断层、沼泽等不利因素;在山岳地区,人们通常会把线路地址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一般要迂回前进。2. 了解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及其影响近百年来气温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影响:由于冰川的融化、海水的
20、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农业变化有利方面是气候变暖,积温增加,提高产量;不利方面是干旱加重、供水不足、作物减产,低纬度国家作物减产(发展中国家问题严重) ,高纬度国家有可能增产;3结合实例,说明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自然资源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自然界中可以被人类生产与生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水资源主要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容易利用的是主要是指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状况:南多北少,东多西少;西北地区最少;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开源和节流措施。 必修 1P704了解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自
21、然灾害是指在自然界发生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危害的事件。对人类影响较大的自然灾害包括(气象灾害)台风、洪水、 (地质灾害)干旱、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5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说明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以洪灾为例 洪灾的形成原因:强降水、冰雪融化、冰凌阻塞河道;滑坡、泥石流阻塞河道;人类不恰当的经济活动等。洪灾的危害:直接损失:工业、农业的财产损失;人畜的伤亡;瘟疫和传染病的暴发等间接损失:水、电力、交通、能源等供应中断;商业活动的停止;生活秩序混乱高中地理(必修 2) 1知道人口增长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2结合实例,说明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3结合实例,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地区
2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一是自然环境(自然灾害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的变化,大多为被迫性迁移。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改善物质条件、就业、增加收入等) ,大多为自发性迁移。4区别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环境承载力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的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即一个国家或地区适宜的人口数量。5结合实例,了解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分布特点,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功能区:城市的各项活动都需要占用一定土地,由于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不同地块的交通可达性和地价等也各不相同,因此,各项活动之间必然发生竞争,
23、并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的高度集聚,形成了城市功能区。6了解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1)历史原因:城市原有的土地利用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功能分区的现状。例如北京市中心城区成为行政区。(2)经济原因:一方面城市各地的地租不同(主要与市中心的距离和交通通达程度的影响) ,另一方面商业、工业和住宅用地的付租能力不同(商业用地大于住宅用地大于工业用地) 。字母 距离 地租 功能区 对应地租线 成因A 近 最高 商业区 陡 与市中心的距离对商业影响大,地租变化大B 中等 中等 住宅区 较平缓 与市中心的距离对住宅影响较小,地租变化较小C 远 较低 工业区 最平缓 与市中心的距离对工业影响最小(3)社
24、会因素:社会因素主要影响住宅区的分化。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在历史、经济、社会和政策等因素的作用下,城市功能分区在空间的分布与组合上,形成各种不同的空间结构模式。如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和未来“田园城市”等模式。7知道城市服务功能的含义城市作为区域的核心,是区域的管理中心、服务中心和经济增长中心。城市活动一部分为城市本身服务,另一部分主要是为城市以外的地区服务,这是城市的基本活动,也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8理解城市规模与其服务功能的关系,比较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城市规模越大,等级越高,功能越复杂,服务范围越大;城市规模越小,则反之。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功能案例分析:一
25、级中心:上海,全国最大的城市和经济中心。服务范围辐射到全国甚至国外。二级中心:南京和杭州,服务范围主要是江苏省及周围省区的部分地区。三级中心:苏州、无锡、常州、宁波。四级中心:扬州、镇江等城市,服务范围主要局限于市域内大多数城镇和乡村。9结合实例,说明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历史阶段 人口增长特点产业革命前 缓慢产业革命后 加快第二次大战后迅猛(爆炸式增长)原始型 传统型 现代型出生率 高 高 低死亡率 高 低 低增长率 高 高 低城市功能区分布特点商业区 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和街道两侧工业区 城市外围,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住宅区 分布面积最广,高级与低级住宅区有背向发展的趋势城市化: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
26、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的过程。通常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城市化不仅带来聚落形态上的变化,还带来了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特点是:起步早、水平高、70 年代后变慢;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特点是: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世界城市化进程大体可分为初期阶段、加速阶段和后阶段。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小于 25%-30%水平低、发展慢;加速阶段城市化水平达 60%-70%,出现城市问题和郊区城市化;后阶段城市化水平达 70%,城市人口增长缓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10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
27、区域。由于部分城市发展不合理,出现了: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质量下降、水质和水量下降、 “热岛”效应等一系列问题。二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1结合实例,说明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区位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土地价格、管理、机械技术(冷藏保鲜技术、良种、化肥)举例: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气候因素)千烟洲立体农业(地形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交通因素)2结合实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
28、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一)季风水田农业形成条件: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于亚洲季风区,其区位因素有:气候(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水稻生长) 、地形(平原地形,地势平坦、适宜水稻种植) 、劳动力(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对粮食需求量大)特点:(1)小农经营:人均耕地少,生产规模小。 (2)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3)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低(4)水利工程量大(二)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美国、加拿大、俄罗斯、乌克兰等国、我国东北和新疆的国营农场。形成条件: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交通运输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机械化程度高、农业科技先
29、进特点是:面向市场、种植小麦和玉米为主、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三)大牧场放牧业形成条件:气候温暖,草类茂盛、地广人稀,地价低、距离海港近,交通便利大牧场放牧业的特点:面向市场、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四)乳畜业形成条件:气候温凉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乳畜产品需求量大。特点是:面向城市市场的商品化、集约化畜牧业;种类是奶牛;分布特征是紧邻消费市场(市郊) ;典型地区是北美五大湖周围、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西欧乳畜业形成的因素:自然因素:温带海洋性气候,广阔平坦的平原,多汁牧草生长。市场因素是:西欧城市密集、人口众多,具有广阔的消费市场。(五)混合农业(主
30、要是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最典型的是澳大利亚的小麦牧羊混合农业,我国的珠三角的基塘农业也是混合农业。3结合实例,说明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有:土地、原料、动力、水源、交通运输、劳动力、市场和政府政策等。增强因素:交通运输、市场、劳动力的素质、技术因素(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是增强竞争力特别是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的强有力措施) 、环境减弱因素:原料(与交通运输的发展有关) 、劳动力的数量(与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有关)主导因素的变化:(钢铁工业为例)原料交通市场举例:工业区位选择污染严 重的工业的区位选择工业部门 污染类型 区位选择水泥厂,酿造厂 污染空气 工厂设置在居民区最小风
31、频的上风向或常年盛行风的下风向,季风区的垂直郊外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皮革厂污染水源 污水排放口要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化工厂,炼油厂 污染大气,污染水源综合以上两条发电厂,钢铁厂 污染空气,固体废弃物污染污染空气综合以上的,固体废弃物污染要远离居民区和农田4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和发展特点。工业联系 (生产的联系 基础设施的联系 信息的联系)工业集聚 (可以扩大规模和生产效益,但是集聚过度会发生工业分散)工业地域从成因看有自发工业地域和规划工业地域,以生产工序联系为基础、以降低生产成本为目的形成自发工业地域,规划工业用地建成基础设施吸引投资建厂,形成规划工业地域。传统工业区(1)传
32、统工业区有鲁尔区 、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和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2) 鲁尔区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丰富的煤炭资源,离 铁矿 区近,丰富的水 资源,便利的水陆交通,广阔的市场(处在经济发达的西欧的“十字路口”)。(3)鲁尔区衰落的原因生产结构单一,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钢铁市场竞争激烈,环境污染严重,新技术革命的冲击(根本原因)。 (4) 综合整治措施是调整工业结构, 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 产业;调整工业布局,降低成本和保护环境;发展科技;优化美化环境。注意:分析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可以从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环境因素几大方面来考虑:自然因素:地形(场地) 、水源、矿产资源等,社会经济
33、因素:市场、交通、政策、科技、劳动力、信息、个人情感等,环境因素见必修二 P.61 图 4.6。这些因素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原料的影响在减弱,市场、交通的影响在增强(从钢铁工业布局的变化,如鞍钢和宝钢便可以看出) 。(1)意大利新工业区工业的特点(和苏南乡镇企业一样)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以轻工业为主,企 业分散在乡村和小城镇,资本分散,生产高度专业化(苏南乡镇企业没有 这个特点)。(2)意大利的新兴工业区发展的条件:交通运输方便;70 年代原料和能源的 大幅度涨价 ;发达的 银行信贷体系;意大利经济的高度开放; 政府的大力支持。类型名称 典型工业部门 优势发展地区原料指向型工业 制糖业、水产品
34、加工业、水果加工业 所需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市场指向型工业 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业 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区动力指向型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 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廉价劳动力指向型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制伞、制鞋 拥有廉价劳动力的地区技术指向型工业 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 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3)乡镇企业广布的苏南和意大利新工业区最大的区别在于企业之间是竞争的关系,地区还没有形成一个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 务信息网络。美国硅谷:高新技术产业特点:从业人员具有较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周期短;研发费用高;产品面向国际市场。区位条件:地理位置优越、环
35、境优美,气候宜人,交通便捷,全世界的人才高地,创新的文化和环境,军事定货。5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利影响:合理的农业生产,使土地等资源持续利用,且为我们提供衣食来源。不利影响:不合理的农业生产,可能导致自然环境被破坏,引起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 (滥砍乱伐导致生物多样性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过度放牧导致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导致土地盐碱化;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土壤板结;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导致农产品和土壤污染)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利影响: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不利影响:工业生产对原
36、材料的需求与自然界中有限的资源、能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人类对资源、能源的不合理利用也会造成酸雨、臭氧破坏、全球变暖等严重的工业污染。6结合实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交通运输的重要性:促进原材料供应范围和产品销售市场的扩大;加速区域开发,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加强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的联系;加强科技和文化交流,保证国家统一和安全。7了解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地域联系的方式: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商业贸易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方式 优点 缺点铁路 运量大、速度快、运费低、连续性好 占地多、造价高、短途运输成本高公路 机动灵活、周转快、装卸方便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
37、贵水路 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速度慢、灵活性差航空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 运量小、运费高、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高管道 连续性强、损耗小、安全方便、运量大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8结合实例,说明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交通干线扩展。水运为主的时代,城市多沿河、沿海分布(如武汉和南京) ;陆路运输为主的时代,城市多沿交通干线(铁路或公路)两侧延伸和扩展(如株洲、筑波) ;交通线的发展变化会带动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 (如浙江嘉兴城市沿水路和陆路运输的发展而变化。 )由于大运河的淤塞、海上运输的发展和京沪铁路的建成,扬州、济宁等城市发展缓慢,城市沿河伸展的空间形态基本保持不变。9结合实例,说明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对商业网点密度的影响:山区和平原商业网点的比较山区地势起伏,人口密度小,交通不便(交通运输线路稀少,方式单一) ,故居民点商业网点密度小,规模小;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人口密度大,运输线路多,所以居民点、商业网点密度大。对商业网点位置的影响:很多商业网点以交通最优为原则,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对商业中心形成的影响:优越的地理位置及便利的交通条件,为商品流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对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发展起重要作用。如上海、北京等。对集镇发展的影响:交通线路的改变常会引起集镇的繁荣或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