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科学课堂有效交流的实践研究绍兴市柯桥区马鞍镇中心小学 韩水金一、问题的描述新课程标准强调, 科学课程的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汇报交流是探究式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帮助学生理清、强调思路,掌握科学探究技能,得到科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同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还指出,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这对于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它能很好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因此,有效的交流不仅是科学探究的需要,也是科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目前在我镇的小学科学课堂中发现:科学教师会花很多的时间进行实验
2、前的指导,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但在实验探究后的交流汇报这一环节的时间却往往是很有限的,学生思维的参与度较低,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交流效果低下,甚至很多时候没有交流,其现状不容乐观,其主要存在问题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交流“风过无痕”有的教师把“探究”片面地理解为活动,在实施课堂教学时往往过于注重过程与方法,不讲知识、不敢讲知识,因此只有“做”没有“思”的课堂比比皆是。40 分钟的课堂,虽然活动表面看起来很热闹,热闹过后缺乏科学结构、缺乏思维参与,教师直接出示实验结论,将结论强行灌输给学生,学生根本没有任何展示和交流的机会。这样的交流,只会淡化学生的实证意识和求真精神。2.交流“蜻蜓
3、点水”我们常常发现:探究活动之后,大部分教师在交流环节上往往容易蜻蜓点水,只是匆匆地带领实验结果和老师预设相一致的小部分学生,花 1-2 分钟时间对活动下了一个既定的结论,没有给予学生机会充分交流在探究中发现的问题和想法,没有去深入地挖掘学生对数据和现象背后的思维过程。原本提升学生科学思维的探究活动后的交流分析犹如蜻蜓点水般“轻盈”掠过。这样流于形式、缺少交流的科学探究实质上没有意义。3.交流“貌合神离”课堂上,不难发现有些教师为了完成交流的这一环节,采用简单的提问模式刻意制造一些交流,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一对一地互动。这样的交流看似热闹,其实学生所获甚少,空洞无物,师生之间缺乏平等对话和交流,
4、学生常常是在没有交流欲望的前提下被动地参与交流,交流的内容游离教学中心之外或不能全面表达个人理解的观点。这种交流是低效的甚至于无效的,不能让学生的内在情感得到提升,思维真正得到锻炼,最终也不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二、原因的分析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四方面:1.一枝独秀,成就“见好就收”在分析交流环节,我们常常发现这样的情景: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后,当听到和预设的答案一致时,立刻见好就收,乘机总结。究其原因,一是教师的问题设计不够开放,导致学生思维广度不够;二是没有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导致学生思维卷入不足。2功能弱化,忽视发展需要我们在科学课中常常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探究,有时候,不同小组探
5、究的是不同的问题。因此,不在同一组的学生必然会产生这样一些问题:“其他组的探究方式和我们一样吗?他们获得的结果和我们相同吗?”这时学生就产生了交流的需要。但在实际中,交流的功能被弱化了。如曾经听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一课教学中,教师组织交流,仅仅是为了通过学生的汇报,便于教师画出那张表示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简图。因此,交流并没有关注其他组的探究情况,也没有让学生在交流中充分表达,更没有在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食物网所反映群落和生态系统中动植物间的关系。3.“良好”开端,导致“头重脚轻”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眼球,把课上得漂亮,将时间过多的用于导入,但是这样的设计往往会占用实验后的结果分
6、析和交流的时间,这样的安排是顾此失彼、得不偿失的。教师往往会在实验之后,发现课堂时间所剩无几,于是就匆匆结尾,将结论强行灌输给学生。4忽视“特殊” ,回避交流分析在汇报交流的环节,我们发现教师总是有意识地请记录了对服务于正确结论数据的小组上来汇报,刻意的处理,有意的回避“另类” 、 “特殊”的数据。如磁铁的磁性一课中, 12 个小组中只有 8 个小组的数据能说明 “磁铁的两极磁性最强 ”。教师的对其它数据的刻意回避,可能是担心这样的数据分析交流会干扰课堂的教学节奏,急于让学生得出结论。这样的逃避教学是与科学教育注重理性思维的培养是相违背的。三、实施计划1.教改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我们旨在从以下四
7、个方面去探索基于小学科学核心素养培育下的有效交流模式:(1)注重提问的方式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方式。提问可以说是思维的“发动机”或“催化剂” 。好的提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 。没有成功的提问,就没有理想的课堂交流。初步打算从课前、课堂、实验后的问题设计入手,改变提问的方式,在备课中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批判的眼光去审视自己的回答,努力把注意力从学什么转移到怎样学、怎样思考上去,从而为提高交流的有效性奠定基础。(2)探寻交流的形式交流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探究内容应该采用不同的方式呈现。我们应根据内容灵活处理,主要想通过创新交流方式、搭建交流平台、
8、重视科学记录等方面入手,最大可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交流活动中去。(3)给予充分的时间科学(36 年级)课程标准中指出“ 要向学生提供开放的、主动思维的空间,给他们的活动留有充分的余地” 。而学生在经历了探究后的发现和疑问都是通过交流和分析来呈现的,从而提升自己的认识,建构新的科学概念。常规的科学课堂往往“头重脚轻” ,忽略了学生思的过程,因此初步打算从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入手,切入主题力求“精、简、快” ,合理安排时间,引导学生有序开展交流。(4)巧捕“特殊”数据张红霞老师认为科学教育特有的内容是“让孩子们学习科学对事实的尊重、科学对观察的依赖、科学对结论的谨慎、科学对错误
9、的勇于修正等” 。善于捕捉“特殊”的数据和结论,让“异常”点亮我们的课堂交流。2、项目研究的方法(1)文献研究法:参看文献,借鉴经验,实践反思。(2)实践研究法:通过行动研究,探索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科学课堂有效交流的实践研究”教学模式及实施策略研究。3、项目研究的目标及步骤准备阶段(2016 年 9 月2017 年 10 月)拟写教改项目报告和研究方案,进行有关教育理论学习,借鉴与本课题有关的先进经验,收集学习有关“探究活动后学生交流的有效性研究”相关资料,建立资料库,进行筛选加工,分析整理有效借鉴。学习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保证项目的有效研究。本阶段目标:完成项目资料收集和理论学习,
10、制定研究方案。实施阶段(2016 年 11 月2017 年 5 月)根据实践情况和需要,对教改项目不断进行修改、补充、完善,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研究,制定操作策略,并付诸实施,及时地进行阶段性研究材料的积累,写出阶段性项目实施小结,同时撰写研究的相关论文、反思和案例。本阶段目标:初步研究有效提问模式及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完成探寻交流的多种形式初步方案及具体实践,撰写阶段性案例及论文。总结阶段(2017 年 6 月2017 年 9 月)项目组全面总结,撰写报告;整理“基于小学科学核心素养培育下的有效交流研究”的优秀教学设计、典型案例、装订成集;撰写和发表论文,推广本项目。本阶段
11、目标:全面总结,形成项目研究成果,撰写项目报告和整理优秀案例集,并推广本项目成果。四、教改目标及成果形式1、项目研究预期的总体目标:通过对此教改项目的研究,一方面教师能充分认识到交流的重要性,不让现象和数据的呈现空洞化,重视实验后结果分析环节交流的地位,多给些交流的时间,引导发现现象和数据背后的本质,使一节课更饱满,使学生的思维发展得更好,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另一方面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取长补短,让交流的过程成为大家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样,知识就在交流中实现增值,思维就在交流中实现碰撞,情感就在交流中实现互融。2、成果形式:将实验教师的典型教案、课例、实验记录、教学随笔、经验论文按专题汇编成册。将优秀课例拍摄成录象课,作为成果积累,将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获得上级教科研部门的各项荣誉装订成册。充实、完善学校教育资源库。撰写教改结题报告。向课题组申报结题。做好项目的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