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培养计划一、指导思想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结合核科学涉及学科基础面广、强调系统观点、结合高科技发展、技术更新快、应用领域日益扩大以及对人才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要求高等特点,革新教学内容,拓宽专业口径,进行通才教育,深化教学改革,建设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有适应未来专业与学科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核科学与技术人才,为核科学与技术领域及其它相关领域输送合格的、具有较强适应与开拓创新能力的、新型的复合型人才。为此,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和特点为:1、革新单纯传授知识的模式,加强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2、教学内容要突破传统专业设置的界限,体现当代核科学与技术发展及学科交叉的
2、鲜明特点。3、加强数理基础、近代物理、化学、材料、生物、环境等多学科交叉和人文科学基础,改善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科学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4、建设以核能工程、核技术应用为主导,结合各交叉学科的综合学科和教学大平台,在机械、动力、核科学、近代物理、系统科学、计算机、电子与控制、化学化工、材料、安全、工程管理、生命科学与环境等多方面设置系列课程。5、强调工程理论和工程实践,学科基础核心课程教学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6、以人为本,在注重基础学习的基础上,注重学生个性、兴趣与特长的发挥,结合行业和科研的发展,因材施教,教学相长。二、培养目标着力培养宽厚型、复合型、开放型、创
3、新型的本领域优秀人才,为国家输送具有较强专业思想、拥有雄厚的学科基础、理论、实践与学科交叉应用能力强,安全、管理与环保意识鲜明,能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高层次科技人才。三、基本要求通过四年的系统学习和训练,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对自然与社会、科学与工程、素质与道德、形成自己基本的认识与观点,自主地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与方法论;2、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修养及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及外语学习与交流能力;3、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与设计、测试与评估、文献检索与分析等基本技能,并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4、结合核科学与核系统学科的综合与系统特色,较系统地掌握
4、本专业及相关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同时具有一定的学科交叉与探索能力,成为具有未来工学高科技特色的复合型、开拓型人才;5、对本专业领域内某个专业方向具备一定深入的认识和专业知识,了解其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6、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强的综合素质;7、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树立系统、环保、安全和敏锐的市场意识。四、学制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在取得规定的学分数后提前毕业;也允许延长学习年限,但一般不超过六年。学生修完本专业培养计划规定的课程及教学实践环节,取得规定的学分,德、智、体考核合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的条件授予工学学士学位。五、课程体系的构成及学时分配比例整个课
5、程体系由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等教学模块所组成。1、各教学模块都配备足够量的选修课程,大幅度地提高选修课程的比重,使学生对所学课程有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适合于学分制教学模式的执行。2、公共课程中除了保留较强的数学、物理、外语等课程外,增加了化学、生命科学等课程,并设置了 2 学分?的工程数学选修课。3、 “两课”总学时数为 252,课内学时 180,课外学时 72。军事理论课总学时为 72,课内学时 18,其余为课外结合军训进行。4、英语教学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必修部分 216 学时;内容深化的选修部分 72 学时。5、体育类除修满必须的学分外,还须从通选课选择 1 学分体育课。
6、6、经济管理类课程中增加了工业工程导论、管理基础、工程经济学和工程统计学选修课,以提高学生的工程管理意识。7、学科基础模块中,按照核科学与核技术学科综合性、系统性较强的特点,按照动力、机械、电子与控制以及核科学与核技术基础四个小模块,力图使学生通过学习,具备较为宽广与坚实的学科基础,较全面合理知识结构。8、专业核心课程从课程性质上分为工程理论和工程实践两大模块,对课程内容和体系结构进行了整合以贴近现代,面向未来。9、专业前沿及特色课综合机、动、电、核四大学科内容,在核动力工程与辐射科学综合课程的基础上,引入核电厂系统、控制与运行、核材料与结构力学等课程,增加体现学科前沿发展、覆盖领域广泛的专业
7、选修课程,并辅以核安全及核工程特有的文化、管理与经济分析内容。以满足本学科各研究应用方向的需要。10、各类课程的学时学分的分配情况如下:课程类别 必修课课内学时 (学分) 选修课学时 (学分) 占总学时比例人文社科类 198(11) 108(6) 10.90%经济管理类 72(4) 2.56%自然科学类 468(26) 108(6) 20.51%外语类 216(12) 72(4) 10.26%体育类 72(2) 90(3) 5.77%计算机类 54(3) 36(2) 3.20%学科基础类 909(50.5) 225(12.5) 40.38%专业方向类 180(10) 6.41%总计 1917(
8、104.5) 891(47.5) 100%六、专业核心(主干)课程体系机械系列课程理论力学(D 类) 、材料力学(E 类) 、机械设计(I) (图学) 、机械设计基础、材料成型与工艺基础(A 类)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动力系列课程工程流体力学(A 类) 、工程热力学(C 类) 、传热传质学、热能与动力工程基础控制系列课程电子与电工技术(C 类) 、电子与电工技术(C 类)实验、控制理论基础(1) 、测试技术(A 类) 、控制技术(2) (机电控制) 、控制技术(3)(计算机控制系统)核科学与核技术系列课程量子力学与原子核物理基础、核反应堆理论、核反应堆工程学、多相流动基础等七、实践教学环节实
9、践教学包括教学实验、上机、军训、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其中教学实验、上机、课程设计、是配合相关课程进行的,毕业设计(论文)安排在第 8学期进行,力求具有工程背景,解决实际工程研究和工程应用问题。序号 名 称 周数 学分 备 注1 军训 2 32 教学实习(金工实习) 4 64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 2 35 控制技术课程设计 1 1.56 专业课程设计 3 4.57 生产实习 4 68 毕业设计(论文) 18 27其中上机 100 学时以上9 人均上机时间 250 学时以上10人文、社科模块的实践教学 125 学时以上小计 34 51八、课外实践活动安排1、 “两课”的社会调
10、查和社会实践2、各门课程的课外学时及第二课堂活动3、学生的科技开发和创新设计实践4、学生参加导师课题的科研活动5、参加由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主讲的讲座九、毕业规定修完课内 152 学分及实践性教学环节 55 学分,通过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者,可获准在本专业毕业。十、教学进程表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课程教学进程表学 时 类 型 分 配课 内 课 外 按学期周学时分配课程类别课程代码 课 程 名 称 学分 学时 讲课 实验 实践 上机课程设计1 2 3 4 5 6 7 8必修课程共 11 学分F0914016 思想道德修养 1.5 27 27 1.5 F0914026 毛泽东思想概论 1.5 27 27
11、 1.5 F0914046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1.5 27 27 1.5 F0914032 邓小平理论概论 2 36 36 2 F0914052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 36 36 2 F0924016 法律基础 1.5 27 27 1.5 F5536011 军事理论 1 18 18 1 选修课程 10 学分选 6 学分 人文科学及文化素养课程 6 108 108 4 2 任选 4 学分F062Z992 工业工程导论 2 36 36 2 F121J012 管理基础 2 36 36 2 F0622322 工程经济学 2 36 36 2 工程统计学 2 36 36 2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2
12、 36 36 2 环境工程导论 2 36 36 2 必修课程共 47 学分F0711015 高等数学(一) 5 90 90 5 人文社科F0711025 高等数学(二) 5 90 72 18 5 F0711037 线性代数 2.5 45 45 2.5 F0711047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2.5 45 45 2.5 F0721014 大学物理(一) 4 72 72 4 F0721024 大学物理(二) 4 72 72 4 F0725016 物理实验(一) 1.5 27 27 1.5 F0725026 物理实验(二) 1.5 27 27 1.5 F1411014 大学英语(一) 4 72 72 4
13、 F1411024 大学英语(二) 4 72 72 4 F1411034 大学英语(三) 4 72 72 4 F2511012 体育(一) 1 36 36 2 F2511022 体育(二) 1 36 36 2 F0336026 图形处理技术 2 36 36 2 F0612402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 3 54 54 3 选修课程模块共 17 学分工程应用软件选修课程模块共 2-4 学分F1116017 现代化学导论 2 36 36 2 F0811012 现代生物学导论 2 36 36 2 F141Z044 外语(四、能力) 4 72 72 4 F2511032 体育(三) 2 36 36 2 F2
14、511042 体育(四) 2 36 36 2 公共体育 1 18 18 以下选 2-3 学分F0712043 数学模型 2 36 36 2 F0712333 复变函数 3 54 54 3 必修课程共 52.5 学分,课内 49.5 学分F1011019 理论力学 3 54 54 3 学科基础 F1011028 材料力学 2.5 45 45 2.5 F0212292 工程热力学(I) 1.5 27 27 4/4 2 F1003972 流体力学 3 54 54 3 F0283010 工程热力学(II) 1.5 27 27 1.5 材料与成型工艺基础 3 54 54 3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 3 2
15、周 2周 F0283020 传热传质学 3.5 63 57 6 3.5 多相流动基础 3 54 34 2 3 F0612012 机械设计(I)(图学 1) 2 36 36 2 F0612022 机械设计(I)(图学 2) 2 36 36 2 F0603933 机械设计基础 3 54 49 5 3 学 时 类 型 分 配课 内 课 外 按学期周学时分配课程代码 课 程 名 称 学分 学时 讲课 实验 实践 上机课程设计1 2 3 4 5 6 7 8F0442018 电工与电子技术(I) 3.5 63 63 3.5 F0445012 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I) 2 36 36 2 F0612383
16、控制理论基础(1) 3 54 54 3 F0612417 测试技术 2.5 45 45 2.5 专业课程设计 4.5 3周 2周 1周 3周 量子力学与原子核物理基础 1.5 27 27 1.5 F027001 辐射测量与防护 2 36 30 6 2 F027011 核反应堆理论 2.5 45 45 2.5 核反应堆工程学(1) 3 54 54 3 选修课程模块选 8.5 学分F0612397 控制技术(II)(机电控制) 2.5 45 45 2.5 控制技术课程设计 1.5 1周 1周 F061Z342 控制技术(III )(计算机控制系统) 2 36 36 2 热能动力综合实验 1 18
17、18 1 F0203010 热能与动力工程基础 3 54 54 3 F0273043 核反应堆工程学(2) 3 54 54 3 选修课程模块共 910 学分核动力工程与辐射科学 2 36 36 2 核电厂控制与运行 2 36 36 2 核反应堆安全学 2 36 36 2 核工程材料与结构力学 1.5 27 27 1.5 核能系统管理与经济分析 1.5 27 27 1.5 专业前沿及特色 核科学与核技术实验 1 18 18 1 在下列任意选修课程中选 4 学分见任意选修课附表F5536304 军训 3 2周 暑假 教学实验(总计) 9 6周 F4105305 教学实习64周 1天/周 1.5 F0615965 生产实习 6 4周 暑假 专业课程设计 9 6周 2周 1周 3周 实践教学F0615995 毕业设计(论文) 24 16周 16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