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国改革开放 30 年苏州实践今天,5 月 11 日,一个平凡而不能忘却的 纪念日。30 年前的今天,一篇传世宏文横空出世,撼 动中国。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2 个大字,一声惊雷,激醒了沉睡十年的国人心灵,骤然燃亮了思想解放的火把,照亮了改革开放的迢迢征程。从此,真理实践,潮涌中国。 苏州人牢牢把住实 践这把标尺,冲破重重樊篱,摸着石头过河,杀出了一条率先“血路”,写下了一段辉煌的历史。实践比真理本身的分量还要重。因为, 实践迸发力量, 结晶智慧,创造历史。30 年创新创业创优,苏州这块热土上,涌 现出灿若星辰的实践者。无 论位居高堂,还是身在江湖,也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他们都曾在
2、 实践的大路上跋涉过、坚守过。他们是创造苏州光荣历史的真心英雄,他 们的实践精神更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为了这不能忘却的纪念日,我们重访了 30 位人物。戴心思、秦振 华、吴克铨、沈文荣、赵晴芳、王振明、朱永亮 他们来自各方,从事各种不同的 职业,但拥有一个共同的、令我们尊敬的名字实践者。也 许从 30 年改革开放大事件看,我们选择的这 30 位人物不尽完整,但他们的心路历程,可描摹出历史的大致轮廓;也许这 30 位人物不尽典型,但他们身上都有着苏州人的典型品格与时俱进、敢为人先。重访,是为了重温历史,更是为了展望未来我们相信,思想解放薪火相传的美好明天已经悄然走来。2戴心思小平同志指示鼓
3、舞着苏州人民的心【人物档案】1927 年 2 月生,山东蓬莱人。1943 年 6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8 年 3 月江阴县委书记,省四次党代会代表。1965 年 7 月苏州地委副书记兼专署副专员。1973 年 4 月镇江地委常委、地区革委会副主任。1975 年 12 月苏州地委副书记、地区革委会副主任、行署副专员。 1980 年 8 月苏州地委副书记、行署 专员。1982年 1 月苏州地委书记,中共十二大代表。1983 年 2 月苏州市委书记,省委七届委员;1985 年 3 月兼市九届人大常委会主任。1987 年 3 月市十届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省八、九次党代会代表。1994 年
4、12 月离休。【人物语录】只要对老百姓富起来有利的事情,我们就去做,挨批评也不要紧!戴心思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注定要在苏州留下难以抹去的印记。1983 年初春,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亲临苏州视察。在这块生机勃勃的土地上,伟人“ 小康构想”开始萌芽,一个民族复兴的梦想从此起航。如今,这一段历史已成为苏州人民心中永远珍藏的春天故事。作为这个故事的亲历者,已 81 岁高龄的戴心思老人,谈起往事,依然精神矍铄,激情四溢。1983,苏州,春天的故事岁月的长河波澜壮阔,翻开戴心思老人的记忆,仿佛回到了那个热火朝天的时代。而那个时代,苏州也因一位伟人而永远定格在了春天1983 年 2 月 6 日至 2 月
5、9 日,邓小平自 1959 年 2 月初视察苏州后,第二次来到苏州。与二十多年前来苏州不一样的是,中国已经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年代。 “党的十3二大提出了到上世纪末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在 1980 年基础上翻两番的目标。十二大后,小平同志首次离京就选择江苏,并 亲临苏州视察, 这对我们是多大的鼓舞和鞭策啊。 ”戴心思谈到这一切,充满着对小平同志的敬爱之情。他说:“我没有向小平同志当面汇报过苏州地区当时的社会与经济发展情况。当时省委还通知我,中央有首长要到苏州来,那时地市还没有合并,我把当时苏州地区八个县的情况写了个汇报提纲报告给了省委。后来,中央办公厅还专门核实了苏州地区(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具体数
6、字指标是否属实。 ”戴心思回忆道,小平同志一到苏州就向陪同的省、市负责同志提出:到 2000年江苏能不能实现翻两番?省委负责同志汇报了江苏省 1976 年到 1982 年工农业总产值翻番的实践后说,照这样的速度,用不了 20 年就有把握实现翻两番。小平同志听了非常高兴,目光中充满了期待。当 时的苏 州经济发展水平已位于江苏省前列,1982 年,工农业总产值已达 104.88 亿元,人均接近 800 美元。小平同志认真考察了苏州的发展情况后又问道:“达到这样的水平,社会上是一个什么面貌?发展前景是什么样子?” 戴心思深情地回 忆道:“ 小平同志非常 详细地看了我们提供的 16 份典型材料,听取了
7、我们的汇报后,概括 说 ,只有 经济发展了,人民富裕了,才能真正体现出社会主 义的优越性来。 ”戴心思一生见过三次邓小平。1962 年, 时任县委书记的戴心思参加“ 七千人大会”看见过邓 小平,20 年后的 1982 年,作 为党的十二大代表,他在北京看到了邓小平。他没有想到,第三次见到小平同志会是在苏 州。接待小平同志期间,戴心思也耳闻目睹了伟人的胸怀和人格, “邓小平对省委负责同志的讲话,或者视察中对我们的讲话,都 给了我们很大启发” ,戴心思说,“小平同志的 苏州之行,虽然时间不长,但 应该看到,他是在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4关键时刻来的,对我们苏州干部群众的鼓舞非常大!” 说到动情处,老人
8、的手指不停地轻敲桌面。苏州提前 12 年翻两番邓小平在视察江苏、苏州一年后曾说过:“这几年一直 摆在我们脑子里的问题是,我们 提出的到本世纪末翻两番的目标能不能实现,会不会落空?” 小平同志正是带着这个关系国家发展前途的战略思考到江苏考察的。虽然在苏只停留了短短几天,但回京后,邓小平就对视察苏州的情况作了深刻而全面地阐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邓小平说:“苏 州市工农业总产值 人均接近八百美元,下面这些问题都解决了:第一,人民的吃穿用问题解决了,基本生活有了保障;第二,住房问题解决了,人均达到 20 平方米,因为土地不足,向空中发展,小城镇和农村盖二三层楼房的已经不少;第三,就业问题解决
9、了,城镇基本上没有待 业劳动者了;第四,人不再外流了,农 村的人总想往大城市跑的情况已经改变;第五,中小学教育普及了,教育、文化、体育和其他公共福利事业有能力自己安排了;第六,人们的精神面貌变化了,犯罪行为大大减少。 ”邓 小平满怀信心地说:“ 看来,四个现代化希望很大。 ”后来,小平同志又在中顾委第三次全会上讲“现在看,翻两番肯定能够实现”。他进而又阐述:“翻两番 还有个重要意 义,就是这是一个新的起点。再花三十年到五十年 时间,就可以接近经济发达国家的水平。 ”千红万紫安排着,只待春雷第一声。邓小平视察苏州,以及对于“翻两番”的思考和对乡镇工业的肯定, 为苏州干部群众投身经济社会发展实践注
10、入了伟大动力。戴心思说:“小平同志离开苏州以后,我 们立即召集了全地区公社党委 书记以5上的干部开会,部署提前实现翻两番”。小平同志的指示温暖和鼓舞着 苏州人民的心,更进一步坚定了苏州人民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经过五年的艰苦奋斗,苏州不仅提前 12 年于 1988 年完成了翻两番的任务,以后又抓住机遇,扩大开放,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完成了第三个翻番。到 1996 年底,苏州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 1000 亿元。再后来的发展速度,更是如同驶上了高速路。 “在苏视察期间,小平同志还关切地询问苏州农村的发展采取的是什么方法” ,戴心思说,省、市负责同志汇报一是重视知识和技术进步,吸引人才,
11、二是靠集体所有制 发展社队工业(即现在的乡镇工业),小平同志对此作了充分的肯定。小平同志回京不久,中共中央就为加快乡镇工业发展下发了文件,为乡镇工业在全国“ 异军突起”创造了条件。对于这一点,戴心思格外显得激动和兴奋,他 说:“当时对于苏州地区发展乡镇企业,社会舆论和专家们 有不同的看法,我 们的压 力非常大。我在一次会 议上讲,大家有不同的看法不要 紧,但是我 们一定要站住脚跟,千万不能 垮台。小平同志把乡镇工业肯定为异军突起后,给当时全地区的干部群众放下了一个很大的包袱 啊! ”“小康构想”与苏州版“全面小康”苏州,是邓小平“小康构想”概念萌生的地方。视察苏州后不久,邓小平以其改革开放和现
12、代化建设总设计师的战略眼光高瞻远瞩地指出:“翻两番,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 现代化。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的新概念。 ”今天,苏州正在全面巩固小康建设成果,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高峰奋勇攀登。回过头来看,当时苏州发展的经验, 对于邓小平正在构想的小康战略是“ 有启6发”的。戴心思说,苏州广大干部群众的劳动成果和实践经验,引发小平同志用更加宽广的眼界思考中国的发展道路和战略目标,提出了建设“ 小康社会”的宏大构想,正是苏州基层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劳动创造和积极探索,为邓小平同志把握全局,科学决策,思考、总结与提升小康社会思想,
13、提供了重要的实践依据。回溯改革开放 30 年,每一次创新和实践,都是以解放思想为先导。那么,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年代,苏州解放思想最主要的经验是什么?戴心思认真地思索片刻,说 道:“ 那个时候我们不管是发展乡镇工业, 发展农业,还是实现翻两番,主要的想法就是要让这个地区的老百姓尽快富起来。当时我们的解放思想其实就是只要对老百姓富起来有利,我们就去做,挨批评也不要紧!” 他接着说, “当时办珍珠市场、沙钢、常熟招商城等都是政策不允 许 的,只好 偷偷摸摸 地干,但那时地委、市委的班子里没有杂音,大家思想都非常一致。 ”“现在各方面的条件和过去不能同日而语了,但是解放思想,我觉得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不是
14、学多少就解放思想了,关键是要敢于实践才行”,戴心思语重心长地说。秦振华矢志不渝践行张家港精神【人物档案】1936 年生,张家港人,原张家港市委书记。他倾 其一生心力,与张家港市 80 多万人民一起倡导了“张家港精神” ,创造了张家港速度,书写了张家港奇迹。中共十四大、十五大代表,曾获“ 全国优秀县市委书记” 、“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优 秀领导干部”、 “中国改革功勋”等 10 多项全国先进荣誉称号。【人物语录】没有经济,就没有地位,没有外向度,就没有知名度。知名度也是生产力。7以发展论英雄,凭贡献坐位置。不管东南西北风,咬住 发展不放松。市场经济不等人,不争不抢是庸人,错过时机是罪人。
15、无功就是过。秦振华见到秦振华,是在一个细雨的早晨,他 刚从外地作报告回来。 这个已是72 岁高龄的老人,脸上没有 显出一丝倦容,言 谈中,始终充满了激情。上世纪九十年代,秦振华与“张家港精神”一起名震中华。十余年时间过去了,虽 然早已从领导岗位退了下来,但举手投足间 ,秦振 华依旧还是当年那个秦振华。张家港精神起源于“ 杨 舍精神” ,萌 发、起步于 20 世纪 80 年代,形成、弘扬于 90 年代,深化、光大于新世纪。巧合的是,秦振华也把自己的个人经历分为三个阶段,其人生的际遇节 点正好与新中国的几个重大历史阶段相吻合。拨开历史的风云,一路走来,秦振华始终是张家港精神的坚 定践行者。14 年
16、乡镇党委书记争“第一” 争出个“杨舍精神”张家港市原为沙洲县,1986 年撤县建市。 1962 年建县之初,工 农业总产值只有 3000 多万元,被称 为“苏南的北大荒”。那时的沙洲县委、县政府所在地杨舍镇镇区面积狭小,房屋破旧,环境脏乱,全年工业产值不到 500 万元,在苏州地区乡镇中排名倒数第一。1978 年,秦振华任杨舍镇的党委书记。就在那一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一股思想解放的热潮开始在神州大地涌动。 为 迅速改变落后面貌,秦振 华及镇党委一班人,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顽强 拼搏、艰苦创业,以经济为中心,卫生 为突破口,两个文明一起抓。凡事都要争第一,这是秦振华的性格。至今,人
17、们还对秦振华当年带头扫马路一事津津乐道。当时 的杨舍镇“晴天满街灰,雨天一街水,露天粪坑到处有,8苍蝇蚊子满天飞” ,经济基础差不说,整个 环境也很不好。为彻底改变这种落后局面,秦振华决心首先要卫生拿第一。他亲自带了扫帚上大街和环卫工人一起扫马路,最后杨舍镇全民动手,向“脏、乱、差 ”发起攻击。两年后在苏州的卫生大检查中,杨舍镇跃居苏州第一。接着,杨舍又取得了一连串的“第一”:丰产方第一、计生第一、外贸第一“第一 ”的内涵就是拼搏、奋进、压力和争先,成就“ 第一”的关键在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的一把手。秦振华的经验是“ 坚持两手抓,必须第一把手亲自抓,两手都要硬,必须第一把手 过得硬。只有
18、一把手 过得硬,一把手抓两手,才能有效克服 两张皮 的现象和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在短短的几年间,杨舍镇实现了以工业为主、 农副工三业并举的飞跃,成为苏州市“ 南学盛泽北学 杨舍” 的明星乡镇、 “两个文明建 设排头兵” ,乡镇经济排名全国第七。秦振华带领杨 舍实现飞跃发展中表现出的“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顾全大局、乐于奉献,扶正祛邪、敢于碰硬,雷厉风行、脚踏实地,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自加压力、永不满足”的工作标准和工作作风,被誉为“振华精神” 。秦振华认为这是杨舍镇的党员干部共同努力的结果,将“振 华精神”改为“杨舍精神” 。6 年县市一把手苦干实干干出“张家港精神”杨舍的跨越式发展,让
19、秦振华名声大振, 时代也赋予了他更大的历史使命。1992 年,已 56 岁的秦振华走马上任张家港市委 书记,省委、 苏州市委希望他能像当年改变杨舍一样,改 变张家港市的整体落后面貌。当年适逢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秦振华意识到新一轮发展机遇已经到来,一定要抓住机遇,抢先发展。他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源于实践的“杨舍精神”提升完善 为“ 张家港精神 ”,并高度概括 为 16 个字 “团结拼搏、负重奋进、9自加压力、敢于争先”。他用 “张家港精神”指导全市工作,使张家港精神铭刻到干部群众的心坎上,贯彻落实到干部群众的行动中。1992 年,张家港响亮提出了“三超一争”的口号:即工业超常熟、外贸超吴江
20、、城市建设超昆山、各项工作争第一。这个口号一喊出,把苏南的一池春水给搅动起来了,也把张家港人推上了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绝地。当时有老同志语重心长地劝秦振华:你能不能改一改,赶也是对的,超要牵涉到一个基础。把“超”改成 “赶”,这样比较平稳,人家比较好接受。但秦振华不同意,他认为“超” 比“赶”更有压力。他们瞄准全球化和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发展沿江经济、临港经济、 规模经济,建起了全国第一家内河港型保税区,张家港的 经济实力跃升为全国县域经济第二名;他们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率先提出要让“ 农村变城市、农民变市民”,实现农村城市化、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港口国际化;他们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坚持两个文明
21、协调发展,建起了全国第一条步行街, 还荣获了首批国家卫生城市、全国首家环保模范城市等数十项国家级荣誉。张家港的大发展,引来了各方关注。1995 年 5 月 13 日,江 泽民同志视察张家港市并欣然挥毫提写“张家港精神” 的 16 个大字,他称赞“张家港的成绩都是干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说是说不出来的。 ”同年 10 月 18 日,中宣部和国务院办公厅在张家港联合召开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 人民日报为此发表社论,赞扬张家港是“ 伟大理论的成功 实践” 。自此,张家港精神开始走向全国,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退休十年来他让“ 张家港精神 ”花开全国1998 年,62 岁的秦振华离开了张家港市委书
22、记的岗位。按照常理,退休10后的他完全可以在家里颐养天年,安享天伦之乐,然而,内心不泯的激情催促着他又忙开了。秦振华有其独特的想法,也有其独特的活法。他说:“ 张家港的辉煌,是张家港市干部群众共同创造的。张家港精神是张家港市创造奇迹的发展之魂,希望所在、成功之本。张家港城市繁荣了,人民富裕了,但全国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富起来,我有责任去帮助他 们。 ”于是,他应邀到各地做报告,去传播“ 张家港精神”,开启人们的心智。秦振华首先将目光投向了祖国西部,投向了最需要发展精神的地区。几年来,除了西藏自治区外,祖国西部的其余 11 个省、市、自治区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在“ 作报告” 的同时,他 还做了两件事,
23、一是在 张 家港举办了西部干部培训班,五期学员达 300 多人;二是积极将东部企业引入西部大开发的行列。秦振华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带着张家港的一些骨干企业到苏北去考察,去搞南北挂钩,去发动当地转变思想观念和发展理念。 牵线沙钢与淮钢实现了重组,给长江村和宿迁搭桥,促成了 长江村在宿迁建立了宿豫张家港工业园。几年里, 张家港企业家在宿迁投资了 20 多亿 元。对于作报告、宣讲张家港精神,秦振华总是十分慎重和认真。一般要先听当地情况介绍,然后由当地出具邀请公函,再答 应 前去。去了以后 还要作一些调查,经过思考才上台演讲 。秦振 华说:“张家港发展的一大成功秘诀,就是敢于结合地方实际,走自己的路,我现在出去演讲,不能 单单只讲我们张家港如何如何,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提出一些我个人的意见。 ”他曾被全国 20 多个地区聘为党政顾问,无私地发挥着自己的余热。 这些年,他光新疆就去了五次,累计已作了 150 多场报告。他的所有演讲都是免费的,无 论在什么地方,总能博得满堂掌声。对于现在的生活状态,秦振华很满意, “我现在虽然不从事具体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