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北京市地方志 2010 年工作总结和 2011 年工作安排(2011 年 2 月 16 日)2010 年,北京市地方志工作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地方志编委会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地方志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北京市实施 办 法 (以下简称 实施办法),第二 轮修志工作深入推进,年初提出的制定篇目、收集资料、人员培训三项任务顺利进行;年鉴事业蓬勃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大年鉴发展格局形成共识;地方志资料工作、开发利用、宣传培训、理论研究、方志馆建设等方面均取得新的成绩,基本完成北京市地方志工作规划纲要(2000 年2010 年)提出的主要目标任务,为 2011 年全市地方志各项工
2、作的深入开展打下坚实基础。一、2010 年工作总结(一)编制长远工作规划,优化事业发展环境 地方志工作列入本市“十二五” 规划。依据 条例、 实施办法,紧紧抓住全市编制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 规划和征集意见的有利时机,及时协调市有关部门,将地方志工作纳入“十二五 ”规划, 为本市地方志工作可持 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2本市地方志工作第三个十年规划编制完成。年初,正式启动北京市地方志工作规划纲要(20112020 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编制工作。经反复征求北京志主编、副主编,有关专家和部分修志工作者的意见,形成送审稿。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后,于 12 月中旬以市委、市政府“ 两办”
3、 文件形式向全市印发。 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了北京市地方志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主要目标和任务以及保障措施,为北京市地方志工作下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工作要求。区县地方志规划编制工作全面推进。6 月份,在试点基础上,各区县正式启动地方志工作规划编制工作。大兴区的地方志工作规划已由区委、区政府“两办 ”文件下发;东城区、海淀区、房山区等 9 个区县的地方志工作规划已制订完成;其他区县也正在广泛征求意见。同时,以制定规划为契机,各区县积极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强对第二轮修志的组织领导。其中,海淀区主要领导听取党史区志专题工作汇报;门头沟区将第二轮修志列入区政府目标任务书,纳入政府督办范围。(二)
4、按照全市统一部署,积极推进第二轮修志工作志书篇目经过专家论证。 北京志各分志承编单位从资料收集篇目入手,组织专家研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经编委会讨论确定后报市地方志办备案。组织由承编单位、行业专家及市地方志办有关人员参与的论证会,对志书篇目进行反复论证和修改,力求篇目设计的科学性、专业性、可行性、继承性、创新性。各区县地方志办创新篇目研讨模式,注重区县间相互借鉴,分别召开城区、近郊区、远郊区篇目研讨会,探讨3篇目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截至年底, 北京志有 54 部分志承编单位制定了篇目,约占总数的 93.1%;各区县已全部制定第二轮志书篇目。全年共开展篇目研讨活动达百余次。在城区行政区划调整中,
5、及时应对第二轮志书编纂中的实际问题,明确新东城区、新西城区分别组建新的地方志编委会,稳定队伍,充实人员,继续编纂原来的四部区志。志书资料收集取得阶段性成果。各修志单位将资料质量放在首位,把好资料收集关,制定有效措施,配备得力人员收集资料。如市统计局建立资料收集长效机制,实现资料收集职责化、制度化、日常化。市档案局志办在北京市档案工作者教育培训网继续教育课程中设置地方志资料的收集整理与使用课程,使修志人员了解地方志资料工作的内容和要求。截至年底, 北京志各分志承编单位收集资料逾 4 亿字。各区县地方志办也加大资料收集力度,开展记述时限内资料收集工作。业务培训广泛开展。组织全市主编培训,有针对性地
6、开展编纂业务和市情培训。各修志单位举办各类培训,内容包括志书体例、篇目设置、资料收集、大事记编纂、资料长编编纂等。截至年底, 北京志30 余部分志承编单位开展了培训,人数约2700 人次。其中市监狱局、市交通委、市总工会等单位志办多次开展培训。11 个区县组织了培训,累计培训人员超过 3000人次。在培训中有的单位还编纂修志手册,使参与修志工作的领导和撰稿人员掌握志书体例要求和基本方法。如市体育局志办编辑了体育志指导思想、总体框架及规范要求、 体育志编写体例两本手册,市总工会志办专门制作了编纂资4料长编的范例样板。朝阳区等区县地方志办和市工商局志办等单位也编制了修志手册。(三)加大年鉴工作力度
7、,开创年鉴事业新局面北京市年鉴工作会议暨北京年鉴创刊 20 周年纪念大会成功召开。大会全面回顾了过去 20 年本市年鉴事业取得的丰硕成果,总结了 20 年来取得的经验,分析了当前年鉴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对推动本市年鉴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会议提出,应进一步加强对年鉴工作的领导,做好全市年鉴工作的统一规划、协调、指导工作,加强各年鉴间学习交流。紧密围绕中心工作,拓宽服务群体,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年鉴资源,让年鉴进一步走向社会。全市年鉴行业继续提高年鉴编纂质量,遵循年鉴编纂规律,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提高年鉴社会效益,创新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在创新中求发展。年鉴行业创新发展稳步前进。新创刊两
8、部年鉴,分别是北京交通年鉴和北京信息化年鉴。经过多次调研和论证,北京年鉴创刊 20 年后,于 2010 年采用全新的大 16 开本。在与往年字数大体相同的情况下,正文版面数压缩 22.3%。很多区县综合年鉴和专业年鉴都在编纂出版方面积极开拓创新,有些年鉴采用全彩印刷方式,让年鉴更加亮丽多彩;有些年鉴采取配置随文图方式,补充和丰富年鉴正文内容;很多年鉴都在信息采集、条目撰写等方面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全市年鉴工作影响力不断扩大。在全国地方志系统第二届年鉴评奖活动中,应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要求,市地5方志办对评奖方案提出修改意见;由北京年鉴社牵头,组织北京地区年鉴初评工作,邀请国内年鉴学
9、方面专家学者担任初评评委,使初评达到公正、公开、公平,使初评结果具有较强客观性和权威性;市地方志办还于 10 月底选派两人担任评委参加全国复评工作。继续加强与版协年鉴工委的联系,本市多个年鉴编纂单位,多次应邀参加学术年会、研讨会、联谊会等活动。(四)加大资料年报工作力度,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建设地方志资料年报工作取得进展。贯彻落实北京市地方志资料工作管理暂行规定,地方志资料年报工作收到较好的效果。 北京志各分志承参编单位中有 78 家报了报表,近 40 家单位报了资料。召开了三次资料年报工作会,市规划委、市市政市容委、市气象局志办就本单位资料工作作了经验介绍。第一轮修志业务档案整理成果明显。按照具
10、体登记内容,录入修志文件资料目录 2021 条。据初步统计,全市第一轮172 部志书中,146 部志书完成了业务档案移交。其中, 北京志各分志承编单位上交资料 2353 份,各区县地方志办上交资料645 份。目前已存第一轮修志业务档案共计 1022 个案卷盒。音像资料收集与整理初见成效。图片库建设初具规模,现存图片 5 万余幅,内容包括了全市历年工作会、学术研讨会、各种活动以及为编修第一轮志书、各期年鉴和杂志、特色志书所收集的照片。录音(像)带 189 盘,包括各种会议、活动中的领导讲话、学术报告、口述史等方面的音频、视频资料。地方志网站建设和维护得到加强。 “京网” 及时进行了动态6信息等内
11、容的更新,全年点击率达 18 万人次;制作了“京城老北京的吆喝叫卖”和 “北京平谷方言”两期多媒体音频资料。大兴区、丰台区等区县志鉴网络平台运行良好;中关村管委会志办对“中关村示范区志鉴平台网站” 进行增 强改进,展示了中关村园区志、中关村年鉴的丰富内容;北京教育史志网“京教纵横” 网正式开通,体现了网站活力和时代特色。(五)坚持修用并举方针,地方志开发利用推出新成果一批地情文化丛书和特色志书出版。 北京古镇图志较全面、系统地梳理了北京地区古镇发展演变的历史,发掘了政治、军事、文化、经济及社会生活的内涵,展现了我国北方重镇的古今风貌。 崇文史地文化丛书深入挖掘了南城传统文化和民间风俗。房山区地
12、方志办举行了百花山志族谱篇首发式。大华山镇志等一批村镇志书已形成送审稿。 采育镇志、 沁水营村志正在编修之中。丰台区地方志办参与建设长辛店镇村史乡志规划馆,大兴区沁水营村举办了村史展。平谷区地方志办编辑出版的史志桥民俗船刊物引起较大反响,市教委志办改版了北京教育史志丛刊,市广电局志办编纂了中国广播电视编年史。旧志校点及出版工作取得新进展。完成(万历)顺天府志、(永乐)顺天府志、 (康熙)顺天府志校点整理,并送中国书店出版社。 (万历)顺天府志进入核红阶段。(六)创新宣传方式方法,拓展交流工作思路报刊媒体宣传扩大地方志影响。 北京日报“志说北京” 栏目全年共发表文章 49 篇,稿件数量和质量有较
13、大提升。与北7京晨报合办“志书撷 英” 栏目,全年共刊登文章 41 篇。通过介绍志书中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并为读者所关注的内容,挖掘读者对老北京的记忆,使更多人认识、了解地方志,使用地方志。市统计局、市公园管理中心等单位志办和密云县、房山区等区县地方志办积极投稿,有力支持了地方志宣传工作。国内外学习考察交流活动取得良好效果。组织赴韩国、日本和美国、加拿大两个团组的国外考察活动,借鉴国外志书和年鉴编纂经验。加强与兄弟省市和港澳台地区的交流研讨,由北京地方志学会、北京年鉴社组织了宁夏、云南、湖南、台湾等地考察交流活动,参加人员近百人。各修志单位也组织了本系统考察交流活动。首次启动修志援藏工作,举办“
14、北京拉萨地方志工作交流研讨会”;组织市地方志 办和本市对口支援区县志办人员审读当雄县志、 尼木县志初稿,为拉萨市修志人员进行业务培训,达到了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的目的。(七)采用多种方式渠道,深化方志理论研究北京地方志杂志搭建方志理论研究平台。全年刊登志鉴理论研究文章 26 篇,共计 14.2 万字,范围涵盖方志理论、方志编纂、方志史等领域,涉及方志起源、定性与定位、学科建设、方志分类学研究、第二轮志书体例模式、年鉴编纂基本特点与要求等方面,并结合第二轮修志实际展开了探讨。理论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在全国较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研究成果,包括志书和年鉴编纂论文。积极参加各类学术活动。与市文史馆、
15、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市社科院等部门共同组织 2010 年北京文史论坛,北京地方志系统组织论文8十余篇,营造了地情文化研究氛围。房山区等区县地方志办编纂了论文集;通州区地方志办开展了论文撰写与讲评。“片会” 、“沙龙”活跃学 术研究。以“ 新职责、新工作、新概念的入志问题” 为题,召开 北京志各部 类片会 7 次,参会单位达 115 家次,通过研讨和集思广益,探索解决“三新” 问题入志的基本思路。以举办“ 修志沙龙” 的形式,开展工作研 讨,加强横向交流,共举办 3 次,参会单位达 30 余家。各区县地方志办也多次举办各种“片会 ”进行交流和业务 研讨。(八)加大组织协调力度,推进方志馆筹备工作
16、方志馆工程进展顺利。完成方志馆各项专业分包工程项目招标工作,各中标单位陆续进入现场进行施工。年底前,大部分工程已接近尾声,为 2011 年顺利入驻打下良好基础。方志馆功能设置和人员编制计划得到落实。确定方志馆“三个中心,一个基地”的功能定位。方志 馆筹备处编制得到批复,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工作人员。完成法人证书等相关配套工作。方志馆开办费获得市财政批复,项目评审工作分期展开。方志馆展览工作稳步推进。组织交流考察,丰富办展思路。多次举行专家咨询会和座谈会,讨论展览思路,确定展览主题。初步完成部分资料的收集整理,进入撰写脚本阶段。回顾 2010 年全市地方志工作,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地方志工作越来越受
17、到各级领导重视。很多领导同志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亲自参加地方志会议,过问地方志工作,解决经费、人员和办公条件等问题;有的领导同志还参与篇目审9定、参加业务培训,发挥了带头作用。二是地方志作为一项整体工作被越来越多的领导和修志人员所认同。年鉴事业作为地方志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各方重视;资料收集与整理在一些单位成为常态工作;修志为用理念逐步树立,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三是机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各修志单位在领导更换、修志负责人退休、修志人员轮岗的情况下,积极寻找应对措施,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基本保证了机构健全和队伍稳定。特别是城区行政区划调整后,原城四区的干部顾全大局,顺利实现了机构和人
18、员融合。四是社会各界修志热情逐步高涨。不少乡镇、街道、企事业单位自发修志,各级地方志办积极引导,主动提供服务,为本市地方志事业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础。五是各级地方志办依法履行职责的意识不断增强。积极转变工作观念,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发挥组织指导职能,编辑发行北京市第二轮修志工作指导手册,深入开展调研,督促检查工作,协调各方关系,解决存在问题,有力地推进了全市地方志工作的科学发展。2010 年,全市地方志工作机构和工作者在全国地方志系统先进评比表彰活动中取得佳绩。经过自下而上的推荐、评比,原崇文区地方志办和原东城区地方志办调研员王之鸿分别被国家人力社保部、中指组授予全国地方志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
19、荣誉称号。市地方志办、原崇文区地方志办和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资料管理中心被中指组授予全国方志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原东城区地方志办调研员王之鸿,房山区地方志办调研员刘文江,市国税局志办副调研员宋志10广,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 北京志文化艺术卷美术志主编刘曦林和市监狱管理局志办主任章亚平被中指组授予全国方志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市建委志办和志办主任黄天然经建设部推荐,分别被中指组授予全国方志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全市多部年鉴在全国评比活动中获得荣誉。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和中国地方志协会联合举办了全国地方志系统第二届年鉴评奖。北京地区 26 部年鉴报名参加。其中,200
20、9卷北京年鉴获省级地方综合年鉴特等奖, 中国人民大学年鉴、 北京教育年鉴和北京工业年鉴3 部年鉴获专业年鉴一等奖, 北京通州年鉴、 北京崇文年鉴、 北京昌平年鉴、 北京丰台年鉴和北京石景山年鉴5 部年鉴获区县级地方综合年鉴一等奖, 北京金融年鉴、 北京科技大学年鉴、 北京卫生年鉴和北京社会科学年鉴4 部年鉴获专业年鉴二等奖, 北京安全生产年鉴获专业年鉴三等奖。这些不仅是上述受表彰单位和个人的荣誉,也是全市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和全体修志人员的荣誉。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当清醒地看到,本市地方志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一是北京志第一轮志书收尾任务仍然相当艰巨。尚未通过终审的共产党志、 政府志、 国民党志、 人物志、 社科志敏感问题多、涉及面广、修改难度大。二是第二轮修志工作进展不平衡。部分修志单位体制机制不够健全,队伍不够稳定,经费不够充足,进展比较缓慢,2010年初布置的三项工作落实不到位,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的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