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袁行霈-超全笔记】第三卷(共33页).doc

上传人:晟*** 文档编号:9698737 上传时间:2021-12-17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20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超全笔记】第三卷(共33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超全笔记】第三卷(共33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超全笔记】第三卷(共33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超全笔记】第三卷(共33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超全笔记】第三卷(共33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中 国古代 文 学 史笔记(第三卷)第五编宋 代 文 学绪 论宋文学基本沿中唐的方向发展:一.古文运动。道统与文统更紧密结合,形成具很强政治功能又实用宋代古文。二.诗歌。重反映现实,题材风格倾向通俗化。三.词达到巅峰。四.戏弄、说话等通俗文艺。形成以话本和诸宫调、杂剧、南戏等戏为代表的通俗叙事文学,改变了古代文学长于抒情短于叙事、重视正统文学轻视通俗文学的局面。第一节 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一.崇文抑武的国策,士大夫社会责任感和参政热情空前高涨。二.理学在元明清是官方意识形态。(一)理学思想主要是士大夫阶层主体意识的理论表现;(二)宋士大夫较自觉的卫道意识,积极著书弘己斥人。北宋后期有王安石与司马光、二程等的新、旧学之争,旧学内部有以苏轼为首的蜀学与以二程为首的洛学之争,及朱熹与叶适、陈亮之争。三.政治上和学术的使命感,重视政治教化功能。(一)儒家重“文”“道”关系,“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文心原道。(二)韩愈“文以贯道”思想,重视文学社会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公文范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