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XX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种羊场建设项目资金申请报告.doc

上传人:龙*** 文档编号:977547 上传时间:2018-11-10 格式:DOC 页数:49 大小:2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康市XX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种羊场建设项目资金申请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安康市XX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种羊场建设项目资金申请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安康市XX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种羊场建设项目资金申请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安康市XX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种羊场建设项目资金申请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安康市XX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种羊场建设项目资金申请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一章 项目基本情况1.1 项目名称安 康 市 XX 县 巩 固 退 耕 还 林 成 果 后 续 产 业 种 羊 场 建 设 项 目1.2 项目性质扩建1.3 建设期限建设期限 1 年, 2011 年 1 月-2011 年 12 月。1.4 项目建设单位XX 县华安波尔山羊种羊 场1.5 建设地点安康市 XX 县 XX 镇 XX 村1.6 建设规模和内容项目建成后,XX 县华 安波尔山羊种羊场存栏种羊 800只,其中波尔山羊 100 只,陕南白山羊 700 只,年可向社会提供种羊 1050 只,商品羊 1165 只 ,带动项目区退耕还林农户 110 户进行肉羊养殖生产,户均年出栏 25 只,

2、户均纯收入 6445 元,人均纯收入 2150 元。推动肉羊产业发展,巩固退耕还林成果。1.6.1 建安工程根据该该种羊场现有羊舍面积、新增规模以及羊群饲养密度指标,本次项目新增建安工程及配套设施如下:2新建公羊舍 2 栋 602m2,成年波尔羊舍 1 栋 199.74m2,成年白山羊舍 2 栋 1586m2,配套运动场 2400 m2,新建两连栋青贮窖 1600 m3,饲料加工车间及库房 132.54m2,兽医室60 m2,干草棚 300 m2,道路硬化 800m2,给水管网 680m,电力线路 750m。1.6.2 仪器设备购置该项目共购置仪器设备 20 台(套)。包括生产设备 15 台(

3、套) ,诊疗设备 5 台 (套)。1.6.3 引 种引进波尔种羊 50 只,陕南白山羊种羊 200 只。1.7 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1.7.1 投资估算及资金构成 该项目总投资 350.54 万元。其中建安工程 248.29 万元,仪器设备购置 16.40 万元,引种费 45.00 万元,工程建设其它费用 24.16 万元,不可预见费 16.69 万元。1.7.2 资金筹措本项目总投资 350.54 万元,其中申请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专项资金 100.00 万元,企业自筹 250.54 万元。第二章 企业基本情况和财务状况2.1 项目承担单位概况项目承担单位 XX 县华 安波尔山羊种羊场,

4、位于 XX 县3XX 镇 XX 村,是一个集波尔山羊繁育、 标准化养殖以及销售为一体的种羊场,该种羊场的成立,为 XX 县山羊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平台,起到带动示范作用,从而带动区域及周边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该种羊场固定资产 200 余万元,现存栏布尔种羊 100 只、本地白山羊母羊 300 只。该种羊场总占地 40 亩,总建筑面积 2040m2,其中羊舍面积 1640m2,办 公及其它用房 400m2。种羊场现有职工 16 人,其中技术人员 6 人,辐射带动全县 3 个乡镇 200 户农户进行山羊养殖,近期通过省畜牧局相关领导协调扶持,一次性从陕西省波尔山羊繁育中心引进种羊 30(

5、组)只,通过种羊场核心群繁殖饲养,立足县域辐射周边,逐步开展人工授精和种群扩繁、推广、改良本地白山羊,提升养羊产业规模效益,投资效益明显、事业持续发展、农民稳定增收,进一步推动 XX 县养羊产业 持续快速发展,带动了周边退耕还林农户走上致富之路。2.2 企业技术支持该种羊场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及安康农校签订了长期的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和技术管理合同,由专家教授作技术顾问。自创办以来,紧紧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导向,依托陕西畜牧业发展良好政策,始终把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养殖及产业化作为主导方向,树立绿色企业形象。4第三章 项目区概况及项目建设的必要性3.1 项目区概况3.1.1 地理位置XX 县以白石河得名

6、,位于 陕西省东南部,大巴山北麓。北临汉江,隔江与湖北省郧西县相望,东、南部分别与湖北省郧县、竹山县接壤,西与旬阳县相连。 位于秦头楚尾,古称“ 南走巫夔,北通商洛,东扼均房,关南 险奥,XX 尤属襟喉。” 全境 东西长 53.3 公里,南北宽 41.5 公里,总面积 1455 平方公里。全县地势南高北低,除西部、南部边境及中部东北走向的一些山地海拔为 1200-1800 余米以外,其余 70%以上地区为海拔 170-1200 米的低山和河谷区。山地地表破碎,多峡谷峭壁,河谷区地面平缓,为主要农耕区。3.1.2 自然条件XX 县气候属亚热带 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 15.5,1月份平均气温 3

7、.3,7 月份平均气温 27.0,年平均降水量773.9mm,累年(10 )积温 4813,年平均日照时数1754.8h,年平均无霜期 234261 天。因海拨高度,植被覆盖程度不同,气候垂直差异显著。谚云“高一丈,不一样” ,“阴阳坡、差得多” ,是本县 气候随地域变化的写照。 “春寒、伏旱、秋阴雨” 是本 县的气候特点,伏旱、秋阴雨也是本县灾害性天气。53.1.3 水资源现状XX 县共有大小河沟 765 条,其中流域面积在 5 平方公里以下的 696 条,占 90.9%;流域面积为 5-10 平方公里的河沟 27 条,占 3.5%;10-30 平方公里的 23 条,占 3%;30-50 平

8、方公里的 10 条,占 1.3%;50-100 平方公里的 5 条,100 平方公里以上的 4 条(不含汉江)。汉江从县境北部自西向东偏南横过,过境 39.2 公里,最大流量 31600m3/s,枯水期最小流量 72m3/s,年输沙量 5446 万吨。县境西部的冷水河水系与县境东部的白石河水系几乎平行自南向北汇入汉江,直接汇入汉江的河沟还有磨沟、拖扳沟、北店子沟和麻虎沟。县内地貌起伏强烈,地表破碎,河沟下切力强,一般河谷狭窄,河沟比降大,流量随降水而变化。水量丰枯悬殊,水能理论蕴藏量大。3.1.4 社会经济状况XX 县辖 9 镇 6 乡、 124 个村民委员会、3 个城镇社区,总人口 20.8

9、5 万人。2009 年,XX 县全年完成生产总值 13.5亿元,增长 14.2。其中一产 4.8 亿元,增长 7.9;二产 3.8亿元,增长 20.6;三产 4.9 亿元,增长 15.6。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9.5 亿元,增长 52%。完成财政收入 10065 万元,地方财政收入 3868 万元,分别增长 39%和 19%。全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 10028 元,增长 26.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2739 元,增长 23.3。全县年末银行存款余额 13.65 亿元,6增长 29.9%,贷款余额 4.44 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32 亿元,增长 25.31。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居民

10、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为近年来最好水平。3.1.5 全县退耕还林实施情况、畜牧业发展情况及群众建设积极性XX 县属全国 174 个首批启 动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试点示范县之一,从 1999 年到 2009 年,全县共累计完成国家下达退耕还林工程造林任务 54.1 万亩,其中退耕还林 22.61 万亩,占总任务的 41.79%,荒山荒地造林 31.49 万亩(含封山育林2.5 万亩),占总任务的 58.21%.为巩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果,XX 县从 2008 年启 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补植补造和后续产业建设,两年间累计完成国家下达补植补造任务 4.18万亩,后续产业建设任务 1.1 万亩,

11、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5.1%,截止 2009 年已累计向退耕还林农户兑现补助资金43373 万元。退耕农户户均受益 9895 元,人均受益 2499 元。项目实施以来,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恢复,森林覆盖率大幅提高,水土流失面积减少,县域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在退耕还林中,XX 县县委、县政府一手抓退耕还林,一手抓培育退耕还林后续产业,使其在发挥生态效益的前提下,逐步向生态和经济、社会效益结合,长远利益和近期利益兼顾方向发展。为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在管护好现有退耕还林资源的基础上,该县把增加退耕地前期效益作为加强退耕还7林地管理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经过深入调查、分析和论证,结合县情确立了一

12、条退耕地可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优化退耕地还林模式,合理利用退耕前期土地,建立了一条“退耕还 林林草(药、经)间作种草养畜畜粪还田”的良性 产业链 ,后续产业蓬勃发展,退耕户收入稳步增加,在有效的政策措施下,群众发展生猪养殖积极性空前高涨。XX 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 中山羊产业发展有了一定发展基础,截止目前,XX 畜牧业总体情况良好:建畜牧强乡镇 3个、发展专业养殖村 36 个、发展山区特色养殖小区 9 个(8个养猪示范小区和一个养羊区),XX 县 从 2000 年开始大力发展养羊产业,并于 2005 年将其列入县上的主导产业之一。2004 年申报的 XX 县优势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中将我县

13、含XX 在内的 8 个乡镇 列为优势产区。近几年来年来我县山羊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09 年,全县山羊饲养量已达到 19.1万只。3.1.6 项目村退耕还林实施情况、畜牧业发展情况及群众建设积极性3.1.6.1 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状况项目村XX 村隶属 XX 县 XX 镇,该村位于 XX 县 XX镇店子沟上游,距县城 18 公里。自然面积 15 平方公里,全村共 5 个村民小组,445 户,1762 人,有劳动力 853 人。20098年人均纯收入 3658 元。3.1.6.2 退耕还林实施情况XX 村总耕地面积 6651 亩,已退耕还林 4459 亩,现有可耕地 2192 亩,封山育林

14、10600 亩。自该工程实施以来,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恢复,水土流失面积减少,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3.1.6.3 畜牧业发展情况XX 村畜牧产业通过 几年来的不断发展壮大,根据该村山大沟深,耕地集中,人口稀少,草场资源十分丰富的特点,确定走稳定生猪、突破养羊的畜牧业发展之路,坚持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效益优先的原则。养羊是该村的主导产业之一,2009 年,全村山羊饲养量达到 9350 只,其中:存栏 2500 多只,出栏 7100 多只,全村现有养羊户 151 户,其中饲养 20只以上山羊的户有 45 户,最大的养羊户现存栏山羊 400 多只。为加快 XX 县山羊改良步伐, 2009 年引进波

15、尔山羊种羊50 只,积极开展波尔山羊同本地山羊的经济杂交,利用波尔山羊的体格大、出肉率高,习惯圈养的特性改良本地白山羊,提高商品率,更大限度提高养羊的经济效益,同时是该县典型的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示范村。3.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如何巩固好退耕还林成果,关键是搞好后续产业,只有依靠龙头企业拉动,才能有利于退耕还林农户稳定增收以及9后续产业的壮大。XX 县立足区位优势,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养鸡、养羊,加大规模大户的发展力度。截止目前,XX 畜牧业总 体情况良好:建畜牧强乡镇 3 个、发展专业养殖村 36 个、发展山区特色养殖小区 9 个(8 个养猪示范小区和一个养羊区),全县全年畜牧产业

16、净增加值达到 1.5 亿元。XX 县地处陕南安康市 东部的巴山北麓,发展山羊养殖的饲料、饲草资源充足,生态环境未受影响,农户发展山羊养殖增收致富的积极性高,地方政府采取扶持鼓励政策推动山羊养殖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使山羊产业化发展有良好的资源条件与社会环境优势。XX 县从 2000 年开始大力 发展养羊产业,并于 2005 年将其列入县上的主导产业之一。2004 年申报的 XX 县优势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中将我县含 XX 在内的 8 个乡镇列为优势产区。近几年来年来 XX 县山羊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09 年,全县山羊饲养量已达到 19.1 万只。2009 年 11 月原副省长王寿森同志到

17、XX 调研,提出支持 XX 建设波尔山羊种羊场,以此改良我县饲养的陕南白山羊的品质,提高经济效益。2010 年 4 月,在省农业厅及畜牧局的支持下,已从陕西布尔羊繁育中心调回 30 只种羊。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部分退耕还林面积较大的农户从种植业生产中脱离出来,致使一部分劳动力过剩,成为农村10“闲 人 ”。为 解决这一部分人从 业,XX 县积极发展山羊养殖业。解决退耕还林农户的就业问题,将退耕还林工程及后续产业开发有机地融入了养殖业、种植业产业化发展当中,增加了农牧民收入,提高农牧业经济效益。本项目通过巩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山羊养殖项目对退耕还林农户提供种山羊,并进行技术指导、技术服务和疾病防疫

18、,为退耕还林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不断培育壮大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绿色种养业基地规模,进一步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实施农业产业绿色化、品牌化、标准化、集约化、市场化“五化 ”战略,提升畜产品市场竞争力,力争在养殖规模、产品质量、品牌效益上有较大突破,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为 XX 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建设注入强大动力。第四章 市场分析和营销策略4.1 项目产品市场分析我国山羊年存栏总数约 20.40 亿只(2009 年),除了少数的奶山羊、绒山羊和毛山羊外,绝大多数为肉用山羊,约20.10 亿只,我国作为肉用山羊的品种有 20 多个,多为各地方的本地品种,产肉性能都比较低,利用优良品种开展山羊杂交改良是提高山羊生产性能的最有效的技术措施,这就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招标投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