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教战守策策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 古代的策文分类: 、制策(策问):朝廷选进士时所出的考题 、对策:士子根据所问而陈述的政见 、奏策(进策):臣子主动上陈的奏文 写作背景 北宋王朝到了仁宗赵祯时期,在承平的 帷幕背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迅速 地深刻化、尖锐化。内部的农民起义;外 边夏、辽气焰嚣张,不时内犯。统治阶级 当中一些较能正视现实、深谋远虑的人, 便不断提出革新政治以自救的主张与要求 。以范仲淹为首的“庆历新政”就是这种 趋势下的产物。年轻的苏轼,很快地也投 身于这个浪潮中了。仁宗嘉祐六年(1061) ,二十五岁的苏轼应“制科”考试时所作 的进策二十五篇,就集中地表现了苏 轼的这种政治思想。 本文原题教战守。作者苏轼 针对腐败的宋王朝面临来自辽、 夏的严重威胁,指出“知安而不 知危,能逸而不能劳”的危险性 ,从而论述教民战守的意义,并 提出具体措施。研习第一部分 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 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其患不见于 今,而将见于他日。今不为之计,其后将 有所不可救者。 患:祸患 果:究竟 安在:在安,在哪里 安:安乐 危:危险 逸:安逸 劳:辛劳,吃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