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临邑保护性耕作推广的调研报告保护性耕作包括秸秆还田覆盖、免耕播种、土地深松和病虫草害防治四项核心技术,具有减少作业环节,降低作业成本,提高粮食产量,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为加快该项节本增收新技术的推广步伐,临邑县农机局组织专门人员,对本县保护性耕作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总结经验、查找不足,研究制定今后的对策及思路。一、保护性耕作发展现状自 2008 年以来,临邑县农机局坚持将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为工作重点,在全县范围内进行大力推广,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保护性耕作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少到多,发展到 9.5 万亩,促进了农业提质增效、农民持续增收,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近几年来,临邑县先后在德
2、平、兴隆、临南、理合、临邑镇等乡镇建立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基地。通过与常规种植模式的地块相比较,示范基地经济效益十分明显:基地小麦与常规种植小麦相比抗干旱、抗倒伏,秸秆粗壮,穗大粒实,亩均增产 30-50 公斤;作业工序大大简化,由传统的四道工序合为一道,节省了作业成本;保护性耕作使得肥效利用率大大提高,比常规的种植模式节省肥料20%左右;保墒效果良好,每年节省灌溉一至两次,节省了水电费和人工费用。同时保护性耕作对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提升作用逐步显现:作业工序缩短,减少了劳动强度和作业用工,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增加了农民的收益;土壤增加了的养分,改良了土质,培肥了地力,农田施肥量和喷药量有
3、所减少,秸秆焚烧也得到了有效遏制,使得当地的生态环境大大改善。二、存在的问题不足1、农民习惯传统耕作模式,不易接受新技术。传统的耕作理念是精耕细作,农民在没有看到免耕播种的明显效果,没有充分认识到实施保护性耕作的重要意义的前提下,要改变传统的耕作习惯是很难的。即使看到保护性耕作的效果,有些农民由于传统习惯的因素,还是应用传统的耕作模式,不愿意接受保护性耕作新技术。2、机具性能需要进一步的改善。小麦免耕播种机在作业过程中存在秸秆缠绕、堵塞、起垄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影响了播种质量和作业效率。作业机械质量、作业性能、适应性以及可靠性还不能完全满足农艺要求。3、财政投入不足。宣传推广是农机新科技普及及应
4、用的前提。宣传培训费用少,没有足够的经费推广先进农机具,给农户保护性耕作的补贴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群众的积极性。4、示范基地数量少、规模小。全县只有 5 个乡镇建立了保护性耕作示范基地,且示范基地面积小,示范带动作用有限。三、今后的思路及对策1、强化宣传,提高广大农民的认识。要通过建立示范基地、举办培训班、巡回宣传演讲等多种形式,引导、说服广大群众转变传统的耕作观念,形成保护性耕作发展的群众基础和社会舆论氛围。利用各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坚持“广泛宣传全覆盖,宣传多样求实效”的原则,把保护性耕作宣传到千家万户,宣传到田间地头,真正实现家喻户晓,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和良好的推广环境。2、建议有关部
5、门加大对生产企业的指导,督促其加大研发和改造力度,提高保护性耕作机具的质量和性能,确保其适应性、安全性、可靠性和高效性。同时,积极吸纳农机手和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产品的设计和制造工艺,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3、建议各级政府把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来抓,制定优惠扶持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不仅要补贴保护性耕作机具,还应把作业费用直补到开展保护性耕作的农户手中,充分调动其积极性。4、坚持典型引导,示范带动。保护性耕作是一项农业新技术,农民有一个认识和接受的过程,而农机推广人员也需要一个探索过程。因此,有重点地选择一批基础条件较好的村庄,建立示范基地,通过技术上重点指导、政策上重点扶持,鼓励他们率先实现保护性耕作,带动周边区域加快发展,由点带面、辐射全县,强势推进保护性耕作在全县的迅速普及应用。(王建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