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外源铅在西北干旱区绿洲灌淤土-小麦中的迁移及其生物效应 刘 铮 白 英 赵转军 南忠仁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兰州 730000)摘 要 以干旱区绿洲灌淤土为供试土壤,采用盆栽模拟试验和室内分析研究了铅(Pb)对小麦生长的影响及其在小麦体内的迁移富集规律,以期为 Pb 污染土壤的管理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结果表明:Pb 在添加低质量分数下能促进小麦生长,但达到临界值 150 mg kg-1 后,就会出现明显的毒害作用。随着 Pb 添加质量分数的增加,各器官中 Pb 含量也呈增长趋势。小麦根对 Pb 的富集能力最强,籽粒对 Pb 的富集能力最弱。随着 Pb 添加质量分数的增加,土壤中可交换态 P
2、b 和碳酸盐结合态 Pb 所占比例呈增加趋势。在绿洲灌淤土小麦系统中,可交换态Pb 具有很大的生物有效性。关键词 绿洲灌淤土;铅(Pb)的形态;小麦;迁移;临界值中图分类号 X53 文献标识码 A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土壤重金属污染日趋严重,造成农作物产量降低和品质下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存 1。在各种重金属污染中,Pb污染最为普遍。目前,全世界平均每年排放约500万吨的Pb,而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2。我国土壤中Pb含量较高,其土壤背景值接近或高于世界土壤 3。Pb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易被土壤吸附 4,土壤淋溶试验发现溶液中95%以上的Pb被土壤吸附,并
3、且无论是其总量还是形态含量,均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其中可耕层成为Pb的富集层 5。因此,Pb成为土壤中主要重金属污染物之一,也是一种对植物有积累性危害的污染物。土壤中过量的Pb能阻滞植物的生长发育,植物体内积累的Pb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产生危害6。 Pb最突出的生理作用是与蛋白质具有高度亲和力,其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十分显著 7。小麦在我国广泛种植,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一般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Pb,但相同试验条件下不同小麦品种中Pb含量差异显著 8。Pb主要通过降低小麦叶片光合作用能力使单株有效穗数减少,进而造成小麦产量下降 9。Pb还能累积在麦粒中,进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Pb的这种危
4、害主要是损害造血系统,引起贫血和神经系统末梢神经炎等。此外,Pb还可随血液流入脑组织,损害小脑和大脑皮质细胞,干扰新陈代谢活动,引起脑损伤 10。绿洲灌淤土是西北干旱区重要的耕作土壤。因此,关于本区域Pb在土壤小麦系统中的迁移和积累的研究对污染土壤的修复和人体健康风险评价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Pb对小麦影响的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Pb对小麦生理效应和幼苗的影响上11,12,而且研究区域多集中在我国东部的小麦产区 13。本研究以西北干旱区绿洲灌淤土为供试土壤,采用盆栽模拟试验研究Pb对小麦生长的影响及土壤中Pb在小麦中的富集迁移作用,以期为Pb污染土壤的管理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1 材料与方法1.
5、1 供试土壤与作物供试土壤为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的绿洲灌淤土,属农田耕作土。基本理化性质为:pH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1025015,51178209)资助通讯作者:南忠仁(1962-),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干旱区环境保护和修复研究。E-mail: 作者简介:刘 铮(1988-),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环境保护研究。E-mail: 8.16,有机质含量 15.49 g kg-1,阳离子交换量 8.1 cmol kg-1,碳酸盐含量 56.4 g kg-1,全氮 0.7 g kg-1,全磷 0.61 g kg-1,全钾 23.2 g kg-1。土壤中 Pb 的背景值为 21.5 mg kg
6、-1,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14中适用于一般农田的类标准(Pb 含量 350 mg kg-1)。供试土壤自然风干后压碎过 2 mm 尼龙筛。供试作物为小麦,其种子购自张掖市种子公司。1.2 试验设计根据长期对研究区域土壤 Pb 污染调查发现其最大浓度为 450 mg kg-1,并且考虑到污染还有继续增加以及突发性含 Pb 废水灌溉的可能,研究中对 Pb 浓度的上限做适当的扩展,同时结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14中关于 Pb 的分级标准进行梯度划分,确定采用添加 Pb 的 9种质量分数(表 1),其中 CK 为对照组,T1T8 为添加不同水平 Pb 的质量分数组。每个添加水平设 3 个重复样。表 1
7、 设计试验土壤中添加不同水平 Pb 的质量分数Table 1 Designing of the pot experiment for Pb application (mg kg-1)编 号Sample No. CK T1 T2 T3 T4 T5 T6 T7 T8质量分数Application rate 0 75 150 230 320 450 700 1000 1350每个花盆加入 4.0 kg 左右供试土壤, Pb 以硝酸盐的形式加入土壤,平衡 30d。每盆加入 6.00 g 羊粪 (羊粪中 Pb 含量为 1.71 mg kg-1,有机质含量 250 g kg-1,全氮 7 g kg-1,全
8、磷 4.8 g kg-1,全钾 4.3 g kg-1)作为基肥,然后加入蒸馏水使其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60%,保持 2 d。每盆播种小麦种子 30 粒,于三叶期定苗 15 株。小麦生长期每 3 d 浇水一次,以保持其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 60%。每盆于分蘖期和拔节期分别追施 3.0 g 专用肥(N、 P2O5、K 2O 质量比为 14:9:13),生长管理同大田,生长约 120 d 后收获。收获后用去离子水洗净其根、茎叶和穗, 烘干至恒重后分别称量根、茎叶、穗和籽粒的重量,再分别粉碎后测定根、茎叶、颖壳和籽粒中的 Pb 含量,同时采用四分法取每盆收获后土样100 g 左右,经自然风干、磨细后过
9、 100 目尼龙筛,装袋备用。1.3 样品分析土壤理化性质测试与分析采用土壤农业化学常规分析方法 15。小麦样品采用 GB/T 5009 中规定的 HNO3-HClO4 体系进行消解。土样采用 HNO3-HF-HClO4 三酸法消解 16,利用 Tessier 五步连续提取法开展形态分析 17,分别提取土壤重金属的可交换态(Exchangeable form, EXC)、碳酸盐结合态 (Carbonate bonded form, CAB)、铁锰氧化态(Fe-Mn oxides bonded form, FMO)、有机态(Organic form, OM)和残渣态(Residual form,
10、 RES)。所有样品采用美国 Thermo Fisher 公司的 SOLLAR AAM6 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 Pb 含量 18。试验中采用 20%平行样和 GSB-6 标准菠菜样及 GSS-1 标准土样进行质量监控,误差控制在 5%之内。试验试剂均选用优级纯试剂,试验器皿在使用前均经过 10%硝酸浸泡 24 h以上。1.4 数据分析为研究土壤中 Pb 的各形态组成,利用下式计算土壤中 Pb 的形态比例系数 P:(1) =式中,C f 为土壤中某一形态 Pb 的含量(mg kg -1),C t 为土壤中 Pb 的形态总量(mg kg -1)。为研究 Pb 在土壤小麦系统中的富集迁移特征,引用了生
11、物富集系数(Bioconcentration factor, BCF) 19和迁移系数 (Translocation factor, TF) 20。生物富集系数是衡量土壤重金属被植物吸收难易程度的指标,其值越大表示该重金属越易于植物吸收。迁移系数是反应重金属在植物体内迁移能力的指标,其值越大代表该重金属由植物地下部迁移到地上部的能力越强。(2) =(3) =式中,C w 为小麦某一器官中 Pb 含量(mg kg-1),C s 为土壤中 Pb 含量(mg kg-1),C o 为小麦地上部 Pb 含量(mg kg -1),C r 为小麦根中 Pb 含量(mg kg -1)。2 结 果2.1 不同质
12、量分数 Pb 对小麦生长的影响对不同添加水平下相同器官的干重进行邓肯检验发现差异显著(表 2)。随着外源 Pb 的添加质量分数的变化,小麦根、茎叶、穗、籽粒等器官干重均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且不同器官干重的变化趋势比较一致。当 Pb 的添加质量分数较低时,小麦各器官干重有增加趋势,且在 T2 添加水平上达到最大值。其中,根、茎叶、穗和籽粒分别较对照组增重53%、19%、41%和 83%。这说明外源 Pb 添加质量分数小于 150 mg kg-1 时能够促进小麦的生长,并且在 150 mg kg-1 时对籽粒生长的促进作用最大。此后随着 Pb 添加质量分数的增加,小麦各器官干重急剧下降。在 T3
13、 添加水平上,根、茎叶、穗和籽粒干重分别较 T2 添加水平减少 21%、14%、12% 和 16%,并且小麦出现矮化、叶片发黄等症状。这说明,在一定添加质量分数范围内,Pb 能促进小麦的生长,当达到一定临界值(一般为作物减产10%以上时的外源重金属添加质量分数)时,则出现明显的抑制作用。这一临界值在本研究中为 Pb 添加质量分数 150 mg kg-1。表 2 小麦各器官干重Table 2 Dry weights of different organs of wheat(g)编 号Sample No.茎叶Stem and leaf根Root穗Ear籽粒SeedCK 8.360.32b 1.20
14、0.05c 13.270.31c 6.830.43dT1 8.850.39b 1.530.07b 16.680.74b 10.820.92bT2 9.961.22a 1.830.11a 18.683.38a 12.482.60aT3 8.601.01b 1.440.32b 16.422.44b 10.491.92bT4 8.041.39b 1.320.03b 15.262.52b 9.651.88bT5 7.420.19c 1.260.02b 15.073.86b 9.372.93bT6 7.060.59c 1.150.20c 13.830.82c 8.690.39cT7 6.550.20d
15、1.020.19d 12.362.11d 7.780.94cT8 5.780.51d 0.990.14d 11.470.57d 6.020.22d注: 同列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 ,下同 Note: Different letters in the same column represen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 05). The same below2.2 小麦不同器官中 Pb 含量分布特征对不同添加水平下相同器官中 Pb 含量进行邓肯检验发现差异显著(表 3)。随着 Pb 的添加质量分数的增加,小麦根、茎叶、颖壳和籽粒中 Pb 含量都呈现出增加
16、的趋势。Pb 含量表现为:根茎叶颖壳籽粒,根中 Pb 平均含量为地上部的 14 倍。这说明小麦从土壤中吸收的 Pb 主要累积在根部,只有很少量转移至地上部分。小麦茎叶、颖壳和籽粒中 Pb含量自 T2 添加水平开始呈加速上升趋势,而 T2 添加水平为对小麦产生毒害的临界值,同时也是小麦干重开始大幅减少的添加水平。但是根部 Pb 含量自 T1 添加水平开始就呈现出加速上升趋势。这说明小麦从土壤中吸收的 Pb 首先在根部累积,然后再向地上部分转移。在 T5 添加水平以后,籽粒中的 Pb 含量大于国家规定的食品污染限量 210.2 mg kg-1,即 Pb添加质量分数约在 450 mg kg-1 以上
17、时,将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总体而言,外源 Pb 胁迫下小麦干重开始显著下降时,伴随小麦中 Pb 含量开始显著上升。表 3 小麦各器官中 Pb 的含量Table 3 Pb concentrations in different organs of wheat(mg kg-1)编 号Sample No.籽粒Seed茎叶Stem and leaf颖壳Shell根RootCK 0.0610.031c 0.2910.0141d 0.2930.853c 5.8821.542dT1 0.0660.037c 0.5680.0581d 0.3740.130c 31.343.60dT2 0.0660.013c 0
18、.7100.0551d 0.5060.0802c 55.159.67dT3 0.1010.041c 8.8620.873c 0.6190.0711c 74.4720.59cT4 0.1330.019c 9.9391.200c 0.6870.067c 90.0549.63cT5 0.2160.091b 14.792.57c 1.1280.404c 157.926.0cT6 0.3930.094b 37.412.8a 8.4151.275b 301.931.3bT7 0.3610.041b 34.64.0b 11.173.35b 346.522.4bT8 0.7160.269a 45.309.57
19、a 16.736.52a 587.5196.5a2.3 小麦中 Pb 的富集迁移特征对不同添加水平下相同器官对 Pb 的生物富集系数和迁移系数进行邓肯检验发现差异显著( 表 4)。根部富集系数的平均值远高于其他器官,大小关系为:根茎叶颖壳籽粒。小麦各器官的富集系数从 T5 添加水平至 T6 添加水平增长比例最大,根、茎叶、颖壳和籽粒富集系数增长比例分别为 29%、 71%、404%和 23%。随着 Pb 添加质量分数的增加,籽粒中Pb 的生物富集系数以对照组为最大,自 T1 添加水平开始急剧减小,之后又基本保持稳定。颖壳中 Pb 的富集系数在 T6 添加水平之前与籽粒中 Pb 的富集系数的变化
20、趋势类似,但从T6 添加水平开始呈现出增大趋势。茎叶和根的富集系数则随着 Pb 添加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大。说明小麦从土壤中吸收的 Pb 首先在根部累积,然后才向地上部运输,并且位置越高的器官对 Pb 的富集能力越小。各添加水平的小麦中 Pb 的迁移系数均小于对照组,说明大部分外源 Pb 在根部累积,只有很少一部分迁移至地上可食部位。迁移系数从 T2 添加水平至 T3 添加水平的增长比例最大,为 453%。此后,迁移系数呈现出波动变化,说明 Pb 的中高质量分数添加处理对其在小麦中迁移能力的影响要小于低质量分数添加处理。表 4 小麦中 Pb 的生物富集系数和迁移系数Table 4 BCF and
21、 TF of Pb in wheat 生物富集系数 BCF编 号Sample No. 籽粒Seed 颖壳Shell 茎叶Stem and leaf 根Root迁移系数TFCK 0.002840.0015a 0.03730.0389a 0.01370.0003c 0.2770.0739b 0.1940.2023aT1 0.0006100.0006b 0.003440.0023b 0.005220.002c 0.2880.1099b 0.03210.0061bT2 0.0003720.0001b 0.002850.001b 0.0040060.001c 0.3110.0928b 0.02320.0
22、029bT3 0.0003870.0001b 0.002360.0001b 0.03380.0077b 0.2840.1168b 0.1280.024aT4 0.0003650.0001b 0.001880.0003b 0.02730.0011b 0.2470.0316b 0.1190.0153bT5 0.0003840.0001b 0.0020050.0006b 0.02620.0036b 0.2810.0267b 0.1020.0102bT6 0.0004720.0001b 0.01010.0018b 0.04490.0145a 0.3630.0467b 0.1530.0451aT7 0.
23、0003670.0001b 0.01130.0012b 0.03520.0019b 0.3530.0607b 0.1330.0201aT8 0.0005020.0002b 0.01170.0048b 0.03170.0071b 0.4110.1351a 0.1070.0526b表 5 小麦中 Pb 的生物富集系数和迁移系数的描述统计Table 5 Descriptive statistic of BCF and TF of Pb in wheat 最小值Min最大值Max均值Mean标准差SD变异系数CV籽粒的生物富集系数BCF of seed 0.000365 0.00284 0.0007
24、0.00081 1.156颖壳的生物富集系数BCF of shell 0.00188 0.0373 0.009242 0.0113 1.229茎叶的生物富集系数BCF of stem and leaf 0.004006 0.0449 0.02471 0.0141 0.5713根部的生物富集系数BCF of root 0.247 0.411 0.3131 0.0523 0.1671迁移系数TF 0.232 0.0232 0.194 0.1103 0.05432.4 小麦中 Pb 含量与土壤中 Pb 形态的关系对不同添加水平下相同形态比例系数进行邓肯检验发现差异显著(表 6)。土壤中重金属与不同化
25、合物结合形成不同的形态,而不同形态的重金属又具有不同的迁移性和生物利用性 22。其中,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的重金属易于生物吸收,是有效态 23。由表 6 土壤Pb 各形态比例系数的变化可以看出,随着处理水平的提高,残渣态 Pb 的形态比例系数迅速降低,而易于生物吸收的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 Pb 的形态比例系数逐渐增大。说明随着 Pb 添加水平的提高,对人类健康的危害越来越大。表 6 土壤中 Pb 各形态比例系数Table 6 Percentages of different forms of Pb in the soil tested编 号Sample No.可交换态EXC碳酸盐结合态CA
26、B铁锰氧化态FMO有机物结合态OM残渣态RESCK 0.0001010.00005e 0.1080.00152e 0.3230.00862e 0.1240.00184a 0.4450.00531aT1 0.0000180.00001e 0.3630.0259d 0.4530.0061a 0.09050.00671b 0.09350.00913bT2 0.0000320.00001e 0.4170.02288c 0.4390.0091a 0.0820.0044b 0.06140.01123cT3 0.0000570.00004e 0.4840.06982b 0.4050.0557b 0.0700
27、40.01243c 0.04140.00414dT4 0.0000780.000003e 0.4800.00411b 0.4200.00554b 0.07300.00412c 0.02720.00556eT5 0.01910.00208d 0.5220.01425a 0.3750.01135c 0.06190.00312d 0.02210.00151eT6 0.02470.0017c 0.5440.01437a 0.3600.01335d 0.05610.00208e 0.01530.00094fT7 0.03480.00345b 0.5670.0065a 0.3330.00661e 0.05
28、200.0019e 0.01330.0011fT8 0.04860.00297a 0.5700.001418a 0.3150.00886e 0.05430.0027e 0.01170.00037f小麦各器官中 Pb 含量与土壤中 Pb 各形态比例系数相关分析(表 7)表明,各器官中 Pb含量与可交换态比例系数均成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铁锰氧化态比例系数、有机态比例系数和残渣态比例系数成负相关关系。说明土壤中的铁锰氧化态 Pb、有机态 Pb 和残渣态 Pb在试验条件下基本不能被小麦吸收,可交换态 Pb 则易于被小麦吸收,其生物活性较高。小麦各器官中 Pb 的含量与土壤 Pb 的各形态比例系数的逐步
29、回归分析(表 8)表明,土壤中Pb 各形态对小麦各器官吸收 Pb 贡献最大的是可交换态 Pb,同时,逐步回归分析忽略了碳酸盐结合态 Pb、铁锰氧化态 Pb、有机态 Pb 和残渣态 Pb 的影响,这与相关分析结果一致。通过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可交换态 Pb 最易于被小麦吸收,对小麦而言是生物有效态。表 7 小麦中 Pb 含量与土壤中 Pb 各形态比例系数的相关性Table 7 Correlation between Pb concentration in wheat and the percentages of different forms of Pb in soil tested可交
30、换态EXC碳酸盐结合态CAB铁锰氧化态FMO有机物结合态OM残渣态RES籽粒Seed 0.958* 0.61 0.66 0.665 0.416颖壳Shell 0.985* 0.632 0.704* 0.695* 0.421茎叶Stem and leaf 0.944* 0.698* 0.659 0.768* 0.49根Root 0.972* 0.657 0.645 0.711* 0.464注: *为 p0.01 显著水平,*为 p0.05 显著水平Note: * Significance at level p0.01.* Significance at level p0.05 表 8 小麦中 P
31、b 含量与土壤中 Pb 各形态比例系数的逐步回归分析Table 8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between Pb concentration in wheat and percentages of different forms of Pb in the soil tested逐步回归方程Stepwise regression equation R2 F籽粒Seed Y=0.073+11.371PEXC 0.917 77.52颖壳Shell Y =0.949+304.092PEXC 0.966 227.7茎叶Stem and leaf Y=4.264+892.
32、156PEXC 0.891 57.38根Root Y=40.264+10075.252PEXC 0.945 119.43 讨论Pb在低质量分数添加水平下能促进小麦生长,但达到临界值150 mg kg-1后,会出现明显的抑制作用。杨生龙等 24研究发现,在低浓度Pb(200 mg kg-1)处理下,小麦干重随Pb浓度增加呈增加趋势,而当Pb浓度超过200 mg kg-1时其整体呈下降趋势。本研究结果与之类似,临界值有差异可能是选用的小麦品种不一致及供试土壤的理化性质不同所致。有研究表明,低浓度的Pb处理能够促进植物正常的生理代谢活动,如茎叶内硝酸还原酶活性、可溶性糖的含量、叶绿素的含量均有不同程
33、度的增加,但随着Pb浓度的增加,其促进作用变为抑制作用,高浓度的Pb严重阻碍植物的生理活动,表现症状为叶片黄化失绿、茎叶萎蔫 11。植物主要通过光合作用积累淀粉等有机质,而叶绿素是植物完成光合作用的主要光合色素。Pb在低浓度下能够增加叶绿素的含量,直接促进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加快了植物对有机质的积累。但Pb又是“五毒”重金属元素之一,并非植物生长发育的必需元素。当过量的Pb进入植物体内,就会对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不利影响 25,进而阻碍植物生长。晁雷等 12对Pb胁迫下小麦幼苗研究也表明,幼苗受到损伤的明显症状之一是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下降。Pb在高浓度下能够减少叶绿素的含量,抑制植物的光合作用。这可
34、能是Pb对植物产生毒害作用的主要原因。因此,Pb在临界值左右对小麦生长产生不同作用的原因可能是Pb在临界值左右分别能够促进和抑制小麦的光合作用。重金属在植物体内分布的一般规律为根茎叶颖壳籽实 5。本研究发现,Pb 含量表现为:根茎叶颖壳籽粒;通过对各器官生物富集系数的统计发现,富集系数的平均值的关系为:根茎叶颖壳籽粒;对迁移系数的研究表明,小麦从土壤中吸收的Pb主要积累在根部,只有很少一部分向地上部分迁移。本研究结果基本符合重金属在植物体内分布的一般规律,与相关研究也一致 13,26。这并不意味着小麦在高质量分数Pb 的胁迫下能够安全食用,本研究发现Pb添加质量分数450 mg kg-1以上时
35、,籽粒中的Pb就大于国家规定的食品污染限量 210.2 mg kg-1,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但是 Pb添加质量分数大于150 mg kg-1时,小麦就会出现矮化、叶片黄化等症状。研究区小麦对Pb污染较为敏感,可在小麦出现中毒症状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Pb污染对人体产生危害。小麦各器官Pb的生物富集系数从T5添加水平至T6添加水平急速增大,可能与小麦各器官Pb含量从T5添加水平至T6添加水平快速增长有关。小麦主要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Pb,各器官中Pb含量增加导致富集系数的大幅增长。此时迁移系数也有较大增长,增长比例为49%,说明T5 添加水平至T6添加水平是小麦对Pb富集以及Pb在小麦中迁移的高峰期
36、。迁移系数从T2添加水平至T3添加水平的增长比例为453%,是最大增长比例。T2添加水平为Pb对小麦产生毒害水平的临界值,此后小麦干重开始迅速下降,小麦中Pb含量开始快速增加。相应地,Pb在小麦中的迁移能力也有所增强。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的积累能力和生物毒性,不但和其总量有关,很大程度上也是由其形态分布决定的,不同形态产生不同的环境效果 27。土壤重金属之所以表现出不同的生物活性,是由于土壤中不同形态的重金属处于不同的能量状态,其在土壤中的迁移性不同 28。本研究通过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土壤中的可交换态Pb 对小麦Pb含量贡献最大,对小麦而言是生物有效态。一般而言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
37、的重金属是生物有效态,本研究结果与之类似。此外,对土壤中Pb形态的变化特征研究发现,随着Pb添加质量分数的增大,残渣态Pb的形态比例系数迅速降低,而作为生物有效态的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Pb的形态比例系数逐渐增大。如果长期对研究区土壤灌溉含Pb废水,那么土壤中可交换态Pb和碳酸盐结合态Pb的比例就会大幅上升,同时土壤中种植的小麦中Pb含量也会大量增加。因此,研究区土壤不适合长期大量使用含Pb废水灌溉,这将严重威胁生产小麦的食品安全。4 结 论Pb 在低质量分数添加下能促进小麦生长,但达到临界值 150 mg kg-1 后,就会出现明显的抑制作用。随着土壤中 Pb 含量的增加,小麦中 Pb 含量
38、也呈增加趋势。Pb 添加质量分数大于 450 mg kg-1 时,籽粒中 Pb 含量就超过食品污染限量。小麦各器官对 Pb 的富集能力有很大差异,根部富集能力最强,离地面越高的器官富集能力越弱。随着 Pb 添加质量分数的增加,土壤中可交换态 Pb 和碳酸盐结合态 Pb 所占比例逐渐增大。土壤中各形态 Pb对小麦中 Pb 含量贡献最大的为可交换态 Pb,即对小麦而言,可交换态 Pb 为生物有效态。参考文献1 曾希柏, 徐建明 , 黄巧云, 等. 中国农田重金属问题的若干思考. 土壤学报, 2013, 50(1): 186-194. Zeng X B, Xu J M, Huang Q Y, et
39、al. Some deliberations on the issues of heavy metals in farmlands of China (In Chinese). Acta Pedologica Sinica, 2013, 50(1): 186-1942 邵云, 柴宝玲, 李春喜 , 等.土壤添加玉米秸秆对小麦 Pb 毒害缓解效应. 生态学报, 2009,29(4): 2073-2079. Shao Y, Chai B L , Li C X, et al. Effects of alleviating the toxicity of Pb to wheat by adding c
40、orn stalk in polluted soil (In Chinese).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9,29(4): 2073-20793 殷效彩. 中国土壤铅背景值的地理分异特征. 青岛大学学报, 1999,12(2): 82-85. Yin X C. Geographic differ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background of lead in soil in China (In Chinese). Journal of Qingdao University. 1999, 12(2): 82-854 胡宁静, 骆永明, 宋
41、静, 等. 长江三角洲地区典型土壤对铅的吸附及其与有机质、pH 和温度的关系. 土壤学报, 2010, 47(2): 246-252. Hu N J, Luo Y M, Song J, et al. Influences of Soil Organic Matter , pH and Temperature on Pb Sorption by Four Soils in Yangtze River Delta. Acta Pedologica Sinica, 2010, 47(2): 246-2525 戴树桂. 环境化学 . 北京: 高等教出版社, 2006. Dai S G. Environ
42、mental chemistry (In Chinese).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66 任安芝, 高玉葆, 刘爽. 铬、镉、铅胁迫对青菜叶片几种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0, 6(2): 112-116. Ren A Z, Gao Y B, Liu S. Effects of Cr, Cd and Pb on free proline contentetc in leaves of Brassica Chinensis L. (In Chinese).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and En
43、vironmental Biology, 2000, 6(2): 112-1167 朱纯, 鲁先文. Pb 、Cd 单一及复合污染对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毒害作用. 安徽农学通报, 2010, 16(15): 26-30. Zhu C, Lu X W. Heavy metal Pb,Cd single and combination pollution on seed germination and seedling toxic action (In Chinese).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10, 16(15): 26-308 黄萍霞. 不
44、同小麦品种对 Cd、Pb 的响应和机理研究. 江苏扬州: 扬州大学, 2007. Huang P X. Response and mechanism on different wheatvarieties to lead and cadmium (In Chinese). Jiangsu Yangzhou: Yangzhou University, 20079 王小丽. 小麦对 Fe、Zn、Pb、Cu 吸收分配特性的研究. 江苏扬州: 扬州大学, 2009. Wang X L. Fe、Zn、Pb 、Cu absorption and distribution in wheat (In Chin
45、ese). Jiangsu Yangzhou: Yangzhou University, 200910 安媛, 王林. 铅污染及其防治措施. 内蒙古水利, 2008, 4: 12. An Y, Wang L. Lead pollution and its prevention measures (In Chinese). Inner Mongolia Water Resources, 2008, 4: 1211 刘秀梅, 聂俊华, 王庆仁 . Pb 对农作物的生理生态效应. 农业环境保护, 2002, 21(3): 201-203. Liu X M, Nie J H, Wang S Q. Ec
46、o-physiological response of several crops to lead (In Chinese). Agro-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02, 21(3): 201-20312 晁雷, 周启星 , 陈苏, 等 .小麦对 Pb 胁迫的生理生化反应研究. 生态科学, 2007, 26(1): 6-9. Chao L, Zhou Q X, Chen S, et al. Effects of Pb on 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in wheat (In Chinese). Ecologic Science, 2007,
47、 26(1): 6-913 于文超, 张双, 魏欣, 等.小麦植株对重金属铅富集特征的研究.环境科技, 2009, 22(2): 21-30. Yu W C, Zhang S, Wei X, et al. Enrichment characteristics of heavy metal Pb in wheat (In Chinese).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9, 22(2): 21-3014 国家环境保护局.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5. Sta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ministration. Environmental quality standard for soils (GB 15618-1995) (In Chinese). Beijing: China Standard Press, 199515 鲁如坤 . 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 . 北京: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00. Lu R K. Analytical methods for soil and agro-chemistry (In Chinese). Bei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