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导论( 1) 劳动过程的三要素 :劳动者的劳动(生产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生产力:人们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叫做生产力。 劳动对象: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加工改造的对象。 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它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构成生产资料。 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 它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和交换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其中生产资料所有 制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生产关系中的其它方面。生产关系实质上是一种物
2、质利益关系。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在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与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艺等意识形态,统称为上层建筑。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 (分类: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若干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某一特定社会形态所占支配地位的特有经济规律。) 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社会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取方式。它 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所构成。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为什么要从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生产关
3、系的 相互作用中来研究生产关系? ( 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不仅要研究 生产关系的本质,而且要研究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研究社会经济的运行 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 2) 生产力:人们运用劳动资料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它表明了人们征服 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生产关系: 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 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等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 道德、艺术、哲学等意识形态 原因: 1.政治经济学要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密切联系中研究生产关系,两者 辩证统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
4、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2.政治经济学是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密切联系中研究生产关系的, 这 两者也是相互影响,辩证统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 筑又有其独立性,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有相 似性,且由定义可知四者有内在的联系。 综上,证明应该在三者的相互关系中研究生产关系。 什么是经济规律?其客观性、特点和类型是什么? 经济规律:经济过程中经济现象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经济 规律。 客观性:经济规律是客观存在,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 1) 经济规律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产生并发生作用的,如果经济条件改变了,
5、 或消失了,经济规律的作用也会改变或消失;如果产生了新的经济条件, 新的经济规律就会产生并发生作用。 ( 2)不论人们对经济规律认识还是不认识,它都会按其本身的要求发挥作用。( 2) ( 3)人们不能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去废除某种经济规律,也不能按照自己的意 志去创造或改造某种经济规律。 ( 4) 当人们在工作中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时,社会经济就会遭到破坏, 人们就会受到客观经济规律的惩罚。 特点:(自然规律与经济 规律的区别) ( 1) 自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对任何人都一样起作用,而经济规律有一定的阶 级性 ( 2)自然规律一般永恒,经济规律随着经济条件的不断变化而变化 ( 3)经济规律的
6、作用必须通过人的经济活动而表现出来 类型:( 1)人类各个社会形态普遍存在的经济规律(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 ( 2)某几个社会形态所共有的经济规律(价值规律) ( 3)只在某一个社会形态中发生作用的特有的经济规律(剩余价值,按劳 分配) 第二章 商品与货币 第一节 商品 一、商品的两个因素 商品:是 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商品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商品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商品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的本质特征,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价值体现的是
7、人们交换劳动的生产关系,这就是价值的实质。 商品二因素的统一与矛盾 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的统一体。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物品都不能成为商品。二个因素中,价值是商品的最本质的因素。 二者的矛盾: 人们作为商 品生产者,不可能实现自己商品的价值而又占有其使用价值;也不可能要占有别人商品的使用价值而不付出价值。这一矛盾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统一性表现在: 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性,集中表现在二者统一于商品体之中。 交换价值:是指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劳动二重性: 生产
8、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统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独立的劳动过程,也不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划分,是对 同一劳动的不同分析。 劳动的二重性是商品二因素的形成原因。 劳动的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二、劳动的两重性( 3) 具体劳动:是指具有特定的目的、操作方法、劳动对象、劳动手段和劳动结果的各种具体形式的千差万别的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各种具体形式的一般的无差别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三、商品的价值量 个别劳动时间:生产某种个别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
9、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 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简单劳动:是指简单劳动力的支出,即任何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头脑和肌体平均具有的劳动力的耗费。 复杂劳动:是指经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具有一定的技能和知识的复杂劳动力的支出。是多倍的简单劳动。 劳动生产力:通常也称劳动生产率,一般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也可用生产单个产品的必要劳动时间来表示。 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体现在该商品中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 四、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一般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 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10、下,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转化为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商品生产的内在矛盾: 具体矛盾和抽象矛盾;社会劳动和私人劳动;个别劳动时间按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使用价值和价值。 第二节 货币 货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产生后,整个商品世界分裂成了两级:一极是商品,它们是各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另一极是货币,它代表一切商品的价值。这样,商品的内在矛盾,即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转化成商品和货币的外部对立。 价值尺度:是 指货币充当衡量商品所含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 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支付手段:是指货币在商品赊销过程中延期支付或在
11、预付商品定金的过程中产生的提前支付,以及用于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税金、工资等职能。 世界货币:是指货币在世界市场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货币流通规律:就是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 = 度(次数)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 商品的平均价格)品总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商品的价值有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交换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 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 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它并不是物,而是在物的掩盖下生产者之间( 4) 的社会关系 ( 2)商品经济是以直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
12、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 3)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条件。社会分工使商品交换具有必要性, 劳动产品归不同所有者所有,才使商品交换成为现实 ( 4)劳动产品归不同所有者所有,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 2.如何理解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的关系?为什么说价值 是商品的本质属 性? 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某种属性,即物的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 性,体现着物品本身对人的使用关系 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或关系,是价值的 表现 价值:凝结或物化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体现人们 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关系:( 1)使用价值
13、是商品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有使用价值的东西用于交换 时,这种有用物就具有交换价值 ( 2)价值决定交换 价值,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存在为前提 ( 3)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和基础,交换价值则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不同 商品的不同交换价值,都是以价值为基础的 ( 4)使用价值和价值是辩证统一的,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体现物本身对人的使用关系;价值是商品 的社会属性,通过商品与商品的交换,表现为价值与价值的交换,实质上 是劳动与劳动的交换,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使用 价值是一切产品共有的属性,是一 个永恒范畴;价值则是商品特有的属性, 是存在于商品经
14、济中的历史范畴 联系:二者相互依赖,价值的存在必须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值的存 在并不以价值为前提;作为商品必须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必须是价值 与使用价值的统一。 原因:( 1)商品的本质是反应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的 ( 2)价值是商品的社会 属性,特有属性,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 3)它是使商品能够同其他一般产品相区别的本质属性,是否具有价值, 是区别产品与商品的决定性因素。所以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3.什么是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他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如何? ( 1)劳动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不同 质的劳动,也称有用劳动,体现人与自
15、然的关系。抽象劳动是撇开具体形 式的人类无差别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体现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具体 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同时支出的两种劳动,而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抽 象劳动是实质,具体劳动是形式。 ( 2) 商品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 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是使用价值即财富的源泉之一, 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 3) 关系: 商品二因素:价值与使用价值,是由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体劳动体现人与自然关系;价值 是商品的本质(社会)属性,抽象劳动体现人与社会关系
16、具体劳动是使用价值 ,即财富的源泉之 一,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 5) 一源泉 . 4.商品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如何? (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 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 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 2) 关系:劳动生产率和一定时期内商品的使用价值量成正比,劳动生产率与 单位时间商品价值量成正比,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 比。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 者生产某种商品的劳动效率。它的高低, 可用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的数量来测量,也可用生产 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
17、测量。 5.货币是怎样产生的?他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 货币: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产生:是商品交换过程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产 物。 四个阶段: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总和的和扩大的价值形式 一般价值形式 货币形式 (货币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着商品交换过程的发展而自发形成的,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探求货币的起源,必须结合商品交换的发展过程,考察价值形式的发展历史。商品价值不能自我表现,必须在两种商品的交换中,通过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就是价值形式。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简单的、个别的或
18、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为货币形式) 本质:货币是经常的,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具有社会属性,体现 着商 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职能: 价值尺度:货币能成为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 流通手段:货币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充分交换媒介的职能 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一般财富代表贮藏起来,能自发 的调节货币的流通量。 支付手段:商品发展出现赊销赊购的现象而发生的作用 世界货币:随着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而出现的作用 6.什么是货币流通规律?对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理解? ( 1)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所 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货币流通是指货币作为流 通
19、手段不断运动。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是由流通中 的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决定的。 一定时期内流通所需货币量 =商品价格总额同一单位货币流通的平均次数 ( 2) 通货膨胀:由于纸币发行过多而引起的纸币贬值和物价上涨。是纸币流通 条件下出现的经济现象。目前世界各国衡量通货膨胀的主要指 标是物价指数。物价指数年平均递增率在 2%到 3%时,为基本稳 定;增加到 9%以内,为温和型通货膨胀,增至 10%以上,为恶 性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价格总水平持续下降的经济现象 理解 :两者是相互对应的经济现象,都是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严重不平衡的结果, 都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非良性货币现象,只不过前者表现
20、为需求过大,供 给不足;后者表现为供给过大,需求不足。两种现象均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7.论述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在商品经济中的一般作用?( 6) ( 1)内容: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只要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价 值规律就存在。其客观要求是: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必须按照等价值量的原则进行交换 ( 2) 表现形式:价格以价值为基础,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幅度不可太大,长期 看两者一致 ( 3) 作用: 对社会生产起调节作用。但是盲目、自发、滞后的调节,造成资 源的大量浪费 对社会生产起推动作用。但有时生 产者为了自身利益保守技术秘 密,客观阻碍了生产 对生
21、产者起物质刺激和优胜劣汰的鞭策作用。在一定历史条件下 引起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从而产生了资本主义关系。 第三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资本总公式及其内在矛盾 简单商品流通的公式:商品 货币 商品( W G W)资本流通公式:货币 商品 货币( G W G) 两个公式的区别:流通中的买卖顺序、媒介、起点和终点、目的 不同。 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当做商品流通 媒介的货币,只是一般等价物,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而作为资本的货币能带来剩余价值,体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区别:运动的内容、形式、目的和动机、限度不同。) 资本总公式: G W G 是任何资本
22、共同或一般的运动公式。 Why:因为它在流通的形式上同样适用于产业资本和生息资本的运动形式,概括地表明了各种资本形式的实质都是为了榨取剩余价值,是从流通形式上表现出来的资本的一般公式。 资本公式的内在矛盾:等价交换与价值增殖的矛盾 解决矛盾的条件: 一、“资本是不能从流通中产生”: A 、等价交换不会发生 价值增殖。 B、不等价交换也不会发生价值增殖。二、但“资本又离不开流通”:货币不进入流通进行买卖活动不会增殖。 矛盾的解决: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于劳动者身体之内并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 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永恒条件
23、。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1、 劳动力的所有者是完全自由的人( 7) 2、 除了劳动力一无所有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根本条件 劳动力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具有一定的特殊 性,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劳动。不仅能够创造价值,而且还能创造出比劳动力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劳动力价值 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包括三部分:劳动力自身生存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维持劳动力家属子女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劳动力教育训练费用。 归根到底,劳动力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所决定的。 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 资本主
24、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劳动过程 劳动者借助劳动工具,作用 于劳动对象,生产出具有某种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劳动。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1、在资本家监督下为资本家劳动; 2、劳动产品为资本家所有。 价值形成过程:生产过程既转移了旧价值又包含了劳动者新创造的劳动力价值,没有剩余价值。 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劳动时间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指资本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只是把它原有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用 C 来表示。 可变资本:是指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劳动力
25、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不是把自己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通过工人的劳动创造出比本身价值更大的新价值,为资本家生产出剩余价值,使其原有的价值量发生变动,用 v 来表示。 划分标准:价值增殖中作用。 划分意义: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是马克思的伟大功绩,这一理论对揭露私人剩余价值的来 源以及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具有重大意义。它揭示了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不变资本也是价值增殖的一个必要条件,但它本身不能带来剩余价值。 三、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 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生产和实现更多的剩余价值( 8)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和绝
26、对的规律: 1、它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目的; 2、对剩余价值的追逐,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一切方面; 3、剩余价值的生产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历史趋势。 第三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一、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够创造新价值,而且还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其超出原有价值的那部分就是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率: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公式: 剩余价值率( m) =)可变资本( )剩余价值( vm=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剩余劳动资本家要提高剩余价值率,有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和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这两种基本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
27、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而绝对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使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超额剩余价值:是 指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提高生产技术) 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 由于超额剩余价值也是缩短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因而它实质上是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 四、两种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及当代剩余价值生产的特点 两种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一切社会的一般基础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相对剩
28、余价值生产使劳动的技术过程和社会组织发生根本的革命。(主要剥削方法) 当代剩余价值生产的特点: 1. 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生产工人的概念扩大了; 2. 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生产 工人的劳动变得更加复杂; 3. 包括 “机器人 ”在内的生产资料,不会增加新价值。 第四节 资本主义工资( 9) 资本主义工资:是指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是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的价值的货币表现。它反映着劳动力的买卖关系。 工资的现象: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和价格。 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的原因: 1.工人出卖的是一定时间的劳动力,但是,看起来好象是一定时间的劳动。 2.工资是在工人劳动之后才
29、支付的,所以被误认为是劳动的价格。 3.工资形式的劳动的时间和劳动强度和熟练程度不同工资也不同 。 4.劳动是工人谋生手段,工资往往被看作是劳动换来的 。 计时工资:是按照工人的劳动时间支付的工资,即按劳动时间支付的劳动力价值。 计件工资:以计时工资为基础,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计时工资的单位价格 =劳动力时数 价值)计时工资额(劳动力日计件工资单位价格 = 一日计时工资额一日生产的产品数量 名义工资:是指工人出卖劳动力所得的货币额,即货币工资。 实际工资:是指工人用货币工资所能买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 相对工资:是与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相比较的工资,也叫比较工资。 第 四章 资本积累
30、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是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都用于个人消费,生产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的资本主义生产。 简单再生产的特点: 1、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 2、不变资本也是雇佣工人创造的 3、劳动力的再生产从属于资本 简单再生产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资本价值的再生产、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分析中发现的资本主义生产新特征: 1、用来雇佣工人的可变资本是工人在上一个生产过程中创造的; 2、资本家的全部资本都是工人创造的; 3、工人的个人消费是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必要 组成部分。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是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作为资本追加到生产上,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基
31、础进行的资本主义再生产。 资本积累 :把剩余价值作为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 剩余价值向资本的转化就是资本的积累过程。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又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10) 资本积累的实质: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作为资本来占有工人更多的剩余劳动。 资本积累量取决于以下四个因素: 1、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2、劳动生产率水平 3、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 4、预付资本总量 第二节 资本积累的一般 规律 资本的构成包括两个方面:价值构成和技术构成。 技术构成: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 价值构成: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价值构成的资本 技术构成与价值构成的关系:
32、 技术构成是价值构成的基础,技术构成决定价值构成,技术构成变化会导致价值构成的变化。 注意:并非价值构成的任何变化都是由技术构成的引起的。在技术构成不变的情况下,单纯生产资料价值(或价格)和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变动,也会引起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 资本有机构成 :是指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用 公式表示: C/V 个别资本的增大,是通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这两种形式实现的: 资本积累 :是指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它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资本积累与积聚的关系:积累是积聚的基础,积聚是积累的直接结果 资本积聚的限制: 1、剩余价值总量和社会财富的限制; 2、社
33、会资本分散程度的限制。 资本集中:把已经存在的规模较小的资本合并或联合起来形成大资本。 具体形式: 1、通过互相兼并和收购等,形成更大的资本; 2、通过创办股份公司,把众多较小的资本联合成一个数额巨大的大资本。 加速资本集中的两个杠杆:竞争和信用。 资本集中的经济意义:资本集中通过合并社会上已经存在的资本,使更大规模的潜在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因而,进一步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和生产的社会化程度。 资本积聚: 是指个别资本依靠本身的积累,即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 资本集中和资本积聚的关系: 联系:资本积聚可以促进资本集中,资本集中也可以促进资本积聚。 区别: 1、资本积聚是单个
34、资本的自我积累;资本集中是社会资本的合并或联合。 2、资本积聚是单个资本家依靠剩余价值资本化实现的,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资本集中不会增加社会资本总额。 3、资本积 聚受积累基金限制,它增长速度比较缓慢;资本集中不受积累基金限制,它增长速度比较快。 资本积累一般规律: 是指由资本积累引起的财富积累和无产阶级贫困积累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客观必然性。 资本积累是资本统治关系的扩大,因此,财富和贫困的一起随着资本的积累发展起来。一极是财富作为资本在资本家手中的积累,另一极是创造财富的无产阶级的贫困的积累。 贫富差距的加大不仅在社会上产生严重的不平等,更重要的是造成生产与消费的严重矛盾,最终在资本主义社会表
35、面以各种形式反映出来。 相对过剩人口: 是指超过资本需要而形成的相对多余 的劳动人口。 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是由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提高造成的。 相对过剩人口不仅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必然产物,而且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资本积累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劳动力需求相对减少妇女儿童、破产者等成为雇佣劳动者 劳动力供给绝对增加 ) 工人阶级贫困化: 是指整个工人阶级处于贫困状态的地位,有相对贫困化和绝对贫困化两种表现形式。前者是指工人阶级的收入在社会国民收入中相对下降。后者是指工人阶级物质和文化生活状况的绝对恶化。 资本原始积累:通过暴力等方式来实现生产者和生产资料 相分离和货币资本积累的历史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