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干 部 考 试 复 习 资 料 2 第一部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基本理论 . 3 1.1 哲学 . 3 1.2 政治经济学 . 7 1.3 科学社会主义 . 10 1.4 毛泽东思想 . 13 第二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16 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16 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 16 2.3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 . 17 2.4 社会主义的本质 . 18 2.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18 2.6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 . 19 2.7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 . 20 2.8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文
2、化建设 . 20 2.9 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 中加强社会建设 . 20 2.10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 20 2.11 “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 的创造性构想 . 21 2.12 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 21 2.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 22 2.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 . 22 第三部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 . 22 第四部分:中共党史 . 35 第五部分: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 . 50 5.1 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创立和发展 . 50 5.2 党的性质 . 52 5.3 党的纲领和路线 . 54 5.4 党的领导 . 55 5.5 党的
3、思想建设 . 56 5.6 党的干部队伍和领导班子建设 . 57 5.7 党员队伍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 59 5.8 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 . 60 5.9 党内民主建设 . 61 5.10 党的作风与反腐倡廉建设 . 61 第六部分: 经济 . 64 6.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64 6.2 国际经济 . 78 6.3 经济学常用术语 . 81 第七部分:法律 . 88 7.1 法学基本理论 . 88 7.2 宪法学基本理论 . 89 7.3 行政法学 . 113 7.4 民法学 . 131 7.5 刑 法学 . 157 7.6 其它 . 178 3 第八部分:公共管理和领导科学 .
4、199 第九部分:科学技术 . 211 第十部分: 国情世情和时事知识 . 221 第十一部分:湖北省情省策 . 242 第十二部分:鄂州市情市策 . 246 第十三部分:公文写作和公文处理 . 257 一、公文处理基本原则 . 257 二、收文处理程序与方法 . 257 三、 发文处理程序与方法 . 259 第十四部分:必读书目 . 262 第一部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基本理论 1.1 哲学 1.1.1 哲学基本问题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 哲学基本问题与基本派别 :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 实践性、革命性
5、和科学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 1.1.2.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 1.1.3.意识的本质和功能 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物质的反映。 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 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1.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包括三个基本观点,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无限多样的统一。 4 1.1.3. 唯物辩证法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联系是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多样的。联系和系统是统一的。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发展的实质
6、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的过程有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量变是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 本变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互相依存、互相转化、互相渗透。 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世界观。对立主要表现在:第一,联系的观点同孤立的观点的对立。第二,发展的观点同静止不变的观点的对立。第三,全面的观点同片面的观点的对立。两者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发展的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 1.1.4. 认识和实践 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作用: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
7、有决定作用。第 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一切真知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给认识提出新课题,并提供解决新课题的经验材料、物质手段和条件,人们的认识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使实践获得成功,反之,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就会导致实践失败。 5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1)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2)现象和本质( 3)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 跃 认识的根本任务: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8、和规律。 人类认识运动的总规律: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与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的进到了一个更高的程度 ”。 真理与价值:。所谓真理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实现主观同客观的一致,追求和服从真理。所谓价值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实现客观同主观的一致,创造和实现价值。真理和价值的统一( 1)真理和价值相互渗透、相互 引导( 2)真理和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 1. 5.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其根据在于:第一,它是
9、一切历史观无法回避的问题。第二,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第三,它是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这两种对立的历史观的根本标准。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A.它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B.它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C.它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D.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社会意识 的相对独立性。 1.1.6. 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
10、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6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社会形态演变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1.1.7. 人民群众和个人的历史作用 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表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生产力的体现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 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制度变革的决定力量。 个人的历史作用:个人在历史上作用有大小之分和消极积极之别。代表新的生产关系和先进阶级要求的杰出人物(或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起着推动历史的重大作用。反之,代表腐朽的生产关系和反动阶级的反动人物,则起着阻碍历史进程的反动作用。对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必须坚持以下原则:第一,坚持历史主义。第
11、二,坚持阶级分析法。第三,杰出人物只是影响社会发展,绝对不能改变历史发展方向和总趋势。他们来自人民群众、代表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取得业绩的成功。 1.1.8. 社会进步与人的 发展 社会进步的涵义及最高标准 ;社会进步是指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合乎规律和前进运动最高标准是生产力发展。 人的发展及其历史进程 :人的发展是指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的体力、智力、个性、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1 “人的依赖关系 ”阶段 2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 ”阶段 3 “自由个性 ”阶段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 :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是 2010 年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梅宪宾。从必然王国到自
12、由王国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个组成部分产生的历史顺序和逻辑顺序为依据,按照马克思主 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的顺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在内容安排上尽量充分体现其科学性、系统性、实践性的理论特点,以使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威力和科学体系的博大精深尽可能得7 以充分展示。 1.2 政治经济学 1.2.1. 商品与货币 商品:是用来进行交换的劳动产品,它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 货币 :是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的职能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13、。内容是:商品的 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的决定),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价值的实现)。价值规律是价值决定规律和价值实现规律的统一。 1.2.2. 资本与剩余价值 资本的本质: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从本质上说不是物质,是通过物质表现的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资本的划分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的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指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产品价值大于其消耗的劳动价值的部分。这多出的部分,就是剩余价值,俗话叫利润。剩余价值生产可以分为两种: 1、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和本质;
14、形式是为劳动的价值和价格 .本质是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中,剩余价值规律居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第一,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第二,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各环节。第三,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 8 1.2.3. 资本积累 资本主义再生产 :是指资本家不是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而是把其中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新的资本,用来购买追加的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基础上重复进行。 资本积累及其一般规律;资本积累的实质 :资本家以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 ,扩大再生产规模 ,以便于榨
15、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一般规律: 资本积累的不断增进、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相对过剩人口的不断增多 ,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一极的财富积累和无产阶级一极的贫困积累 ,形成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在这一般规律的作用下 ,无产阶级贫困化就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客观存在 . 无产阶级的贫困总是比较而言的 .他们和剥削阶级百万富翁比 ,总是处于贫困之中 ,二者的鸿沟是显然可见的 .无产阶级的生 活水平也可以同前一时期相比也有时下降 ,这被称之为绝对贫困 ,但这是有时发生的现象 .对于无产阶级的贫困问题 ,要具有全局观点和历史的观点 ,进行具体分析 .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与
16、资产阶级的财富积累同无产阶级的失业、贫困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资本积累的增长 ,必然造成劳动力对资本的供应不断增加 ,从而相对过剩人口与日剧增 . 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 1. 2. 4. 资本的循环、周转和社会资本再生产 资本循环:指产业资本从一定的职能形式出发,顺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 ,分别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值,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过程。 资本周转 :是指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 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是指通过各个资本相互交错、互为条件的不断循环运动而实现的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 资本主义的社会再生产和经济
17、危机;社会再生产是一种客观描述,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是社会再生产在一种具体社会制度中的表9 现,反映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经济危机指的是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整个世界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负的经济增长率)。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 程中周期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也是经济周期中的决定性阶段。 1. 2. 5.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平均利润 :就是按照平均利润率和各自资本量的大小获得的利润。是在竞争中形成的,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形成以后,价值就转化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是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和。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商业资本(亦称商人资本)
18、 :一般指专门经营商品买卖的资本(商品经营资本),还包括专门经营货币收付、兑换、登记、保管等业务的资本(货币经营资本)。它是在流通领域中发生 作用的职能资本,是流通资本 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 的独立化。 商业利润是商业资本家从事商业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商业利润不过是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产业部门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借贷资本和利息 借贷资本:是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生息资本,它是为了获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借贷资本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独立的资本形式,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借贷资本是商品化的资本。第二,借贷资本是一种作为财产的资
19、本。第三,借贷资本是最 具有拜物教性质的资本。 利息: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利息是职能资本家为了取得货币资本的使用权而让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其本质是剩余价值,体现的是借贷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资本主义地租 资本主义地租:就是农业资本家由于使用土地而缴纳给大土地所10 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它体现着大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一起,共同瓜分产业部门雇佣劳动者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经济关系。 1.2.6. 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地位 资本主义垄断的形成与发展 垄断:是指为数不多的资本主义大企业为操纵和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的生产、销售以及原料来源而成
20、立的协定、同盟或联合。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与作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私人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私人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干预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以加强垄断资本集团的经济实力,调节经济部门之间的关系,缓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矛盾,减缓经济危机,为垄断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创造条件,保证垄断资本不断获得高额垄断利润。这种实质,可以从以下方面作进一步认识:第一,国家 干预经济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第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代表私人垄断资本的总体利益。(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 垄断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同以往一切社会一样,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资本主义必然要被社会主义所代替,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产生时起,就包含着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 1.3 科学社会主义 1.3.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