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阶段是20年代至40年代末即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从20世纪20年代起,中国传统史学开始向近代史学转变,这种学术演变的时代特征在财政史领域同样有鲜明反映,即不少学者在继承发扬传统史学方法,注重传世文献的考据,辨析制度条文内容的同时,有意识地借助近代西方的经济学和财政学的理论,对中国财政史(包括古代财政史)做出一些不同于汉书?食货志、通典、文献通考等传统典志的编纂、阐释和评论,撰写了一些通史体裁或断代体裁的财政史论著,如胡钧中国财政史讲义(商务印书馆,1920年)、徐式庄中国财政史略(商务印书馆,1926年)、常乃德中国财政制度史(上海世界书局,1930年)、刘秉麟中国财政小史(商务印书馆,1933年)、杨志濂中国财政史辑要十册(无锡大公图书馆,1936年)、鞠清远唐代财政史(商务印书馆,1940年)、刘不同中国财政史(大东书局,1948年)等。同时,专题研究和理财人物研究也取得不少成果,特别是田赋史。抗日战争爆发前后,国民政府出于财政体制改革以及战时经济的需要,进行田赋整理、田赋征实和其他财政制度的变革,因此有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