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方志编纂史上,全国性志书代有修撰,如隋有隋区域图志;唐有元和郡县图志;宋有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等;元朝的全国性志书正式定名大元一统志,部帙达一千卷,明代仿其义例,纂成大明一统志;清代则纂有大清一统志1。大清一统志是历代一统志中最好的一部,史料价值较高,它曾经先后三次纂修,纂修时间历经康、雍、乾、嘉、道五朝,其中第二次纂修的主要任务是增修大清一统志的“西域新疆统部”,这是乾隆年间西北边疆史地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一、大清一统志的先后三次纂修清代最早倡议纂修一统志的是康熙年间的保和殿大学士卫周祚。他于康熙十一年(1671)上疏奏请:“各省通志宜修,如天下山川、形势、户口、丁徭、地亩、钱粮、风俗、人物、疆域、险要,宜汇集成帙,名曰通志,诚一代之文献,然迄今各省尚未编修,甚属缺典,何以襄我皇上兴隆盛治乎?除河南、陕西已经前抚臣贾汉复纂修进呈外,请敕下直省各督抚,聘集夙儒名贤,接古续今,纂辑成书,总发翰林院,汇为大清一统志。”2康熙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下令各省施行,编纂地方志书。然而,康熙十二年十二月,“三藩之乱”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