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先生(1890-1969),6岁起在家塾和家办学堂读书,得益于义宁陈门家学,打下国学基础。12岁至36岁间又多次飘洋留学,前后断断续续在日本、德国、瑞士、法国、美国,合计约有18年之久。一生治学广泛涉猎史学、文学、佛学、敦煌学、东方古文字学、比较语言学等许多学科,自称“平生为不古不今之学”(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引自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252页。),特别钟情于他界定为中国中古时期的魏晋南北朝隋唐历史。留下名著四稿一传,即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寒柳堂记梦未定稿和柳如是别传,以及104篇论文,还有近年陆续整理出版的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万绳楠整理)、隋唐史第一讲笔记(杨联陞整理)、陈寅恪读书札记旧唐书新唐书之部,大半是关于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的学术成果,为中国中古史研究开一代风气,贡献令世人瞩目。一国学和历史学,是陈寅恪对终身职业的崇高选择。前人尝说:欲灭其国,必先灭其史。先生更有振聋发聩的呐喊:“国可亡而史不可灭学术实系吾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