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 化学一级学科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 0703 学科级别 一级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合国民经济建设需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能独立解决化学理论和化学实际问题;能胜任化学及相关领域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层次研究型 、 创新型专门人才。 二 、研
14兰州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DOCTag内容描述:
1、四川大学 化学一级学科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 0703 学科级别 一级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合国民经济建设需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能独立解决化学理论和化学实际问题;能胜任化学及相关领域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层次研究型 、 创新型专门人才。 二 、研究方向 序 号 研 究 领 域 名 称 1 无机化学 2 有机化学 3 分析化学 4 物理化学 5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6 化学生物学 7 绿色化学 三、学制与学分 1、实行弹性学制: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为 2 至 4 年,课程学习累计时间为 0.5年至 1 年,。
2、1宁波大学攻读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名称:国际商务硕士 专业代码:0254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及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及本专业实际情况,制定本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宁波大学国际商务硕士(MIB)旨在培养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职业素养,具备完善的国际商务知识、较强的国际商务分析与决策能力,熟练掌握现代国际商务实践技能,能胜任在涉外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从事国际商务运营与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级国际商务专门人才。二、学制根据学生课程。
3、浙江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学术学位)学 科 代 码 : 1304 学 科 名 称 : 美术学 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制表2015 年 4 月1美术学Fine Arts(学科/专业代码:1304)【学科简介】本学科以美术理论、绘画技法与创作为主要研究内容,其教学目的是着重培养在美术创作和美术理论研究上具有全面的艺术素养,并具备坚实的造型基础和学术创新能力的艺术专门人才。通过学习,使学生具备艺术创作、教学与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能在大专院校、科研、基础美术教育等单位从事艺术工作的专门人才。一、培养目标和要求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
4、10 兰州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课 程类 别课 程编 号 课 程 名 称学时学分开课学期考核方式公共课按照“兰州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公共课教学安排”设置09212001 非线性分析引论 72 3 1 考试09212002 现代偏微分方程基础 72 3 2 考试09212003 代数学基础 72 3 2 考试09212004 现代计算方法 72 3 2 考试09212005 计算机网络 72 3 1 考试09212006 动力系统 72 3 1 考试09212007 高等概率统计 72 3 1 考试09212008 数学模型概论 72 3 1 考试09212009 组合最优化 72 3 1 考试09212010 拓扑与几何 72 3 2 考试09212011 图论 72 3 2 。
5、12 兰州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课 程类 别课 程编 号 课 程 名 称学时学分开课学期考核方式公共课按照“兰州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公共课教学安排”设置09212001 非线性分析引论 72 3 1 考试09212002 现代偏微分方程基础 72 3 2 考试09212003 代数学基础 72 3 2 考试09212004 现代计算方法 72 3 2 考试09212005 计算机网络 72 3 1 考试09212006 动力系统 72 3 1 考试09212007 高等概率统计 72 3 1 考试09212008 数学模型概论 72 3 1 考试09212009 组合最优化 72 3 1 考试09212010 拓扑与几何 72 3 2 考试09212011 图论 72 3 2 考。
6、14 兰州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课 程类 别课 程编 号 课 程 名 称学时学分开课学期考核方式公共课按照“兰州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公共课教学安排”设置09212001 非线性分析引论 72 3 1 考试09212002 现代偏微分方程基础 72 3 2 考试09212003 代数学基础 72 3 2 考试09212004 现代计算方法 72 3 2 考试09212005 计算机网络 72 3 1 考试09212006 动力系统 72 3 1 考试09212007 高等概率统计 72 3 1 考试09212008 数学模型概论 72 3 1 考试09212009 组合最优化 72 3 1 考试09212010 拓扑与几何 72 3 2 考试09212011 图论 72 3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