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青 岛 市 重 点 实 验 室 评 审报 告 书重点实验室名称:青岛市新能源与节能技术重点实验室依 托 单 位:青岛理工大学评 审 日 期:2007 年 12 月 29 日青岛市科学技术局2实验室主任 仪垂杰 职 称 教授 联系电话 13963909261一、科研队伍1、实验室主要研究人员情况实验室共有科研人员 38 名,其中兼职院士 2 人,博士生导师 7 人,海外留学归国学者 6 人,教授 20 名,博士 27 人,山东省特殊贡献中青年专家 2 人,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3 人,山东省中青年学术骨干教师 2 人,院学术带头人 9 人,院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5 人。每个研究方向都有 23
2、名 45 岁以下的学术带头人,中青年学术骨干占 80%以上。实验室主要研究人员名单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学位 职称 研究方向姚福生 男 1932.04 博士 教授、院士 企业节能技术郭世永 男 1963.02 博士 教授 企业节能技术王丰元 男 1965.07 博士 教授 企业节能技术王斌修 男 1961.01 博士 教授 企业节能技术宋年秀 男 1963.09 博士 教授 企业节能技术谭继文 男 1965.10 博士 教授 企业节能技术岳渠德 男 1958.08 博士 教授 企业节能技术张东梅 女 1968.03 博士 副教授 企业节能技术林海波 男 1976.09 博士 讲师 企业节能技术
3、刘尊民 男 1980.05 硕士 讲师 企业节能技术仪垂杰 男 1958.08 博士 教授 大型工程环境治理毕学军 男 1969.03 博士 副教授 大型工程环境治理7李秋义 男 1963.07 博士 教授 大型工程环境治理李绪泉 男 1969.06 博士 副教授 大型工程环境治理梁 森 男 1962.02 博士 教授 大型工程环境治理刘志红 女 1978.03 博士 讲师 大型工程环境治理岳 军 男 1964.08 博士 教授 大型工程环境治理董 华 男 1963.12 博士 教授 新能源开发利用戴长虹 男 1964.08 博士 教授 新能源开发利用董毓利 男 1968.02 博士 教授 新
4、能源开发利用胡松涛 男 1968.07 博士 教授 新能源开发利用邱 岩 男 1966.10 博士 教授 新能源开发利用岳丽宏 女 1971.06 博士 副教授 新能源开发利用郭健翔 男 1965.09 博士 教授 热泵及建筑节能刘占杰 男 1970.08 博士 教授 热泵及建筑节能刘志强 男 1965.10 博士 教授 新能源开发利用吕 谋 男 1965.11 博士 教授 热泵及建筑节能张双喜 男 1963.02 硕士 副教授 热泵及建筑节能周扬民 男 1976.05 博士 讲师 热泵及建筑节能2、学术带头人简介及其代表性成果(1)仪垂杰,男,1958 年生,青岛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西
5、安交通大学振动冲击噪声专业博士研究生;清华大学汽车工程博士后;“洪堡”学者(TU-Clausthal ,德国) 。中国机械动力学会副理事长,机械工程学报董事。8已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自适应呼吸机的控制技术基础研究” (60343007) ;“黑匣子中声信息辨识技术基础研究” (60572182) 。主要在研科研项目 :混凝土搅拌车搅拌系统设计理论 (A2006-141,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黑匣子声信息辨识技术研究 (G20063700001,与澳大利亚 Adelaide大学主动振动噪声研究所合作项目,国家外专局) ;超大型鼓风机振动噪声控制(济南钢铁集团) 。完成科研课题 16 项
6、获得 9 项科技奖励,主要课题及获奖是:WZ534 装甲运兵车噪声控制研究;任意激励关系下非保守耦合系统统计能量分析理论及工程应用研究;MI171 直升机机舱噪声实时测试及分析;CATERPILLAR 工程车驾驶室声学 CAD 和声控定向兵器预警系统研究。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二等奖;建设部华夏建设奖;青岛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德国“洪堡”基金奖等。主要理论技术贡献、发表物及专利 : 把简单梁板结构振动功率流理论推广到复杂梁板结构、板与板结构、加肋板结构和厚板结构,提出了分析复杂机械结构振动功率流的系统理论方法。 率先提出了厚板结构三维功率流测量方法,开发了国内首套结构
7、振动功率流测量三维振动强度测试分析系统3D-VIMS。 在国内外振动功率流控制领域尚属空白的多冲击体阻尼本构关系和作用机理的研究上取得了突破。在机械工程学报、力学学报、清华大学学报及 J of Process Mechanical Engineering 和 J of Computed Assisted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Science 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60 余篇,著述 10 余本。历时 3 年多,完成澳大利亚著名学者 Colin Hansen 长达 136 万字的学术著作“Active Control of Noise and Vibration”(噪声
8、和振动主动控制)的译著,该书已于 2002 年 3月科学出版社出版。申报国家专利四项。(2)邹志刚,男,1955 年 3 月生。1993 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获理学9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环境材料于再生能源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兼任日本国家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 COE 研究员,日本国家材料研究所客座研究员。长期从事材料物理化学和光催化的研究,在 Nature, Phy.Rev.Lett., Angew.Chem.Int. Edit,J.Chem.Mater.等杂志上发表论文110 余篇,申请专利十余项。获得国际学术奖(美国机械工程学会 2003 年大奖) 。主要研究成果有
9、新超导材料 PrBa2Cu3Ox 的发现及超导机制的阐明和可见光响应新型光催化材料的开发及在光解水制氢和环境净化方面的应用。(3)郭健翔,男,1965 年生,青岛理工大学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热工专业博士。攻读研究生期间,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型制冷替代工质和新型制冷循环的研究” ,先后承担了“流体热物性理论和实验研究” 、 “CFC 新型替代工质” 、“新型制冷循环理论和实验研究”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31994 年,在广州南华西企业集团主持新产品“风冷式热泵机组” 、 “高效组合式空调器”研究开发,产品获广州市科技进步奖;1994 年调入济南铁路局后,主持开发了“机车
10、专用空调” 、 “铁路运输冷藏箱” 、 “地源热泵机组应用” 、 “太阳能综合应用” 、 “变频调速节能应用研究”等项目 40 余项,总经费达 1000 余万元,这些项目在济南铁路局系统内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济南铁路局因此获得铁道部节能技术应用先进单位,由于本人在节能技术研究方面的贡献,于 2002 年作为特聘专家参加国家经贸委/世界银行中国节能促进项目,负责节能技术的推广和促进工作。2004年 1 月调入青岛理工大学以来,先后承担了“地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优化及工程应用研究” 、 “锅炉变频技术及自控系统研究开发及应用”项目, “自动流量平衡阀研究及开发” , “胜利
11、采油厂坨四联合站自动监控与信息管理系统” 、 “全热换风窗的研究开发” 、 “阀门系统实验研究”等项目,其中,前两项项目于102004 年 8 月 27 日通过了省科技厅鉴定, “自动流量平衡阀研究开发”项目获青岛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获两项国家专利。现在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可校调式动态流量平衡阀试验及理论研究” 、 “锅炉节能及控制技术”研究项目,科研经费达 82.7 万元。共发表论文 20 余篇,其中核心期刊篇;在国际著名热物性杂志“Fluid Phase Equilibria”发表论文 2 篇;国际会议论文 9 篇。(4)梁森,男,1962 年生,青岛理工大学教授,西安交通大学振动冲击噪
12、声专业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机械结构的多学科优化;MEMS 技术;振动与噪声的控制;数控机床的研发等。2002 年 3 月至 2005 年 10 月在西安交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复合材料阻尼减振支架动力学设计”和高等学校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复合材料减振支架动力学研究”等方面工作。本人还参与了“金属橡胶本构关系的力学性能研究” , “缝纫机的减振降噪” 、 “随机分布的多孔材料的动力学特性研究”等项目的研究。2005.11-至今,在香港中文大学从事机械结构的动态性能及其拓扑优化的研究,参研项目为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Fund Unive
13、rsity-Industrial Collaboration Programme,参研的课题是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for High Dynamic Performance in Electronics Manufacturing Equipment。同时带领学生对磁盘的动态性能进行全面测试分析,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先后发表第一作者的论文十三篇,期中有 4 篇英文文章,有三篇被 SCI 收录,有三篇文章被 EI 收录。11二、实验室基础条件实验室目前有超静技术、节能环境模拟检测、可控节能设计三个工作室,面积近 1200m2。实验室下设青岛市能源与环境装备工程技术研
14、究中心,并与中国民航总局安技中心成立了技术声学联合实验室,与德国 OVENTROP 公司成立了流体控制联合实验室,与海尔集团成立超静深冷实验室,进一步加强了实验室设施建设。实验室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比利时 LMS 动态信号分析系统、大型完整仪器仪表开发平台 LabView(软件和硬件) 、工业过程控制 DCS 和 FCS 的支撑系统、美国 iFIX 和 OPTO 硬件环境等能开展企业生产过程节能控制等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实验室仪器列表仪器设备名称 型 号 台(套) 价格(万 元)LMS 模态分析系统 Signature testing, Time recording, Sysnoise 1 180
15、三坐标测量仪 GLOBAL IMAGE121510 1 80发动机动态试验台 PUMA-TS5 1 50流体控制实验系统 自制 1 30计算机工作站及 CAD/CAE 系统 IBM/Dell 2 20数据采集与控制器 3852A 1 10激光测距仪 LWD 1 35红外热像仪 1 45电动激振器 中型 1 91差式扫描量热计 德国耐驰 1 43虚拟传感器参数综合测试仪 Cobra 1 23ANSYS7.1 软件 1 20Labview 动态测试系统 1 6012变频电源 1 2逻辑分析仪 32 通道,4G/150 通道,500G/16800 1 25数据采集器 DR240/120+20 点 1
16、 1多功能示波器 TDS5052 1 10涡流测功仪 GW160 1 12高级数字超声波探伤仪 EPOCH-4 1 35液压综合试验台 QCS-14 1 25三向加速度传感器 4322 5 3振动试验台 中型 1 85功率表 横诃 WT230 2 1.2组态软件 iFix 1 1.5声级计 2238 1 14MIPS 开发系统 MP526SDK 1 3电荷灵敏放大器 YE5874 4 1网络型可编程控制器实验装置 THSMS-C 1 63CAN 总线故障诊断系统 KPS300 1 4.2信号发生器 AFG320 1 0.5Matlab 1 10.5嵌入式开发系统 FFT-HMS7202 1 3
17、.5电动式激振器 JZK-50 1 2.1Adobe audition 1 2.913三、主要研究方向(一)大型工程环境治理技术本方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城市污水及固体废弃物处理;(2)设备振动、噪声的综合治理和控制;(3)工程环境腐蚀控制技术等。(二)企业节能技术本研究方向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企业生产过程的分析,运用控制技术、信息技术,优化生产流程、提高设备运行效率、利用余热余能,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主要研究内容有:(1)企业能耗分析评价体系及节能技术的研究;(2)高炉渣余热发电技术。(三)新型热泵及建筑节能技术主要开展新型热泵技术、流体管网动态平衡技术、智能楼宇控制技术及新型建筑全热交换
18、通风技术的研究。包括:(1)地源热泵、海水源热泵、工业冷却水及污水源热泵优化技术及工程应用;(2)新型可校调式动态流量平衡技术。(四)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主要开展海洋温差发电技术、太阳能利用技术的研究。包括:(1)海洋能量的高效传热技术、新型发电循环及工作介质研究、高效发电装置开发;(2)新型高效太阳能光电转换理论与技术;太阳能提供光-热-电-冷的城市绿色建筑物系统优化理论与集成技术。 (3)可见光响应新型光催化材料的开发及14在光解水制氢和环境净化方面的应用。四、科研力量(包括承担国家、省部级项目情况)实验室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 项,国家支撑计划项目
19、 4 项,国家 863 子课题 3 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7项,其他省部级科技计划 20 余项,其他横向科研项目 50 余项,科研经费达3000 余万元。发表论文 500 余篇,被 SCI、EI 收录 70 余篇,出版学术专著 9部。 近 5 年来代表性论文、学术专著和承担的项目如下:实验室近 5 年来的代表性论文序号 文章名称 发表刊物 时间1 Synthesis of SiC whiskers by electric field furnacesJournal of Inorganic Materials20032 催化改性活性碳纤维降低 NO 的实验研究 燃烧科学与技术 20033 P
20、ractical optimal control of large-scale water distribution network High Technology Letters 20034 钢丝绳断丝检测的虚拟仪器设计 煤矿机械 20055 新型列车风道风口形式的优化研究 暖通空调 20056 An improvement in calculations of the wind-induced pressure fieldProgress in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57 A new method for controlling refrigerant flow in automobile air conditioning, 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 20058Experimental study of a construction of microalgae cultureing sysytem of CO2 elimination and O2 regeneration in a typicalProgress in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