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上方山公园规划设计说明书.doc

上传人:龙*** 文档编号:1007792 上传时间:2018-11-15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55.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州上方山公园规划设计说明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苏州上方山公园规划设计说明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苏州上方山公园规划设计说明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苏州上方山公园规划设计说明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苏州上方山公园规划设计说明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苏州科技学院毕业设计说明题 目 苏州上方山公园规划设计 院 (系)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职 称 职 称2014 年 6 月 9 日苏州科技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I苏州上方山公园规划设计摘 要公园景观设计作为城市上位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需要在绿化覆盖方面满足城市建设要求,更需要综合城市道路、城市功能、城市定位等方面,综合考虑进行设计。良好的公园景观可以对城市人群的活动产生有益的影响。本文主要介绍苏州上方山公园规划设计,通过采用基地调研与分析、实际案例考察与分析、资料搜集与整理等研究方法对基地和城市公园景观规划有了基本的了解,总结了基地现存的三大问题:山水

2、系统未能有效整合;人文资源未能有效保护;人群及公园性质未能合理定位。围绕着着三大问题我们对基地进行了研究与分析,最终的得出了以下几个成果:确定了以建设一个自然山水、田园风光、人文古迹为主的城市森林公园为最终目标,解决城市公园的性质定位问题引入“益康”的理念。同时以基地为绿核:“核保护”以解决场地资源的整合保留、生态循环的问题;“核裂变”解决场地人群精神压力、亚健康状态的问题;“核渗透”以解决景区与城市的过渡性梯度缓冲的问题。最终确定了一个“益康核”规划理念。关键词 公园规划;自然;人文;益康苏州科技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IIThe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3、Shangfang mountain;suzhou.AbstractPark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ity master planning, not only need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green city construction, but also need a comprehensive design considerations about the road of city, the function of city,the positioning of ci

4、ty etc.A good park landscape design can have beneficial effects on city population activities.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suzhou shangfang mountain, by the use of the bas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the actual cas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information collec

5、tion and processing and other methods of base and park landscape planning a basic understanding of the city park landscape planning, summarizes the existing three problems: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landscape system failed; human resources can not effectively protect; population and nature park fa

6、iled to reasonable position. Around the three problems of our research and analysis on the base, the final draw the following a few results:(1) to build a natural landscape, pastoral scenery,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city of Forest Park, (2)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positioning city park by the “heal

7、th“ concept, at the same time to the base for the green core: “nuclear umbrella“ to solve the space resource integration, ecological circulatory problems remain; “fission“ to solve the field population mental pressure, sub-health problems; “nuclear permeability“ to solve the transitional gradient bu

8、ffer area and the city problems,finally a set of “Yi Kang nuclear“ planning concept.苏州科技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IIIKeywords Park Planning;Nature;Culture;Health苏州科技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IV目 录第 1 章 绪论 .11.1 引言 .11.2 森林植物园规划 .1第 2 章 前期分析 .22.1 区位分析 .22.2.1 宏观区位分析 .22.2.2 中观区位分析 .22.2.3 微观区位分析 .22.2 规划基地分析 .22.2.1 周边环境分析 .22.2.2 基

9、地条件分析 .22.3 上位规划分析 .32.3.1 绿地系统规划 .32.3.2 风景名胜区规划 .32.3.3 石湖景区总体规划 .32.4 适宜性分析 .42.5 分析总结 .5第 3 章 规划理论 .73.1 规划依据 .73.2 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73.2.1 规划指导思想 .73.2.2 规划原则 .73.3 项目定位与规划设计目标 .73.3.1 项目定位 .73.3.2 规划设计目标 .8第 4 章 总体规划 .94.1 总体构思 .94.1.1 课题背景 .94.1.2 理念演绎 .94.2 专项规划 .94.3 详细规划设计 .134.3.1 生态廊道体系 .134.3

10、.2 健康步行体系 .134.3.3 现代益疗体系 .14致谢 .15结论 .16参 考 文 献 .17苏州科技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第 1 章 绪论1.1 引言森林公园作为城市公园的类型之一,重点在于生态体系的构建和保护。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合理利用场地现有资源,立足基地,考虑道路交通、功能布局的合理性。同时,充分发挥场地效益和场所感知能力,融入休闲、游憩、文教等多方面内容,提高生态绿化作用,发挥森林公园的多种效益,服务于城市和人群。1.2 森林植物园规划城市公共空间的良性发展要求促进森林公园的建设。首先要实现城市边缘区开放空间资源保护的目标,再从用地的控制角度将其建设落到实处。游憩功能是森林公园

11、的主要功能,其自身的规划设计及功能布局、公园中各项设施的安排与配置、资源的保护和维护等方面,均需要从游憩者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苏州科技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第 2 章 前期分析2.1 区位分析2.1.1 宏观区位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纳入核心城市上海的 3h 都市圈,苏州的区域资源具核心竞争力。2.1.2 中观区位分析苏州行政区划将吴江划入,苏州进入大城时代,吴中区为中心地理区域,为未来消费经济预留空间。2.1.3 微观区位分析苏州城区规划五楔渗透,基地作为其中一角,作为绿核向中心城区插入郊野绿地,作为生态本底。2.2 规划基地分析本项目处于苏州市石湖景区,北至越城桥、东至吴堤、西至七子山山脊,总用地面

12、积约为 160hm2。规划后将与东石湖、上方山、七子山形成一个有机体,同时带动周边沧浪新城、国际教育园区、吴中经济开发区城南板块的活力和人气。2.2.1 周边环境分析基地西侧及北侧有七子山、陆慕山和吴山,拥有良好的山脊线背景,南侧水系丰富,地形地貌丰富。规划红线北端以行春桥为中心,较多现有人文景点。区域周边自然村落分布,周围环境优美,与自然山林植被风貌协调。大面积的滩涂及鱼塘,需要综合整治,合理优化利用。2.2.2 基地条件分析(1)基地地形特点具有水体、山地、湿地、平地三种地貌特征。基地东部主要为水,也蕴含有湿地等资源;基地南部和东部有大面积农田用地;基地西部为陆慕山和七子山余脉,分别为 1

13、29m 和 232m。(2)现有景观资源基地内山体自然资源丰富,为营造富有特色的生态环境创造了有利条件。苏州科技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现有上方山森林公园,有一定的植被水文资源可以加以利用。基地现有文化遗址,如楞伽塔、石佛寺、乾隆御道等,需重点保护,创造丰富的人文资源景观。(3)道路交通机动车道:基地与红线外机动车道联系紧密。基地内部一级干道为原城市干道,需尽量保留;基地吴越路以东现为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规划时对于原有道路以改造为主,减少工程量。基地吴越路以西吴越春秋遗址区道路较为混乱,需要重新整合。自行车道:自行车道与机动车道并存,没有专门的行车道,基地内部有山体,考虑在设置山体自行车道,将平面道

14、路系统立体化。步行道:步行道在规划红线内较为重要。滨湖有较低的湿行道,平地结合有遗址设置平地步行道,山体有较高的山形道,步行体系分上、中、下三个层次。2.3 上位规划分析2.3.1 绿地系统规划苏州绿地系统规划五楔两带。五楔为“三角咀绿楔” 、 “阳澄湖绿楔” 、 “澄湖-吴淞江 -独墅湖绿楔 ”、 “阳山-天平山- 灵岩山绿楔 ”,以及基地所在“七子山-石湖- 东太湖绿楔” 。基地位于苏州“四角山水”西南方向,起到城市绿肺的作用,公园需有足够的绿量,以起到城市环境调节的作用。规划需结合整体石湖风景区,以及七子山、上方山整体山脉做统一规划。2.3.2 风景名胜区规划基地位于太湖风景名胜区石湖景

15、区。市域太湖风景区规划有:西山景区、东山景区、光福景区、木渎景区、同里景区、甪直景区、虞山景区。现有太湖风景区以自然风光、文化古迹、花果丛林、鱼米水乡为主。规划定位,保证太湖风景区错位发展。2.3.3 石湖景区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协调规划:基址为风景建设用地,东南角为游览设施用地,西侧有一居民点建设用地。景点较多,有范成大祠、石佛寺、吴王井、拜郊台、吴苏州科技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越春秋、姑苏台。交通组织规划:景区主路为城市干道吴越路,另有三条景区支路连接基地东侧、西侧及北侧。沿景区主路有一景区停车场、一社会停车点(公交站台) 。保护培育规划:景区为自然景观保护区(其中上方山部分区域为一级风景游览区)

16、 。石佛寺、楞伽塔院区域为史迹保护区。景源评价分析:基地内有 2 个自然景源,7 个人文景源;2 个一级景源,3个二级景源,4 个三级景源。分级保护控制规划:基地位于规划保护地带的规划景区界限内,部分山体为规划核心景区。公园规划以保护为主,兼带旅游性质,山体范围需重点保护。空间景观分析:主要游赏空间为北入口行春桥,以及上方山楞伽塔院处,楞伽塔为主要观景点及视线。2.4 适宜性分析2.4.1 现有土地资源使用状况分析用地范围内不仅存在大量风景旅游资源,也存在一定的人为建设景观。基地周边有一定数量的墓区、村落和学校,对基地内的公园规划产生影响。2.4.2 历史文化区域的开发与保护用地范围内具有独特

17、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同时存有大量的历史遗迹。其中楞伽塔院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本身已经具有规模和影响力。对各个风景文化保护景点作缓冲区分析,得到离各个景点不同距离范围内的区域分布图。2.4.3 水文分析图中颜色越深的地方,水文状况越好,对于面积较广,水质较佳的地方要重点利用;对于存在污染的水域要重点整理管理。2.4.4 植被分布植被主要以针阔混交林为主。针阔混交林较纯林的林分结构更加稳定,同时有更强的自我调节、维持生态平衡的能力,因此整体生态环境较为稳定。2.4.5 山体分析高程分析:山脉主要呈南北走势,因此构成大面积的朝东景区。同时区域苏州科技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内植被繁茂,

18、景观层次丰富,东南的山体缓坡为游憩活动的规划打下良好的基础。坡度分析:场地环境中山脉整体坡度较为缓和,平均在 5-20,结合高程图可以发现丘陵与山谷交错出现,整体空间层次丰富,原有空间形态良好。坡向分析:植被绿化中,不同的植物对光的要求不同,阳性植物只宜种在向阳地带,耐阴植物能重在光线不足和背阴的地带。利用 GIS 坡向查询分析为园林植物种类的选择提供依据。地形分析:地形起伏越大或者越显著,迎风坡的风压也就越大,背风坡形成的涡流也就越强。这些因素会影响大气的温度和湿度,因此对当地小气候具有重要影响。山体的适宜性分析:坡度在 10-20之间,东南坡向,山体高度在 20m 到100m 之间的区域比

19、较适合建设。2.5 分析总结2.5.1 优势(1)山水特色突出,自然资源优越:上方山森林公园、上方山、七子山、石湖等围绕基地布置,形成绿色山水屏障。基地内有上方山部分山体,为整个地块需重点保护的区域;基地西邻石湖,风景优美。(2)文化积淀深厚,人文要素丰富:有现代化城市发展,也有远古的文化积淀,各种烈士名人祠堂、名人故居、遗迹古迹等。(3)交通联系便捷,区位条件优越:位于苏州石湖风景区内,吴中区中心地带,是新城中繁荣发展地块。吴江区纳入苏州行政规划后,地块为苏州中心区位,地铁轨交线持续建设,交通便捷,地块极具优势。2.5.2 劣势(1)未能充分利用文化资源:基地内文化遗址众多,一、二、三级景源密布其间,现有的上方山森林公园仅仅将遗迹保留,未能很好的发挥地域文化优势。(2)未能很好挖掘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分为自然、人文和生态三个方面。基地内及周边山水没有很好的联系,滨山滨水资源未能充分发挥。考虑以廊道的形式插入城市生态轴线,形成良好的生态格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