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与人类论文-评《世界三大人种与两大文化的渊源》.docx

上传人:龙*** 文档编号:1009054 上传时间:2018-11-1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6.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古与人类论文-评《世界三大人种与两大文化的渊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考古与人类论文-评《世界三大人种与两大文化的渊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考古与人类论文-评《世界三大人种与两大文化的渊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考古与人类论文-评《世界三大人种与两大文化的渊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考古与人类论文-评《世界三大人种与两大文化的渊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课程代码: MUSE119003.01 课程名称:考古与人类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2016-2017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课程名称: 考古与人类 课程代码: MUSE119003.01 开课院系: 复旦学院 考试形式: 课程论文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 题目 1 2 3 总分得分课程代码: MUSE119003.01 课程名称:考古与人类评世界三大人种与两大文化的渊源【内容提要】朱相远先生撰写的世界三大人种与两大文化的渊源一文,从人种的视角,以三大人种的形成与扩展论述东西两种文化的起源与延展,对一些错误的文化观点进行了批判,倡导我们正确认识东西方文化的渊源与内涵,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

2、自信。笔者赞同朱先生通过探讨文化的起源来揭露各类文化的特性,但认为以人种为基础来研究文化的视角还不够完善,还需从更加根源性的影响因素即自然地理环境来进行研究。对此,笔者将在下文的评述中论证该观点。【关键词】自然地理环境 文化起源 文化发展世界三大人种与两大文化的渊源一文撰写于 2012 年,当年伦敦奥运会召开。从北京与伦敦两次奥运会折射出了的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问题,激发了民众对文化异同的关注和认识。作者以此为契机, “以人种作为文化的先天物质基础,从三大人种形成与扩展的视角,来梳理东西方两大文化的渊源与走向,以增强我们的文化自觉性。” 1然而笔者认为这样的角度不够完善。一、 关于三大人种与两大文

3、化的起源朱相远先生这篇文章主要分为四个部分:“三大人种的形成”、“文化是社会实践发展的产物”、“文化是自西向东展开的”和“两个文化中心论”。第一部分中,作者指出“人类源于同一祖先”,即 10 多万年前的东非智人,其证据是通过每个人 DNA 遗传图谱来鉴定的。由于气候原因,人类祖先向外迁移,并在环境作用下产生基因的变异,从而形成了三个亚种。第二部分的主要观点是不同的社会实践产生了不同的文化,文化是“不同人种在其客观环境中,为能求得生存,而进行主观努力奋斗实践的结果。” 2且“社会实践愈复杂,文化发展就愈快” 3。作者列举了不同环境对尼格罗人、高加索人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组织的塑造,农耕、游牧与采猎文

4、明发展的速度差异,论证了文化产生的根源是社会实践,且“有利于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自然条件,是既要适于人居,又不能太优越。” 4这一观点。第三部分作者认为“人类文化的出现与扩展,是同人类种族的出现与扩展相平行而同步的”5。通过将人种在非洲至欧亚大陆的迁移形成顺序与苏美尔文化、埃及文化、印度文化和华夏文化起源的先后两条线进行比对,可知文化是自西向东拓展的,同时也辩证地批判了近1 朱相远世界三大人种与两大文化的渊源侨园总第 149 期 2012.11 第 44 页2 朱相远世界三大人种与两大文化的渊源侨园总第 149 期 2012.11 第 45 页3 朱相远世界三大人种与两大文化的渊源侨园总第 149

5、 期 2012.11 第 45 页4 朱相远世界三大人种与两大文化的渊源侨园总第 149 期 2012.11 第 45 页5 朱相远世界三大人种与两大文化的渊源侨园总第 149 期 2012.11 第 45 页课程代码: MUSE119003.01 课程名称:考古与人类代中国学者关于文化起源的错误思想。作者还提出“各种文化除内部不断创新外,还通过贸易交换和战争,进行速度不同的交流与沟通” 6,当今世界各种文化通过人种和民族的交流趋于融合。第四部分,作者分别介绍了“华夏文化中心论”与“欧洲文化中心论”两种论点并重点分析了华夏文化渊源流长的因素。论证了国人批判“文化西来说”观点的狭隘性。表明世界文

6、化其实是多种多样的,东西方文化均为人类文化的主脉。最后,朱先生呼吁“当今中国人,必须以全球化的视野,来审视自己种族与文化的形成过程,从而科学地把握自己同西方的关系。” 7正确对待东西方差异,推动中国乃至人类文化的发展。二、 关于自然地理环境与文化的起源笔者赞同朱先生对东西方文化渊源的阐述,但笔者认为,作者以人种作为文化产生的先天物质基础来探讨文化的起源和差异还不够完善。自然地理环境应是文化产生的更为重要的根源性因素和物质基础。从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来进行分析能更清楚地解释各种文化何以产生,何以具有相关的特征及何以有共性和差异。(一) 自然地理环境为何对文化产生根源性影响朱相远先生在文中论述到,文化

7、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在笔者看来,文化应是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且自然因素应比人文因素影响更早,更具有根源性和基础性。以此为例:作者在文中论证了不同的人种生成构建了不同的文化:非洲的尼格罗人过着渔猎的生活,生活较为文化进步较慢,长期滞后;高加索人则通过游牧和农耕进行生产生活,在与自然的斗争中以其复杂的社会实践实现了更快速的文化发展等等。但是这些论断都是基于自然地理环境因素的。第一,人种的分化形成是受自然地理因素的驱动,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是人种形成的主要原因。从演化的驱动因素来看,由于气候和地质环境的变化,非洲智人走出非洲大陆,迁移至欧洲、亚洲等地,开始了人种的分化;从演化的塑造因素来

8、看,分散于各地的智人为了适应各地不同的地理环境,开始了如生理构造等方面的适应性演化:如尼格罗人种的深色肤色有利于抵挡热带强紫外线的侵袭;高加索人肤色较浅,有利于充分利用阳光合成人体所必需的维生素 D。由此看来,地理环境的影响比人种对文化的塑造更为深远,“自然地理环境及其各要素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作用是地理环境作用于文化发展的最初阶段” 8。(二) 自然地理环境对文化产生怎样的影响6 朱相远世界三大人种与两大文化的渊源侨园总第 149 期 2012.11 第 46 页7 朱相远世界三大人种与两大文化的渊源侨园总第 149 期 2012.11 第 47 页8 毛曦地理环境影响文化发展的理论思考唐都学刊

9、2001 年第 3 期 第 17 卷 第 55 页课程代码: MUSE119003.01 课程名称:考古与人类以上论述了为何选择从自然地理环境来研究文化的起源更为完善。关于自然地理环境对不同文化起源和发展的影响,笔者认为主要分为经济文化和社会文化两个方面。1.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经济文化在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生产生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强。早期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取各种资源来维持生计,养活家庭。例如:动物植物用于饲养和食用,制作蔽体衣物;石料木料用于制作生产工具等等。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所塑造的经济文化也有着不同的特征。以中国的农耕文化为例:新石器时代,在黄土高原,气候较为温暖、干旱少雨,同时有黄

10、河及其支流提供灌溉条件,人口增加,猎物减少,于是原始先民尝试驯化耐旱、生长期短的可食用野生粟类作为种植作物;长江流域也出现了人口增加带来的生计问题,但是该地区水热条件较南方优越,水稻成为了被驯化的作物。以上在考古发现中都得到了证实:半坡遗址中发现了原始的粟粒,先民“普遍使用了磨制的石器,弓箭以及用骨、角制成的锥、鱼钩、鱼叉等新石器时代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并开始种植粟、蔬菜、麻等作物。” 9而河姆渡遗址则是反映了湿热的南方农业特征,“开始使用了磨制的石器,用耒、耜耕地,并开始了动、植物的驯化,主要是水稻的种植和水牛的驯化” 10,居住干栏式建筑,利于通风防潮。再如:中国的大河文明所形成的是较为封

11、闭的农耕文明,而欧洲文明的起源地希腊,由于三面临海,多山地和岛屿,海岸线曲折的环境,使得农业较为落后,却提供了优良的港湾条件,促进了航海和商业贸易文化的发展。由此可见,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与经济文化的适应性特征高度吻合。2.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社会文化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人类社会文化的多样性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如:种族特征、民族性格、风俗习惯、语言等社会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1)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种和种族的生理构造有着塑造作用。除了上文所举的肤色的例子,地理环境因素对人体构造、运动特长等方面也有着影响。高加索人的鼻子比较高、长,较长的鼻腔有利于使冷空气在进入呼吸道前被充分加热和湿润,保护人体健康,有效

12、适应了高纬度的干冷气候;相比之下,热带人种的鼻子就比较扁平。而在体育方面,各个种族有其各自擅长的项目:“欧洲人比较善于与人9 杨东升论自然地理环境对中国农耕文化形成及其地域差异的影响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 24 卷 第 6 期 2006 年 12 月 第 57 页10 杨东升论自然地理环境对中国农耕文化形成及其地域差异的影响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 24 卷 第 6 期 2006 年 12 月 第 57 页课程代码: MUSE119003.01 课程名称:考古与人类体对抗的运动项目,如足球、冰球等;而非洲人善跑,径赛、篮球是其特长;而亚洲人适于技巧型的项目,如羽毛球、乒乓球等

13、。” 11(2)根据已有的一些学者的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对民族性格也能产生影响。如生活在寒冷地带的人与炎热地带的人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生活在寒带地区的人为了产生热量抵御严寒,肉食量较大,分泌肾上腺素较多,容易使血压升高,造成性格暴躁、易怒、忍耐性弱的性格特征。而热带地区的人终年受到阳光普照,物产丰饶,性格则热情机敏。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民族性格的产生与自然地理特征密切相关。(3)自然地理环境还能影响社会风俗习惯的形成。以图腾崇拜作为例子,考古学发现中经常有原始人遗址内有有关动物的壁画及饰物:如克罗马农人精美的牛、马、鹿动物壁画,以及半坡文化的人面鱼纹盆,都以动物为创作和具有某种意义的崇拜的对象。蒋

14、栋元先生指出了动物图腾形成的可能原因: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力低下,先民经常要遭受到诸如“雷电风雨,洪水猛兽”等自然因素的生命威胁,人类敬畏具有强大体力和繁殖力的猛兽:虎、狮、熊、鸟、蛙等,“这种异己的力量逐渐演化成了图腾崇拜的对象和自然神灵观” 12。先民希望通过对这些动物的膜拜,与它们缔结血缘亲属关系,从而获得其神秘力量的佑护,以延续种族的发展。(4)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对语言差异的影响。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地地理环境的独有特性也会影响当地语言。如我国陕西位于黄土高原,气候干燥,地形崎岖,相对较为空旷,当地居民方言则豪迈粗犷,甚演化成了一种独有特色的艺术形式秦腔。而我国苏浙一带的江南水乡

15、,气候湿润,阴雨连绵,当地语言则是更加温婉柔和的吴侬软语。再如我国和英国的语言对比:英国地处欧洲西北,属于岛国,得天独厚的条件造就了英国发达的渔业。所以英语中许多谚语习语都与渔业相关。如“a sea of trouble(无穷麻烦)”“cry stinking fish(暴露自己)”等;而在中国,丰富的河流和广袤的土地促进了农业文明的形成。在汉语中,土和牲畜是重要的意象,如“热土”“牛脾气”“马到成功”,折射出我国农业文明的特色。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人们的语言和文化总是围绕着特定的地理环境发展” 13。(三)关于自然地理环境与文化关系的深入认识11 马仁忠地理环境对种族、民族特征的影响宿州教育

16、学院学报第 5 卷 第 4 期 2002 年 12 月 第 126 页12 蒋栋元动物图腾崇拜大连民族学院学报第 6 卷 第 2 期 2004 年 3 月 第 7 页13 马小梅谈地理环境对语言文化的影响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第 13 卷 第 1 期 2005 年 3 月课程代码: MUSE119003.01 课程名称:考古与人类在此笔者补充强调,笔者所认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对文化起源产生根源性影响,并非是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支持。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是较其他因素而言更早,更久远的。但是其对文化产生的影响,有很多是间接形成的。如毛曦先生所说“就一般情况而言,地理环境是通过生产方式这一中介作用与人类文化

17、,影响了文化的发展。” 14且其产生影响的作用是复杂的,“地理环境各要素及其变化对人类文化发展的影响并非是均衡的而是有差别的。” 15在笔者看来,自然地理环境并非能完全决定人类文化的起源,演变和分化,但能作为其发展的一个基础性、根源性的条件,持续、动态地推动着人类文化的演进。“地理条件是人类生产活动的前提,更是人类历史文化发生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前提和舞台。” 16三、 结论文化是人类的一切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是人类一笔宝贵的财富。自然地理环境的基础加上人类的积极创造,我们还将让我们的文化更加璀璨多彩,正如朱相远先生在文中所强调的,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和对待文化差异,珍惜不同民族的各种独特文化。我们还应

18、该积极推动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取长补短,共同推动人类世界的和谐发展。注释:1、 朱相远世界三大人种与两大文化的渊源侨园总第 149 期 2012.11 第 44-47页2、 毛曦地理环境影响文化发展的理论思考唐都学刊2001 年第 3 期 第 17 卷 第 55、58、60 页3、 杨东升论自然地理环境对中国农耕文化形成及其地域差异的影响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 24 卷 第 6 期 2006 年 12 月 第 57 页4、 蒋栋元动物图腾崇拜大连民族学院学报第 6 卷 第 2 期 第 7 页 2004年 3 月5、 马小梅谈地理环境对语言文化的影响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第 13 卷 第

19、1 期 2005 年 3 月 第 35 页6、 马仁忠地理环境对种族、民族特征的影响宿州教育学院学报第 5 卷 第 4 期 2002 年 12 月 第 126 页参考文献:1、曹诗图文化与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第 9 卷 第 2 期 1994 年 6 月14 毛曦地理环境影响文化发展的理论思考唐都学刊2001 年第 3 期 第 17 卷 第 60 页15 毛曦地理环境影响文化发展的理论思考唐都学刊2001 年第 3 期 第 17 卷 第 60 页16 毛曦地理环境影响文化发展的理论思考唐都学刊2001 年第 3 期 第 17 卷 第 58 页课程代码: MUSE119003.01 课程名称:考古与人类2、顾乃忠地理环境与文化兼论地理环境决定论研究的方法论浙江社会科学2000 年第 3 期3、李锦山史前动物雕塑与图腾崇拜文物考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