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化解机制的思考 【内容提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实力大幅提高,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大局总体稳定。但由于我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组织形式、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也使我国社会呈现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犯罪高发、纠纷类型多样化等特点。尤其是因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分配不公、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问题引发的多样化、群体化、对抗性、敏感性的矛盾纠纷不断增多,处理难度大。新形势提出新挑战,新问题产生新任务。如何服务于改革开放、社会稳定的大局,如何提高我们化解矛盾纠 纷的能力,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建立与完善一整套合理有效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2、, 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构建 完善 纠纷解决机制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经济体制变革不断深化、社会利益格局不断调整,社会矛盾纠纷处于高发时期,且呈现出纠纷主体多元化、利益诉求复杂化、纠纷类型多样化等特点,对现有的社会矛盾纠纷解决机制提出了新的挑战。应对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加快构建和完善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多种社会资源,综合运用调解、仲裁、诉讼等多种方式和 手段,形成功能互补、程序衔接的矛盾纠纷有效化解体系,为社会主体和纠纷当事人提供符合他们利益偏好的、可供选择的纠纷解决途径,从而能及时有效地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这是构建社
3、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研究和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将从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内涵、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现实意义、基本思路、具体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 、重大矛盾纠纷的特点 (一)纠纷主体多元化。 从矛盾纠纷的主体来看,过去单一的自然人之间的矛盾纠纷居多,而现在矛盾纠纷的主体不仅涉及到企业、团体,甚至涉及到行政机关。特别是一些 群体性矛盾纠纷,即使属于民事合同性质的纠纷,当事人也因为难以解决而要求政府出面,往往把对相关单位的不满转移到对行政机关的对立上来。 (二)纠纷内容复杂化。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矛盾纠纷也由简单趋向复杂,从过去主要以家庭矛盾和邻里矛盾为主,转变为以房屋产权、拆迁
4、征地、劳动社保、经济纠纷、环境污染等多种矛盾纠纷共同存在。随着人们文化素质和法律水平的提高,矛盾纠纷也由以前的家里长短,逐步发展到注重自我保护和维护自身权益等实质性问题上来。 (三)纠纷本质利益化。 纠纷形式多样,内容复杂,但重大矛盾纠纷通常都涉及到当事人 的根本利益,对当事人的生产生活影响格外重大,事关其住房、医疗、养老等基本保障问题,当事人对自己的诉求不愿意也不可能轻易放弃,为了使自己的经济利益最大化,当事人必然用尽上访集访等各种手段来争取其基本权益,造成重大矛盾纠纷参与人数多,影响范围广,解决难度大。 (四)纠纷潜在高危化。 重大矛盾纠纷通常涉及人数众多,矛盾纠纷的当事人为了及时解决问题
5、,往往借助堵塞政府大门、阻断乡村公路等过激手段使矛盾纠纷社会化、公开化和复杂化,并以此向矛盾纠纷的另一方或政府施加压力。加上有的部门在处理一些重大矛盾纠纷时方法欠妥,从而在 社会上形成了一种错误的概念,认为“不闹不解决”,这些矛盾纠纷如果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就会蔓延激化甚至酿成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稳定构成严重影响。 (五)纠纷调处疑难化。 随着社会关系变得复杂多样,矛盾纠纷也逐渐出现牵涉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对抗程度强的特点。有些矛盾纠纷由于所涉及的实质性问题往往牵涉面广而且没有政策支撑,基层难以解决,如 支前民兵群体 、民师及代课教师、 参战老兵 群体等要求解决养老、社保、医疗等问题,往往需要上级
6、机关出台相关政策或进行统筹协调才能解决。同时,部分群众法制观念淡漠,错误的认为越级信访和聚众闹事 可以对上级机关和领导造成压力,使本来能在基层通过协调解决或在法律程序中得到解决的矛盾演化成上访、集访问题。这些都给调解工作带来了压力和难度。 二 、重大矛盾纠纷产生的原因 (一)改革发展引起的利益调整是根本原因。 改革发展的纵深推进,带来了群众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和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引起了社会结构的深刻调整,原有的利益格局被打破,这必然会影响一些群体的既得利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日趋完善,各种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步显现出来。受利益驱动和利益最大化思想的影响,人们的利益需求不断膨
7、胀和扩张,纠 纷也不断产生,社会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日益增多。 (二)分配冲突导致的心理失衡是直接原因。 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利益关系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城乡差距、各阶层的差距不断拉大,彼此之间因利益分配产生的冲突日益明显。分配上的不均衡和现实的贫富差距,使部分群体的生活水准处于明显劣势,致使其出现心理失衡,对政府产生强烈的不满甚至是报复社会情绪,加上部分当事人法制观念淡漠,从而导致其行为的失控,动辄集体上访、越级上访,甚至酿成群体性事件和引发刑事案件。 (三)相关政策体制机制不健全是主要原因。 市场经 济环境下,利益冲突也呈现出多元化,许多新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矛盾纠纷
8、应运而生,如土地征用、企业改制、医患关系、环境污染引发的纠纷等等。面对这些当前急需研究和破解的重大课题,部分相关政策的制定却相对滞后,就业安置岗位不充足,服务管理措施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造成有关社会弱势群体的权利得不到有效的保障。该群体的权利受到损害又得不到及时救助,便往往诉诸上访、暴力或其他类型的失范、失控行为,成为新的影响稳定因素。 (四)对调解工作缺乏足够认识是重要原因。 重大矛盾纠纷从根本上说,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由于对调解工作 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加上调解机制的不完善,导致调解工作在化解重大矛盾纠纷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比如在进行重大项目的决策部署时没有利用调解组织充分收集社
9、情民意;处理矛盾时没有形成更加高效的调解协作机制;部分群众的情绪没有在与政府交涉过程中得到合理的抒发;部分干部处理矛盾纠纷的能力水平还存在各种问题等原因,这些原因都使得部分处于初始状态的轻微矛盾不能得到及时的预测和解决,导致矛盾升级,逐步转化为严重的群体性对抗。 三 、预防和调处重大 矛盾纠纷的对策 要解决重大矛盾纠纷,需要我 城区 从根本上加快经济发展,改革分配 制度,完善保障制度,缩小贫富差距。本文仅从预防和调处角度入手,着眼于我 城区 重点 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完善。 (一)健全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多管齐下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 建立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三位一体的多元化矛盾纠纷调
10、处机制,有效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但是,由于重大矛盾纠纷成因复杂,还需进一步健全多元化矛盾纠纷机制: 1、健全信息预警工作机制。 做好信息的预警预测和分析研判是开展调解工作的重要前提。在矛盾纠纷排查基础上,一是健全信息收集机制,各级综治组织、调解组织要充分调动人民调解员、信息联络员队伍,广泛 收集信息,全面掌握影响稳定的各种信息和苗头,尤其是尽早掌握可能影响本地区社会稳定的重大矛盾和突出问题;二是健全舆情分析机制,确保舆情定位准确、分析透彻、建议切实。使对重大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的指导建立在可靠的调查研究基础之上。 2、健全联调联动工作机制。 健全联调联动机制是做好调解工作的根本保证。在多元化矛盾纠
11、纷调处机制上,一是要健全矛盾发生时的现场合力化解机制。在重大矛盾纠纷发生现场,属地领导机关、涉事单位、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等相关部门必须及时赶到现场,既要控制事态,又要慎用警力,重点做好现场调解工作;二 是要完善依靠群众、借助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矛盾联合调处机制。依靠群众调处人民内部矛盾,就是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组织、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工会、妇联、共青团、矛盾纠纷当事人的亲属和亲戚朋友等在矛盾调处中的作用。 3、健全应急处置工作机制。 成立应急反应和处置系统是解决群体性纠纷的基本要求。在应急指挥中心基础上,一是制定科学精密的应急处置预案,做到决策层、指挥层、执行层分工明确、各司其责,确保处置工作的
12、严密、有序、高效;二是强化应急指挥中心的权威,确保其指挥有力、政令通畅,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指挥、协调、调集多方面力量和 物资投入重大矛盾处置工作;三是严格日常训练和实战演练,确保人员素质较高、装备设施较好、实战经验较丰富,确保训练及演练规范化、法制化、专业化。 4、健全民意诉求表达机制。 拓宽和畅通民意诉求表达机制是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基础。一是健全风险评估机制。在制定涉及民生权益的重大决策前,必须征求项目所涉群众的意见,充分评估可能存在的稳定风险,从源头上避免因决策不当引发重大社会矛盾;二是拓宽民意表达途径。各行政部门,应向社会公布信访机构和主管单位的联系方式,为群众表达诉求提供畅通、便
13、利的渠道;三是健全矛盾调处机制。各行 政职能部门在化解矛盾纠纷时,可采用听证会、协调会、调解会等形式进行,并邀请人民调解员参与,共同现场做好群众的调解疏导工作。要加强人民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工作,使调解协议更具约束力,强化人民调解在群众中的威信度;四是引导群众形成正确的维权意识。要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特别是居委会、村委会、基层司法所的作用,通过民主议事、民主恳谈、法制宣传教育等有效措施,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诉求和解决矛盾纠纷,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 (二)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优势,多措并举强化社会矛盾化解 。 司法行政系统作为服务基 层、化解矛盾的排头兵,有必要也完全有可能通过充分
14、发挥职能优势,推进重大矛盾纠纷化解工作走向规范化、法治化、高效化的运行轨道。 1、发挥人民调解的基础作用,最大限度化解重大矛盾纠纷。人民调解是化解矛盾最基本的手段,能最大限度的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防止矛盾的激化蔓延。要加强以下四方面工作:一是加强调解信息收集,发挥排查预警作用。要继续完善全覆盖的矛盾调解组织网络,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员、信息联络员在矛盾纠纷排查中的信息收集优势,建立和完善社情民意分析制度、重大疑难纠纷报告制度,为党委、政府正确决策提供准确依据。二 是加强日常纠纷调处,发挥事前化解作用。重大矛盾纠纷都具有由小变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要高度重视日常矛盾纠纷的化解。要充分发挥人民调解
15、的基础作用,加大对婚姻家庭、工伤赔偿、劳资纠纷、医患纠纷日常矛盾纠纷的调处力度,最大限度的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防止矛盾的激化蔓延。三是完善专业调处机构,发挥事中调解作用。建设便民惠民的服务窗口,试行 各项 矛盾纠纷 调解 模式,确保各种矛盾纠纷的成功调解,为重大矛盾纠纷化解创造操作性较强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四是加强调解回访制度,发挥事后维稳作用。已解决的重大矛盾纠纷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再 次激化,要通过人民调解开展事后回访及情绪安抚工作,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员与当事人倾心交谈,柔情化解纠纷的方式,消除当事人对抗心理,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当事人认可、接受矛盾纠纷调处结果,配合党委政府有效开展重大矛盾纠纷维稳
16、工作。 2、发挥律师服务的协助作用,运用法律优势以化解重大矛盾。发挥律师的法律专业优势,能促使重大矛盾纠纷合法有效解决。在爆发群体性事件后,当事人与政府之间缺乏基本信任,而律师作为受当事人委托的人,受到当事人信赖,如果律师在处置群体性事件中的作用发挥好了,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主动培育律师在 处置群体性事件中的作用,组织律师参与政府重大公共决策调研和风险评估,利用律师专业知识参与重大敏感性事件处置,加强对律师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政治业务培训,建立公益律师人才库,逐步推行律师与镇街、村社的对口服务制度等等。通过多种途径保证律师在参与处置群体性事件时,自觉地把党和政府的意图贯彻到自己的实际行动
17、中去。 3、发挥法律援助的引导作用,依法维权以实现群众合理诉求。法律援助将重大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的落脚点放到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和落实扶困救助措施上来,一方面有效引导矛盾纠纷的当事人选择合法途径表达自己的 诉求,避免当事人继续采取堵路、集访等激化矛盾的方式,维护司法尊严;另一方面让弱势群体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被关怀”的司法人文关怀和人性化氛围,对于缓和矛盾、解决冲突有着不可替代和不可低估的作用。要不断扩展法律援助组织网络;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方便群众申请法律援助;缩短办案周期;实现案结事了的目标,充分发挥其在扶贫困、暖民心、保民生中的积极作用。 4、发挥公证工作的配合作用,通过正确
18、确权以全面定纷止争。公证工作贴近民生,关注社会热点难点,积极有效介入城市建设、企业改制、征地拆迁、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等领 域,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公证机构通过办理有关死亡、继承、委托等民事公证事项,定纷止争,从源头上促进矛盾纠纷的预防和解决。公证机构要配合政府及有关部门行使社会管理职能,参与城市改造、房屋拆迁等项目公证,确保相关项目合法、公平、公开进行;要树立运用公证手段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的意识,积极运用公证进行法律知识宣传,引导当事人增强法制观念;要发挥公证的职能优势,引导群众依法正确表达诉求,展现公证服务维护社会和谐的内在价值。 5、发挥法制宣传的教育作用,培育法治理念以预防矛盾纠纷
19、。由于人民内部矛盾纠纷的特殊性、复杂 性,单靠强制执行法律规定是力不从心的,必须要从思想上培育群众的法制观念,以强烈的法制观念作为约束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通过良好的法制教育使当事人心悦诚服地接受调解意见,主动履行义务。法制宣传工作要结合“六五”普法,积极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进行普法宣传;要针对大量的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工程的突出矛盾,进行专项法制宣传教育;要将法制宣传与人民调解相结合,以普法促进矛盾纠纷的化解,以矛盾纠纷的化解推动普法,达到“调解一案、教育一片”的社会效果,充分发挥法制宣传教育在重大矛盾纠纷化解中的重要作用。 本科生毕业 论文(设计)工作管理办法 毕业论文(设计)是高等学
20、校人才培养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全面检验,为确保我院的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依据我院本科教学的培养方案,特修订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办法,主要内容和要求如下: 一、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专业 1毕业论文 经济、管理、文史、法、艺术、体育、理科类专业。 2毕业设计 工科专业。 二、时间及进度安排 详见附件: 毕业论文(设计)的工作计划。 三、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 (一)选题必须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注重发挥专 业的优势和特长,有利于巩固、拓展和深化所学的知识。 (二)选题应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尽量结合生产实际、科学研究、现代文化、经济建设的任
21、务,有利于学生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选题的范围和深度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题目内容不宜过大,既要体现综合运用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原则,又要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题目难度和份量要适当,应使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努力都能完成。 (四)选题要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在保证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可选内容不同的题目,使基础和能力等方面有差距的 学生均能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教学要求。对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在选题时可提出较高要求,以充分发挥其才能。 (五)如果课题内容过大,需若干学生共同完成的,可分成若干个子题目,分别由每个学生负责,但不得超过 4 人,要明确
22、每个学生的具体任务,并应保证每个学生经历该课题的全过程,不能仅孤立地完成局部任务。坚决杜绝同一课题有内容相同的论文(设计)出现。 (六)毕业论文(设计)一般可分为理论研究、实验研究、计算机软件设计、工程设计(实践)和综合类型。各专业应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在选题时有所侧重。 1、文科类专业学生的 毕业论文(设计)要有新颖性,要多反映社会、经济、文化和基础教育的实际问题和热点问题,论文要有一定的学术水平。 2、理科类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要有一定的学术水平,要结合当前的科技、经济发展,让学生走向学科前沿。 3、工科类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结合工程实践类课题的比例应不少于 80%。首先保证基本
23、工程训练,在此基础上做一些提高性的、拓展性的研究专题;结合实际任务进行的毕业设计,选择能满足教学要求,并有实际意义的课题。 (七)学生除了在指导教师提出的题目中选择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外,也可以根据本专业特点 和本人兴趣自己提出课题,但学生必须就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内容、方法和计划征得指导教师同意,并报系(院)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后方可确定。 (八)选题一旦确定后,未经系(院)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同意,不得随意更改。撰写前,要填写信阳师范 大学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四、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我校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管理、指导、检查、考核和总结由学校教务处、系(院)、教研室三级分工负责: (一)教务处的管理职责 教务处为学校教学管理的职能部门,负责毕业论文(设计)的总体管 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1、制定本校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有关政策、规定和计划; 2、对各系(院)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进行检查和监督; 3、审核各系(院)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委员会名单; 4、负责全校毕业论文(设计)经费的分配; 5、组织对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考核、总结、评估等; 6、协调校内有关部门为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保证。 (二)各系(院)的管理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