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钦州市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单位: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委托单位:钦州市海洋局2016 年 11 月0目 录前 言 .1第一章 规划背景 .1第一节 发展条件与基础 .2第二节 发展机遇 .4第三节 面临的挑战 .6第二章 总体要求 .7第一节 指导思想 .7第二节 基本原则 .8第三节 战略定位 .9第四节 发展目标 .10第三章 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 .11第一节 优化港口运输与临港工业为主体的产业发展轴 .11第二节 提升以健康休闲度假为主题的海洋旅游与生态建设翼 .12第三节 建设各具特色的海洋产业功能组团 .13第四章 推进海洋产业转型升级 .14第一节 巩固增强海洋渔业 .15
2、第二节 积极培育海洋新兴产业 .17第三节 拓展提升海洋服务业 .19第五章 促进临海产业绿色集约化发展 .25第一节 优化临海重化产业布局 .251第二节 建设临海综合“智造”高端产业群 .26第三节 打造海洋特色产业园区 .26第六章 加快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27第一节 加快推进海洋科技转化平台建设 .27第二节 积极构建海洋科教支撑体系 .28第三节 完善海洋人才发展环境 .29第七章 提升海洋产业对外开放与合作水平 .29第一节 加强对外开放载体建设 .29第二节 创新对外合作体制机制 .31第三节 不断深化海上合作领域 .32第八章 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33第一节 加强海洋资
3、源节约集约利用 .34第二节 强化海洋环境保护与治理 .35第三节 维护海洋生态系统健康 .36第四节 完善海洋监测与防灾减灾体系 .37第九章 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 .38第一节 重大工程 .38第二节 重大项目 .43第三节 重大政策 .43第十章 规划实施保障 .45第一节 加强组织协调 .45第二节 加强统计监测与评估 .462第三节 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46附图:钦州市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布局图 .47附表:钦州市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重大项目表 .480前 言钦州市地处环北部湾的核心区域,西南出海大通道和国际大通道的交汇点,区位条件优越。伴随着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
4、上升为国家战略、中马钦州产业园区设立、钦州港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钦州港口岸进一步开放等各项政策相继推出,广西钦州已逐渐成为北部湾地区沿海开发开放的热土。海洋产业是钦州市有特色、有优势、有潜力的新兴产业。为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推动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开放创新、港城联动、产业强市、生态惠民”发展战略的实施,打造全市经济持续增长新引擎,特编制钦州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以下简称规划 ) 。 规划提出未来一段时间内钦州市海洋经济的总体发展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产业布局和保障措施,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钦州市海洋经济发展的行动纲领。本规划地域范围包括钦州市管
5、辖的海域和海洋经济发展依托的相关陆域。海域范围东至丹竹江和大风江一线与北海市海域相邻,西至茅岭江-龙门岛西部与防城港海域相连,南部面临北部湾。规划期为 20162020 年,远景展望到 2030 年。第一章 规划背景“十二五”时期,钦州市海洋经济加快发展,综合实力逐1步增强,面对“十三五”时期发展环境将面临的深刻变化,钦州市海洋经济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第一节 发展条件与基础钦州市地处广西沿海三市(北海、钦州和防城港)中心,是中西部通往东盟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区位优势明显,海洋资源丰富,特色优势突出,交通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广阔。1、区位优势明显。钦州位于广西沿海地区和北部湾
6、经济区的中心位置,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处于我国大西南与东南亚双扇面的交汇点,是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与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是连接中国西南、华南、中南与东盟大市场的重要枢纽,在西部大开发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具有“承东接西”和“桥头堡”的战略地位。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以及国家建设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提出,作为大西南最便捷的出海通道的钦州战略地位将更加凸显。2、海洋资源丰富。钦州 “港、渔、景”三大海洋资源最为突出,组合优势明显,适宜较大规模开发。港口条件优越。钦州南临北部湾,三面环海,拥有广西一半数量的海岛,岸线曲折,港汊众多,全市海岸线长 562.64 千米,宜建港岸线
7、为86.1 千米,深水岸线 54.5 千米,潮流流速大,泥沙回淤少,天然屏障良好,水深条件优良,具有建设深水良港的自然条件。渔业资源种类多、数量大。钦州的渔业资源丰富,有 500 多种2海洋渔类,十几种蟹类,还有中华白海豚、鲎、文昌鱼、海马、海蛇等珍稀动物。主要浅海滩涂经济生物分布广泛,资源量大。茅尾海是大蚝、对虾、青蟹、石斑的主产区,也是全国最大的大蚝天然苗种繁殖区。滨海旅游资源丰富,钦州是一个以海洋生态观光、滨海休闲度假、海上运动休闲为主要功能的天然滨海旅游胜地,拥有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的中华白海豚之乡三娘湾、国家级海洋公园茅尾海、国家 3A 级旅游景区的龙门群岛,大面积素有海上“活化石
8、”之称的红树林,以及沙角和大环半岛滨海生态旅游村等丰富多彩的滨海旅游资源。3、交通条件便利。钦州毗邻粤港澳,距离越南的鸿基港和海防分别是 120 千米、160 千米,距离菲律宾的马尼拉 836 千米,距离新加坡 1338 千米。同时,钦州处于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 1 小时经济圈的中心位置,交通网络便捷,港口吞吐能力超过 1 亿吨,距北海、南宁机场仅 100 千米,建成运营南防、钦防、钦北 3 条高速铁路和六钦、钦崇 2 条高速公路、钦防高速公路两条高速公路,黎塘至钦州铁路复线建成,在建大塘至浦北、贵港至合浦 2 条高速公路,随着迈入高铁时代,出海大通道与出边大通道实现贯通,钦州作为广西沿海
9、交通枢纽,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地缘优势。4、海洋经济初具规模。 “十二五”以来,钦州市海洋经济增长较快,年均增长 29%,海洋经济已成为钦州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2015 年,钦州市海洋生产总值 405 亿元,是3“十一五”期末的 3.6 倍,占全市生产总值的 42.9%。其中,海洋工程建筑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作为钦州海洋支柱产业优势明显,四个产业占主要海洋产业的比重达 95%以上。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船舶与工程装备、航运服务等海洋新兴产业虽刚刚起步,但发展潜力巨大。5、海洋生态环境优美。钦州是国内近海极少数能看到野生中华白海豚的地方,拥有总面积 3400 多公顷的茅
10、尾海国家级海洋公园,以及原生状态的大面积的红树林和盐沼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近岸海域水质良好, 2015 年钦州市海洋环境质量状况公报数据显示,钦州市管辖的大部分海域环境质量继续保持优良状态,80%以上的海域为清洁海域或较清洁海域。第二节 发展机遇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国海洋经济的黄金发展期,钦州海洋经济发展面临重大历史性机遇。1、国家和自治区发展战略的加快推进为海洋经济发展拓展广阔空间随着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和“海洋强国”战略、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并赋予广西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的战略定位;自治区全面实施“双核驱
11、动”战略和打造北部湾经济区升级版,多重优惠政策叠加与外溢效应,将使钦州在新一轮发展战略格局中的地位进4一步凸显,获得更多先行先试机会、资源项目倾斜和政策聚焦,给钦州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2、改革开放的深入实施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和进一步扩大开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加快,将为海洋经济创新发展提供新动能,加快推动海洋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同时,伴随着我国经济外向型程度进一步加深,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深入推进,广西正积极申请设立中国(北部湾)自由贸易试验区,钦州作为中西部通往东盟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将依托自贸区建设的一系列制度创新,
12、与周边国家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经贸、产业投资、能源资源、金融、人文交流、海上合作等领域广泛合作,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广阔。3、逐渐巩固的经济社会基础为海洋经济加快发展与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钦州已进入工业化和城镇化关键时期,产业发展基础加速形成,重大项目布局速度加快,保税港区、中马钦州产业园区、高新区等重大平台正成为新的增长点。同时,滨海新城、河东新城加快开发,白石湖片区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北部湾大学等功能性项目稳步建设,为加速钦州海洋产业结构调整、海洋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基础和动力。4、生态文明建设的加快实施为海洋经济发展创造了后发优势5“十三五”时期,国家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经济社会
13、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加快实施“蓝色海湾” 、 “南红北柳” 、“生态岛礁”等重点工程。钦州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独具特色的红树林等海洋生态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生态立市”和“绿色兴市”发展战略的指引下,钦州市正朝着“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大踏步建设,滨海特色、宜商宜居的生态钦州将为发展生态型海洋产业、保障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集聚坚实的后发优势。第三节 面临的挑战在面临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钦州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与瓶颈不可回避。1、海洋产业结构布局亟待优化目前,钦州海洋产业仍以海洋渔业、海洋旅游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等传统产业为主;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高端船舶修造、海洋药物及生物制品等海洋新兴产业刚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规模和集聚优势;海洋产业发展方式仍较为粗放,且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不多,产业链较短,产品结构单一,产品附加值不高。2、海洋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渔港建设投入滞后,渔船建设标准不高,缺乏综合性渔业综合保障基地;捕捞渔船以小功率渔船为主,具备深远海作业能力的现代化大型渔船数量少,离岸深水抗风浪养殖设施建设和现代水产加工物流体系从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