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生生活中潜移升华.doc

上传人:龙*** 文档编号:104046 上传时间:2018-07-0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学生生活中潜移升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在学生生活中潜移升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在学生生活中潜移升华.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思想品德 :在学生生活中潜移升华 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是我们教育事业的神圣使命,学校的教育则是完成此项使命的最重要责任载体,而现实的学校教育状况让我们在德育教育上必须开拓创新, 让做人的道德生活化、习惯化,让人文的精神沐浴学生的生活,力避空洞的、直白的说理教育在耐久的、乏味的重复说教中 产生排斥性的厌恶心理。因此,把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一语应用到学校育人教育中,使 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潜移升华做人的责任意识, 是 实践 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发展 。 我们在 学校的德育 工作中尝试着这样做了 : 一: 重视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学生 的德性,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 ,避免了

2、道德戒律的抽象说教 。 在当今物质生活条件相对优越的大背景下,青少年的成长会受到许多随机性不利因素的影响,且家长亲朋迁就与纵容的因素也相当普遍。但要抓住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有利条件,使得青少年成长处在一种相对宽松的规则环境中。 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养成,应该理解成其健康成长的过程。比如,孩子在家里,家长就有责任管教其尊重长辈和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尊重亲朋邻里等。俗话说:在家不打人,外出没人打。就是这个道理。另外,指导孩子有错就改、明辨是非的教育也是必 不可少的。而且这个教育过程,是一个相对长久的持续有耐力的坚持过程。而真正让孩子们体验到了这个文明有序的亲情生活,他就会在这个充满温情与良善的环境中长大成

3、人。这也与先哲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劝谏名言有着高度的一致性。 在家长学校中我们倡导家庭关爱:一方面,长辈要关心爱护晚辈,包括吃、穿、住、用、行、待人借物等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尤其是要学会与人和谐相处的最基本技能。但千万不要过于关爱(时时处处操心)与偏爱(仅注重某些方面);另一方面,教育晚辈要学会感恩:感恩父母给予了自己鲜活的生命,感恩社会给予自 己一个学习生活的空间等等。用感恩的态度去看待社会的一切,我们的社会和谐运转就会大进一步。另外,我们还应注意利用我们的传统节日、革命纪念日,有意识的引导或开展传统思想教育活动,让我们的青少年朋友在这些有着积极意义的时刻,去身临其境地感受和体

4、验,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在学校我们倡导做人理念:要让人远离蒙昧状态,就需要青少年朋友学习适应现代社会的做人的礼仪规则,了解做人生活的基本常识如:不打人骂人、遵守交通规则、走路靠右行、公众场合不喧哗、不乱涂乱画、讲究卫生公德、扶弱济困,掌握人身安全(避险)的基本方法 ,实践着在中学阶段开展法制教育课,让中学生在思想上建立起生活中“法与非法”的界限等,做品格健康健全的人。 二: 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美的氛围中推进“善的教育” , 防止道德和生活文艺的分离 ; 一个很难听到歌声的学校,在现在很多人看来已不是一个很可怕的事了,科学、音乐、美术和劳枝课更是可

5、上可不上了,这叫什么教育呢?中国改革开放走过了三十年,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成果,我们的下一代在吃的、穿的、用的是比过去好了很多,但是在睡眠、体育 (体质 )、音乐、美术、劳技、书法、动手能力等方面就 大不如三十年前的同龄人了,这是一个必须正视和亟待解决现实问题。 在我们的青少年们成长的过程中,他们的生活也应该是充满无限的乐趣的。他们的才能艺术在生活中得到展示与发展应是生活的本来写照。对于孩子们的童心世界,我们能否首先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进而加以理性的引导,让他们的童心能得以舒心的、理性的解放。 对生活艺术和生活情趣的理解,教育家魏书生老师这样看:把自己的工作看成宏大的事业,整天生活在快乐中,看书

6、是一种享受、学习也是一种享受、日常生活本身就是一种享- 2 - 受。要处理好与大社会的关系,不用理想方式看,把自己放在中国的 现实中去看,适应环境与社会。放下没有用的思考,大事做不来,但要养成小事赶快做的习惯。这样,生活的情趣就会漫漫的建立起来。他打个比方说:人是带着哭声来到人世间的,但走的时候是多么的不情愿,不就是生活中充满了乐趣而非常的留恋吗?总之,就是学会欣赏生活,发现生活中美的意境,在不知不觉的平凡生活在孕育美的思想。用微笑面对人生,快快乐乐去生活、去学习、去工作,思想豁达而有益于身心健康,这是一举多得的事情,我们何乐而不为呢?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要加强我们老师的人文精神修养,端正我们

7、自身的:人生目的与意义、道德理想、审美 情趣以及社会正义等。教师具有了较高的人文素养,可使其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增加其教学效果和教学感染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领悟水平,也有助于进一步开拓和发展学生的生活情趣。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把“和谐的理念”融入其中,树立共生、共赢的思想,在生活中充满智慧的色彩。加强此方面的熏陶,就特别依赖我们教师的人文智慧付出。 三:科学合理地设置循序渐进的德育目标,使其兼具现实性和理想性的双重视角,形成层次递进,不断完善的德育目标体系;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即生活。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就给我们说明 :很小的一件事,仅仅是玩玩牌,同学说他作弊,而

8、他没作弊。因咽不下这口被他人“诬陷”的气 -。回想起我们的教育,都是要求对我们的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奉献教育、革命人生观教育-”等等。而为人处世、待人借 物等一些内容,一般是登不上教育任务的大雅之堂的。这使得不少学生不会生活,时常因很小的事与人结怨。这也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千学万学学会做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因此,我们应现实地、科学合理地设置循序渐进的德育目标,幼儿园:关爱意识、孝敬尊重意识、善良美好意识等;小学时期:做人教育、互助教育、爱国教育、环保教育;中学时期:感恩教育、审美教育、团结合作教育、成长成才理想发展教育、民族意识培养、公民法制观念树立等。 四:重视心灵的沟通,建立温馨

9、的对话场景,使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能在学校的教育中安营扎寨; 人与人 之间最难得是“和谐相处”,无论是师生之间、家长与孩子之间、生人与熟人之间,能和谐融洽相处乃是我们认为的最佳的生活展现。在“生活即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学校必须强化师德,倡导以心灵感染心灵,在师生交往中倾注人文关怀,在真诚待人中理解真诚的前提是不要伤害人。我们坚持用每天写下一句知心话:良好的关系,胜过许多说服式教育;我的存在就是让周围的人生活得更美好;在清洁的环境里才能培育出清洁的心灵 -;每学期一百个小故事来沐浴师生的心灵。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曾说: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 惯改变,、你

10、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作为教师,我们怎样用不伤害学生的真诚去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也让学生的心灵感情放心的进入老师的思想世界一直是我们思想着、实践着的问题。 五:注重传授予学生“自省、自诫、自励”等自我教育的方法,使学生形成“不教之教”的自律自醒习惯; 俗话说:身教胜于言教。有位学者说过:我们的优点,青少年会仿效,我们的缺点,青少年会放大。而我们的青少年朋友又极易于模仿和使用家长、老师、朋友和影视明星的言行,他们性格的特点也促使他们最喜好和最善于追求社会上的流行色。这就要求我 们要包着负责的态度去做好家长、教师和朋友的角色: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有青少年孩子在场的时候少说粗话

11、、少做粗鲁之事;自己有错要敢于承认和纠正,孩子有错不掩盖不袒护,重在诱导说明以后不重复今天的错误。在我们用“自省、自诫、自励”约束“放纵的自我”之时感染少年学生。刻意的善意行为,必然产生积极的效果,随意的失责行为,不经意间就会毒伤无辜人们的心灵。学校倡导学生要做的文明行为,教师首先要做表率:向学生问好的姿态,收获的是学生尊师敬长的品格;对学生的真诚关爱,赢得的是学生团结互助;老师们干净有序的办公室,向学生宣示的 也是一种无声的文明。 - 3 - 六:在全社会形成“做人为本”的共识,建立起家庭、学校和社会衔接一致的德育合力网络,使各种力量形成时空交叉影响的德育优势力量。 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培养社会

12、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我们不能只训练学生有聪明的头脑,更要是他们具有负责任的态度和健全的人格,让利己与利人并进,造自己之福,更造社会千万人之福。台湾师范大学吴武典教授认为:人要肯定和珍惜自己优点与资源,但更要感恩与服务社会(感恩:感谢父母给予自己的特质,感谢社会给予自己接受的教育机会)。如果不知感恩,将来走向社会将成为成功的障碍;能力越大,越要服务社会,与社会分享 自己的能力与贡献,如孙中山先生所言,人生以服务为目的。事实上:聪明有两面性 是建设,也可以破坏。众所周知,世界文明有许多是聪明人创造出来的,但世界的许多灾难也有许多聪明人的“杰作”。因此,一个聪明的具有爱心的人,才不至于造成社

13、会的不幸。社会要肩负起规范那些可能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视书刊网络,坚决打击存在着利诱青少年道德沦落或犯罪的犯罪行为。 2008 年扫黄打非的战果:足以充分的说明社会肩负的重大责任。 有人形象地描述德育教育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魔鬼裂变: 6+1=0,即六天的学校教育加一天的家庭社会生活,德育 成效等于零。此语虽有过激之嫌,但足以显示三者之间休戚与共的共同责任。因此,求得三者在合作育人的合力结合点上下功夫,都以负责任的态度去关心支持,而抛弃旁观者、推脱者等作祟思想,是当前做好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努力所在,也是最终做好德育工作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 1.中国教育报 2006、 11、 19“超长教育与专家观点” 2.人民教育 2005、 22李润洲德育追求什么样的实效 3.人民教育 2007、 3-4李兵现代教师需要人文素养 4.小故事大道理全 集 /雅瑟编著 北京:海潮出版社, 2008。 5.教育时评 2009、 3 杂谈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