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管卫东轻松考数学:高考大题中的通解思维当前教学上喜欢讲究一题多解,因为这样能够锻炼学生的做题思维和技巧,但是搏众高考中心今天我们要反其道而行之,那就是一解多题。数学大题表面上是很难,但是通过多年的教学积累和经验总结,我们发现数学整个学科的解题思维基本上趋于一致,能够形成通解,使我们在数学教学上大幅的简化,甚至不需要刻意的思考。我们借助一下历年高考真题,看看是不是能够用一种方法或一种思维进行解答。这里,我们全部采用 0508 全国 I 卷的最后一题,发现是数列、函数或不等式题,没关系,题型不一样,看看是否能用固定的思维解法,解题步骤中存在什么样的共性: (05 全国卷)已知函数 .1,0274)
2、(xxf()求 的单调区间和值域;)(f()设 ,函数 。若对于任意 总存在1agxax(),3201, x10,使得 成立,求 a 的取值范围 。x0, 10f解析:本题看似式子复杂,但是第一问直接可根据定义去做,这个分数必须拿到。根据定义得出以下式子:解:(I)对函数 求导,得 到这步几乎大家都)(xf 22)(71)(7164) xxxf 会,题目问的是的单调区间和值域,很多人看到这个式子不敢往下分析,其实仍旧跟据定义: 令解得 然后做表分析即可。【思考:凭什么令 ?】0)(xf .271或 0)(f当 变化时, 的变化情况如下表:)(,xf所以,当 时, 是减函数;当 时, 是增函数.
3、)21,0(x)(xf )1,2(x)(xf当 时, 的值域为4,3.f第二问很多人看题目就晕菜了,其实这道题即使你不会分析,大胆的往下做,就能把题目做对,我们思考下,题目给的条件和我们要求的差距点是什么?这道题的差距点虽然较大,但是用这种求差值的思想是能一步步走下去的,题目给的是 g(x),x1和 x0,并且给了范围,要我们求解 a 的范围,要想求 a 的值,就必须列出 a 的表达式,a 的表达式想要列出,就必须从 g(x)入手,题目给的信息除了区间就没有其他能利用的条件了。既然题目给的是区间,因此我们不妨对函数 求导,)(x得 【思考:凭什么进行求导?目的是什么?】到了这一步,由于题目告诉
4、我们).(3)2xg,所以当 时,1a)1,0(x.0)1(3)2axg因此当 时, 为减函数,从而当 时有 这个就是我们1,x).0(,1)(gx所要的缺失条件。到这里可能同学们清楚了为什么要进行求导,因为题目给了我们取值区间,要想求出 a 值,只要判断这个函数的增减性就行了,这就是条件差异弥补的推导思想。由于知道函数的增减性,就容易了,马上可列出 a 的表达式:又 即当 时有 有人说这个,2)0(,321)(gg1,0x .2,31)(axg不是表达式,还是个未知数,没关系,我们再用同样的思想去走,发现现在能利用的条件也异常清楚了(因为就这个没用上了):任给 , ,存在 使得 ,,01x,
5、4)(1xf ,0x)(10xf则 ,233a即 22解得 ; 351a或 .又 ,故 a 的取值范围为 231a评析:这道题式子复杂,05 年高考时候正确率非常之低,但是其中的解题过程并不复杂,思维方向也十分明确,只是考题将多个概念进行转换,条件隐蔽的相对较深。数学题的核心就是知识点与逻辑能力的结合,但是总的思想是异常相似的,几乎全部的解答题都可以用一个思维来做,就是“条件差异弥补法”和“必要性思维”。所谓的“必要性思维”指的是要想获取某个结果,必须获得的前提是什么,多属于逆推,两者的道理是一样的。这里我们总结出这道题的思维步骤和解题步骤:全部的思维步骤:1、 严格按照题目的要求,判断要我们
6、干什么2、 找出题目给的条件和我们要求的差距点是什么3、 利用“找后补”或“找前提”的方式弥补出这个差距4、 最终联系条件得出这个结论固定的解题步骤:1、 直接根据课本定义得出结论(某类题注意取值分析)2、 用求同存异的思想进行条件转换3、 函数用式子变形推出结果(引申:若是证明,数列用数学归纳法)我们来看下道题,是否能够套用以上结论:(06 全国卷)设数列 的前 项的和na,14233nS,A()求首项 与通项 ;1n()设 , ,证明:2nTS1,3A132niT解析:题目直接要求我们求首项和通项,由于我们知道通项和 Sn 公式,就能直接根据定义来做。解: ()由 Sn= an 2n+1+
7、 , n=1,2,3, , 得 a1=S1= a1 4+ 所以 a1=2.43 13 23 43 13 23再由有 Sn1 = an1 2n+ , n=2,3,4, 43 13 23将和相减得: an=SnS n 1= (ana n1 ) (2n+12 n),n=2,3, 做到这一步相信大家都会,那么43 13我们要求 an 公式,通过这个式子,我们发现差距点在 ana n1 ,同时可以 2n+12 n 也是相差一次,因此直接提出后,可以得出: an+2n=4(an1 +2n1 ),n=2,3, , 这个就是我们所弥补的缺失点。因而数列 an+2n是首项为 a1+2=4,公比为 4 的等比数列
8、,即 : an+2n=44n1 = 4n, n=1,2,3, , 因而an=4n2 n, n=1,2,3, , 做到这里,我们要问自己凭什么这么转化 ,我们所求的 an 和得到的结果(a n与 an1 )存在差异点,要想把这个差异点弥补,就把他们之间的关系列出,就能得出结论。第二问是数学证明,首先可以考虑数学归纳法证明,但是这题题设与我们得到的结论差距较少,直接求解较快,如果为求稳妥,建议用数学归纳法。看看直接求解的思路:题目让干嘛就干嘛,别多想,直接用定义。题目给的是 这个式子,那么必须求出 Sn。2nTS()将 an=4n2 n 代入得 Sn= (4n2 n) 2n+1 + = (2n+1
9、1)(2 n+12) 【请思考】43 13 23 13= (2n+1 1)(2n1) ,然后求出 Tn 和 (问题与题目的差距点,并想办法补上)23 1iTTn= = = ( )2nSn 32 2n(2n+1 1)(2n 1) 32 12n 1 12n+1 1所以, = ) = ( ) 1i32 1i12i 1 12i+1 1 32 121 1 12i+1 1 32评析:这题本身难度不高,但是第一步的难度较大,但是用上必要性思维和求差距思想,要想获得 an 通项,必须结合起来解答,全部的难点仅此而已。总体而言,全部的解题思维是惊人的趋于一致的。不信?看下道题:(07 全国卷)已知数列 中 ,
10、, na121()2nnaa13, , , ()求 的通项公式;na()若数列 中 , , ,nb12134nb123, , , 证明: , 432na , , , (07 全国卷)解析:发现这题的做法思路完全和 06 年的一致,显然不能一步到位,还是先求出 an 与某个数的关系式,题目告诉我们 ,说明差距体现在 上,用这1(2)nnaa21个式子来决定我做题的方向:解()由题设: 1(2)nnaa(21)(21)na, (2)1所以,数列 是首项为 ,公比为 的等比数列,n,即 的通项公式为 , (1)nnaa2(1)nna123, , , 这道题难在第一步不知道如何去想,题目告诉我们的条件
11、似乎比较棘手,但是用这种“追求差异”并想法弥补的思维定式去做,很容易就将题目解答出来了。对于高考,方法越简单越实用越好,尤其是第二步给出了个看似复杂的式子,我们没有必要花费过多的精力推导,直接用数学归纳法即可(过程略)。评析:整体难度其实不大,但是看起来比较有难度。我们只要沿用这种求同存异的“补差”思想,还是非常容易做的,甚至连计算都不难。看到这里,大家应该能用这种思维去做其他题了吧,我们日常遇见的题型虽然各有差异,其实总的做题思维真的没有太多差距,并且在解题步骤上也十分类同。大家不妨用这种思维去看看 08的最后一题。(08 全国卷)设函数 数列 满足 , ()lnfxxna101()nnaf
12、()证明:函数 在区间 是增函数;01,()证明: ;1na()设 ,整数 证明: 1()b, 1lnabk 1kab简要解析:看看 08 高考题型结合函数了,依旧用同一个思想,第一步,依旧是题目让干嘛就干嘛,求函数增减性,直接用定义,要证明,数学归纳法。解:第一步(略),第二步证明,发现第一步函数的增减性可以直接利用,直接用数学归纳法。第三步较为复杂,没关系,这题表面是数列,其实考察的是不等式,无论是哪类题型,其根本点还是从条件中寻求差异,要我们证明 ,给的条件是设 ,整数 ,依旧是1kab1()ba, 1lnabk以“必要性思维”来思考,要想获得 这个结论,必须列出他们的表达,要想列出他们
13、的表1k达,必须利用有这两个字母的条件,我们发现题目有 和 ,然后就能()lnfxx1()naf轻松的得出结论:由 , kkk abl()lnfxx1na到了这里,几乎全部出来了。11lnkiiaba1, 若存在某 满足 ,则由第二步可知:ik iab 1kiab 02, 若对任意 都有 bai,则 kkk abaln1ik bl1111lnkiiab11lnki11()lil1)(1ba0,即 成立.kab解析:这道题出的十分经典,即考察定义,又综合了多个知识点,同时式子看起来比较能够“吓唬”人,思维跳跃过程很大,但是计算本身并不复杂,这题失分率非常之高,第一步的过程就把很多学生难倒,这是不
14、应该的,其实无论多难的数学题,解题的根本方法是从题目本身入手,题目让干嘛就干嘛,要我们做什么就自然而然的做,而不是看到题就联系知识点套用,那样只能做简单的题,对付这类灵活多变的综合题,我们要在做题过程中形成这种相对固定的解题思路,达到用一招就能化解多题,做一题,会百题的效果。纵观近年数学考题,几乎都可以用这种思维拿下,当然这是站在数学的理解基础上,核心原则是以题做题,挖掘各类题型思维的共性,这样才能在数学考试上战无不胜,攻无不克。09 试题的题型虽然比较独特,但是看看能否用这种思维来作出这道题呢?我们看看:设函数在两个极值点 ,且32fxbcx12x、 110,2.x,(I)求 满足的约束条件
15、,并在下面的坐标平面内,画、出满足这些条件的点 的区域;,(II)证明: 2110fx解析:不管这道题的问法是什么,拿到题后还是先关注题目让我们干什么。题目意图是让我们画出关于 f(x)成立 bc 的条件范围,我们什么都不要想,直接顺着题意来:由题意知方程 有两个根236fxbxc0f12x、则有 故有10,且 , 21,.1f, , 0ff,这个不等式组全部转化为 c 的表达式,出来后就能通过坐标系画图,它们围起来的区域就是所得的区域。之所以要求导,是因为导数=0 时是极值点,这个就是直接根据定义得来的,符合我们说的通解思维。(具体图不画了)第(II)问很多考生就不会做了,因为有一定的区分度
16、,更主要原因是含字母较多,不易找到突破口。来看我们的思想原则:首先找出题目给的条件和我们要求的差距点是什么,然后利用“找后补”或“找前提”的方式弥补出这个差距,题目让我们干嘛就干嘛。本题让我们证明 ,既然是要求 x2,我们不妨想办法列出 f(x 2)的表达,从题目2110fx给的极值和 x2 的取值范围,我们不妨根据定义对 求导,得出32fxbc,有了这个式子,我们看看还有什么条件没用上?转化一步,写360fbc成 ,那么直接消去 b 得, 为什么要消去 b 呢?因为cxb21232221cfxx由第一步大家画的区域可以知道 b,c 的取值范围,我们只有将 转为 b 或 c 的表达式,才f能得
17、出结果,这是由题目条件的差异来决定的,当考生拿到题的时候,第一时间要朝着“能利用”的方向转化,要想证明 这个式子,必须列出表达式,表达式列出后,存在两个字母,2xf要想能够得出结论,当然要消去一个字母,这就是通解中求差异的必要性思维。其实无论消去b 或者消去 c,都能根据第一步的结论得出证明结果,只是消去 b 省事一些而已。又 ,且 ,所以有 ,又有 21,x,0cxfc231342 0c0()f最后管卫东总结一下,以后碰上数学大题,千万不要慌乱,直接照着题目意思来,坚信自己能够做下去并且做对。因为高考很难遇到熟悉的题型,所以大家在训练的时候一定把握住上面说的特点:1、题目让干嘛就干嘛;2、找出问题和条件的差距点;3、但凡卡住的时候找“前提”或“后补”。这里只是借用数学高考试题,题型可以说几乎都不一样,但总体的思路却有其相似之处。纵观题海,其实理科大多数学科都能够总结出这类通解方法。当然,作为一个考生,我们没有必要去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去刻意整理,但是这种道理应当要有所意识。希望大家在复习过程尤其是做题,最好多花一点时间多看题,多总结,多思考;少盲目做题,少抓瞎训练。这样才能够提高效率,在考试中任何大题都成为自己夺分的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