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拓展伤寒论方临床运用途径 湖北中医学院 梅国强 2003年 11月 1伤寒论方,为外感热病立法,然其兼说杂病者,亦复有之,而辨证论治,原理互通,故伤寒论之方,可兼疗杂病;其中杂病之方,略加变化,亦可兼治伤寒 (广义 )。此所以拓展其临床运用之来由,一也。石寿棠谓 “ 汉张太守著伤寒一书,立一百一十三方,三百九十七法,随病之变迁用之,千变万化。灵妙无穷,万病皆当仿之为法,不可仅作伤寒书读也。 ” 1“ 万病 ” ,言其多也。“ 仿之为法 ” ,并非按图索骥,谓其仿效、近似、以类相从,灵活变通之意也。是以一百一十三方,虽为伤寒而立,然不专治伤寒,更非仅治百十三证,医者务须穷其理致。精于变化,触类旁
2、通,以少应多。方得伤寒之奥妙。 2其二,大论文词古朴,示人以规矩,多显而彰之;示人以灵活,则往往隐于幽微。所述证治,或主随客省,客随主略;或以方测证,以证求方;或评其病机,或明其证候,或定其治法,种种不一,因之探隐索微,条分缕析,或因其证,或假其方,或合其机理,乃可拓展其方治范围。其三,仲景以六经立论。六经者,经络脏腑之总称也,而脏腑经络各有生理、病理特性,各踞其部位;经络根于脏腑,运行气血阴阳,循其路径,网络全身,而为有机整体。故其病证,合之为六,且曰阴曰阳,分之则名目繁多。惟其如此,则论中治脏腑病证之方,常可移作经络病证之法;疗经络病证之方,亦可易为脏腑病证之用。而调治脏腑经络,则气血阴阳
3、得以和平。或旨在气血阴阳,而效在脏腑经络,是以扩大伤寒方之临床运用,又可于整体恒动观中加以揣摩。执方治病,最为实际,拙文不求理论之高深,但求临床之实验,兹探讨于下 : 3一、突出主证,参以病机二、谨守病机,不拘证侯三、根据部位,参以病机四、循其经脉,参以病机五、斟今酌古、灵活变通六、厘定证候,重新认识七、复用经方,便是新法八、但师其法,不泥其方 4一、突出主证,参以病机 此言 “ 主证 ” 者,其义有二。一为某方所治之证候,就其典型而言,需脉证病机相合方可投剂,然则临床所见,典型病例较少,而不典型者恒多。故有主证虽同,而病机难以丝丝入扣者。此时用方,但求病机大体相合,无寒热虚实之径庭,便可据证
4、用方,故云 “ 参以病机 ” 。此说似乎不经,然则仲景已开其先河,如栀子豉汤证,须见心烦懊憹之类,病机为热扰胸膈,而在太阳篇则有发汗吐下后云云,在阳明篇则曰 “ 阳明病 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 ,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 ” (221条宋版伤寒论,下同 ), “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 ,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 (228);在厥阴篇则曰 “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宜栀子豉汤 ” (375), 试比较以上数条,皆同中有异,是同为栀子豉汤所主,而演变过程实不相同。 5又如四逆汤证,多见于少阴、厥阴二篇,且不说此二篇之四逆汤证同中有异,即
5、以六经病证而论,除少阳篇无此证外,其余各篇皆有,而太阳自非阳明,阳明自异于三阴,何以均有此证 ?盖不同疾病之发生发展演变,依一定条件,可出现相同之病理阶段,阶段既同,是必病机大体相同,于是投方则一,故不得谓其某方专治某病。以此而证之临床,并非虚妄,如太阳、阳明病之汗多亡阳,热利及肺热毒盛之虚脱等,皆可投四逆汤类,待阳回再议清热。前人有同书四逆、白虎二方,先后与服之验案,今有四逆、参附注射液,用于多种外感热病之相同阶段 (亡阳或脱 ),更为简捷,甚或有内闭外脱之证,可同时使用清热解毒 (汤剂 )、回阳固脱 (注射液 )者。以上是从阶段而论,若以疾病而论,如太阴病 “ 宜服四逆辈 ” (277),
6、而少阴病、厥阴病、 “ 霍乱 ” ,四逆汤为主方之一,此一方治多病之例也。 6一、 突出主证,参以病机更以笔者之医案为证。如小陷胸汤原治 “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 ” (138),为痰热结胸之候,而患者刘某,女, 36岁,以月经 50日未行为主诉。询知多年经水愆期,少腹剧痛,量多色暗而有瘀块,渐致纳食甚少,胃脘胀闷,按之则痛,苔白而粗糙,脉弦缓,显系肝气郁滞,下损冲任,上犯胃腑之象。观此并非典型之小结胸病,然则胃脘胀闷,按之则痛,与小结胸同,而病机大体属实,故以小陷胸汤为主方,随证加减,期冀各奏其效 :全瓜蒌 10g,法夏 10g,黄连 6g,青木香 10g,柴胡 10g,丹
7、参 20g,制香附10g,炒川楝子 10g,乌药 10g,枳实 10g,煅瓦楞 10g,炒神曲 10g。 七剂而经水已下,少腹痛大有减轻,且胃脘和畅,饮食增进,精神慧爽,此非求病机之大体相符而何 ? 7一、 突出主证,参以病机再如乌梅丸又主久利,按理而论,当属寒热错杂之久利,然临床之久利,有寒热不甚明显者,亦可酌情用之。有邓姓者,男, 38岁,腹泻三年,时发时愈,食荤尤甚,未曾根治,脉弦缓,苔白薄。正值壮年,胜任体力劳动,则非虚非寒;口和纳健,腹痛甚轻,乃非热非实,径用乌梅 10g, 黄连 10g, 炒黄柏 10g,炒川椒 10g, 细辛 5g, 干姜炭 10g, 党参 10g, 附片 10g
8、, 桂枝 10g, 焦楂炭 10g。 经服二周,已不腹泻,偶尔大便日行二次,为成形软便,后以调理脾胃月余,一年未见复发。此方治寒热不显之慢性痢疾及长期低烧,而寒热虚实难以分辨者,每获满意效果。 8一、突出主证,参以病机 “ 主证 ” 之第二涵义,即某证候中之主要症状。惟其主症出现,则可据以选方,论中已有明训。如 “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 (99)。 “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 (229)。 “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 ” (230)。以上三条, 皆非纯属柴胡证,惟其胁下硬满
9、之类主症出现,选用其方,而有所增损,此即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笔者引伸其意云 :主症参以病机,非独柴胡证不必悉具,其余诸证莫不皆然。盖凡主症,常为某一证侯之重心,病机之主脑,据此选方遣药,用之多验。 9一、 突出主证,参以病机如刘某,男, 35岁,以右侧腰脊、少腹痛为主诉,伴见胃中嘈杂,纳呆,干噫食臭,头昏,脉弱,舌苔白而粗糙。此例之主诉与生姜泻心汤证无关,然则胃中嘈杂,纳呆,干噫食臭,则为生姜泻心汤之主症,虽无肠鸣、下利,仍选用生姜泻心汤为主方者,以其主症突出故也。疏方如下:法夏 10g, 干姜 5g, 生姜6g, 黄连 6g, 黄芩 10g, 党参 10g, 神曲 10g, 柴胡 10g, 炒川楝 10g, 制香附 10g, 杜仲 10g, 续断 10g, 五剂病愈。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