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南安中学历史优秀教学设计评选活动.DOC

上传人:国*** 文档编号:1049713 上传时间:2018-11-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年南安中学历史优秀教学设计评选活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5年南安中学历史优秀教学设计评选活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5年南安中学历史优秀教学设计评选活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5年南安中学历史优秀教学设计评选活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5年南安中学历史优秀教学设计评选活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5 年南安市中学历史优秀教学设计评选活动题 目: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 姓 名: 雷荣典 学 校: 南安成功中学 组别(初中/高中): 高 中 联系电话( 手机 ): 13655933899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第17课 综合探究: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历史必修1 岳麓书版)教材分析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第 17 课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革的艰难历程是一堂综合探究课,探究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在以往革命史的历史叙述中,由于对革命的重视,疏忽了对宪政的教育,因此本课重点学习中国的宪政之路,多角度客观分析近代的宪政历程,不但能够加深对中国宪政历史的了解,还能深化高中学生对中国近代

2、国情的认识。本课作为探究课完全没有固定的结论与答案,可以充分锻炼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历史、综合史观、感悟历史等能力,提高学生“论从史出”的素质锻炼,这对于高中学生的知识技能训练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学情分析与教学策略本课教学的对象是高一学生,经过本单元前面几课的学习,他们对中国近代政治体制变革所面临的历史文化背景已有所了解,有了学习本课的一些基本知识储备,这些都为他们自主探究学习本课内容奠定良好的基础。但由于他们对中国近代政体变化总体历程、变化原因以及呈现的特点等问题不太清楚,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再加上长期以来以接受式学习为主,很难一下子适应太开放的学习方式,主要体现在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够、

3、搜寻处理资料的能力不够、综合史观的运用能力不够。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创设问题情境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方法,在增强趣味性的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设计理念本课内容以中国近代政体变化为线索,理论分析深度大。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加深对历史现象的分析深度,我采用“创设情景” 、 “探究式教学”的形式来辅助教学,来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结合本课内容与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如下特点:(1)通过提供图文材料,创设情境感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动起来,使学生更多更好地扮演“发现者” 、 “探索者”的角色。(2

4、)通过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既要有群体协作,又要有个人独立思考,既要有学生间的交流,又要有师生间的互动,使全体学生都参加到探究活动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强化学生不断进行探究的内在动机。(3)设计问题带有梯度性,从而符合学生由浅入深的思维模式,降低探究难度。教学目的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认识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了解民主政治与专制政治的特点。2、根据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了解中国近代选择西方民主政治的必然性。3、根据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了解中国近代选择西方民主政治的艰难性、曲折性;民主政治的国情性。(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音乐、朗诵、图片、视频等创设历史情

5、境感染学生,加深学生对宪政的理解与中国宪政人物、历程的感悟。2、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过程,初步学会探究学习的方法体会民主政治的作用。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碰撞中交流中国宪政之路的理解。(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认识有宪法比没有宪法进步;但有宪法未必有宪政;依法治国,才能建设法治国家,推动政治文明。2、感悟中国近代宪政人物的精神,树立当代青年的气质,为国家的民主、法治,人民的权利维护,社会的健康向上贡献自己的正能量。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近代中国宪政的历程与宪政的精神 难点:近代中国宪政的困难与困惑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导入新课】观看

6、历史视频片段百年中国 ,回顾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维新变法运动以及辛亥革命等斗争概况。讲解: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在不断进行反封建反侵略斗争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救国救民之路。一大批志士仁人以在中国实现宪政民主为毕生追求目标,为此,他们前仆后继,牺牲奋斗。那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为什么要选择宪政?选择者又是如何理解宪政的?最终都走向什么结果?带着这一系列问题,请同学们认真学习本课,通过自主学习探究百年中国民主宪政史的屈辱与光荣、苦难与奋争。(二) 、讲授新课:一 、 宪政之理世界之政有两种:一曰有宪法之政(亦名立宪之政),二曰无宪法之政(亦名专制之政)。采一定之政治以治国民

7、谓之政体。世界之政体有三种:一曰君主专制政体,二曰君主立宪政体,三曰民主立宪政体。今日全地球号称强国者十数,除俄罗斯为君主专制政体,美利 坚、法兰西为民主立宪政体外,自余各国则皆君主立宪政体也。君主立宪者,政体之最良也 立宪政体,亦名为有限权之政体;专制政体,亦名为无限权之政体。有限权云者,君有君之 权,权有限;官有官之权,权有限;民有民之权, 权有限。故各国 宪 法,皆首言君主统治之大权及皇位继袭之典例,明君之权限也;次言政府及地方政治之职分,明官之权限也;次言议会职分及人民自由之事件,明民之权限也不知君权有限云者,非臣民限之,而 宪法限之也是故欲君权之有限也,不可不用民权;欲官权之有限也,

8、更不可不用民权。 宪法与民权,二者不可相离,此 实不易之理,而万国所经验而得之也。摘自梁启超立宪法议设问:学生阅读梁启超立宪法议并思考“宪政”的含义。讲解:(参考)老师引用宪政的概念并阐释宪政的要义。二 、 宪政求索之路导入: 鸦片战争以后一些先进人士开始在技术层面上改革中国,然而 1895 年甲午战争的惨败,使有识之士发现中国之失败决非偶然也非军事力量的薄弱,根本原因还在于制度的腐朽所致,他们逐渐认识到光有一些单纯的技术,离开了制度的保障并不能真正地解决民族存亡问题,因此他们从西方的制度文明中找到了宪政这一药方,试图改变中国。环节一: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的探索宪 宪 宪 专采一定之政治以治国民

9、谓 专 宪三曰民主立宪 强 罗斯为君主专 坚 兰西为民主立宪 则皆君主立宪 宪 立宪亦名为有限权 专 为无限权 权 权 权有官之权 权 权 权 宪 统治之大权及皇位继袭之权 职 权 议会职分及人民自由权限也 不知君权 宪法限之也 是故欲君权之权 权 权 宪法与民权 实经验摘自梁启超 立宪法议展现材料,阅读理解:材料一:君主者偏权于上,民主者偏权于下,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泰西议院合君民为一体,通上下为一心莫善于此。陈炽庸书议院材料二: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 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 育才于堂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

10、也。 轮船火炮,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设问:上述两组材料,反映了早期维新派思想家是怎样理解西方政体的?他们觉得中国适合何种政体?为什么?提示: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分组讨论,并启发他们回忆 1719 世纪英法美三国确立三权分立政体的最初动机是什么。(选择其中一组,由学习代表发言,其它组可补充或提出不同见解。 )讲解:(参考)王韬等早期维新派思想家都属于士大夫知识分子。他们认为中国专制政治使君主与民众上下相隔,而议会制在他们看来能够“能上下为一心” , “同甘共苦” 。而西方议会政治的原生意义是对君主、对政府权力的限制和约束。显然,他们没有理

11、解西方政体的实质,在当时的条件下,他们更不可能认识到这种制度背后的文化与历史。他们主张“君民共主制” ,但这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君主立宪制。他们还不能摆脱旧的传统信念的影响。从中可看出,他们依然认为君主的存在是天经地义的,君主权威的合法性不容置疑。环节二:资产阶级康梁维新派的探索设问: (1)康梁维新派的思想核心是什么?(2)康梁在后来的变法实践中,不再提兴民权、设议院、开国会,改为主张搞开明君主制,政治主张明显缓和,可为什么还是失败了呢?提示:第一问要求学生从请定立宪开国会折材料中得出;第二问由学生小组自由讨论,教师要充分启发调动学生的的经验和知识储备,运用发散思维,从多角度去探究发现。讲解:(

12、参考)(1)康梁维新派的思想核心立宪法、开国会、三权分立。这显然比“君民共主”的主张前进了一步。(2)因素:以光绪为首的帝党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之间的力量对比;顽固派以“维护展现材料,阅读理解:材料一: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开国会之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 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适合)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国安得不 强?”“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 则中国之治 强计日可待也。 ”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材料二:吾今一言一蔽之曰,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

13、,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 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变法通议材料三: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维新变法的政治纲领,期望借重黄帝的力量改革政治制度,建立君主立宪国。在这里,康有 为的政治主 张有所缓和,不再提兴民权、设议院、开国会,转而主张尊崇君权, “以君权变法”。岳麓版必修一课本第 69 页第四自然段祖制”为名,利用慈禧太后不甘失去权力的心理,鼓动其掣肘皇帝,阻挠变法;在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下,维新派求变心切,权力虚弱的光绪帝与维新派采取“快变”方式;维新派缺乏政治经验,对改革前途充满了简单的、不成熟的判断;等等。环节三:清政府的探索设问: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宪法性文件,在

14、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你怎样评价它?提示: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启发讲解:(参考) (1)具有一定的进步性,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资产阶级的愿望,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2)又具有一定的落后性,加剧了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不但削弱了自己的统治,还促进了革命形势的高涨。环节四: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探索展现材料,阅读理解:材料一:“戊戌变法”失 败后仅仅两年,即 1901 年初,为挽救王朝危亡,化解内外危机,两年前血腥镇压“百日维新”的慈禧太后,不得不推行“新政”。在清政府推行“新政”同时,朝野掀起了一场“立宪运动”。1905 年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1906 年载泽上密折说立宪有三大好处,坚定清政府

15、立宪信心;1906 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借立宪之名行集权之实。1908 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皇权至上。1911 年,清政府成立以奕劻为总理大臣的“皇族内阁”。 “预备立宪”的骗局彻底败露。材料二:漫画:1908 年申报上刊登的一幅反映清末宪政的漫画,图中文字分别是“立宪”和“专制”。图一:1913 年宪法起草委员会 图二:中华民国 图三:中华民国临时 在天坛合影 第一届国会 参议院办公室 设问:(1)这三幅图片体现了中国何种政体?有哪些特点?(2) 钦定宪法大纲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不同之处?提示:问题一要求学生阅读课本 70 页第 2 自然段,回顾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思考

16、中华民国的政体的特点?问题二由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启发讲解:(参考) (1) (略)(2)异:从目的上看, 钦定宪法大纲在于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于限制即将掌权的袁世凯。从内容上看,前者主要是君主专权,为其制造法律依据。后者主要是强调主权在民,实行内阁制和三权分立的国家组织原则,以保证民主的实行。同:从实施的结果来看,两者均没有很好地实行,没有发挥其作用。环节五:为宪政流血【课堂小结】设问:(1)袁世凯为什么要刺杀宋教仁?(2)宋教仁在当时是一个重要人物,若他未被刺死,中国的局面能否发生扭转?提示: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启发讲解:(参考)(1)因为宋教仁是要实践宪政中的权力制衡原

17、则。竞选成功则组阁,竞选失败也要监督政府,他把宪政诉诸实践,令企图专政独裁的袁世凯生畏。(2)宋教仁被杀是中国民主化步履艰难,充满痛苦,血腥的开端。他已成为一种民主的象征,一个标志。在某种意义上,宋教仁代表的是中国近代以来对民主,人权为核心的人类主流文明的追求,他的死是中国人民争取民主,共和所遭受的挫折的标志,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哀思。假如宋教仁没有被杀,中国的民主整体可能会较早实现,至少追求共和的力量会强大一些。展现材料,阅读理解:材料一:“孙中山襟怀豁达,是容易相 处的,天真的黄克强也好对付, 顶难驾驭的,只有一个宋教仁以暴动手段来抢夺政权我倒不怕;以合法手段来争取政权,却厉害得多了。 ”袁

18、世凯对杨度说的话材料二:今国基未固,民福不增,遽尔撒手,死有余恨。伏冀大 总统开诚心,布公道,竭力保障民权,俾国会得以确定不拔之宪法, 则虽死之日,犹生之年。宋教仁死前给袁世凯发的电文材料三:作公民保障,谁非后死者; 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孙中山为宋教仁题的挽联因为宋教仁的意志是那么的顽强,他的信念是那么的坚定。但是,他的责任内阁制的主张和孙中山的有分歧,当时也没多少人赞同,他未必能扭转中国的局面。三 、 中国宪政之惑设问:阅读材料并思考:中国百年宪政之路为何如此坎坷曲折?中国政体变化的诱导因素是什么?提示:分组讨论,自由发言。问题的回答与思考不局限于以上材料,可以自由发挥讲解:(参考)所谓

19、宪政,是指政府的一切行为是以被授予的权力为范围,即在法治下行有限政府。中国人学习西方政治文明并付诸实践,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历程。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皇权“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所谓朕即国家。到了近代,王韬、郑观应等倡导君民共主,他们虽然没有理解西方政体的实质,但揭开了学习西方政治文明的序幕。康梁、严复等为代表的维新派为了救亡图存,倡导君主立宪(后改开明专制) ,发起了戊戌变法运动,但因种种原因,昙花一现,光绪泣血瀛台、六君子魂归西天。1908 年的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 ,以实行宪政的名义强化君主制,结果把自己推上了革命的祭坛。中华民国诞生后, 临时约法成纸上谈兵,袁世凯行专制独裁,宋教仁喋

20、血宪政路上,共和国徒具虚名。历史表明,有宪法,未必有宪政。尽管每一次改革与尝试都带来了些微的进步。历史的进步总要遭遇曲折。但我们注定要前进,也正在前进。展现材料,阅读理解:材料一:西方宪政运动的内在动力来自市民和商人的努力抗争,近代以来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提高,大大提升了西方市民阶层和商人群体的力量,也就促成了西方市民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而高度发达的市民社会正是宪政运动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社会基础。 材料二:救亡图存、富国强 兵始终是中国近代的主旋律,对宪政价值的设定亦不能不受其制约。近代以来宪政一直被革命家和知识分子歌颂为富强救国的灵丹妙药,而有意无意的忽略了宪政的核心价值基础。对个人自由和个人

21、权力的追求并不是当时的主流价值追求,它只是人们对国家独立和利益追求的附带产品。材料三: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空前压力下,历史往往选择强人政治,自然顾不得什么宪政、有限政府、个人自由这些对集体生存似乎没有什么助益的“空谈”了。如果套用张之洞的体用论,那么中国宪政和富强的关系就成了“富强为体,宪政为用”。 李泽厚材料四:在西方国家,宪法的基本概念,是在预断的把统治者当作坏坯子看待;他或许会滥用权力而损害我们的权利,吾们乃借重宪法捍卫吾人权利的武器。中国对于政府的概念,恰与此预断直接地相反。中国人只知道政府是人民的父母是以吾们人民把便宜行事的权利交托于政府,便予以无限的信任吾们又赋予此辈无限的政治权力,亦

22、从不计及自卫吾人之权益,吾们只把他们当作圣贤君子看待 林语堂教后反思本课教学设计个人满意之处:首先,能按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组织教学内容,发挥学生自主学习性,激发了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充分发挥了历史学科特点。其次,本课注重帮助学生利用材料来挖掘问题,帮助学生利用材料来论证自己的思考,培养学生一种“论从史出”的史学素养,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悟。 。当然,本课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第一,问题情境的设置,探究教学的实施,还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如呈现方式应再改进,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第二,内容衔接生硬,在不同部分的过渡阶段有点太直接、生硬,没有适当的过渡语来衔接。第三,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还有待于进一步地提高。以上就是我对本课的设计和说明,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