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父母元情绪理念、家庭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情绪调节的关系研究.docx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1070624 上传时间:2018-11-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2.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开题报告:父母元情绪理念、家庭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情绪调节的关系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开题报告:父母元情绪理念、家庭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情绪调节的关系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开题报告:父母元情绪理念、家庭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情绪调节的关系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开题报告:父母元情绪理念、家庭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情绪调节的关系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开题报告:父母元情绪理念、家庭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情绪调节的关系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毕 业 论 文 开 题 报 告设计(论文)题目父母元情绪理念、家庭教养方式与学龄前儿童情绪调节的关系研究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 应用心理 1 班学院 指导教师姓名1. 主要任务与背景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教养方式对儿童的身心发展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学龄前儿童心智化水平处于初级阶段,生活圈子简单,父母言行教育对其影响更为重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社会中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的调整,三口之家为代表的核心家庭占据社会的主流,家长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对孩子的培养教育方面,但这种对比过去多出数倍甚至数十倍的教育投入真的在孩子的发展过程中体现出相应的价值了

2、吗?教育专家认为,教育必须在正确的理念指导下,以正确的方式方法推行,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否则将出现拔苗助长、过犹不及的反作用。那么,教育理念及方式究竟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何种影响呢?本研究拟从情绪调节策略的发展入手,探索家长元情绪理念及家庭教育方式对小学生儿童情绪调节策略发展的影响。2. 文献综述1.1 情绪调节1.1.1 “情绪调节”的定义情绪的调节是将个体的主观感受和反应全面的进行的挖掘开发并给予一定的驾驭能力,他是单个个体管理与调节的过程。对于情绪调节的定义有很多研究者都分别给出了不一样的见解。Thompson(1994)在研究中发现情绪调节是使个体对于快速变化的社会作出迅速且高效的适应性

3、反应特征,从而使个体的目标得以实现。 黄敏儿,郭德俊(2001)在研究中发现,情绪调节是不同的个体通过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可以通过相应的的调节策略和不同的调节机制,使他们的情绪在一系列生理和主观体验上发生相应的改变。我国学者孟昭兰(2005)在研究结果在把情绪调节定义为是通过内部强化(抑制或加强)情绪的9内部主观体验或外显行为特征,使个体实现其内在的目标和适应社会的一种流动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可以通过相应的的调节策略和不同的调节机制,使他们的情绪在一系列生理和主观体验上发生相应的改变。积极地情绪调节策略,是管理情绪体验和行为特征,使其处在适度的调节水平。

4、1.1.2 情绪调节发展研究Kimberly(2009)以青年人为被试,研究了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性别差异及其对焦虑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喜欢采用认知调节策略(反思、转换视角和责怪他人)方面,男女性别明显不同。Eleonora(2010)对 9-15 岁学生的一项 2 年追踪研究发现,与年龄较小的同伴相比,年龄较大者更少采用表达抑制策略,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都越少采用这一策略;在认知重评方面,年龄较大者得分也较低,但却表现出稳定的发展趋势;另外,与女生相比,男生更多的采用表达抑制策略。蒋媛(2008)对中小学生的研究发现,认知重评策略随年级而变化,高中生采用认知重评策略的倾向要高于初中生和小学

5、生,无性别差异;表达抑制策略上无年级差异,有性别差异,男生较女生更容易采用表达抑制策略。对于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高学业水平学生较低学业水平学生、高中生较初中生和小学生更倾向采用认知重评策略,性别无差异。赵海涛(2008)对中学生的研究发现,女生比男生更多的采用娱乐活动、倾述与寻求帮助、发脾气这三种策略;中学生在倾述与寻求帮助、运动与发脾气这三种情绪调节策略使用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呈现从初中到高中逐渐递减的趋势,且初中一年级明显偏高。肖晶(2009)在研究中发现,高中生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具有性别差异。女生在自我责难、沉思、灾难化 3 个分量表中得分均高于男生。而积极重新关注、理性分析 2

6、个分量表等分均低于男生。朱新艳(2009)对大学生的研究表明,大学生面对愤怒情绪时,所采用的调节策略从高到低依次是情境选择、注意转移、认知重建、表达抑制、情境修正、人际支持;悲伤情绪调节策略依次是注意转移、情境选择、认知重评、表达抑制、人际支持、情境修正;快乐情绪调节策略依次是快乐寻求、支持分享、表达抑制、认知重评。大学生愤怒、悲伤、快乐情绪调节策略存在性别差异,在进行愤怒和悲伤情绪调节时,女生比男生更容易使用人际支持和情境选择策略;男生比女生更容易使用表达抑制策略;在快乐情绪调节时,女生比男生更倾向于使用快乐寻求和支持分享策略。陆芳(2007)在研究中指出,学龄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存在显著的年

7、龄差异,总体的情绪调节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在挫折情境中,发泄策略的运用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另外,他认为在认知重建和问题解决的运用都随着年龄显著增长,而发泄的运用则随着年龄有显著递减的趋势,7这与国外关于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发展趋势研究所的结果基本一致。贾海艳,方平(2004)在研究中发现不同性别的青少年在情绪调节策略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年级的青少年情绪调节侧路存在差异。他们在研究中发现,不同年级的青少年在求助和成熟型情绪调节策略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初中生和大学生比高中生更多的采用寻求帮助成熟型调节策略。原因是初中和高中正是青少年情绪从易感性到稳定性的过渡阶段,情绪波动比较大,也经历着更多的矛

8、盾冲突,对他们的情绪影响非常大。为了达到情绪调节的有效性,他们会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来调节情绪。到了高中阶段,生理上青春期已经顺利的渡过心理上也达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成熟阶段,会开始从自己的角度方面来调节情绪。1.2 父母元情绪理念1.2.1 父母元情绪理念概念父母元情绪理念指的是父母对幼儿情绪表现所产生的一组情绪,态度与理念,它具有觉知及指挥情绪运作的功能,因此在外显相关行为表现上,是一套重复出现,相当稳定成型,并且相当突显的心理与行为类型。1.2.2 父母元情绪理念类型台湾学者叶光辉(2004)根据国外有关于元情绪理念研究的基础上将父母元情绪理念分为四种类型:情绪教导型父母元情绪理念、情绪不干

9、涉型父母元情绪理念、情绪失控型父母元情绪理念和情绪摒除型父母元情绪理念。情绪教导型父母是对自己与孩子的细微情绪反应有很好的觉察能力,尤其是消极情绪。这类父母视孩子的消极情绪为可建立起彼此亲密关系或教导孩子如何处理情绪的机会;他们能确认或肯定孩子的各种情绪反应,帮助孩子用正确的词语来说明情绪感受,与孩子共同讨论并解决引发负面情绪的问题,并教导孩子如何处理这些情绪的策略。孩子在与父母互动的过程中不单能感受到情绪是可以表达的,被理解的,被别人所接纳的,孩子也可以从父母那里学到适当处理情绪的方式。情绪不干涉型父母元情绪理念对孩子的消极情绪反应一点也不关心,因此放任孩子的各种情绪表现。他们不在乎孩子为何

10、会产生消极情绪,也不会想要帮助孩子解决情绪困扰,并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的消极情绪反应自然会回归正常,大人实在不用担心或紧张,通常认为顺其自然是教导孩子处理情绪的最佳方式。情绪失控型父母元情绪理念面对孩子的消极情绪时太过于敏感,常会引发自己的神经质反应,甚至导致自己出现失控的行为,因此可能会对孩子进行不当管教,但也常对自己的表现后悔 ;他们不会和孩子讨论,沟通消极情绪产生的原因,也不知道如何教导孩子处理这些消极情绪。7情绪摒除型父母元情绪理念对孩子的消极情绪虽敏感但是挑剔,因此会批评其各种消极情绪表现,认为他们是有害的;一旦发现孩子的心情不好或有情绪困扰问题,总觉得它们没有什么道理,所以会很

11、专制固执的要求孩子赶快去除它们,否则会给与必要的限制或处罚,父母教导儿童如何处理不喜欢的情绪反应方式是尝试要求摒除它们。国外学者在对关于父母元情绪理念的研究兴起于 20 世纪末 21 世纪初,后有台湾及大陆学者陆续开始这一主题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关于父母元情绪理念的概念,类型及研究测量方法研究,父母元情绪理念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影响的研究仅见于近几年,对该问题的探索亟需进一步深入。1.3 家庭教养方式1.3.1 家庭教养方式定义家庭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早在 19 世纪末,弗洛伊德就注意到不同的教养方式

12、对孩子情绪的影响,他对父母的角色做了简单的划分:父亲负责提供纪律,母亲负责提供爱与温暖。1.3.2 家庭教养方式对情绪调节策略发展的影响研究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关于父母教养方式与情绪调节策略关系,国内很多研究发现父母教养方式有情感温暖与理解的儿童会更多的寻求帮助,解决问题成熟型情绪调节策略。父母教养方式为拒绝、否认、过度干涉和过度保护的儿童会更多的使用自责等非成熟型情绪调节策略。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家庭教养方式与情绪调节策略关系研究宋欣欣,张永东,赖小林(2013)在探讨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与父母的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中发现,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与父母教养方式有关。父亲越多的使用拒绝否认、过度保护教

13、养方式,大学生使用表达一致越多;父亲母亲越多的使用惩罚严厉教养方式,大学生越少的使用认知重评策略。贾海燕,方平(2004)在研究中发现,父母教养方式对于青少年的情绪调节策略具有显著的影响并有预测作用。不同性别的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成熟型)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年级的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成熟型)存在显著性差异。靳江涛(2013)在对小学生情绪调节困难、父母教养方式与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中发现,母亲的惩罚、严厉对情绪调节困难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对情绪调节困难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行为冲动控制困难、目标定向困难与情绪理解困难对同伴关系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母亲惩罚、严厉对同伴关系有显著

14、的预测作用。小学生情绪调节困难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7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呈显著的负相关,与父亲惩罚、严厉,母亲惩罚、严厉,父亲拒绝、否认,母亲拒绝、否认呈显著的正相关;小学生情绪调节困难与同伴接受和交往恐惧、自卑均有显著的负相关;同伴接受与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呈显著的负相关,与父亲严厉、惩罚,母亲惩罚、严厉,父亲拒绝、否认,母亲拒绝、否认呈显著的正相关;交往恐惧、自卑与父亲惩罚、严厉,母亲惩罚、严厉,父亲拒绝、否认,母亲拒绝、否认,父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均有显著的正相关。大量心理研究证实,家庭中尤其是父母互动方式对孩子的身心成长过程起着重要作用。国外

15、学者 Dusek 和 danko(1994)对父母教养方式和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关系的研究表明,教养方式为监督型的儿童会使用情绪定向应对和认知策略。Morris(2007)对家庭环境因素与儿童情绪调节(包括情绪调节,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调整)关系做了很清晰的理论阐述,并构建了家庭环境因素对儿童情绪调节与调整的三个维度假设模型。该模型认为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这一方面。家庭对儿童情绪调节的影响正是通过这个因素来影响儿童情节发展及调整的影响作用。但这种影响还会受到父母特征和儿童特征的调节作用影响.1.4 研究目的与假设前人关于儿童情绪调节策略影响因素的探讨中,虽有关于家庭教养方式、父母元情绪理念对

16、其影响的研究,但并未将这两个因素放在一起考虑其共同作用因素。父母元情绪理念反应了家庭教育的思想内核,而教养方式则是家庭教育的外在形式,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分析二者关系的基础上同时探讨其共同作用对情绪调节策略的影响,可以更为系统的了解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影响因素,为儿童情绪教育及情商培养提供可借鉴的理论支持。此外,前人关于情绪调节策略的研究多以青少年或大学生为被试,对幼儿情绪调节策略影响因素的研究并不多见,而幼儿阶段又是人生发展的初始起步时期,幼儿的情绪调节调节策略正处于学习、形成阶段,在这一阶段家庭因素的影响显得尤为关键,因此研究父母元情绪和家庭教养方式与幼儿情绪调节策略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非常

17、有意义的主题。3.问题的提出与假设本研究提出的假设:(1)在家庭教养方式中,父亲拒绝否认对表达抑制策略有预测作用;7(2)忽视型元情绪理念对认知重建策略有预测作用.综上,前人关于儿童情绪调节策略影响因素的探讨中,虽有关于家庭教养方式、父母元情绪理念对其影响的研究,但并未将这两个因素放在一起考虑其共同作用因素。父母元情绪理念反应了家庭教育的思想内核,而教养方式则是家庭教育的外在形式,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分析二者关系的基础上同时探讨其共同作用对情绪调节策略的影响,可以更为系统的了解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影响因素,为儿童情绪教育及情商培养提供可借鉴的理论支持。此外,前人关于情绪调节策略的研究多以青少

18、年或大学生为被试,对幼儿情绪调节策略影响因素的研究并不多见,而幼儿阶段又是人生发展的初始起步时期,幼儿的情绪调节调节策略正处于学习、形成阶段,在这一阶段家庭因素的影响显得尤为关键,因此研究父母元情绪和家庭教养方式与幼儿情绪调节策略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主题。4.研究方案:4.1 被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从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叶集试验区太阳幼儿园学生 146 名 3-6 岁学前儿童。这里专指小班,中班,大班和小小班:其中男生 73 人,女生 73 人;小班儿童 37 人、中班儿童32 人、大班儿童 37 人、小小班儿童 40 人。兼顾性别、父母受教育程度,班级的人口统计学的均衡性.由爷爷奶奶

19、填写问卷.考虑到问卷的目的性,只是用父母在家的那些问卷作为研究对象.4.2 研究工具 4.2.1父母元情绪理念量问卷表由台湾学者叶光辉等人编制。该量表为记分方式:1 到 5 分别表示了完全不符合、有点不符合、不确定、有点符合到安全符合。本策略工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研究者的基本个人信息资料包括性别,年级父母的年龄,受教育程度等;第二部分为父母元情绪理念量问卷表有四个维度为情绪教导型父母元情绪理念、情绪摒除型父母元情绪理念、情绪不干涉型父母元情绪理念和情绪失控型父母元情绪理念,共有 18个题目.4.2.2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7该量表是 1980 由瑞典墨奥大学精神医学系等人共同编制父母教养态

20、度和行为的问卷,由我国岳冬梅于 80 年代末引进并修订。该量表中包含 11 个因子,其中有关父亲的 6 个因子,依次为 FF1 情感温暖与理解,FF2 惩罚与严厉,FF3 过分干涉,FF4 偏爱被试,FF5 拒绝否认,FF6 过度保护。有关母亲的有 5 个主要因素 MM1 情感温暖与理解,MM2 惩罚与严厉,MM3 过度干涉,MM4 拒绝否认,MM5 过度保护。(共包含 53 条目)回答这一问卷。该量表为 Likert 式 4 点记分:1 到 4 分别表示了儿童行为频率从低到高。计分方式为(父/1 从不,2 偶尔,3 经常,4 总是)(母/1 从不,2 偶尔,3 经常,4 总是)4.2.3学龄

21、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量表选用华东师范大学陈国鹏教授编制的量表(2004),作为测量儿童在消极情景下对情绪调节策略的作用.该量表可分为儿童情绪调节策略 6 个策略。包括自我安慰,替代活动,被动应付,发泄,问题解决和认知重建(共有 36 条目)具有很好的效度和信度。该量表采用四级评分制,分别从从不记 1 分,到总是记 4 分的形式,根据总得分加以累计,形成各种策略总分,无反向加分.在这里为了研究的方便,把情绪调节策略只研究积极和消极的两方面,分别是认知重建策略和被动抑制策略。计分方式从从来不是这样到总是这样共分为 5 个等级。内部一致性 为 0.637.5.参考文献贾海燕,方平(2004)青少年情绪

22、调节策略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蒋雅琳(2005)父母后设情绪理念教养态度对青少年忧郁倾向的影响:青少年情绪调节能力的角色 台湾师范大学,2005靳江涛(2013) 小学生情绪调节困难、父母教养方式与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 37(8):123-128李琪琪(2012)家庭教养方式对学龄前儿童 SID 及训练效果研究 心理科学进展 10(5):103-106陆芳,陈国鹏(2007)学龄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发展研究 心理科学 2003(5):28-29乔建中,饶红(2000)国外儿童情绪调节研究现状 心理发展与教育 842(6):18-21瞿鸿雁,许远理,黄玲玲(2011

23、)父母元情绪理念对 57 岁儿童情绪调节的影响 学前教育研究 197(5):197-202瞿鸿雁(2011)父母元情绪理念对学龄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影响 学前教育研究 84(9):159-164宋欣欣,张永东,赖小林(2013)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与父母教养方式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727(8):43-47 苏晓巍,王岩,等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焦虑水平的相关研究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0,14(5):344-345王丽,傅金芝(2005)国内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研究 心理科学进展 13(3):298-304叶光辉,杨永瑞(2004)母亲的后设情绪理念对国小子女依附倾向的影响 中华心理学刊 47

24、( 2) :181-195岳冬梅,李鸣杲,金魁和(1993),父母教养方式EMBU 的初步修订及其在神经症患者的应用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7(3):91-101Eisenberg N & Fabes R.A.Review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Newbury:M.S.Clark,1992:119-150Nadia Garnefski Carolien Rieffe,Eur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2007),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and emotional problems in 9-11-year-old children.The development of an instrument.16:1-9学生姓名 _ _(签名)日期:2014 年 10 月 13 日7指导教师评语:指导教师 _(签名)日期:年月日注:1. 本开题报告,须双面打印。由学生填写并经指导老师审核、评价;2. 本开题报告一式两份,一份须与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一并存档,一份作系部存档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开题报告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