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综合自然地理复习提纲.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07563 上传时间:2018-07-07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1.4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林业大学综合自然地理复习提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北京林业大学综合自然地理复习提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北京林业大学综合自然地理复习提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北京林业大学综合自然地理复习提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北京林业大学综合自然地理复习提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章 绪论 一、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1. 自然地理环境 地理科学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地球表层( earth surface) 1) 地理环境 (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 3) 自然地理环境:由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地理环境部分。 社会经济环境: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由人类社会形成的,主要指生产力的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和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 社会文化环境:人类社会本身所构成的地理环境部分,包括人口、社会、国家、民 族、语言、文化等方面地域分布和组合结构。 2) 自然地理环境 ( physi

2、cal geographic environment) : 天然环境 ( physical environment) :只受人类间接的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基本上未发生明显变化的原生自然环境。如:极地、高山、大荒漠、大沼泽、热带雨林、某些自然保护区以及人类活动较少的海域等。 人为环境 ( artificial environment) :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次生自然环境。如:农业、工业、城镇等开发利用地 区。 2. 研究范围 边界:从物质联系、相关程度和空间的可划分性确定。 厚度:按照物质的内在联系发生显著减弱处来确定。 上界:以对流层的高度为限(极地上空

3、约 8km,赤道上空约 17km,平均 10km); 下界:岩石圈上部(陆地约深 5-6km,海洋深 4km)。 范围:对流层、沉积岩石圈、水圈以及生物圈。 依据有三:一是大气对流层、陆地表面和整个水圈都直接参与太阳辐射引起的地球表面的物质循环,而且水圈的底部和对流层的顶部都有生物的生存;二是各大陆自表面到地下 5 6km 深度内,一般都保存有沉积岩,沉积岩由三个无机圈 层的物质和有机物质相互作用形成;三是沉积岩层以下的热力条件是地热占优势,且已没有空气、液态水和微生物存在。 3. 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 ( 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球表层,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球表层进行。( 2)同时存在气、固

4、、液三相物质和三相圈层的界面。( 3)具有本身自我发展的形成物,通常称为表成体。( 4)互相渗透的各圈层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 5)存在复杂的内部分异,其各部分的特征差别显著。( 6)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场所。 二、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地位及特点 1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地位 三分法: 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三层次:部门地理学、一级综合地理学、二级综合地理学 三重性:理论、应用理论、区域实践 三时段:古代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和时间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分为: 部门自然地理学( sectorial physical geography):研究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一要素,即研

5、究其组成、结构、时空运动和地理分布规律。 综合自然地理学 ( 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 :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把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着重研究其整体的各组成要素及各组成部分 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自然地理系统(综合) 子系统(部门) 区域自然地理学( regional physical geography) : 研究一定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个组成要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对区域的部门情况和区域的综合情况进行研究。 2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特点 ( 1)整体性 : 把地球表层不同等级秩序的自然地理单位视为统一的整体,各种现象和过程不是孤立的

6、、偶然的堆砌,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 地球表层是一个有机整体,网络结构,能完成一定的整体功能,形成一个整体效应。 整体性强弱取决于组分 间结构的完备性和功能的协调性。 ( 2)综合性 : 把自然地理单位的形态与本质、结构与功能、稳定与变化、时间与空间等结合起来 ; 把综合体各部门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联系起来,进行综合、系统地考察,找出其共同性与规律性。基于系统的观点,从整体出发,将各部分联系起来全面地加以研究。 ( 3)相关性 : 自然地理环境的各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出现的各种现象和过程,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中介环节。系统分析方法表明,复杂系统的因果关

7、系和决定关系,至少包含着机械的、统计的、反馈的和模糊的多种因果关系 形式和决定形式,不仅只是简单的机械形式。 还有地域性、层次性及动态性。 三、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及趋势 1、 发展历史: 古代中外地理著作中的综合思想 2. 古典地理学时期的自然地理研究 3. 近代自然地理学的迅速发展 4. 现代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 5. 综合自然地理学在中国的展开国的展开。 四、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任务及实践意义 第二章 地球表层系统的整体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 自然地理系统 是由各组成部分(大气、岩石、地貌、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植被、动物群落等)通过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组成的

8、有一定结 构能完成一定功能的整体。 自然地理系统的五大组成部分: 1)岩石地形复合体是基本组成部分 2)大气是活跃的组成部分3) 水分是起联系作用的组成部分 4)自然地理系统的核心 有机界 5)土壤是无机界与有机界物质和能量转化的关键环节 。 一、岩石地形复合体是自然地理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 岩石地形复合体的基础性作用表现在: 1.岩石地形复合体既是自然地理系统的组成成分, 又是自然地理系统形成的基础。 2.重要的是它通过风化作用、成土作用、岩石破坏产物的搬运及堆积作用,为自然地理系统提供疏松物质及化学元素,这不仅使自然地理系统这一 “ 消极 ” 成分转变为 “ 活跃 ” 成分,而且使太阳能、大

9、气、水分、有机体和岩石地形复合体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更为积极 。 3.岩石地形复合体决定自然地理系统的下界:不同的岩石地形复合体与各组成成分间 ,相互作用的性质是不同的。如,花岗岩常有较厚的风化壳,而石灰岩的风化壳较薄。 二、大气是地理系统的活跃的组成部分 大气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作用:一是通过大气的化学成分,尤其是碳、氢、氧、氮的物质循环,把自然地理系统各组成部分联结起来;二是大气作为物质和能量的 “ 载体 ” ,通过大气环流把大陆、海洋各部分在水平方向上联结起来。 大气决定着 自然地理系统的上界:大气活动的范围都是自然地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 分。大气的对流层是上受宇宙因素太阳能的作用 ,下受行星因

10、素地球自转的作用,这两种共同作用使得的对流层成为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活跃成分。 三、水分是自地系统起联系作用的组成部分 1.在自然地理系统中,水是起联系作用的关键的组成成分:这是由于水是物质和化学元素的搬运者。 在地理系统中,水总是把推移质、悬移质从高处带到低处,并且溶解化学元素,凝结、径流等过程使能量发生转换,还通过水分循环把能量进行传输。此外,水在参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中,被分解成 氢和氧,这些氢和氧又是有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2.水的联系机制:水从外部环境进入地理系统的局部单元中,往往是以降水和径流的形式输入的,这些降水和径流成为输入变量。这些水分输入到自然地理系统的具体单元中,遭受一系

11、列转换,进而连接了自然地理系统中的各个组成部分。 四、自然地理系统的核心有机界 自然地理系统核心的核心 :绿色植物 ; 绿色植物是太阳能和水的 “ 转换器 ” ,绿色植物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并把它储存在自然地理系统中,所以它又是太阳能和水的 “ 储存器 ” 。绿色植物还可通过光合作用把水裂解成氧和氢。生物有机体尤其是绿色 植物是能量和物质的积 极转换者。所以应抓住自然地理系统的关键组成成分生物有机体,通过它对自然地理系统各组成成分进行协调,以达到充分利用自然的目的。正因为如此,人们常把绿色植物当做人类与自然协调的重要武器。 五、土壤是无机界与有机界物质和能量转化的关键环节 土壤的关键性作用表现

12、在:反映大气、水、化学元素及岩石地形之间紧密的相互作用和综合影响;又反映植物、动物与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还反映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复杂联系。 第二节 地球表层系统的整体性 1. 系统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1)整体性原则( 2)综合性原则( 3) 层次性原则 4)功能结构原则( 5)动态性原则 自然地理环境 :由许多要素组成,要素并非简单汇集在一起,而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自然综合体或自然地理系统,而各要素也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自然地理系统这一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复杂的物质体系也不能例外,属于一个系统,具有系统的所有特点。 2. 自然地理系统的基本属

13、性 (展开) ( 1)整体性( 2)相关性( 3)有序性( 4)动态性( 5)开放性 自然地理系统 :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作用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可 完成一定功能的整体。要素之间和要素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和传输,形成一个动态的、多等级的开放系统。 自然地理整体性 研究整体性:要强调着眼于整体功能,认识其综合效应 ; 要回答功能是怎样由结构决定的 ;系统如何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整体性的强弱 取决于各组分间结构的完备性和功能的协调性。 整体性强:表现为组分复杂多样,结构精巧,各组分的性能可充分发挥,物质流和能量流通畅,流量大,输入、输出和

14、储存间的比例恰当,抗干扰能力强,稳定性好,生产效率高且质量好。整体性弱:表现为组 分和结构简单,功能不协调,如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 耗散结构理论 非平衡有序系统的整体性 耗散结构理论( Dissipative structure)比利时布鲁塞尔学派领导人普利高津 1969年提出。 耗散结构: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只要通过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与能量,在外界条件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可能从原有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在远离平衡情况下形成的新的有序结构,依靠不断地耗散外界的物质和能量来维持,故称耗散结构。 地理耗散结构: 地理系统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 系统,

15、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关系,它通过与外界不断交换物质与能量,有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形成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即地理耗散结构。 特点:具有一定的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可吸收外界环境的一般性涨落,其结构水平愈高,涨落回归能力即保持系统稳定性的能力愈强。 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循环和转化 1、 太阳能在无机界的转化 2. 太阳辐射能在有机界的转化 第四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交换 功能 : 将无机界与有机界联系起来;不仅进行能量的贮存,也通过腐烂链的分解释放能量,并且以热的形式重新返回太空,完成能量的循环 四种类型 : 大 气循环 水分循环 地质循环 生物循环 第五节 化学元素迁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元素

16、的地球化学迁移: 随着自然地理环境中物质运动和介质环境的变化,原有的组成元素就会失去稳定状态,发生转移和重新分配,然后又在新的理化条件下以新的形式暂时固定下来。 分散和富集 ; 微观的物质循环 。 第三章 自然地理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 自然地理系统的结构 自然地理系统结构 (structure)的概念: 自然地理系统各组成部分的组织形态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方式,或不同等级的自然地理单元的分布格局及各等级单元之间 的相互作用方式。 一、地表景观格局 概念:指在空中从垂直方向或倾斜方向上能够观察到的自然地理系统中的事物 ,它是自然地理系统异质性在水平方向上的投影 ,也是自然地理

17、系统的结构直观的反映。 应用:制图 ; 手段:遥感影像解译,立体镜解译航空(天)像片 1.地表景观格局的组成 点状要素 (斑块 ):从各角度看都非常小的组分 线状要素 (廊道 ):一个范围相对较小的、轮廓为狭长形的组分。如树篱、道路和小河等; 面状要素 (基质 ):面积较大的非线性组分。 2.地表景观格局的表示方法 : 地图形式 ; 定量 化表述 3.地表景观格局的限制因素 : 一是生境差异 二是生境差异又影响着不同尺度自然地理系统内部和各空间单元之间的能流、物质流、物种流和信息流,其流动的速率和强度不同,加强和削弱了地表景观格局。 4.地表景观同质性原因一是地表本身就不存在差异 , 二是由于

18、观测手段与观测工具的精度所限,地表要素的差异性难以观测到。 二、自然地理系统的空间结构 1.概念 :自然地理系统的空间结构是系统中各组成部分的组织形态及各组成部分之间在空间上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方式。 2.分类:按其联系与相互作用的方向与强度可分为垂直结构和 水平结构。 自然地理系统的垂直结构 : 自然地理系统在垂直方向上组成物质形态不同、性质不同组成 “ 千层饼 ” 式的构型。如:等级较低的生物群落中的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及地下层。如:等级较高的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草食消费者、肉食消费者和分解者。 (熟记)自然地理系统的水平结构:自然地理系统各组成单元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格局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

19、关系组成自然地理系统的水平结构。 ( 1)棋盘式结构。它是由块状自然地理单元绝对规则分布构成的最规则的结构类型 。 ( 2)平行 式结构。它是由平行分布的条带状自然地理单元构成的。 ( 3)交错式结构。它是由非平行的条带状自然地理单元构成的,多具有不规则的边界,其组分通常相互交叉。 ( 4)镶嵌式结构。它是由块状自然地理单元不规则分布的组成的结构类型。如已退化的草地(草斑和碱斑镶嵌分布)。 三、自然地理系统的信息反馈结构 概念:信息反馈结构是自然地理系统各种反馈环的组成的网络。 1、开环系统与闭环系统 开环系统是系统的输入决定系统的输出 闭环系统,是系统的输出对系统有影响的系统 2、因果反馈环

20、分析 因果关系键 (下图 ) 捕食者 A与被捕食者 B的关系,可用箭头连起来。 自 A指向 B的箭头,即表示 A对 B的作用, A是原因, B是结果,它们共同组成因果关系键。 因果关系环(下图) 反馈的分析(下图) A、正反馈环( Positive Feedback Loop) 当因果反馈环中的一个变量发生变化,通过环中各组分间依次发生的连锁反应,使变量的变化增强,最后使系统远离初始状态。 B、负反馈环( Negative Feedback Loop) 当因果反馈环中一个变量发生变化,通过环中各组分间依次发生的连 锁反应,使变量的变化减弱,最后引起变化趋于稳定,让系统回归它的初始状态,不使变动

21、过大,所以它具有自我调节的作用。 C、正负反馈环的耦合( Couple) 当负反馈环自我调节作用强于正反馈环的自我强化作用时,系统就呈现出趋于稳定的行为;但当正反馈环的自我强化作用胜于负反馈环的自我调节作用时,系统就出现无限增长或急剧衰减的行为。正是正反馈环与负反馈环的相互作用,决定系统的行为。 3、反馈调节 在一个系统中,利用正负反馈结构的耦合关系,根据系统的问题和解决问题要达到的目标,通过正反馈环的自我增强作用和负反馈 环的自我调节作用的加强和减弱,可以控制系统的变动方向和发展趋势。 四、自然地理系统的时间结构 时间结构是指自然地理系统的组成要素及自然地理系统整体随时间的变化而体现出的变化

22、规律性。 1、时间结构的动力因子 : 太阳能、 地壳运动、气候变化、人类干扰等。 2、时间结构的尺度 不同等级的自然地理系统时间结构的尺度是不同的,全球尺度自然地理系统时间结构的跨度是几百万年乃至几千万年。而局地尺度自然地理系统结构的变化仅几百年甚至几年。 第 四 章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地理规律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 1)地域分异的概念 地域分异(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整个自然综合体,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 ( 2)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 A. 地带性因素( zonal factor)太阳能沿纬度方向分

23、布不均及与此相关的许多自然现象沿纬度有规律的分异,称为纬度地带性因素。 (最根本原因) B. 非地带性因素( azonal factor)海陆分布、地势起伏、岩浆活动等现象的地球内能,使得大地构造、地貌分区和干湿度分区不沿纬线方向延伸。 ( 3)地域分 异的尺度 全球性分异 全大陆、全海洋分异 大尺度 区域性尺度分异 中尺度分异 小尺度分异 1. 全球性的地域分异规律 ( 1) 海陆分异 : 大陆呈相对应的三对 ; 大洋与大陆呈相间和对蹠分布 ; “ 四面体 ” 葫芦体 海陆分布的全球规模还表现在: 海洋面积比大陆大得多; 陆地大部集中于北半球(占北半球的 39%),是造成南北半球气候差异的重

24、要原因; 若把地球表层分为陆半球和水半球,陆半球的海洋也将比陆地所占面积大( 52.7%)。 ( 2)热力分带性 ( 3)海陆起伏分异( 4)大陆大外形格 局 2. 大陆和大洋的地域分异规律 ( 1) 大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纬度地带性规律 规律:自然地理环境组成成分及自然综合体大致按纬线方向延伸而按纬度方向有规律的变化。 分异因素:太阳能按纬度方向呈带状分布所引起的温度、降水、蒸发、气候、风化和成土过程、植被等呈带状分布的结果。 各种尺度的分异规律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自然地理综合体按纬线方向延伸而按纬度方向有规律变化,在自然地理学中很早就称之为地带性规律,所以地带性( zonality)就是指纬

25、度地带性。 本意:反映植被在大陆西岸、大陆内部内陆和大陆东岸的不同分布现象。 形成的主要原因:海陆分布关系的 存在,而非太阳能按纬度分布的差异,所以故称这种现象为 “ 经度地带性 ” 是不恰当、不科学的的,因为很少有什么地带严格按照经度方向发生变化,它混淆了地带性的本质。 经度省性 ( 又称 “ 干湿度地带性 ” ) 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和整个自然综合体,从沿海向内陆按经度方向发生有规律的更替。从海岸到大陆内部:森林草原荒漠。 重要原因:海洋和大陆的存在及由此引起的海陆环流 , 典型表现:沿海区域降水量较为丰富,大陆内部则干燥少雨海陆地带性在极地和高纬区域的表现不明显。 大地构造 地势及古地

26、理条件加强经度省性:科迪勒拉山、安第 斯山、大兴安岭 太行山等海陆汇流的障碍,往往成为气候干湿的重要分界线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 经度省性的表现 大陆的地带性分异图式:实际上是纬度地带性和经度省性共同作用的产物 实际表现的地带性分异:非纯粹的纬度地带性,总是不可避免地叠加了干湿度地带性的影响,可以称为水平地带性。 水平地带性的分布图式(三类): ( 1) 某些大平原或低山丘陵区,特别是大陆内部的大平原,呈现纬度地带性分异。如:欧亚大陆内部的南北分异( 2)干湿度占优势的地方,呈现 “ 经度省性 ” 如:北美大陆西部( 3) 当海陆分界线与纬线斜交,而且热

27、量分异和干湿分异同时起作用时,水平地带可与纬线斜交。如:中国华北、东北的水平地带 ( 2)大洋的地域分异规律 大洋表层纬向自然带 ( 大洋表层:指大洋表面以下 200 m深的范围。) 表现:气候地带性(即太阳辐射、温度、风向、降水等)引起的大洋的温度、洋流、盐度和含氧量差异,以致海洋生物也有相应的区别,从而引起大洋表层自然综合体,按纬线方向延伸而按纬度方向有规律的变化。 7个自然带: (南北)极地带 : S60 (南北)温 带 : 40-60/ 水团垂直交换强烈, 重要渔场 (南北)热 带 : N4010-18; S0-8 40 / 副高控制 赤 道 带 : N10-18 S0-8 / 赤道低

28、压 大洋底层自然区域 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接触所形成的水下自然综合体。 原因:深度、距岸远近、海底地形 表现: 1】 底部中央:南北延伸的大洋中脊和岩浆溢出带,两旁为大洋盆地 ; 2】 海平面到海底:大陆架、大陆坡、大洋盆地和深海沟等海底地貌类型。 3. 区域性地域分异规律 ( 1)区域性(大地构造 地貌规律性)大地构造单元的地势地貌分异 (理解) 大地 构造区域:具有地质发展史和地质构造的组合共同性;具有岩性组合的共同性,可能以一种或几种岩性的组合占优势,并且有共同的地貌表现。如:大山系、大平原或大高原。青藏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山西高原、大同盆地等等 ( 2)省性分异 : 地带性

29、条件下的非地带性 (干湿状况,距海远近) 地带性单位内的非地带性分异 在任何级别的地带性单位中得到表现。 热量带范围内的省性分异是最大一级的省性。 热量带内的省性分异通过气候省性(干湿度差异)表现出来 赤道带:气候省性差别不显著 热带:西岸信风气候内陆干旱气候东 岸季风气候 亚热带:西岸地中海气候大陆内部亚热带荒漠和草原气候东岸夏湿冬干的季风气候 温带:西岸西风气候大陆温带荒漠和高原气候东岸季风阴湿气候 ( 3)带段性分异 非地带性区域单位内的地带性分异。 在自然地带内有明显的表现,故称为带段性 在温带纬度上的表现最为典型: 大陆东岸:带段性十分明显 .欧亚大陆和北美东岸由北向南为,温带针阔叶

30、混交林暗棕壤地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棕壤地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黄壤地带,只延续于大陆东部边缘。 大陆内部 :带段性表现是围绕大陆的干旱中心,大致呈马蹄形分布。 欧亚大陆从北向南依次为,温带森林草原黑土黑钙土地带温带草原栗钙土地带温带干旱荒漠地带等。 大陆西岸:由于海陆相互影响的性质不同,带段表现较为特别。 定义:地带性分异规律受海陆分异的影响及大地构造地貌规律的作用。在大陆东岸,大陆西岸和大陆内部的区域性表现。 4. 中尺度地域分异规律 ( 1) 由高原、山地和平地内部地貌分异引起的区域分异 华北平原:海滨平原 - 交接洼地带 -冲积平原 -交接洼地带冲积洪积扇 ( 2) 地方气候差异引起的地域分

31、异 地方气候( local climate) 中尺度地域分异 : 地方气候影响下,往往形成特殊自然 地理环境。 海岸气候 湖区气候 森林气候 城市气候 地方性风 ( 3) 垂直带性 概念:自然地理综合体及其组成成分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而随山势高度发生带状更替的规律。山地达到一定高度以后才可能有 垂直带的表现 。 温带: 800m;热带: 1000m 根本前提:构造隆起和山地地势 。 直接原因:山地气候条件(水热及其对比关系)随高度发生的垂直变化。 垂直带性与纬度地带性有相似之处 : 均因水热对比关系不同而引起的植被、土壤及自然地理综合体的变化。垂直带从低海拔到高海拔同纬度地带从低纬到高纬度的

32、变化规律有相似性。 两者产生的原因有差别:太阳辐射入射角随纬度发生的变化引起太阳辐射按纬度分布差异是地带性产生的主要原因;水热对比关系随绝对高度发生变化是垂直带产生的主要原因。温度随高度的递减是由于远离作为大气热源的地面所引起的,与同高度自由大气间的热交换是山地热量损失的主要因素。 两者变化速率不一样:垂直方向上每上升 100 m,下降 0.6 C;水平方向上向北变化100多 km,降低 0.6 C纬度递减率是高度递减率的千分之一。 垂直带受经度省性影响也很明显 中段北坡 东段北坡 3600m以上为永久积雪带; 2700-3600米为高山草甸带; 2300-2850m为森林棕褐土带; 1500

33、-2700为针阔混交林棕褐土带; 1500-2300m为干草原栗钙土带; 1500m以下为草原栗钙土带 . 1500m以下为荒漠与灰棕漠土带 . 可以看出,同一高高山中部比东部稍微湿润些,这是因为天山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中部降水多于东部所致。 垂直带谱 : 各垂直 带的更替顺序及其组合型式,又称垂直结构。 不同的纬度地带,垂直带的数量不同。在低纬度垂直带的数量多,而向高纬度逐渐减少 。如:珠峰南坡有 7个,长白山有 4个,极地就只有 2个。在不同纬度地带内,同一类型垂直带出现的高度不同。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如:山地针叶林带,珠峰南坡在 3100 3900 m,长白山在 1100 1800 m

34、,小兴安岭在 800 m。 高山冰雪带的出现是衡量垂直带发育完备的标志。 雪线:永久冰雪带的下界 山体的高度超过雪线以上者,才能有本纬度地带内完整的垂直带谱。 雪线高度常常是气温与降水综合作用 的结果 树线:或森林上限,郁闭森林分布的上界。 其下:发育着以乔木为主的郁闭的森林 其上:无林带,发育着灌丛或草甸,形成垫状植物带 森林上线的高度,决定于气温、降水、强风等。 最热月份平均气温 10 C的等值线与森林上限相吻合 ( 4) 隐域性 显域性地域:地带性特征为主的地域 隐域性地域:非地带特征为主的某些低平地域 。 如:沼泽、草甸、盐碱地等 标志地域分异隐域性的草甸土和草甸植被、沼泽地和沼泽植被

35、、盐碱地和盐碱植被分别分布于不同的自然地带,他们同那些适应当地水热条件、分布于一定的自然地带而表征水平地带性的显域性土壤和 植被截然不同,就好象是水平地带性分异规律性被他们掩盖或隐藏起来了。 形成的根本原因:地势相对高度的差异 5. 小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方性分异 ( 1) 地方性概念( locality) : 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共同作用的基础上,自然地理环境由于局部因素引起的小范围的地域分异规律性。自然地理环境中最普遍和最低级的地域分异。 ( 2) 地方性分异因素 : 地貌部位:重要因素 小气候:影响生境条件 岩性土质和排水条件 人类活动 ( 3) 地方性分异规律 系列性 : 由于地方地形的影响,自然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单元自然综合体按确定方向从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复习参考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