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复习讲义.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07590 上传时间:2018-07-07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0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学概论复习讲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传播学概论复习讲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传播学概论复习讲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传播学概论复习讲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传播学概论复习讲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传播学概论讲义 ( PPT 版) 第一章 传播的含义 第一节 传播定义 从古代汉语来看: 说文解字 傳 播 北史 突厥传:传播中外,咸使知闻。 强调传递、撒播。 从英文词根来看: 拉丁词根: Communication: Communis 分享,共有 印欧词源: Kommoini 共同,交易,交换 强调交流、双向。 从西方学者的定义来看: 分为四种: 1影响说 传播是传播者有意识地影响他人的劝服行为。 “传播就是某个人传递刺激以影响另一些人的行为的过程。 ” 霍夫兰等 1953 年 以上定义强调了传播者传递信息的目的性和影响性,把传播目的的实现和受者行为的改变看作是一切传播的基本特征,忽视了有

2、些信息并非是向人们有目的的施加影响的事实。 2反应说 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各种刺激的各不相同的反映。 定义在强调传播的广泛性和受者反应的必然性的同时,抛弃了传播的社会性和受者的能动性。 3互动说 传播是把互不关联的事物联系起来的过程。 强调了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通过信息传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双向性。但是人类传播毕竟不是一种简单意 义上的一来一往的信息互动,而是一种复杂的多向的信息交流与沟通。 4 共享说 传播是传受双方对信息的共同分享。 “我们在传播的时候,是努力想同谁确立共同的东西,即我们想努力共享的信息,思想或态度。 ” 施拉姆 定义强调了传播者与接受者对符号的共有性和共享性,但没明确指出

3、:传受两者要“分享的是含义,而非符号 ”。因为 “同一个符号对两个人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含义,或者对一个人有意义,对另一个却毫无意义。 ” 关于传播定义的异同 相 同点: 1、传播是一个过程,不能被任意孤立起来。 2、传播是相互作用的。要重视传播过程中的语境。 3、传播是象征性的。 Sign 强调 signifier(能指) 和 signified(所指)之间的关系。 不同点 1、社会活动 赞成的人将它视为一种社会工具,人与人之间关系形成的基础。我们不单是寻求传播,相反,我们是在传播过程中做具体的事情。 2、传播与意图 “You cannot not communicate.” 人们能从这种传播行

4、为中产生很多种解读。 否认此观点的人认为只有有意图的行为才 能称得上是传播行为。 两种视角:信源视角与接收者视角。 我们对传播所作的定义: 传播是人类借助符号交流信息的活动。 传播是一种活动,或是一种行为、过程 传播是与信息相关的行为 传播是一种交流、交换、沟通 传播(研究的)是人类的行为 第二节 传播的类型 自我传播 人际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1 自我传播 (Self communication) 自我传播,也称人内传播、内向传播、内在传播 定义: 个体对信息的加工过程,即个体自我进行的思维活动。包括思考、内心冲突、自言自语、发泄陶醉等等。 特征: ( 1)信息传播规模小、空间小、信息具

5、有隐蔽性。 ( 2)信息反馈及时、畅通。 G 米德的 “主、客我理论 ” 如何认识你自己? 自我互动(本我、自我、超我) G 米德的 “主、客我理论 ”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G. 米德最早从传播的角度对人的自我意识及其形成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 他认为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自我可以分解成两个方面: 一方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 “主我 ”,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 另一方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 “客我 ”,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 布鲁默的 “自我互动 ”理论 现代象征互动理论的集大成者布鲁默在 1968 年出版的象征互动论中提出

6、了这样一个理论,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即 “自我互动 ”。 这一理论认为,人是拥有自我的存在,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和行动的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作为认识和行动的对象。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与自己进行沟通与传播,并能够对自己采取行动。 自我互动的本质在于与他人社会互动的内在化,也就是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 2.人际传播 (personal Communication) 定义: 单个的个人 与个人之间借助语言或其他符号交流信息的活动。 特点: 人际传播多属于面对面的亲身传播 (Face to face communication) 。 传受与反馈及时。 在传递信息时使用

7、双重符号,即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库利的 “镜中我 ”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的 “镜中我 ”(the looking-glass self)理论是人际传播理论的源头。其研究的重点是探讨个人如何社会化。 库利认为,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关于自己看法的反映。人们总是在想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之中形成 了自我的观念。 库利的镜中我概念将自我意识分为三个阶段: 1、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 2、做出行为后,设想他人对自己行为评价 3、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行为 3. 组织传播 定义: 各组织成员之间或组织与组织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公关、广

8、告和企业标识系统宣传) 特点: ( 1)传播者多以组织或团体名义讲话。 ( 2)信息大多是指令性和劝服性内容。 ( 3)传者和受者的行为规范。 ( 4)传播活动有一定的规模。 组织传播的形式 1、自上而下:布置工作、发布命令和指令、召开会议等 2、自下而上:汇报工作、反映问题、提出意见建议等 3、水平:工作交流、信息协作等 4、内外之间:信息输入与输出 输出: CIS 企业识 4.大众传播 (Mass communication) 定义: 职业传播者和传播机构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如报纸、书刊、广播、电视等)向大众提供信息、知识、观念、娱乐等的过程。 第二章 传播学的来源与确立 第一节 传播研究萌

9、芽与来源 一、传播学的中国渊源: 对传播特性和功用的论述 对受众观念的论述: 对传播原则的论述: 二、传播学的欧洲渊源: 1、亚里士多德的修辞 学 “最有效的说服取决于对话的三个要素 说话者、话题、听者 。 ” “决定对话目的和对象的要素,是 听者 。 ” 2、法德的经验主义源泉 经验学派,是主张从经验事实出发、运用经验性方法研究传播现象的学派。 所谓经验性方法,是一种运用可观察、可测定、可量化的经验材料来对社会现象或社会行为进行实证考察的方法。 3、法兰克福的批判主义源泉 法兰克福学派是最早的批判主义代表。 霍克海默:认为传播学不应仅仅局限于对传播自身规律的探讨,而应将传播现象置于广阔的社会

10、背景中,研究社会对其产生的影响。 两大学派比较 两大学派比较后者持否定性立场对现状持肯定性立场研究立场和取向思辨、侧重价值判断通过量化与统计、侧重事实判断研究方法不同“ 谁在控制 ” 、“ 为了谁的利益进行控制 ”“ 如何 ” 控制、注重传播效果选取的研究问题不同批判学派经验学派第 二节 传播学的形成与确立 传播学产生的土壤: 20 世纪 30.40 年代的美国 一、传播学形成背景: 政治上 两次世界大战中的传播实践是传播学形成的催化剂; 经济上 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和传播媒介的兴起是传播学形成的物质基础; 学术上 多种学科的兴起为传播学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政治上: 1、第一次世界大战中

11、以拉斯韦尔为首的一些学者对战争宣传问题的研究。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霍夫兰带领的心理学家展开了大规模的 “态度改变 ”研究。 经济上: 1、 两次世界大战使得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生产能力的 2/3 都集中在美国手中,形成了一些广告、公关和媒介的新兴产业。 2、传播技术大大推动了传播业的大发展。 学科上: 传播学的发展是在吸取了其他许多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 心理学 新闻学 社会学 政治学 符号学等 二、 传播学的 “四大先驱 ”和 “集大成者 ” 四大先驱: 政治学家拉斯韦尔( Lasswell, Harold) 心理学家卢因 (Lewin, Kurt) 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 (Lazarsfeld

12、, Paul) 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 (Hovland, Carl) 政治学家拉斯韦尔: 1博士论文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是第一部系统深入地研究宣传问题的专著,成为传播学的经典著作; 2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 ( 1)从内部结构上分析了传播学的五大要素,提出了五个 W 模式,搭建了传播学的理论框架。 Who 谁 控制分析 Say what 说什么 内容分析 In which channel 通过什么渠道 媒介分析 To whom 对谁说 受众分析 With what effect 产生什么效果 效果分析 W h o 谁 控制分析 Sa y w h a t 说什么 内容分析 I n w h i c

13、h c h a n n e l 通过什么渠道 媒介分析 T o w h o m 对谁说 受众分析 W i th w h a t e ffe c t 产生什么效果 效果分析( 2)从外部功能上概括了传播三大功能 监视环境 联系社会 传递遗产 社会心理学家卢因 团体动力学 (Group dynamics): 传播对象并不是无依无靠,孤零零的靶子,而有一个团体的靠山。 把关人理论:该理论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式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 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 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 两极传播论 (Two step flow of communication): 信息总

14、是先由大众媒介传播到舆论领袖 (Opinion leader)那里,再经由舆论领袖扩散给社会大众的过程。 实验心理学家霍夫兰 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引入传播学领域。 创立 “耶鲁学派 ”研究态度改变问题( Attitude change)。 研究传播效果,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 集大成者:威尔伯 施拉姆 (Schramm, Wilbur) 1出版了信息论的奠基之作 申农的通信的数学理论。 2 创办伊利诺伊大学传播研究所,为传播研究提供了一个稳固的基地。 3 1949 年,编纂了大众传播,被视为传播学的第一部权威性教科书。 4. 1956 年,参与攥写报刊的四种理论对后来的传播控制

15、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 5. 1973 完成代表作 传播学概论 ( Men, Women, Messages, and Media: Understanding Human Communication) 该书是第一部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传播学理论的专著,奠定了他作为传播学集 大成者的学术地位。 早期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 20-30 年代,研究重点在传播效果上; 第二阶段: 40-50 年代,研究兴盛的阶段,研究者开始提出自己的传播模式,搭建了传播学的理论框架 传播学研究的开端 这一时期出了不少以宣传为题的书。 拉斯韦尔 提出:宣传,从最广泛的涵义来说以操纵表述来影响人们行动的技巧,所谓表述可以采用

16、说话、文字、图片、音乐诸形式。 政治学者、新闻专栏作家 李普曼 1922 年出版了舆论一书,他认为宣传能改变人们对现实的认识。 1、态度改变:有哪些最有效的方法? 2、大众传播效果的研究: 大众传播对个人和社会有何影响?影响如何发生的? 传播学研究的开端 拉扎斯菲尔德 1933 年移民美国从事广播效用研究。 1940 年建立 “应用社会学研究中心 ”,多次对总统选举进行调查,是民意测验的开端。 心理学家 霍夫兰 注重研究人们态度改变。 中期的传播学研究: 60-70 年代 继续深化、拓展内容、研究更为具体,研究了传播同社会的各项关系。 当代传播研究: 传播学出现了许多边缘和交叉学科。 传播学中

17、的派别分流日益明显。 传播学日益注重大众传播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研究,形成了传播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发展传播学。 第三章 大众传播功能及社会影响 第一节 大众传播定义及特点 大众传播: 职业传播者和传播机构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如报纸、书刊、广播、电视等)向大众提供信息、知识、观念、娱乐等的过程。 大众传播的特点 1、传播者的职业化 组织化 2、媒介的机械化 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 3、讯息的大量化、复制化 4、受众的大众化 分众化、细分化 5、反馈的弱化 强化 大众传播新的发展: 1、信源多元化 2、技术融合化 3、内容个人化 4、传受交互化 5、关系平等化 第二节:大众传 播的社会功能 一、各国学者

18、对传播功能的论述 二、传播的基本功能和派生功能 一、各国学者对传播功能的论述 拉斯韦尔的 “三功能说 ” 1、 环境监视 功能(指准确客观地反映现实生活的真实情况) 2、联系社会功能:大众传播对重大事件进行选择、解释和评论 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延续社会的文化传统。 美国赖特的 “四功能说 ” 环境监测 解释与规定 社会化功能 提供娱乐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 1、社会地位赋予功能 授予地位:指的是大众传播媒介使个人和集体的地位合法化,从而给这个人或这个集体以声望,并提高他们在社会当中 的地位和权威性。 2、社会规范强制功能 促使社会准则的执行:媒介可以通过揭露某些背离社会公德和背离社会的

19、行为,发起有组织的社会行动。 3、消极作用的 “麻醉功能 ” 1、信息爆炸与知识匮乏。 2、辨别能力和审美能力下降。 3、人们宝贵的时间和实践机会的流失。 4、造成信息污染,毒化精神世界。 5、信息殖民与文化侵略。 宣伟伯 施拉姆的 “五功能说 ” 守望者的功能:将环境中的信息告知受众 决策功能:发表意见,以达到劝服的目的 教导功能:提供知识与经验 娱乐及商业功能 二、大众传播的基本 功能和派生功能 基本功能 : 传递信息 信息传播功能的具体体现 1、消除不确定 2、建立熟悉感 3、提醒作用 注意冗余信息 派生功能: 1、社会沟通:指社会主体之间和经济政治信息与其它信息的传递 经济领域:生产、

20、交换、分配、消费,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政治领域:反映政治,表达民意的渠道 生活领域:交流思想、观点、情感和知识等方面。 2、社会整合:指在社会生活中组织、协调、监督等方面的功能。 3、教育功能 4、娱乐消遣 第三节 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一、信息环境与 “拟态环境 ” 1、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 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大众传播是信息环境的主要营造者。 大众传播传送的内容不仅仅是告知性的信息,还包含着对世界的理解和看法,因此会影响受众对世界的感知和认识、影响受众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行为。 2、 “拟态环境 ” 20 世纪 20 年代由李普曼最先提出。 “拟态环

21、境 ”定义 拟态环境 (Pseudo-environment):并不是现实环境的 “镜子 ”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拟态环境特点 拟态环境不是现实环境 “镜子式 ”的摹写,不是 “真 ”的客 观环境,或多或少与现实环境存在偏离。 拟态环境并非与现实环境完全割裂,而是以现实环境为原始蓝本。 “拟态环境 ” 意义 揭示了大众传播的隐性功能 建构了 “议程设置功能 ”假说的基本思想 “创造了关于我们世界的图像 ” 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媒体 “拟态环境 ”建构问题 话语权集中,信息量失衡。 为利益降低责任,庸俗内容、虚假信

22、息泛滥。 媒体角色混乱造成受众对其 “变形 ”期待。 二、几种影响观 四种观点: 乐观主义态度 怀疑主义态度 新乐观主义态度 唯物主义态度 乐观主义态度 主要观点在于大众传播能推动政 治民主进程。 美国政治学家 J.布莱士认为,报刊推动舆论的形成,而舆论正在迎来自身成为统治力量的时代。 库利也认为:印刷意味着民主。 法国学者塔尔德也认为报刊对社会的一个最主要的贡献就是造就了现代舆论的主体即公众。 怀疑主义态度 进入 20 世纪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众传播不但没有成为一般公众参与政治的手段,反而越来越成为垄断资本和少数特权人物操作舆论的工具,因此人们对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评价逐渐有了怀疑和否定的

23、性质。 主要代表是:法兰克福学派: 认为大众传播是程式化机械复制式生产、感官式肤浅化审美、虚假的流行性 需求、单向度同质化的个性、粗俗低级便于搏取人们欢心(人人都是书法家)。 新乐观主义 英国著名文化研究学者斯图亚特 .霍尔对大众传媒持肯定性态度,电视话语的编码与解码一文是其代表作,该文主要讨论电视话语 “意义 ”的产生与传播。 他认为,电视话语 “意义 ”生产有三个阶段: “生产阶段 ”编码阶段,传者为主; “成品阶段 ”占主导地位的是赋予电视作品意义的语言和话语规则; “解码阶段 ”受者 为主。 霍尔提出了三种假设的解码立场: 优先式解读 妥协式解读 对抗式解读。 霍尔解决了一个重大问题:

24、 “意义 ”不是传者传递的,而是接受者 “生产 ”的。 唯物主义态度 我们不能幼稚地认为大众传播必然会给人类带来民主和自由,同样也不能简单地断定它必然会导致法西斯专制或独裁。 关键在于使用和管理它的人,以及它所处的社会制度和这些制度赋予它的使命。 第四章 传播过程与模式 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 传播过程:信息从传播者流向接收者,实现信息共享的过程,信息的传递与反馈即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过程 研究传播过程两种视角: 历时性 共时性 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传播者:又叫信源,传播内容的发送者,可以是人、群体或组织。 受传者:又叫信宿,指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是传播者的作用对象。 讯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

25、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 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受者对传者的反作用。 传播过程的三个重要环节 1. 信息传达 2. 信息接收 3. 信息反馈 传播过程的特征 传播过程具有 动态性 序列性 结构性 第二节 传播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传播模式涉及的理论: 1、结构主义 对传播学所作的贡献:将传播过程看作结构;注重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将传播过程看作是不断循环的。 2、 “三论 ” 信息论:香农 信息论的本质在于将信息编码和译码的过程 控制论:维纳 运用反馈信息来调节和控制系统行为,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系统论: “整体大于各孤立部分之和 ” 1+1 2 一、模式的定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复习参考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