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 页 共 71 页 传染病学课程讲义 01. 第一单元 传染病概论 02. 第二单元 病毒感染 03. 第三单元 细菌感染 04. 第四单元 螺旋体病 05. 第五单元 原虫感染 06. 第六单元 蠕虫感染 第一单元 传染病概论 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 一、感染的概念 (一 )感染 感染是病原体对人体的一种寄生过程。 广义的传染病包括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所致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 (包括微生物与寄生虫 )感染人体后所致的疾病。感染性疾病不一定具有传染性 二、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 感染过程最终结局:主要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也和来自外界的干预。 (一 )病原体
2、被清除 非特异性免疫屏障,如胃酸所清除 (如霍乱弧菌 )、特异性被动免疫 (来自母体或人工注射的抗体 )所中和 、或特异性主动免疫 (通过预防接种或感染后获得的免疫 )所清除。 (二 )隐性感染 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导致机体发生特异性免 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 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亦无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的感染。隐性 感染是最常见的类型。 结局:大多数隐性感染都可使人体获得不同程度的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可转变为病原携带状态。体内持续 存在病原体而不发生明显病理损害者,称为健康携带者。伤寒、菌痢、乙型肝炎
3、等传染病都可有健康携带者。 【真题库】 5下列五种感染过程中最常见的是 A.病原体被清除 B.隐性感染 第 2 页 共 71 页 C.显性感染 D.病原携带状态 E.潜伏性感染 答案: B 【真题库】 11李某,女性,患慢性乙型肝炎 10 年,血化验: HBsAg(+)、 HBeAg(+)、抗 -HBcIgG(+)。其 12 岁女儿体检时 血清抗 -HBs(+),追问病史,无任何临床症状,未注射乙肝疫苗。李某女儿属于 (2003) A.隐性感染 B.潜伏性感染 C.显性感染 D.病毒携带状态 E.垂直感染 答案: A (2003) 【真题库】 17.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临床上不显示出任何症状、体
4、征,但可产生特异性免疫,被称为 (2003) A.潜伏性感染 B.病原体被清除 C.隐性感染 D.显性感染 E.病原携带状态 答案: C (2003) 【真题库】 8感染病原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临床上不出现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称为 A.显性感染 B.潜伏性感染 C.隐性感染 D.病原携带状态 E.病原体被清除 答案: C (三 )显性感染 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 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五种过程中发生率最低。 显性感染过程结束后病原体可被清除,而感染者获得稳 固的免疫力
5、,如伤寒。然而,有些传染病,如菌痢、流行性感冒等 ,病后感染者的免疫力并不稳固,容易再度受感染而发病。 小部分显性感染者可转变为病原携带者。 2006-2-035在感染过程的 5 种结局中最不常见的表现是 第 3 页 共 71 页 A.病原体被清除 B.隐性感染、 C.显性感染 D.病原携带状态 E潜伏性感染 (四 )病原携带状态 按病原体的种类不同: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与带虫者等 发生于显性或隐性感染之后:恢复期携带者与健康携带者,发生于显性感染临床症状出现之前者称为潜伏期携带者。 按其携带病原体持续时间在 3 个月以内或以上而分为急性与慢性携带者。 所有病原携带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不显
6、出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 (五 )潜伏性感染 病原体感染人体后,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 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等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称潜伏性感染。常见的潜伏性感染有单纯疱 疹、带状疱疹、疟疾、结核病等。潜伏性感染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之处。潜伏性感染 并不是在每种传染病中都存在。 第二节 传 染病的流行过程 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 (一 )传染源 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1患者 2隐性感染者 3病原携带者 4受感染的动物 (二 )传播途径 病原体离并传染
7、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 1空气传播:通过呼吸道传播的传染病有麻疹、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 2食物传播:病原体污染食物,经消化道进人人体内。通过消化道 传播的传染病有甲肝、戊肝等。 3接触传播 病原体经过与粘膜或皮肤接触而进人人体内。经接触传播的传染病有钩端螺旋体病、日本血吸虫病、钩虫 病等。经性接触传播的传染病叫性病,如淋病、尖锐湿疣、梅毒等。 4虫媒传播 病原体感染虫媒后经其叮咬人体而进入人体内。经虫媒传播的传染病有疟疾、第 4 页 共 71 页 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等 。 5血液传播 人通过接受被病原体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治疗而被感染。可通过血液或血制品传播的传染
8、病有艾滋病、梅 毒、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 6母婴传播 病 原体从母体血液内经胎盘感染宫内胎儿或于围生期感染胎儿。可通过母婴传播的传染病有乙型肝炎、艾 滋病、疟疾、梅毒等。 (68 题共用备选答案 ) (2002) A.消化道传播 B.输血传播 C.虫媒传播 D.呼吸道传播 E.直接接触传播 【真题库】 6戊型肝炎病毒 (HEV)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答案: A (2002) 【真题库】 7丙型肝炎病毒 (HCV)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答案: B (2002) 【真题库】 8乙型脑炎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答案: C (2002) (三 )人群易感性(易感人群) 对某一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
9、感者。 【真题库】 10构成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是 (2003) A.微生物,宿主,媒介 B.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C.病原体,环境,宿主 D.病原体数量,致病力,定位 E.病原体,人体,他们所处的环境 答案: B (2003) 第三节 传染病的特征 传染病与其他疾病的主要区别,在于具有下列四个基本特征,但对这些基本特征不要孤立地而应综合地加以考虑。 一、有病原体 每一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异的病原体所引起的 二、有传染性 三、有流行 病学特征 在质的方面有外来性和地方性之分, 第 5 页 共 71 页 在量的方面有散发性、流行和大流行之分。 传染病发病率在时间上 (季节分布 )、空间
10、上 (地区分布 )、不同人群 (年龄、性别、职业 )中的分布,也是流行病学特征。 四、有感染后免疫 第四节 传染病的诊断 实验室检查对传染病的诊断具有特殊意义,因为病原体的检出和分离培养可直接确定诊断,免疫学检查亦可提供重要的 依据。对许多传染病来说,一般实验室检查对早期诊断也有很大帮助。 一、一般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液,大、小便常 规检查和生化检查。在血液常规检查中,以白细胞计数和分类的用途最广。白细胞总数显著增多 常见于化脓性细菌感染,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和猩红热等。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往往升高不明显,甚 至减少,如布氏杆菌病、伤寒及副伤寒等。病毒性感染时白细胞总数通常减少或正
11、常,如流行性感冒、登革热和病毒性肝 炎等。原虫感染时白细胞总数也常减少,如疟疾、黑热病等。蠕虫感染时嗜酸粒细胞通常增多,如钩虫、血吸虫、并殖吸 虫感染等。嗜酸粒细胞减少则常见于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 尿常规检查有助于钩 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传染病的诊断。粪便常规检查有助于肠道蠕虫病和感染性腹泻的诊断 生化检查有助于病毒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的诊断。 二、病原学检查 (一 )病原体的直接检出 许多传染病可通过显微镜或肉眼检出病原体而明确诊断 (二 )病原体分离 三、分子生物学检测 四、免疫学检测 应用已知抗原或抗体检测血清中的相应抗体或抗原,是最常用的免疫学检查方法,若能
12、进一步鉴定其抗体是属于 IgG 或 IgM 型,对近期感染或过去发生过的感染有鉴别诊断意义。免疫学检测还可用于判断受检者的免疫功能是否有所缺损。 (一 )特异性抗体检测 第 6 页 共 71 页 (二 )特异性抗原检测 (三 )皮肤试验 用特异性抗原作皮内注射,通过皮肤反应了解受试者对该抗原的变态反应性,如 PPD。 (四 )免疫球蛋白检测 免疫状态 (五 )T 细胞亚群检测 用单克隆抗体检测 T 细胞亚群可了解各亚群的 T 细胞数和比例,常用于艾滋病的诊断。 五、内镜检查 六、影像检查 七、活体组织检查 第五节 传染病的预防 传染病三个基本环节,采取综合性措施的原则。 一、管理传染源 传染病
13、报告制度是早期发现传染病的重要措施,必须严格遵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细则,将法 定传染病分为三类。 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2006-2-034甲类传染病是指 A SARS 狂犬病 B黑热病 炭疽 C高致病性禽流感 天花 D. 鼠疫 霍乱 E伤寒 流行性出血热 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 、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 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 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
14、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 、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第 7 页 共 71 页 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瘪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不了 其他 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需要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报经国务 院批准后予以公布、实施。 二、切断传播途径 消毒是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广义的消毒包括消灭传播媒介即杀虫措施在内,狭义的消毒是指消灭污染环境的病 原体而言。 三、保护易感人群
15、 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包括提高人群非特异性免疫力和特异性免疫力这两个方面。 (一 )提高人群非特异性免疫力 通过,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 (二 )提高人群特异性免疫力 1主动免疫 起关键作用的还是通过主动进行疫 (菌 )苗预防接种,提高人群的特异性免疫力。 2被动免疫:接受注射抗毒素、丙种球蛋白或高滴度免疫球蛋白。被动免疫常用于急需进行免疫预防的人群,注射一 次特异性免疫球蛋白一般只能保持特异性免疫力一个月左右。 第二单元 病毒感染 一、病毒性肝炎 (一)病原学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毒有五种,即甲型肝炎病毒 (HAV)、乙型肝炎病毒 (HBV)、丙型肝炎病毒 (HCV)、丁型肝 炎病毒 (HD
16、V)及戊型肝炎病毒 (HEV)。 1、甲型肝炎病毒( HAV): RNA 病毒。 HAV 主要在肝细胞胞浆内复制,通过胆汁从粪便中排出。 HAV只有一个血清型和 一个抗原抗体系统。 2、乙型肝炎病毒( HBV) DNA病毒。完整的病毒颗粒又称 Dane 颗粒。分为包膜与核心两部分。包膜上的蛋白质即乙肝病 毒表面抗原 (HBsAg)。核心部分含有乙肝病毒核心抗原 (HBc Ag)、乙肝病毒 e 抗原 (HBeAg)、病毒 DNA及 DNA多聚酶 第 8 页 共 71 页 (DNAp)。 【真题库】 9 Dane 颗粒是 A.丁型肝炎病毒 B.乙型肝炎病毒 C.甲型肝炎病毒 D.戊型肝炎病毒 E.
17、丙型肝炎病毒 答案: B HBV有三个主要抗原抗体系统,即表面抗原与抗体系统、核心抗原与抗体系统、 e 抗原与抗体系统。 (1)表面抗原与表面抗体系统:该系统包括表面抗原 (HBsAg)与表面抗体 (抗一 HBs)、前 Sl抗原与前 S1 抗体、前 S2 抗原与前 S2 抗体。 HbsAg 本身无传染性,但是 HBV存在的间接指标,故 HBsAg 也是传染性的一个标志。 HBsAg 转阴后一段时间,在疾病的恢复期,抗一 HBs 开始出现,在 6 一 12 个月内,逐步上升至高峰,至 10 年内转阴,是一 种保护性抗体。 【真题库】 2 HBV感 染后产生的保护性抗体是 A.抗 -HBs B.抗
18、 HBcIgM C.抗 HBcIgG D.抗 HBe E.抗前 S 答案: A (2)核心抗原与核心抗体系统:核心抗原 (HBc Ag)主要存在于受感染的肝细胞核内,血中无游离的 HBcAg,血液中 HBV颗粒 经处理后才可检测到 HBcAg,是病毒复制的标记。而核心抗体 (抗一 HBc)出现于 HBsAg 出现后3 5 周,当抗一 HBs 尚未出现 , HBsAg 已消失,血中只检出抗一 HBc,此阶段称为窗口期。低滴度 IgG 型抗一 HBc 是过去感染的标志:高滴度提示 HBV有 活动 性复制。 (3)e 抗原与 e 抗体系统: HBeAg 一般仅见于 HBsAg 阳性血清,出现时间稍晚
19、于 HBsAg 而消失较早,它与 HBV DNA和 DNAp 密切相关,是 HBV活动性复制和有传染性的重要标记。在急性自限性乙型肝炎时, e 抗第 9 页 共 71 页 体 (抗一 HBe)在 HBeAg 阴转后 出现,表示 HBV复制减少 ,传染性减低,一般持续 l-2 年。抗一 HBe 长期存在时提示 HBV DNA已和宿主 DNA整合。 【真题库】 3下列乙肝病毒标记物中反映 HBV有活动性复制和传染性的是 A.表面抗原 (HBsAg) B.表面抗体 (抗 -HBs) C.e 抗原 (HBeAg) D.e 抗体 (抗 -HBe) E.核心抗体 (抗 -HBc) 答案: C (4)HBV
20、 DNA位于 HBV核心部位,与 HBeAg 几乎同时出现子血液中,称为游离型 HBVDNA,是 HBV感染最直接、特异和灵 敏的指标。在慢性 HBV感染时可整合到肝细胞基因组中,称整合型 HBV DNA 【真题库】 4下列肝炎病毒基因组归类于 DNA病毒的是 A.甲型肝炎 B.乙型肝炎 C.丙型肝炎 D.丁型肝炎 E.戊型肝炎 答案: B 【真题库】 5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不 能检测到的乙肝病毒标记物是 (2002) A.HBsAg B.抗 -HBs C.HBeAg D.HBcAg E.抗 -HBc 答案: D (2002) 2006-2-039血清中常规检测不到的 HBV标志物是 A H
21、BsAg B HBeAg C. HBcAg D抗 -HBe E抗 -HBc 3、丙型肝炎病毒( HCV) RNA。 HCV的抗原抗体系统:由于 HCV在血中浓度低,一直未能在血中检出 HCV 抗原 (HCVAg)。抗一 HCV并非保护性抗体,相反 第 10 页 共 71 页 ,它的检出说明血液有传染性。 用套式 RT PCR 法可直接从血清和肝组织中检出 HCV RNA,表明血液中有 HCV存在,是有传染性的直接证据。抗病毒 治疗后如 HCV阴转,则是治疗有效的证据。 4.丁型肝炎病毒( HDV) HDV是一种缺陷病毒,必须有 HBV的存在才能复制,基因组为 RNA。一个抗原抗体系统。 5、戊
22、型肝炎病毒 (HEV):基因组为 RNA。抗一 HEVIgM和 IgG 在血清中基本上同步出现, IgM消失较早, IgG 于 9 12 月后 达低水平。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 (1)甲型肝炎:急性甲型肝炎患者是其传染源 。甲型肝炎患者在起病前 2 周和起病后 1 周从粪便中排出 HAV。临床上黄疸前 期传染性最强。 (2)乙型肝炎:乙型肝炎传染源包括急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无症状病毒携带者。 传染性的大小与病毒复制指标 (HBeAg、 HBV DNA、 DNAp)是否阳性有关。 (3)丙型肝炎:急性丙型肝炎患者于起病前 12 日即有传染性,直至 HCV RNA转阴。急性丙肝患者中 50
23、以上转为慢性。 故慢性丙肝患者是主要传染源。 HCV携带者也是重要传染源。 (4)戊型肝炎:急性戊型肝炎患者为其传染源,患者发 病前 9 日至发病后 8 日均可在粪便中检出 HEV。 2、传播途径 (1)甲型肝炎:粪 -口途径为主要传播途径。 (2)乙型肝炎:体液传播(包括血液)乙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生活中的密切接触是次要的传播途径。性接触是体液传 播的另一种方式, HBV可通过唾液、阴道分泌物排出,故性接触也是 HBV的重要传播途径。 母婴传播,包括经胎盘、分娩、哺乳、喂养等方式引起的 HBV感染,约占我国婴幼儿 HBV感染的 1 3。 (3)丙型肝炎:与乙肝类似 ( 4)戊型肝炎 :粪 -口传播也是戊型肝炎主要传播途径。 3、人群易感性 (1)甲型肝炎:在甲型肝炎流行地区,成年人大多数通过隐性感染而获得抗一 HAV-IgG; 6 个月以下的婴儿可从母体被动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