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代文学授课教案1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 教学目的:了解魏晋南北朝之文学与社会、文化等概况。 教学重点:文学的自觉;文学新变。 教学难点:玄学、宗教与文学关系。 文学史上所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始于东汉建安年代(196-219),迄以隋统一(589),历时约 400 年,是中国文学中古期的第一段。 一、时代的基本特点(一) 全国长期分裂 (二) 政权更迭频繁 (三) 社会动乱 (四)民族矛盾尖锐 (五)士族门阀制度。 (六)又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 解释:士族门阀制度士族,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势族、世家、巨室、门阀等。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门阀制度是中国历史上
2、从两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选拔官员的系统。地主阶级内部有士族与庶族之分,从东汉末开始,世家大族就占据了政治经济的重要地位,曹操时代虽然对门阀势力进行了抑制,但到了魏晋尤其是两晋,政权的建立往往依靠世族地主的支持才得以建立维持,他们在政治经济上把持了垄断地位,文化上也同样占据统治地位。门阀制度恶性膨胀,使大批出身门第不高的才华之士沉沦下僚。其实际影响造成朝廷国家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氏族所垄断,个人的出身背景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与专长。直到唐代,门阀制度才逐渐被以个人文化水平考试为依据的科举制度所取代。阀阅 、功勋(阀也作伐,指功劳,阅指经历)。 、指有功勋的世家。 太史公曰:古者人臣
3、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以言曰劳,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积日曰阅。就是说,有五品功名的官员家即可设立。位于门左的柱子曰阀,喻意建有功劳;右边的称阅,象征经历久远,即世代官居高位。 中国古代文学授课教案2古建民居中,规模较大的官宦之家的居所建筑群,被称为“阀阅之家”。它是封建社会对世代建有功勋的官宦人家的称谓。 门第、门阀,在封建时代里,是一种不可小视的社会存在。门第之第的来源,是大门开在通衢的特权;那么,门阀呢?阀,即阀阅。 阀阅是资历和功绩。祖先立下的功业,后人当作资本,言家世,称世家,号阀阅。 、“阀阅”也作伐阅。功勋世家为标榜功勋,将功业张扬于门前,就在大门外树柱子题记功业,这柱
4、子的名称,就叫阀阅,是装饰于大门之外的构筑物,最早只是两根丈余长的立柱,漆成乌黑色。柱头上以瓦筒之类的物件覆盖 。“在左曰阀,在右曰阅。”到了宋代就演化成“门簪”,就是用六角形、圆形、幽形(数条向内凹的曲面)的短桩,镶嵌在门槛之上。桩周及端部雕有图案。一般官员家用二个,高官的府邸用四个。后来演化成房屋院落之外的大门,是独立的建筑物,也就是用有屋顶的一至三间房屋来做大门。封建社会里,一般民居,即使家财万贯,也不容许建立阀阅,无论多么气派豪华的宅第,也只能在墙上开门。玄学:玄学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产生于魏晋。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现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中国魏
5、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一般特指魏晋玄学。“玄”这一概念,最早见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王弼老子指略说:“玄,谓之深者也”。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魏晋人注重老子 、庄子和易经,称之为“三玄”。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魏晋玄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文化背景。简言之,它是在汉代儒学衰落的基础上,为弥补儒学之不足而产生的;是由汉代道家思想、黄老之学演变发展而来的;是汉末魏初的清谈直接演化的产物。综观魏晋玄学,其基本特点是:以“三玄”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老子、庄子注解易经。以辩证“有无”问题为中心。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玄学贵无派把
6、“无”作为世界的根本和世界统一性的基础;崇有论者裴頠则认为有是自生的,自生之物以有为体。以探究世界本体为其哲学的基本内容。贵无派把“无”当作“有”的存在根据,提出了“以无为本”的本体论思想 ;郭象则主张独化说,认为“有”是独自存在的,不需要“无”作为自己的本体。以解决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为其哲学目的。王弼用以老解儒的方法注易经和论语,把儒道调和起来,认为名教是“末”,自然是“本”,名教是自然的必然表现,两者是本末体用的关系。郭象提出了名教即自然的理论,认为道家的自然与儒家的名教是一致的。阮籍、嵇康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表现出反儒的倾向 。以“得意忘言”为方法。针对汉儒支离繁琐的解释方法
7、 ,王弼、郭象等强调在论证问题时应注意把握义理,反对执著言 、象 ,提出“得意忘言”、“寄言出意”的方法。中国古代文学授课教案3以“辨名析理”为其哲学的思维形式。玄学家重名理之辨,善作概念的分析与推理,辨析名理是其思维形式的基本特征之一。玄学就其哲学范畴来讲,可称其为行而上学,“行而上”简单来说既是抽象出来的意思,玄学也便是对一些抽象内容以生动的方式方法进行解说和发展二、文学的特征(一)、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就是文学理论的繁荣和文学批评的兴起 文学自觉的三个标志: 1、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门类; 2、对文学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尤其对各种体裁的体制、风格特点有明确的认识;3、
8、对文学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曹丕典论论文: 它是我国第一篇文学理论专篇。文中对文学价值、文学体裁、和文学批评态度都有中肯论述,虽未充分展开,但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陆机文赋: 它是文学史上第一篇完整而系统的文学理论作品,用赋体写成。 刘勰文心雕龙: 它是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批评专著。全书五十篇,约三万八千字,可分为四部分。钟嵘诗品: 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论专著,而且品评的主要是五言诗。 (二)文学主题与题材的变化(1)文学风尚与主题鲁迅先生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汉文学史纲要以及计划撰写的中国文学史的有关章目,对中古文学风尚作了深入的阐释和准确的概括。他用“药、酒、女、佛”四个字来概
9、括魏晋六朝文学现象。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从而形成了文学的悲剧性基调,以及作为悲剧性基调之补偿的放达。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创作很自然地形成了一些共同的主题,这就是:生死主题、游仙主题和隐逸主题。(2)文学题材的新变玄言诗山水田园文学山水田园文学继玄言诗而兴起,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从题材到风格都有了重大的突破,是中国文学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中国古代文学授课教案4此外,咏怀诗、咏史诗、边塞诗、游仙诗、宫体诗等诗歌题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并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 、文学的士族化、家族化和宫廷化(1)文学的士族化士族因之拥有世袭的政治特权和经济特权,因而,自然
10、造成了士族对文化的特权。魏晋南北朝的大多数作家都出生于世家大族。西晋的左思和此后东晋的郭璞、刘宋时的鲍照,是魏晋南北朝庶族文学的卓越代。 (2)文学的家族化文学家族主要有:三曹、阮瑀与阮藉、嵇康与其子嵇绍、三张(张载及其弟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两潘(潘岳及其从子潘尼)、傅玄及其从子傅咸、谢氏家族(谢安、谢混、谢灵运、谢瞻、谢晦、谢曜、谢惠连、谢眺)、萧衍及其子萧纲、萧绎。(3)文学的宫廷化 晋宋以后,文学的士族化,更兼有了宫廷化的特色。文人从广阔的社会生活退缩回贵族的、宫廷的狭小圈子,放纵感观于世俗的享乐,又陶醉于家族门第的光环,迷恋于个人情感的玩味,沉溺于贵族文化的雕琢。当时
11、作家的吟咏性情,侧重于月露风云、闺房衽席,“宫体”之号,由斯而起。(四)、文学样式的丰富多样(1)诗歌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体也进一步丰富发展起来。五言古诗得到长足的发展并达到鼎盛;七言古诗在这时也确立起来;齐梁“永明体”的出现又为唐代近体诗的成熟、发展奠定了基础。(2)文 骈文在这一时期开始兴盛。(3)赋在汉代盛极一时的大赋,演变而为抒情小赋三、玄学对文学的影响 玄学对文学的影响,很广泛,它包括对古代文学创作(玄言诗、山水诗、游仙诗、散文等等);对古代文学理论的影响(古代文学本体论、古代文学“缘情说”、古代文学创作论等等);对中国文学审美情趣的影响文学闲逸雅淡情趣的追求、文学传神美的追求等等)
12、。 在这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它对文学观念的影响: 1、玄学的自然观念,催生了文人超越现实、任性率真的文学理想。 2、玄学强调客体和主体的区别。 3、玄学的另一个重要命题是言意之辨。 中国古代文学授课教案5四、佛教、道教的发展及对文学的影响佛经被大量翻译,佛寺遍布大江南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佛教迅猛发展,很快成为一种普遍的信仰。佛教带来了它所特有的艺术。不仅影响了此时的文学,还对此后的整个中国文化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道教史上第二次勃兴时期。很多著名的士族大姓均信奉道教。东晋道教理论家葛洪著抱朴子,创立了完整的神仙道教理论体系。 五、本时期文学发展的历程及酝酿的“新变” 、地位
13、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新的文学体式形成并得到发展,在中国文学史上,这是一个酝酿着“新变”的时期。 总之,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具有文学的自觉意识、在各方面富有创新精神的时代。为后代文学确立了一些重要的原则,开辟了各种新的道路,提供了多样的发展可能性。没有这么一个基础,唐代文学、尤其是唐诗的进一步繁荣是不可想象的。 思考题: 1、试论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 2、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酝酿着“新变“的文学发展阶段?中国古代文学授课教案6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教学目的:掌握曹操、曹丕、曹植、王粲、蔡琰及阮籍、嵇康的代表性诗歌。理清建安诗歌和正始诗歌的发展线索。教学要点:1
14、,正确地理解建安风骨,区分建安诗歌与正始诗歌的异同。2,三曹诗歌成就、地位(以曹植为重点)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自学相结合教学内容:第一节 曹操与曹丕一、曹操生平1、曹操(155220) ,字孟德,祖父曹腾是宦官,父曹嵩,夏侯氏之子,是曹腾携养的螟蛉子。2、自少机警有权数,任侠放荡,飞鹰走狗,喜欢恶作剧。3、二十岁举孝廉,做洛阳北部尉,开始政治生涯。4、196 年,挟天子以令诸侯。200 年,官渡之战。208 年,赤壁之战。二、曹操在文学上的贡献1、凭借政治上的领导地位来领导文学。2、作品具有创造性,开创了文学上的新风气。三、曹操诗歌的分类22 首,全部是乐府诗。一是反映汉末的社会动乱和人民
15、苦难的,大都是五言诗;二是抒发自己的理想和雄心壮志的,大都是四言诗;四言诗的成就最高。四、作品分析蒿里行蒿同薨,枯也,人死则枯槁。所以“蒿里”指死人所处之地。 “蒿里行”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名。中国古代文学授课教案7蒿里行原是齐国东部的民谣,它是出殡时唱的挽歌,一人领唱,千人和唱,场面相当壮观。曹操却用乐府旧题来反映汉末社会动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苦难,确是一个创新。诗歌的前四句,写起兵的目的,从“义士” 、 “群凶”这些爱憎鲜明的字眼,可以看出作者的立场。而“会盟津”借用了周武王伐纣时与诸侯会师河南孟县(今孟州市)的典故来表明讨伐董卓的性质,用典故与写实紧密结合。刘邦与项羽起兵时,楚怀王曾与他们约
16、定“先入咸阳者为王” , “乃心在咸阳”的诗句,借咸阳暗指军阀举兵的初心是要直捣洛阳。次四句写军阀们不听指挥,各怀野心,都不愿主动进攻,惟恐损失了自己的军事力量。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了这批军阀们“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的行径,曹操对此非常愤慨,认为“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 ,表现了曹操极强的正义感。再四句写阀割据一方及军民的凄苦,战士不得解甲,百姓死亡惨重。最后四句写军阀混战的恶果及对生灵涂炭的同情。“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用白描的艺术手法,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作者在这首诗中,以浑厚质朴的语言,高度概括了汉末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抒发了个人的愤慨,着墨
17、不多而形象鲜明,风格苍凉沉郁,富有强烈的感染力。主要艺术特点:语言质朴有力,情调悲凉凄楚。直叙其事的白描手法。利用旧形式反映新内容。汉末实录,真史诗也。钟惺古诗归 。内容提要:文章评述了曹操诗蒿里行所反映的东汉末年关东州郡将领讨伐董卓时的互争权利和人民在战乱中遭到的严重灾难,以及本诗在艺术方面的特点。关键词:势利使人争;白骨露于野;生民百遗一;实录其事;直抒胸臆。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在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关东诸郡的一些将领,兴兵讨伐董卓及其爪牙。
18、本来期望会合群雄,像周武王讨伐商纣王那样吊民伐罪;起初是想要直捣洛阳,像刘邦、项羽的攻入咸阳。军队虽然会合了,但战斗力却不强,原因是军队相次排列,徘徊观望,不肯前进。权势利禄使人互相争斗,州郡之间发生了内部的攻杀。(董卓被杀后)袁绍的异母弟袁术闹分裂,他据有淮南,在寿春自立为帝;袁绍谋立刘虞为帝,为他刻了印玺。由于多年频繁战斗,将士们的战衣都来不及换洗,生上了虮虱,老百姓都在战争中死亡了。在原野上到处都是尸骨暴露,千里之内(没有人烟)听不到鸡叫。百人之中能活下来的只有一人,想到这里真使人悲痛而肝肠寸断。本诗叙述东汉末年关东州郡将领讨伐董卓时的互争权利,以及人民在战乱中遭到的严重灾难。诗人本是发
19、矫诏动讨伐董卓的人,但为顾全大局,竟推袁绍为盟主。而袁绍却是中国古代文学授课教案8一个没有主见的人,以致放弃了彻底消灭董卓的机会,致使各派军阀相互吞并,自相残杀。本诗实录其事,并由诗人直抒胸臆。全诗用简洁明了的白描手法,无意于词句的雕凿粉饰,而以明快有力的语言出之,如“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四句,明白如话,一气直下,将关东之师初期时的声势与正义刻画殆尽,自己的爱憎也于此鲜明地表现出来。又如“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等语描写联军将领的各怀私心,逡巡不前,可谓入木三分。对于袁绍等军阀的讥刺与抨击是随着事态的发展而逐步表现的,起先称之为“义士”,并指出“乃心在咸阳”,意在恢
20、复汉祚,然自“踌躇而雁行”已逗出其军心不齐和怯懦畏战的弊端。然后写其各为势利所争,发展到自相残杀。最后点明其称帝野心,可谓如层层剥笋,步步深入,但都以直接明白的语言写来,令人感到诗人抑捺不住的真实感情,使得军阀懦弱而丑恶的嘴脸跃然纸上。至于诗人感情的强烈,也完全由明快的语言冲口而出,如写白骨蔽野,千里无人,都以直陈其事的方式说出,最后说“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直出胸臆,无一丝造作之意,可视为诗人心声的自然表露。短歌行短歌行是“汉旧歌” (宋书乐志 ) ,在乐府诗集 中属相和歌辞平调曲 ,古辞已亡佚。 乐府题解则认为短歌是与长歌相对而言的, “长歌”“ 短歌”是就歌声的长短而言。因声调短促而
21、得名,表达了作者思贤若渴的心情和对人才的尊重。这首诗写于赤壁之战以后,曹操虽然遭到失败,但仍然壮志满怀,希望招纳贤才,再图进取。诗的前八句,感慨功业未成,盛年易逝,激昂不平,借酒浇愁,作者的感情不是颓丧,而是慷慨,思想不是绝望,而是充满希冀。接着八句写亟盼求得贤能之人。作者十分得体地引用了诗经子衿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成句。这本来是一首恋爱诗,写一个处于热烈期待中的女子,时刻挂念着穿青领衣服的读书人,但曹操却把女子等候情人之歌改变成了创业志士渴慕贤才之辞,更巧妙的是,作者引用了原诗的前两句,而隐含了“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这后两句,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表达了曹操招纳贤才的迫切之情。诗
22、歌的意境更加新颖,达到了政治性、艺术性、创造性的完美结合,实在是匠心独运。这八句,用“青青”写色,用“呦呦”写声,有声有色,词采鲜艳,音韵悠扬。次八句承上进一步生发,既写了英才难得的惆怅,又写了喜得嘉宾的高兴,一忧一喜,对比鲜明,思贤若渴之情跃然纸上。最后八句写自己的胸襟怀抱,以山不厌高作比,用周公吐哺作勉,提示了诗歌的宗旨。这首诗音韵铿锵有力,章法抑扬有致,语言质朴自然,深沉忧郁的气氛中激荡着一种慷慨昴扬的情绪,表现了诗人积极坚定的进取精神。主要艺术特点:志深笔长,故梗概多气。“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刘勰文心雕龙时序 )集抒情、写景、叙事
23、、说理于一炉。直叙衷情,借用典故抒情。中国古代文学授课教案9“短歌行”是汉乐府一个曲调的名称,是用于宴会场合的歌辞。曹操集子里现存短歌行两首, 全诗三十二句,分四节,每八句一节。 第一节抒写诗人人生苦短的忧叹。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当”,对着。 “去日” ,指逝去的岁月。这四句意思是:在边喝着酒,边唱着歌时,忽然感叹道:人生能有多久呢?人生啊,就好比早晨的露水,一会儿就干了,又苦于过去的日子太多了。“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慨当以慷”是“慷慨”的间隔用法, “当以” ,没有实在意义,即指宴会上歌声慷慨激昂。 “杜康”相传是发明酿酒的人,这里作酒
24、的代称。这四句意思是:即使宴会上歌声慷慨激昂,诗人内心的忧愁还是难以消除。用什么来消除胸中的忧愁呢?只有借酒浇愁。我们如何理解诗人这种人生苦短的忧叹呢?诗人生逢乱世,目睹百姓颠沛流离,肝肠寸断,渴望建功立业而不得,因而发出人生苦短的忧叹。这一点我们可从他的另一首诗蒿里行中得到佐证:“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 第二节抒写诗人对贤才的渴求。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是引用诗经郑风子衿中的成句。 “青衿” ,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问的人。 “悠悠” ,长久的样子,形容思念之情。这两句意思是:你的衣领青青啊,总是让我如此挂念。原诗后两句是:“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25、”意思是: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使用这种含蓄的话来提醒他们,希望贤才主动来归。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沉吟” ,低声叨念,表示渴念。这两句意思是:只因为你的缘故,让我渴念到如今。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四句以女子对心爱的男子的思念比喻自己对贤才的渴求。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四句引自诗经小雅鹿鸣 , 鹿鸣是一首描写贵族盛宴热情款待尊贵客人的的诗歌。前两句起兴,意思是:野鹿呦呦呦呦地叫,欢快地吃着野地里的艾蒿。以下各句描写宾客欢宴的场面,这里引用的两句意思是:我有许多尊贵
26、的客人,席间弹起琴瑟,吹起笙乐。诗人引用这几句诗,表示自己对贤才的热情。 第三节抒写诗人对贤才难得的忧思和既得贤才的欣喜。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明月” ,比喻人才。 “掇” ,拾取,摘取。意思是:贤才有如天上的明月,我什么时候才能摘取呢?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由于求才不得,内心不禁产生忧愁,这种忧愁无法排解。“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 陌” 、 “阡” ,都是指田间小路,东西向叫“陌” ,南北向叫“阡” 。 “枉” ,枉驾,屈驾。 “用” ,以。 “存” ,探问,问候。 “契阔” ,久别重逢。 “讌” ,通“宴” 。 “旧恩”指往日的情谊。这四句意思是:(客
27、人,即指人才)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枉驾来访。主客久别重逢,欢快畅谈,念念不忘往日的情谊。前四句诗人把寻求贤才生动地比作“欲上青天揽明月” ,借以表明求贤不得的苦闷和忧思;后四句描写贤才既得,喜不自胜,欢乐无穷的情景。 第四节抒写诗人对犹豫不决的贤才的关切和渴望天下贤才尽归自己的抱负。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匝” ,周,圈。意思是:明月朗朗星星稀,乌鸦向南中国古代文学授课教案10高高飞。绕树飞了多少圈,不知哪根树枝可栖息。这四句是说那些贤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无所适从,不知道投靠到谁的门下。诗人希望他们不再犹豫,赶紧到自己这边来。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28、。 ”前两句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后两句借用典故,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说他“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这四句意思是:山不以它的高而满足,海不以它的深而满足。周公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能心悦诚服地来归顺。诗人用“山不厌高,还不厌深。 ”比喻贤才多多益善。以周公自比,表明自己决心礼贤下士,希望贤才全部归己,帮助自己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宏图大愿。这几句画龙点睛,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短歌行的艺术表现手法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言志与抒情相结合。诗歌抒发了诗人渴望招纳贤
29、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言志的同时也抒发了诗人的感情:有人生苦短的忧叹之情,有对贤才的渴求之情,有既得贤才的欣喜之情,有对犹豫徘徊的贤才的劝慰之情,有坚信自己礼贤下士,天下贤才定会归附自己的自信之情。诗人把这些复杂的感情,通过似断似续,低廻沉郁的笔调表现了出来。 引用诗经中的成句。引子衿中表现女子对情人深情思念的名句,表达诗人对贤才的渴望;引鹿鸣中描写欢宴宾客的句子,表达诗人对贤才的期待和礼遇。 比喻。以明月比喻贤才,以明月不可掇比喻贤才难得。以乌鹊择木而栖比喻贤才的徘徊歧路,表达对他们前途的关切。以“山不厌高,还不厌深。 ”比喻自己广纳天下贤才的宽阔胸襟。 用典。以周公吐哺的典故,表示要虚心
30、待贤,使天下贤士归心。 总的说来,这首诗虽然充满了深沉的忧叹,但是其中洋溢着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激荡着一股慷慨激昂的感情,给人以鼓舞和力量。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写出了大海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 “有吞吐宇宙之象” 。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对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反抗,表现了自强不息的意志及不断进取的人生哲理。曹操诗歌总的艺术特长:1、首开学习乐府风气,富有创新精神。2、语气古朴率真,刚劲。3、情调慷慨、悲愤。曹 丕曹丕(187226) ,字子桓,曹操次子。曹操死后,袭位为魏王。220 年冬代汉自立,史称魏文帝。他博通经史,爱好文学。其诗受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的影响,描写细致,语言清丽自然。 “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沈德潜古诗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