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绪论1、中医学: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2、中医学理论体系确立的标志:黄帝内经 、 难经 、 伤寒杂病论 、 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分为素问 、 灵柩 ,价值: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 、 金匮要略 ,张仲景价值:第一部提出辨证论治的原则的著作神农本草经:价值: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难经:3、王叔和, 脉经 第一部脉学专著4、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功邪派,李杲补土派, 朱震亨滋阴派5、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2、(1)整体观念: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体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体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2)辨证论治: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证候反映疾病不同类型的本质,表明了证候的空间性特征证候反映疾病的阶段性本质,反映了证候的时相性特征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一节、阴阳学说:一、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表现、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阴阳之中复有阴阳。、比较对象不同:事物的阴阳属性往往是通过比较而
3、划分的。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对立制约 4、阴阳消长2、阴阳互根互用 5、阴阳转化3、阴阳交感与互藏 6、阴阳自和与平衡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脏腑形体分阴阳(记住谁属阴谁属阳)阳:上部 体内 腹 四肢内侧 五脏(肝心脾肺肾)阴:下部 体表 背 四肢外侧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三焦)五脏 心 阳阳中之阳肺 阳中之阴肝 阴中之阳脾阴阴中之至阴肾 阴中之阴(三)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动22、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阴阳失调:、阴阳偏盛:形成实证,阳偏盛形成实热证,阴偏盛形成实寒证、阴阳偏衰:导致虚证,阳虚出现虚寒证,阴虚出现虚热证阴阳偏盛阳盛则热实热证 阴盛则
4、寒实寒证阴阳失调阴阳偏衰阳虚则寒虚寒证 阴虚则热虚热证阴阳互损阴虚不能生阳阳虚阴阳俱虚阳虚不能生阴阴虚(四) 、用于疾病的诊断:2、概括疾病的证候:表证、热证、实证者属阳证里证、寒证、虚证者属阴证(五) 、用于疾病的防治: 2、确定治疗的原则:、阴阳偏盛:有余之证(实证)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阳偏盛:阳盛则热热者寒之(记住结论)(实热证)阴偏盛:阴盛则寒寒者热之(实寒证)、阴阳偏衰:不足之证(虚证)虚则补之阳偏衰:阳虚则寒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虚寒证)“扶阳抑阴”阴偏衰:阴虚则热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虚热证) 滋阴制阳药物阴阳属性归纳表药性/属性 阴 阳四气 寒 凉 热 温五味 酸(
5、涩)苦咸 辛 甘(淡)升降浮沉 沉 降 升 浮第三节 五行学说一、五行的概念:(一)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二) 、五行的特性:五行 尚书洪范 引申意义木 木曰曲直 生产、升发、条达、舒畅火 火曰炎上 温热、上升、光明土 土爰稼穑 生化、承载、受纳金 金曰从革 沉降、肃杀、收敛水 水曰润下 滋润、下行、寒凉、闭藏(三) 、事物五行归类二、五行学说基本内容(二) 、五行制化:五行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维持平衡协调,推动事物间稳定有序的变化与发展。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四) 、指导疾病的治疗33、确定治则治法:根据相生确定的治则:补母、泻子具体方法:滋水
6、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根据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抑强(由于相克不及引起的相乘相侮)扶弱(由于相克太过引起的相乘相侮)具体方法: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滋肺阴清肝火)泻南补北法(泻心火补肾水)第二章 藏象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一、藏象的基本概念藏象: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藏:藏于体内的内脏,实际上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象: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象和比象。第二节 五脏一、心(一) 、主要生理功能:主血脉,藏神(二) 、生理特性:心为阳脏而主通明(三) 、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1、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2、在窍为舌
7、 3、在志为喜 4、在液为汗 5、与夏气相通应二、肺 (别称:华盖、娇脏,相傅之官,被比喻为水之上源)(一) 、主要生理功能:1、主气司呼吸:(1)主呼吸之气 (2)主一身之气:主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2、主行水(亦称通调水道)3、朝百脉,主治节:肺朝百脉:全身的血液都通过血脉流经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通过肺气宣降作用,将富有清气的血液通过血脉输送到全身。 (理解:全身的血脉均统属于心,新奇是血液运行的基本动力,血液的运行有赖于肺气的推动和调节)肺主治节: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是肺全部生理功能概括)(二) 、肺的生理特性:1、肺为华盖 2、肺为娇
8、脏 3、肺主宣发肃降(三) 、肺与形、窍、志、液的关系:1、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2、在窍为鼻 3、在志为悲(忧)4、在液为涕 5、与秋气相通应三、脾 (别称:后天之本及气血生化之源,是脾胃的合称)(一) 、主要生理功能:1、主运动:(1) 、运化食物 (2) 、运化水液2、主统血:脾气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逸出脉外。(二) 、生理特性:1、脾气主升:(1) 、脾主升清:脾气的升动转输作用,将胃肠吸收的水谷精微和水液上输于心、肺等脏,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濡润全身。(2) 、升举内脏:2、喜燥恶湿:(三) 、与形、窍、志、液的关系:1、在体合肉主四肢 2、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9、3、在志为思 4、在液为涎 5、与长夏之气相通应四、肝 (别称:刚脏,将军之官)(一) 、主要生理功能:1、主疏泄: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进而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舒畅等作用。肝气疏泄调畅气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4(1) 、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 (2) 、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和胆汁分泌排泄(3) 、调畅情志 (4) 、促进男子排精,女子排卵行经2、主藏血: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 (填空)肝藏血的生理意义:(1) 、涵养肝气(2) 、调节血量(3) 、濡养肝及筋目(4) 、为经血之源(5) 、防止出血(二) 、生理特性:
10、1、肝为刚脏 2、肝主升发(三) 、肝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1、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肝者,罢极之本”指肝是耐受疲劳的根本2、在窍为目 3、在志为怒 4、在液为泪 5、与春气相通应五、肾(一) 、主要生理功能:1、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1) 、藏精:是指肾具有贮存、封藏精气的生理功能。精:先天之精:肾藏先天之精故称“先天之本”后天之精:故称“封藏之本”(2) 、主生长发育生殖:天癸:肾精及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而产生的一种精微物质,具有促进人体生殖器官的发育成熟和维持人体生殖机能的作用。(3) 、推动和调节脏腑气化2、主水:3、主纳气: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二) 、
11、生理特性:主蛰守位:主蛰:指肾有潜藏,封藏、闭藏的生理特性。守位:肾中相火(肾阳)涵于肾中,潜藏不露,以发挥温煦、推动作用。(三) 、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1、在体合骨,生髓,其华在发2、在窍为耳及二阴:前阴排尿,生殖;后阴排便 肾主二便3、在志为恐 4、在液为唾 5、与冬气相通应第三节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生理功能:传化物生理特点:泻而不藏,实而不满,以通为用,以降为顺。“七冲门”: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级为魄门。一、胆:(一) 、主要生理功能:1、贮藏、排泄胆汁2、主决断:“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二、胃:又称太
12、仓,水谷之海,水谷气血之海,后天之本(一) 、主要生理功能:1、主受纳水谷 2、主腐熟水谷胃气的涵义:记住第二点是脾气与胃气的合称,即推动和调空整个胃肠运动以使饮食物消化及精微物质吸收转输的两类不同运动趋向的精微物质,又称“中气”(二) 、生理特性:1、主通降 2、喜润而恶燥5三、小肠: 受盛之官(一) 、主要生理功能:1、主受盛化物2、泌别清浊:小肠中的食糜在作进一步消化的过程中,随之分为清浊两部分。清者由小肠吸收,经脾气的转输作用输布全身浊者经胃和小肠之气作用通过阑门传送到大肠四、大肠: 传导之官生理功能:1、传化糟粕:与下列因素有关小肠泌别清浊;胃气的通降;肺气的肃降;脾气的运化;肾气的
13、蒸化和固摄2、大肠主津(燥化作用)五、膀胱:州都之官贮尿,排尿六、三焦:(一) 、六腑之三焦:1、疏通水道 2、运行水液(二) 、部位之三焦:“脏腑之外,躯体之内” , “包罗诸腔,一腔之大腑也” , “孤腑”1、生理功能:通行诸气 运行水液第四节 奇恒之腑一、脑:主宰生命活动,主精神意识,主感觉运动二、女子胞:主持月经,孕育胎儿与脏腑经脉的关系:脏腑、天癸、经脉、气血作用于女子胞的正常生理象。1、与血的生化、统摄、调节密切相关肾藏精,精化血,肾精肾气充盈产生天癸心主血肝藏血,主疏泄脾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2、十二经脉的气血通过冲脉、任脉、督脉灌注于胞宫“冲为血海” , “任为胞胎” ,督脉为“
14、阳脉之海” ,带脉约束诸脉,固摄胞胎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1、心肺:(在生理上的关系)助心行血心主血脉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宗气连结心之搏动和 贯心脉行气血,走息道司呼吸肺之呼吸的中心环节2、心脾:(生理上的关系)心血供养于脾心主血脉脾主运化保证心血充盈心主血,脾统血血行正常3、心肝:(生理上关系)心主血,肝藏血血行正常心藏神精神情志活动正常调畅情志4、心肾:(*)6二者关系是水火既济,君相安位,精神互用*水火既济:心与肾水火升降互济两脏生理功能协调平衡心心火(阳)下降于 在上 在下 肾水(阴)上济于心肾,使肾水不寒 者宜 者宜 使心火不亢降 升肾*君相安位:心 君火在上,
15、为一身之主宰肾 相火在下,系阳气之根,为神明之基础君火相火,各安其位心肾上下交济*精神互用:神能控精, 神清以控精 精能化气生驭气为精,气主 心藏神肾藏精 神,为气、积精以全神 神之源7、肺肾:(生理上关系)水液代肺为水之上源:肺气宣降,通调水道,有赖于肾气及肾阴肾阳的促进谢方面肾为主水之脏:肾主水,有赖于肺通调水道,肃降水液呼吸运肺为气之主:肺主气而司呼吸动方面肾为气之根:肾藏精而主纳气相互资助阴阳肺阴肾阴肾阳资助肺阳,推动津液输布9、肝肾:*(生理上相互影响)二者关系:精血同源,藏泄互用,阴阳互滋互制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皆由水谷之精化生和充养,且相互资生肝肾同源肝气疏泄使肾气开合有度乙癸同源
16、肾气封藏防止肝气疏泄太过肾阴滋养肝阴,共同制约肝阳肝阳不亢肾阳资助肝阳,共同温煦肝脉防肝脉寒滞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1、心与小肠:2、肺与大肠:3、脾与胃:*由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互络属*(1) 、水谷纳运相得(2) 、气机升降相(3) 、阴阳燥湿相济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神第一节 精一、 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是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二、人体之精的代谢:(一) 、精的生成:1、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2、后天之精:来源于水谷,为水谷之精。(二) 、精在人
17、体的贮藏与施泄:1、精的贮藏:分藏于五脏,主要藏于肾中2、精的施泄:分藏于脏腑之中,濡养脏腑,并推动和调控脏腑机能7生殖之精繁衍生命。三、人体之精的功能:(一)繁衍生命(二)濡养(三)化血(四)化气(五)化神四、人体之精的分类(一) 、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生成来源) (二) 、脏腑之精(分布部位)(三) 、殖之精(特殊功能)第二节 气一、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的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中医学中精与气的概念区别:1、精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是由精化生的极精微物质。2、精为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是推动和
18、调控脏腑生理活动的动力。二、人体之气的生成:(一) 、生成之源:先天之精化生先天之气真气、原气、元气一身之气水谷之精化生水谷之气 自然界清气 后天之气宗气(二) 、相关脏腑的功能:1、肾为生气之根 2、脾胃为生气之源 3、肺为生气之主三、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一)气的运动:1、气机的概念:气的运动称为气机2、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升、降、出、入3、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五脏:心肺在上,在上者宣降肝肾在下,在下者宣升脾胃居中,通连上下,为升降传输的枢纽六腑: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以降为顺脏腑之间的关系:肺主出气,肾主纳气肝主升发,肺主肃降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某一脏腑:肺之宣发肃降,小肠之分清别浊4、
19、气机的失调:气的运动出现异常变化,升降出入之间失去协调平衡。气机不畅:气滞,气逆,气陷,气脱,气闭(二)气化:1、概念: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气化实际上是指由人体之气的运动而引起的精气血津液物质与能量的新陈代谢过程,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2、气化的形成:人体内精气需津液各自的代谢及其相互转化,是气化的基本形式。(三) 、气机和气化的关系:1、气的运动是产生气化过程的根本2、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以及气的阴阳双方之间相互作用,是气化过程发生和赖以进行的前提和条件。3、气化过程中寓有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气的各种运动形式正是从气化过程中而得以体现出来的。四、人体之气的功能:(一) 、推动与调控作
20、用(二) 、温煦与凉润作用(三) 、防御作用8(四) 、固摄作用(五) 、中介作用五、人体之气的分类:(一) 、人身之气:即一身之气,简称“人气”or“气” ,是构成人体各脏腑组织,并运行于全身的极精微物质。与邪气相对而言,称为正气,具有防御、抗邪、调节、康复等作用生成来源: 先天之精化生原气一身之气 水谷之精化生谷气 自然界清气分布部位营气行于脉中人身之气 卫气行于脉外 宗气聚于胸中脏腑之气,经络之气分布于脏腑、经络(二) 、元气、营气、宗气、卫气1、元气:人体最根本、最主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原气,真气,先天之气)生成:主要由肾藏的先天之精所化生,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分布:
21、元气发源于肾(命门) ,禀受于先天之精,得后天之精滋养补充生理功能: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和生理活动2、宗气: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与胸中的气,属后天之气生成: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化生的水谷之气和肺从自然界中吸入的清气在肺的作用下形成宗气。分布:聚于胸中;上走息道,贯注心脉;下行于脐下、足。生理功能:行呼吸,行血气,资先天3、营气:行于脉中而具有营气作用的气营气在脉中,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常“营血”并称营气与卫气进行比较,营属阴,卫属阳生成: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水谷之精化为水谷之气,其中精华部分所化生的为营气。分布:行于脉中生理功能
22、:化生血液,营养全身4、卫气:行于脉外,而具有保卫作用的气生成: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水谷之精化为水谷之气,其中慓悍清利部分化生为卫气。分布:行于脉外生理功能:防御外邪,温养全身,调控腠理。5、营气与卫气的关系:相同: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营卫和调不同:(三) 、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生成:来源于先天之精,水谷之精和自然界的清气分布:某一脏腑或某一经络生理功能:推动和维持各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性质 分布 功能营气 精纯,富有营养 行于脉中 化生血液,营养全身卫气 慓悍清利,易于流行 行于脉外 防卫,温养和调控腠理9第三节 血一、血的基本概念: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
23、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二、血的生成:(一) 、化生之源:1、生成血液的基本物质是水谷之精,由水谷之精化生的营气和津液是化生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也是血液的主要构成成分。2、肾精也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二) 、相关脏腑功能1、脾胃 2、心肺 3、肾三、血的运行(一)影响血液运行的因素1、气的推动与固摄作用之间、温煦与凉润作用之间的协调平衡血液正常运行的主要因素。2、脉道的完好无损与通畅无阻血液正常运行的主要因素3、血液的质量,包括清浊及粘稠状态4、病邪的影响(二) 、相关脏腑功能:心主血脉;肺朝百脉,主治节;肝主疏泄,肝藏血;脾主统血四、血的功能:1、濡养 2、化神第四节 津液一
24、、津液:概念: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性状 流动性 分布部位 主要功能津 较清稀 较大 皮肤,肌肉,孔窍,血脉 滋润作用液 较浓稠 较小 骨节,脏腑,脑,髓 濡养作用二、津液的代谢:(一) 、津液的生成:1、胃 2、小肠 3、大肠 4、脾(二) 、津液的输布:1、 脾 2、肺 3、肾 4、肝 5、三焦(三) 、津液的排泄:尿液,汗液,呼气,粪便津液的代谢以脾、肺、肾三脏的综合调节为首要。第六节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一、气与血的关系:(可为论述题)(一) 、气为血之帅:1、气能生血:血液的化生离不开气作
25、为动力,血液的化生以营气、津液和肾精作为物质基础,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相应脏腑之气的推动和激发作用;还包括了营气在血液生成中的作用,营气与津液入脉化血,使血量充足。 (治疗血虚,常补气配合补血药)2、气能行血:血液的运行离不开气的推动作用,血液的运行有赖于心气、肺气的推动及肝气的疏泄调畅。 (治疗气虚益气,补阳还五汤;气滞行气,血府逐瘀汤)3、气能摄血:血液能正常循行于脉中离不开气的固摄作用,主要体现在脾气统血的生理功能之中。脾气充足,使血行于脉中不致逸出脉外;脾气虚弱,往往导致各种出血病变。 (治疗大出血,大剂补气药)(二) 、血为气之母:1、 血能养气:气的充盛及其功能发挥离不开血液的濡养。
26、102、 血能载气:气存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致散失,赖血之运载而运行全身。二、气与津液的关系:1、气能生津 2、气能行津 3、气能摄津 4、津能生气 5、津能载气三、津血津液之间的关系:(一) 、精血同源 (二) 、津血同源四、精气神之间的关系:1、气能生精摄精 2、精能化气 3、精气化神 4、神驭精气第四章 经络第一节 经络学说的概念一、经络的概念: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主次 位置 循行路线经脉 主干 深而不见,行于分肉之间 以纵行为主,较粗大络脉 分支 多浮而常见,行于体表较浅部位 纵横交错,网
27、络全身,较细小三、经络系统的组成:经脉,络脉,及其连属部分十二经脉(正经):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脉以外的重要经脉十二经别:从十二经脉别出的重要分支别络:脉络中较大者络脉浮络:浮现于体表的络脉孙络:最细小的络脉外连十二经筋 经络外连筋肉,皮肤连属部分 十二皮部内属:经络内属脏腑第二节 十二经脉一、十二静脉的名称:(记住全称)前缘手太阴肺经内侧手三阴经中线手厥阴心包经上肢手 后缘手少阴心经 前缘手阳明大肠经外侧手三阳经中线手少阳三焦经后缘手太阳小肠经前缘足太阴脾经内侧足三阴经中线足厥阴肝经下肢足 后缘足少阴肾经 前缘足阳明胃经外侧足三阳经中线足少阳胆经后缘足太阳膀胱经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与交接规律:(一) 、走向规律:(二) 、交接规律:1、 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手指,足趾)2、 同名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指阴阳同名)3、 足手阴经在胸中交接三、十二经脉在人体的分布规律:(一) 、头面部(二) 、四肢部(三) 、躯干部:在胸腹面经脉从内向外依次为:足少阴经,足阳明经,足太阴经,足厥阴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