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科系加行班考试复习.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081896 上传时间:2018-12-01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125.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预科系加行班考试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预科系加行班考试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预科系加行班考试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预科系加行班考试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预科系加行班考试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预科系加行教材第一册前行之重要性1、 我们为什么要修加行?历代大德对加行是如何看待的?如何修持共同加行和不共加行?答:1)藏传佛都中不管是哪一个教派,在学习、修持最高的密法之前,都有修加行的传统。 只有把四加行或五加行修完了,合格的上师才会给你传授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等无上瑜伽。 这种现象在藏传佛教中相当普遍,也是极为严密的修行次第。 我们学习佛法是为了解脱,而解脱必须依靠修行次第。没有这处次第的话,除了极个别利根 弟子和具德的上师二者因缘聚合时,仅通过上师的表示,或直指或简单法语,弟子不经地道 当下便可开悟以外,普通修行人不可能达到这种境界。因此,依照传承上师常用的规矩次第 修行,这是非常有

2、必要的。 2)宁玛巴了不起的大证悟者华智仁波切及其传承弟子纽西龙多、堪布阿琼、堪布根华、托 嘎如意宝、 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等传承上师, 都对加行法门非常重视, 正因为如此, 如今 大圆满前行的笔记、备忘录等数不胜数。此传承的大德们,无论在尼泊尔、印度、藏地,其 门下弟子都有一种超胜的特点 不会口口声声宣扬自己见到明点、 证悟空性、 有神通神变, 但任何违缘也不能毁坏他们的修证,各方面验相均证明其境界非常高深。所以,我们在修行 过程中,务必要遵照传承上师的次第。 3)现在许多人刚刚学佛时,特别想马上就开悟,找到一个具法相的上师后,让上师今天灌 顶,明天讲引导文,后天就让自己成就,要求特别高,这种

3、好高骛远的想法太不切实际,修行不是个简单的事情,必须如理次第地修持。如果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修行人,并终获 得甚深的证悟境界,就必须要下一定的功夫才有收获。如果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把修行想得 特别简单,没有证悟就怨天尤人,甚至对佛法和上师生起邪见,最后自他皆会堕落。因此,无论是居士还是出家人,都要重视这个加行法。宁玛巴大成就者顶果钦哲仁波切在成佛之 道 一书中说 “不要以为前行法是某种比较初级、属于初学者的简单修持, 或者不如大手印、 大圆满等法门深奥。事实上,前行修持之所以放在最开头,就是因为它具有关键的重要性, 是一切修持最重要的基础。如果直接就去做所谓的主要修持,而没有以前行来预备,这

4、对我们一点帮助也没有。 因为我们的心尚未准备就绪, 就像在一个冰冻的湖泊上建筑洪亮的 房屋一样,根本无法长久,天气一暖和必将毁于一旦。 ”3、如何修持共同加行和不共加行?你今后会怎么样修?答:共同加行修持:堪布阿琼的前行备忘录中就要求,初学者最好能一天修四座 早上一座、上午一座、下午一座、晚上一座,每座半个小时到两小时左右,可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定。如果一天修四座确实很困难,至少也要保证早上一座、晚上一座,若没有特殊原因,每天应保证两座的修行时间。在入座之前,首先要杜绝一切散乱之因,把电话拔掉、手机关掉,乱七八糟的事情处理好,然后想:“我要入座地斗个小时,在这个过程中,什么事情都不管。”入座的时候

5、,先要皈依、发心,然后一直思维所观的内容。例如,“人身难得”引导中第一个是修八无暇,把这段文字反反复复看完后,开始对其含义进行思维,最后你所得到的感受会跟字面上的学习完全不同。当然,刚开始的时候,法义不一定在你心里浮现出来,但只要再再地看几遍,细心体会字里行间的意义,修行境界必定在相续中出现,这样以后,你遇到任何环境也不容易退转了。不共同加行修持:本来,不共加行应从“皈依”开始修,不过这次比较特殊,我们从“上师瑜伽”修起。堪布说在很早以前,就想带大家共同祈祷法王如意宝,念诵十万遍的上师祈祷文,若能如此,加持必定能融入自心,很多感觉是完全不同的。我们修加行也好、正行也好,全部要靠上师的加持,若没

6、有上师加持而仅凭自己的能力,想成就还是非常困难的。这次要求把磕头和上师瑜伽一起修,一边念上师的祈祷文一边磕头,修不共加行时先圆满上师瑜伽,然后再修其他法。发愿今后随上师的要来修,祈祷如理圆满。上师瑜伽速赐加持2、 修习上师瑜伽有什么重要性?2答:总的来说,要想修行一门正法,首先必须寻找一位具足一切法相的真正上师善知识,然后依教奉行、对上师生起真佛之想、诚心诚意地祈祷上师,这一点十分重要。经中也说:“胜义谛是依靠信心而证悟的。”此外,阿底峡尊者也曾经亲口说道:“诸位法友,在没有获得菩提之前需要依止上师,因此要依止殊胜善知识;在没有证悟实相之前需要闻法,因此要谛听上师的教授;一切安乐均是上师的加持

7、,因此要报答上师的恩德。”喀喇共穹格西说:“必须认识到上师是世间出世间一切成就的作者。即使精通三藏,但如果不恭敬上师,对上师没有诚信及感恩戴德之心也不会有所收益。”尤其是,密宗金刚乘的一切道法中,唯独上师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因而所有续部中都讲述了上师瑜伽的修法,并且指出这一修法比观修一切生圆次第更为殊胜。如续部中云:“何人俱胝劫,修十万本尊,不如一刹那,忆念上师胜。”此宁提金刚藏乘自性大圆满的观点,既不是像下乘那样凭借伺察、推理等方式来抉择甚深意义,又不是像下续部那样依靠共同悉地而获得究竟殊胜悉地,也不是像其他上续部通过第三灌顶的喻智慧来直指义智慧,而是认为唯一依止一位传承如纯金丝线没有沾染破

8、誓言的锈一样具有殊胜证悟的上师,将这位上师看成真佛,以坚定不移的虔诚信心与恭敬心猛烈祈祷,使自己的凡夫心与上师的智慧成为无二无别,也就是说依靠上师的加持力使自相续中生起证悟,就像前所引用的:“当知胜义俱生智,唯依积资净障力,具证上师之加持,依止他法诚愚痴。”萨 哈尊者也说:“师言入于何人心,犹如现见手中宝。”此外,全知法王无垢光尊者也在虚幻休息中说:“依靠观修生圆次第等各道本体不能解脱,因为它们还需要依靠行为及助缘等。唯以此上师瑜伽自道本体才能使自相续中生起实相的证悟,而得解脱,所以说一切圣道中上师瑜伽最为甚深。”因此,无伪实相的证悟,唯有依靠以恭敬诚信之心来修上师瑜伽,才可以在自相续中生起,

9、除此之外依靠其他任何方法都无法证悟。那若巴尊者尽管是精通三乘的班智达,能折服一切外道,但在布扎玛希拉寺担任守护北门的班智达时,智慧空行母告诉他:“你只是精通词句而并没有通达意义,所以仍然需要依止上师。”于是尊者便遵照空行母的授记,历尽千辛万苦而依止帝洛巴尊者。到了一定的时候,上师对他说:“这般宣讲开示还不了达。”说罢便用鞋底猛击他的额头,结果那若巴尊者的相续中顿时生起了实相的证悟,达到了与上师的密意平等一味的境界。第 1 节课3、 解释题目:大圆满龙钦宁提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答:大圆满:是藏传佛教中至高无上的法。谁能通达轮涅所摄的万法摄于自己心中,光明的心与空性的心无二无别,谁就证悟了大圆

10、满。龙钦宁提:传承历史上,大圆满的分类特别多,概括而言,有布玛心滴、空行心滴、龙钦心滴。其中龙钦心滴,是将布玛木扎的布玛心滴、莲花生大士的空性心滴归纳起来的甚深窍诀。前行:修任何一个法,无论是显宗、密宗哪个教派,只要你想得成就,首先必须具备最初的前导,否则,不会有趋入正行的资格。引导文:就像去往某地需要向导一样,我们要想修前行法门,则需依靠本论文字作指引。通过学习它的词句和内容,能明白很多以前不明白的道理,找到真正的解脱方向。普贤上师:华智仁波切对自己的根本上师如来芽尊者有极大信心,认为上师与普贤王如来无二无别。言教:此引导文是依如来芽尊者口传教科言,不增不减记录下来并汇集成文,是前行教言的一

11、个备忘录。4、 请详细解释“三大传承”。3答:所谓的“三大传承”,即是如来密意传、持明表示传、补特伽罗耳传。如来密意传:佛陀以无言语、无表示的方式传授诸法,使如海眷属现前了实相密意,断证功德与本师成为无别。持明表示传:持明上师不通过语言、文字来传法,仅仅以身体的表示,比如直指虚空等,就能使弟子证悟法性,上师的境界全部融入弟子心中。初特伽罗耳传:莲花生大士来藏地之后,依靠语言、文字来口耳相传,令弟子领受法义,依此实修而成就。第 2 节课5、 大圆满前行的内容是什么?这些内容是否只是“前行法”?为什么?答: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共同外加行、不共内加行,以及教言的支分捷径往生法。此引导文圆满包含了释尊八

12、万四千法门的精要,从理论和实修相结合的角度讲,也囊括了两位全知所传下来的论典无垢光尊者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和智悲光尊者的功德藏,比如无垢光尊者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很多道友也都学过,华智仁波切在窍诀金钥中赞叹道:“如来诸宗无谬具,如此善说前未有。”它圆满具足佛教各宗各派的无谬教言,如此善妙的论典,在人类历史上旷古绝今、前所未有。他还说:“九乘佛皆居此。”所有九乘次第的佛法都居于心性休息中。而这些论典的窍诀精要,全部汇集于大圆满前行中。故本论是一切佛法的精要、一切佛法的总纲,依靠它,今生就能获得圆满正觉佛果。所以不要以为“这个法是前行啊,不一定殊胜”,实际上它具足一切圆满的教言,既可以算是前行,也可以算

13、是正行。第 3 节课6、 发菩提心需要具备哪两个条件?请一一说明。答:一、缘众生的大悲。就是发心利益一切有情,即缘一切有情生起大悲。二、缘佛果的智慧。就是愿众生获得圆满正等觉的佛果。观察自己,平时行持善法,也常能以这种菩提心来摄持,为此,也随喜并愿更好地行持。但也时常发现无记的状态或不如理的状态,愿皆能完全转为正法,如理以行持大乘佛法。7、 什么叫做三殊胜?行持善法为何要以三殊胜摄持?答:三殊胜:前行发心殊胜,正行无缘殊胜,结行回向殊胜。行持善法如果不以三殊胜来摄持,善根很容易耗尽,所生果就像入行论中的比喻一样,像巴蕉树果一样,只成熟一次。没有被“三殊胜”摄持的善根,很容易被贪嗔痴心所摧毁。而

14、被“三殊胜”摄持的善根,不但功德大,而且善根永远不会耗尽,并蒸蒸日上。因此,所有善行以“三殊胜”摄持必不可少。“三殊胜”应作为有生之年不忘的修法。4第 4 节课8、 请以教证概述密宗有何特点。请具体阐明密宗哪方面与显宗相同,哪方面比显宗超胜。密宗有许多不经苦行即证佛果的甚深方便,归根结底主要依赖于什么?答:关于密宗的特点,诚如三相灯论所云:“一义亦不昧,不难方便多,是为利根故,极胜秘密乘。”如颂词中所说的“一义”,是指密宗与显宗在究竟成佛的目标上没有差别,都承认通过最初发菩提心、中间积累二大资粮,最后能现前色身与法身双运的佛果。然而,在见解、修行、行为、根基方面,密宗确实超胜于显宗。密宗在四个

15、方面胜过显宗,具体而言分别是:()“不昧”:见解方面不愚昧。见解分为胜义、世俗两种,在抉择胜义时,显宗虽然依中观理论承认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但并没有像密宗一样,如实抉择光明如来藏的本体;在抉择世俗时,显宗虽然承认万法如幻如梦、现而无自性,但并不没有像密宗一样,通达一切显现是五智、五佛身的本体。所以在这方面,显琮 不如密宗。()“不难”:行为方面不难。密宗依靠殊胜的直指方法,可将五种妙欲直接转为道用,不舍烦恼的同时证得菩提,地道顿时获得圆满。()“方便多”:修行方面具有诸多方便。密宗有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生圆无二大圆满等许多不共修法,生起次第又分有相、无相之别,圆满次第又有风、脉、明点的观修方

16、法,同时,上师们的窍诀开示也不胜枚举。这些方便方法,在显宗经论中并不明显,只是以隐藏方式叙述的。()“为利根”:根基方面是利根。“根”分为涅槃五根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其中最根本的是信根。如果对上师和密法有强烈信心,弟子当下即可开悟,这类现象在密宗历史上非常多。密宗揭示的是显宗的隐藏义,若不借助密宗的窍诀,很难以揭示华严经、妙法莲华经等显宗甚深经典的隐藏义。一个人如果只精通显宗,不可能解释得了密宗;但一个人如果精通密宗,肯定能把显宗讲清楚。归根结底主要依赖于转变意乐观清净心。9、 听闻佛法的时候,应当怎么样观清净心?请一一阐述不同的明观方法。答:按照有些上师的观点,其明观的方法是:要么

17、,把传法之处观想成印度鹿野苑,传法上师观为本师释迦牟尼佛,闻法眷属观为五比丘与八万天子,闻法时间观为佛陀成道四十九天后,所传之法是第一转法轮四谛法门。要么,把传法之处观想成印度灵鹫山,传法上师观为本师释迦牟尼佛,闻法眷属观为舍利子目犍连等五千比丘、众生主母等五百比丘尼、给孤独施主等优婆塞、萨嘎玛等优婆夷及其他无量众生,闻法时间观为佛陀说法十二年中,所传之法是第二转法轮般若法门。要么,把传法之处观想成广严城、王舍城、人间天界等不定的地方,传法上师观为要师释迦牟尼佛,闻法眷属观为共同和不共的天龙夜叉等无量众生,闻法时间观为佛陀说法三十二年中,所传之法是第转法轮分别法门。或者可按密宗所说,把传法之处

18、观想为远离一切戏论、无法用语言描述、诸法自性清净的密严法界宫;传法上师观为一刹那于自现获得证悟的法身普贤王如来;闻法眷属观为如来密意传、持明表示传的勇士勇母及男女本尊之自性。要么,把传法之处观想为铜色吉祥山莲花光宫殿,传法上师明观为莲花生大士;闻法眷属观成八大持明、君5臣二十五尊及勇士空行的自性。要么,把传法之处观想为东方现喜刹土;传法上师观为报身金刚萨埵;闻法眷属观成金刚部尊众勇士勇母、男女本尊的自性。要么,把传法之处观想为西方极乐世界;传法上师观成无量光如来;闻法眷属观想成莲花部尊众的自性。第 5 节课10、 请以上师为例,说明一切万法本来清净。并具体分析,上师是三宝、三根本、三身、三世佛

19、的总集。答:上师是三世诸佛之本体。佛在经典中也说,上师是诸佛的化现,其本体与佛陀无二无别。比如佛陀示现涅槃之际,曾对阿难等有缘眷属说:“阿难莫哀伤,阿难莫哭泣,我于未来时,化为善知识,利益汝等众。”这个教证亦可说明,一切具有法相的上师,全部是佛陀化现,与佛陀的本体无有差别,就像大海与波浪的关系一样。关于此理,下面详细阐述:1、上师是三宝的总集。上师身是僧众的本体:上师的身体住于清净的戒律,令无量众生的身心暂时趋入善法,究竟得到无上解脱。这与僧众的特点相同。上师语是妙法的本体:上师的语言宣讲三藏十二部等殊胜的教言,给无量众生的相续中种下善根,最终断除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这与妙法的作用一致。上师意

20、是佛陀的本体:从自性住佛性来讲,每个众生的心与佛陀无别,上师也不例外;从修增长佛性来讲,上师的心已远离一切戏论,恒时住于无离无合、本来光明的境界中,这即是佛陀尽所有智与如所有智的本体。2、上师是三根本的总集。上师身为上师:一切诸佛在引导众生时,化为人的形象进行饶益,这就是上师的身体。上师语为本尊:上师口里说出的语言,如果依教奉行,就能获得成就。这如同修持观音菩萨、文殊菩萨等本尊而得成就一样。上师意为空行:凡是证悟大悲、空性的圣者佛母,均称之为空行。如云:“空性的虚空中,大悲的妙力任运行持上。”由于上师始终安住于大悲、空性的境界中,故上师的密意就是空行。3、上师是三身的总集。上师身为化身:上师的

21、身体在孩童时代,纵然跟其他小孩玩耍嬉戏,这种行为也能给他人植下解脱的种子;在年轻或中年时,通过转妙法轮,可令许许多多众生感悟获得解脱;最后示现圆寂,能让无量众生感悟无常之理。因此,上师的身体是完全利益众生的一种幻化身。上师语为报身:语言清净和风清净时,在所化清净众生面前所现之身,就是报身。而上师的语言清净,在证得圣果的有情(登地以上)面前,全是与报身无别的一种妙力,这种妙力即是所谓的报身。上师意为法身:上师的心识与法界光明无二无别,而法界光明的智慧实际上就是法身。所以,上师是法、报、化三身的总集,而且上师的三身遍于整个法界。4、上师是在世佛的总集。6上师是过去诸佛之化身:中观庄严论释说,如理如

22、法地讲经说法的上师,其实就是佛陀的化身。佛陀不一定以自己身体来佛法,他可以在人面前化为人的形象,动物面前化为动物的形象,地狱众生面前化为地狱众生形象所以在人群中,佛陀一般以普通上师的形象来渡化众生。上师是未来诸佛之源泉:上师讲经说法之后,众生的相续会得以成熟。若没有上师开示,劝众生发出离心、菩提心,未来那些佛显现上也不可能出现。上师是现在诸佛之补外:十方世界的诸佛现在住于清净刹土,上师是他们的补处或代表。因为弘扬佛陀事业者肯定是佛,如果不是佛,一般凡夫人不可能利益那么多众生,弘扬那么大的事业。因此,上师是在世诸佛之本体。11、 在闻法时,什么叫做法器之三过?此三过如何依次障碍闻、思、修?答:法

23、器三过:耳不注如覆器之过、意不持如漏器之过、杂烦恼如毒器之过。听法三种过失,依次障碍闻、思、修:第一种过失,是障碍闻慧,耳朵若没有好好专注,佛法不可能听进去;第二种过失,是障碍思慧,如果一点都没有记住,已经全部漏光了,则无法如实地思维法义。第三种过失,是障碍个修慧,若杂有贪嗔痴烦恼,修行的智慧就无法现前。第 6 节课12、 修持佛法的过程中,需要经历哪五个阶段?其各自有什么特点?请以比喻一一说明。答:闻、思、修、行、果五个阶段。一、闻听闻佛法。闻法时要像野兽闻声一样,有些野兽酷爱听琵琶声,猎人为了将其捕获,一个人弹奏乐器以吸引其注意,另一个人则乘机向它射毒箭,可它根本不发觉,仍旧怡然专注地听着

24、。同样,我们在听受佛法的过程中,无论在上师面前还是电视面前,也要力求做到如此全神贯注,对法一定要有极其虔诚、纯洁的信心。二、思思维佛法。听完上师所讲之法后,理应逐字逐句地思维,就像北方人剪羊毛一样,羊到春天,褪旧毛换新毛,人们把旧毛从下到上全部剪光,绝不会留下一只前腿或后腿不剪。以此说明,我们在思维法义时,要将上师所讲的道理全部细细分析,没有什么好取舍的。三、修观修佛法。观修的时候,应该像愚人品尝美味一样,有感觉却说不出来。愚人吃酸甜苦辣的东西时,明明品尝到了味道,决定有这种感受,但就像哑巴吃糖一样表达不出来。我们修行也应该如此,譬如观想“人身难得”,若只是绝思绝虑,闭目坐一会儿,这不会有什么

25、收获,理应再三思维人身怎么样难得,从而找到一种感觉,这时候才算尝到佛法的美味。四、行行持佛法。行持时,应当如理如实地做到,而且一定要有强烈意乐。就像饥饿的牦牛找到一片草地,它会饥不择食地一扫而光,而不是四处都尝尝。同样,我们现在行持佛法,每一个法义都应在实际行动中身体力行,而不是中间取舍一部分。五、果最后得果。所谓的得果,是指每一个修法后的所得之果,不一定是得阿罗汉果或佛果。得果时不能糊里糊涂的,而要像云散日出一样,完全显露实相,没有任何怀疑。第 7 节课13、 什么叫做六垢?请一一解释。六垢对闻法有何影响?分别如何对治?7答:1)释明论云:“傲慢无正信,于法不希求,外散及内收,疲厌皆闻垢。”

26、对于闻法的六种垢染简而言之:一、傲慢:傲气十足,认为自己远远胜过了说法上师。二、无正信:对上师、正法无有点滴信心,甚至怀有邪见。三、不求法:不慕求正法,对听闻佛法没有意乐,听不听都无所谓。四、外散:心思旁骛,散于色声香味等外境中。五、内收:五根门向内收敛,致使昏昏欲睡。六、疲厌:因讲法时间过长、身体疲劳等,而生起厌烦之心。2)比如吃饭时,如果碗没洗干净,里面有许多污垢,则不能使用,否则对健康有损。同样,听法时如果有六种垢染,则法器不清净,即使装模作样地坐在那里,所闻之法也很难融入自心。俱舍论、大乘阿毗达磨中都说过,在贪嗔痴等所有烦恼中,傲慢和嫉妒这二者最难认识。如果你生起嗔心,别人会看出你发脾

27、气了,自己也能明显感到心里不舒服;如果生起贪心,你能察觉到“我对某某人生起极大贪爱,对某某事物生起贪恋之心”,别人从你的言行举止中也看得出来;如果生起极严重的痴心,你的行为上会表现出打瞌睡、昏沉等,别人一看就知道你有点迷糊。可是嫉妒和傲慢并非那么易发现的,别人看不出来,自己也感觉不到,但它会一直不断地地产生。有傲慢的话,法师明明讲得不错,我们也会挑三拣四,找出一此毛病。而让自己说的时候,又可能什么也讲不出来,这是极不明智的行为。学习佛法的时候,傲慢的人最可怜,法师有什么功德、讲得怎样如法,他始终看不到,唯一看到的就是法师讲错了。第 8 节课14、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识若贪执外境,分别会有哪些过患

28、?请用比喻一一说明。答:眼识贪执于色法,来世转生飞蛾死于灯火上。眼睛接触美好的色法时,如果耽著而生贪心,就会因贪心造业而在轮回中无法解脱。死后不但不能投生善趣,反而会转生为飞蛾,由于以前的习气使然,夜晚看到美丽的灯火,依然想拼命追求,便不顾一地扑了上去其下场只能是自取灭亡。耳朵耽著美妙的声音,也会导致祸患无穷。就像獐子、鹿子等野兽酷爱琵琶声,这种习气被猎人所利用,最终使它们毙命在毒箭、猎枪之下。鼻子耽著好闻的芳香,就会像贪执香味的蜜蜂,最终缠死在花丛中。舌识贪执于美味,就会像鱼儿被饵料所诱,最终钓在铁钩之上。现在城市里的人对饮食十分讲究,看到一个动物,不管是陆地上的,还是水里的,首先想的是它也

29、许好吃、如何新鲜,这样的话,所造的业非常可怕。下一辈子你很可能转生为动物,而那些动物转生为人,到时你就会成为他们热锅里的美食。身识贪执于所触,就会大象贪凉溺死泥潭中。窍诀宝藏论中讲到了意识对外境的贪著,如云:“意为法欺如骆驼失子。”心若迷恋诸法,对男女、财物执著不舍,必定会被法所欺诱,就像骆驼痛失爱子,以致肝肠寸断,最终丧身于迷恋爱子的痛苦。在这些比喻中,自己感受如眼识对外境的耽著最有体会,对悦意外境就会多看一眼,就像装修新房屋一样,什么都想用最好的最漂亮,用智慧一分析,才了知非常愚痴。因此,我们对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的对境,不要特别执著,一旦产生执著,则要马上认识到这是堕入恶趣之8因,依靠正知

30、正念来对治。15、 在闻法和修行时,应当如何断除三世分别念?如果实在无法断除,如何才能转为道用?请引用无著菩萨的教证进行说明。答:关于如何断除分别念,无著菩萨给我们一些很好的窍诀:一、断除分别过去。尊者说:“昔日感受如波纹,已尽无迹切莫追忆之,若念当思盛衰与离合,法外何有可依嘛尼瓦?”往昔的一切感受,苦也好、乐也好,就像水中的波纹,已经消失无迹、无踪无影了,没有必要再去回忆。如果你非要追忆过去,就应该思维盛衰与离合。所以,修法的时候,没有必要一直耽著过去。过去的事情最好谈也不要谈,因为谈了也没有用。如果非要谈,则应与无常观结合起来,这对修法有一定的意义,此时你会感受到,除了佛法,整个世界上没有

31、什么可信得过的。二、断除分别未来。尊者说“未来生计如旱地撒网,舍弃无法实现之希冀,若念当思死期无定准,何有行非法空嘛尼瓦?”对未来的百般筹划打算,就像在旱地上撒网想捕鱼一样,是不现实的黄粱美梦。如果你非要忆念未来,则应思维死期不定。每个众生必定会死,但死亡往往不期而至,因此一想到无常,你便有种强烈的紧迫感,进而精进地积资净障,没有空闲行持非法,不会随随便便散乱放逸。三、断除分别现在。尊者说:“暂时琐事如梦中生计,精勤无义是故当舍弃,如法食亦以无贪印持,所作所作无义嘛尼瓦!”对于现在的事情也不能太执著,要把它看作如梦如幻、现而不实,任自己如何精勤,也不会有多大意义,从而应当舍弃一切贪执。如果你非

32、要想现在不可,那么无论做任何事情,吃饭、走路、说话、睡觉,都不要特别去执著,否则就会产生烦恼。若能以无贪、无执著、空性、如幻如梦的见解印持,就会知道世俗中的所作所为皆无实义,唯一行持佛法才有意义,此外对来世不利的非法恶业更要抛弃。我们今后所要做的,就如尊者说:“后得调伏三毒(三世)分别念,一切念境未现法身前,非思不可之时当忆念,莫纵妄念散乱嘛尼瓦!”后得(出定)时一定要调伏三世分别念。平时听法或者修行,不要忆念过去的种种,想这些也没有什么用;不要随念现在,以种种分别念扰乱自己;不要妄想未来,应舍弃一切虚幻的梦想。你得地以后,一切分别念和外境全是法身的游舞显现,但没有达到如此境界之前,最好不要想

33、过去、现在、未来。若是非想不可,就要依靠正知正念将这些念头转为道用,对治方法始终不可缺少,不要随妄念而奔驰,否则,听法和修法肯定无法成功。第 9 节课16、 什么叫做内收?闻法和修行时若内收,会有什么样的过患? 修行时如何才能做到松紧适度?请引用公案教证加以说明。答:所谓内收是指过于专注或紧张。闻法和修行时若内收,会导致身体不适,心也不适,最后出现种种违缘。如果在闻法时仅仅专注佛法的个别词义,则只能记住一个道理,而无法记住所有的道理,这就如同马熊挖雪猪子一样得此失彼,不可能有了知一切的时候。以前内收的情况比较多,经过近些的学修,情况好很多了。前行中有个有关昼辛吉尊者的公案:从前,阿难尊者教诫昼

34、辛吉修法时,昼辛吉有时紧张过度,有时异常松懈,而未能生起任何修法的境界。于是他便前去请教世尊。世尊问:“昼辛吉,你在家时擅长弹琵琶吗?”他回答:“极为擅长。”世尊又接着问:“那你弹奏时所出的妙音,是在琴弦极度绷紧时发出,还是在琴弦十分松弛时发出呢?”昼辛吉呈白道:“这两种情况都不是。只有琴弦松紧适度时,才能发出美妙动听的声音。”世尊教诲说:“那么,你修心也与之相同。”9这与世间的做法也不相违。世人也提倡有松有紧、劳逸结合,如礼记云:“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张,指拉紧弓弦;弛,指放松弓弦。意思是宽严相结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国家的良方。做任何事都要有一种窍诀。比如企业管理或寺院管理,管理人员如果

35、太严格,什么都按照规矩办事,条条框框理得非常清楚,那可能太紧了,大家都呆不住,全部跑光;如果太松了,什么规矩都没有,整个组织无头无尾,谁也不愿意呆在那里。所以,无论是修行还是作管理人员时应该掌握分寸。17、 闻法时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疲厌的心态?产生这种心态时,应当如何对治?假如实在无法对治,那应该怎么办?答:1)若因讲法时间过长而感到饥饿难耐、口干舌燥,或者遭受风吹雨打、烈日暴晒等情况时,容易产生疲厌的心态。2)对治。应当观想:如今已获得暇满人身,并值遇了具有法相的上师,有了听闻甚深教言的机会,应生起欢喜心。这是无数劫中积累资粮的果报。如今能听到甚深妙法,犹如一百生中享用一次饮食一样,这多么

36、令人高兴啊!所以,为了这样的妙法,应当安忍一切艰难困苦、严寒酷暑,以欢喜心而谛听。3)假如实在不愿意听,堪布阿琼在教言中说:“此时你可以站起来,发愿我不离法、不离上师,然后离开传法的地方,否则,对上师和佛法生邪见的过患更严重。”第 10 节课18、 什么是五不持?各有什么过患?如何对治?答:“五不持”分五:“持文不持义”。如果不观察甚深意义,仅仅为了词句的美妙动听而受持,则如同孩童采集鲜花一样,即推敲词句对自心无有利益。“持义不持文”。主要内容:如果认为一切文字结构只是泛泛空谈,没有任何意义,进而轻视词句偏重甚深的意义,这样词句和意义就会互相脱离,因为不依靠词句不可能了知意义。“未领会而持”。

37、倘若没有理解了义、不了义以及具有密意的各种说法而受持,则会误解词句和意义而违背正法。“上下错谬而持”。如果上下错谬而受持,则违反了佛法的规律。即无论闻法、讲法或修法也都会与正法相违。“颠倒而持”。假设意义颠倒而受持,则自相续会因邪分别念滋生蔓延而毁坏,并且此人将成为佛法的败类。所以,应当断除这些过患,做到一切词句与意义上下不错谬,以正确的方式受持。遇到疑难或词句甚多之处时,不应懈怠而不受持,而应精勤受持。遇到意义简单或词句极少之处时,不能认为法义浅显而轻视,应不遗忘而受持。通过学习这些,了知到了闻法的行为所应断除,如何断除,这对以后的闻法有大利益。19、 概而言之,讲述闻法方式时,“所断之行为

38、”分为哪几种?各自讲了什么内容?请依科判大致归纳。答:“所断之行为”分三:一、法器之三过;二、六垢;三、五不持。其中,“法器之三过”又分三:耳不注如覆器之过。主要内容:闻法时,自己的耳识不可散于他处,应专注于说法的声音而谛听。若未如此10听闻,就如同在覆口的容器上倾注汁液一样,虽然身在听法的行列之中,却不会听闻到一句正法。意不持如漏器之过。主要内容:如果对于所听闻的法仅仅是表面了解或听闻而没有记在心中,则听闻多少正法也不会懂得调伏相续而修持,如同漏底的容器中无论注入多少汁液也无法留存一样。杂烦恼如毒器之过。主要内容:闻法时,如果自己以贪图名誉、地位等有过患之发心而听闻,或者掺杂贪嗔痴等五毒妄念

39、而听闻,那么佛法不但对自心无利反而令正法也成了非法,如同向有毒的容器中注入胜妙汁液一般。“六垢”分六:傲慢。主要宣讲持有傲慢而闻法的过患;无正信。主要讲了若对佛法和上师不具信心的过失及树立之正信。不求法。主要宣说不希求正法之过患以及对治,以及希求正法的胜利。外散。主要宣讲了外散的种种情况,以及对治。内收。主要讲了内收的体相和过患,以及对治。疲厌。分析了疲厌的情况、过患,及对治。、“五不持”分五:“持文不持义”。如果不观察甚深意义,仅仅为了词句的美妙动听而受持,则如同孩童采集鲜花一样,即推敲词句对自心无有利益。“持义不持文”。主要内容:如果认为一切文字结构只是泛泛空谈,没有任何意义,进而轻视词句

40、偏重甚深的意义,这样词句和意义就会互相脱离,因为不依靠词句不可能了知意义。“未领会而持”。倘若没有理解了义、不了义以及具有密意的各种说法而受持,则会误解词句和意义而违背正法。“上下错谬而持”。如果上下错谬而受持,则违反了佛法的规律。即无论闻法、讲法或修法也都会与正法相违。“颠倒而持”。假设意义颠倒而受持,则自相续会因邪分别念滋生蔓延而毁坏,并且此人将成为佛法的败类。所以,应当断除这些过患,做到一切词句与意义上下不错谬,以正确的方式受持。遇到疑难或词句甚多之处时,不应懈怠而不受持,而应精勤受持。遇到意义简单或词句极少之处时,不能认为法义浅显而轻视,应不遗忘而受持。通过学习这些,了知到了闻法的行为所应断除,如何断除,这对以后的闻法有大利益。第 11 节课20、 什么叫做依止四想?请具体解释。其中最关键的是哪一想?答:华严经云:“善男子,汝应于自己作病人想,于法作妙药想,于善知识作明医想,于精进修持作医药想。”我们无始以来沉沦在轮回的大苦海中,相当于遭受因三毒、果三苦所折磨的病人。三界中任何一个众生,都有贪嗔痴等八万四千烦恼的病因,并不断遭受在逼迫。我们要意识到自己是个病人,而且病情非常严重。就像得了麻风病、肺结核的人,要想脱离身体的病苦而得到安乐,就要八方奔走、四方求医,依止一位有临床经以、有智慧、有慈悲的明医,并谨遵医嘱按时按量地服药。同样,我们这些众生无始以来被业和烦恼的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参考答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