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复习.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08236 上传时间:2018-07-07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社会主义复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科学社会主义复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科学社会主义复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科学社会主义复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科学社会主义复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怎样理解社会主义 P10 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指导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反思了我国过去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偏差,逐步提出了 社会主义本质 的命题,从最根本的意义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 “ 社会主义 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 ,消除 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 共同富裕 。 ” 邓小平的论述,是 对 科学社会主义 理论的新的概括和发展。 (一 )邓小平从生产力的高度概括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抓住了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生产力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 ,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并且是推动 生产关系 变革,实现社会进步的经济根源。 生产力是一

2、切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社会主义也一样。 社会主义制度 的建立,归根结底是生产力提出的要求。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也离不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邓小平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来认识,既从根本上恢复了马 克思主义的本来思想,又从根本上纠正了我们过去所犯的错误;既反映了中国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迫切需要,又对当代世界提出的挑战作出了回答。 (二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不仅讲 发展 生产力,而且讲 解放 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 社会主义经济 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

3、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突出解放生产力问题,而且把它提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也是社会主义本质论中最有时代意义的内容。 (三 )消灭剥削,消除 两极分化 ,最终实现 共同富裕 ,是社会主义的 根本目的、根本目标 ,这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 最本质的区别所在, 是社会主义伟大理想 的最本质的体现 。一方面,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人民的 共同富裕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为了达到共同富裕,是达到共同富裕的手段。离开生产力的发展,不可能消灭剥削,消除 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它是达到共同富裕的关键。同

4、时,它又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包括有两个基本思想。其一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 会主义要实现富裕。其二,少数人富,大多数人穷也不是社会主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而少数人富裕,多数人贫穷也不是社会主义。 “ 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在 社会主义社会 ,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从而消灭了贫穷,使社会财富迅速增加。另一方面,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又是社会主义区别资本主义 的本质所在。一个社会,社会成员的生活贫富差别状况如何,是反映一种社会实质的具体体现。资本主义的本质是生产资料 私

5、有制 ,因此,反映在分配上,就表现为一小部分 资本家 凭借手中的 生产资料 ,无偿占有他人劳动,大量攫取社会财富,而广大的劳动人民则由于不占有 生产资料 ,一无所有。这样便造成了贫富悬殊的两极分化;一极是财富的积累;一极是贫困的积累。在 社会主义社会 ,以生产资料 公有制 为主体,广大人民群众成为社会的主人、生产资料的主人。这种 社会制度 的本质反映在社会财富的分配上,必然是在生产资料 公有制 的基础上,通过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而达到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富裕。正是由于共同富裕体现了社会主义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本质,所以,邓小平将其作为社 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来坚持。 (四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涵盖了社

6、会主义的生产力问题以及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五句话互相联系,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构成了被 学术界 称为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完整的理论体系。第一层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巩固和发展的物质前提和根本途径。只有 “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 ,才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层次是从生产力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高效率。第二层次是 “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 。这个规定,确保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使生产发展成果属于人民,为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开辟道路。这一层次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另一个要求是

7、公平性。第三层次是 “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消灭、消除两极分化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一层次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它是社会主义效率与公平的高度统一,体现了 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富裕是效率提高,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共同富裕则是社会公平的最高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这三个层次互为条件,互为前提,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它们在社会主义本质论中各有着特定的地位和作用,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的统一、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和社会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发展过程和最终目标的统一。 (五 )邓小平的社会

8、主义本质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首先,它突破了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传统观念。公有制和 按劳分配 都是受生产力状况所制约的,它们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要求,但不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本身。在我国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必须始终维护公有制和 按劳分配 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 所有制 结构都只能根据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来确定。其次,它突破了把 计 划经济 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这就从根本上解除了所谓市场经济即资本主义、 计划经济 才是社会主义的思想束缚,使我们明确了社会主义 经济体制改革 的目标。以市场为取向的 社会主义经济 改革,对中国社会的发

9、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再次,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继承和发展了 科学社会主义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就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的全面 发展和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所要达到的最高价值目标。坚持社会主义必须坚持这个奋斗目标。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不仅体现了 科学社会主义 创始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时代性。 总之,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探索建立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的最大的理论成果之一,它从最高的层次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根本问题,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切合中国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实际情况,使我们

10、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2、 马克思资产阶级权力观? 1875 年 ,马克思在对德国工人党纲领的 几点意见 (通称哥达纲领批判 )中提出了 “ 资产阶级权利 ” (原译为 “ 资产阶级法权 ” )原理。关于 “ 资产阶级权利 ” 的论述 ,是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两个阶段学说和社会主义社会消费品分配学说的重要内容 ,是马克思的权利观和平等观的重要分。 一、马克思提出的 “ 资产阶级权利 ” ,是指形式上平等而事实上不平等的权利 是马克思本人的权力观,是原汁原味的,而不是经过后人改造的马克思主义的权力观。 马克思主义权力观的形成 。任何类型的国家始终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建立健全权力运行

11、制度,通过权力启动合乎人们期望的政府功能,满足人 民的需要并赢得公民的合法性认同。因为,“权力是赢得的,不是夺取的。”基于解决这种问题的需要,人们对于权力的理解有各种各样的理论流派,在基础理论、方法论上各有差异,形成不同的权力观。权力观是指人们对权力的总的看法,包括对权力的来源、权力的运行、权力的目的和权力的监督等问题的认识和态度,它是世界观、事业观的集中反映和现实体现。 马克思总结巴黎公社经验时指出:“旧政府权力的纯粹压迫机关应该铲除,而旧政府权力的合理职能应该从妄图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权力那里夺取过来,交给社会的负责的人民公仆。”这就表明,权力是以 政权为核心的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公共权力就

12、其本质卜考察来看是来源于人民,人民通过某种方式授权给政府,由政府使用公共权力来解决公共问题,而政府各层次工作人员则是公共权力的具体实施者。因此委托授权关系乃是现代社会嗣绕公 共权力形成的基本关系,执政党的领导干部是否具有正确的权力观甚为重要。 在社会主义中国,工人阶级政党和党的领导干部的权力来自于人民,人民是权力的本源。毛泽东曾经指出:“我们的权力是人民给的。”“剐我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规定,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内心认 同。我国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也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执政。都坚信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毛泽东说过“人民要解放,就把权力委托

13、给代表他们的、能够忠实地为他们办事的人,这就是我们的共产党人。”“ 61党执政所拥有的权力,其理论基础、指导思想、根本宗旨和实践路线,同历史上一切剥削统治阶级的权力,是根本不相同的。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权力,都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取得和实现的,都是属于人民 的。人民是权力的主体,而不仅仅是权力的作用对象。 马克思主义权力观,以历史唯物主 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在汲取人类政治权力相关研究成果的同时,立足于实践基础上形成对权力的正确理解,真正实现了革命性与阶级性、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统一,为权力的正确运行提供了理论指导。 权力观作为一种观念形态,归根结底是社会实

14、践的反映并指导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是按照自身发展逻辑展开的,具有“ i种存在形态,即理论、制度和实践。实践在理论指导下展开,实践的目标是形成制度,制度以理论为建构原则,是对实践的巩固”。 (一 )马克思主义权力观的 理论路径 。领导干部为什么能够行使权力,是因为人民把自己的权利让渡出来交付给政府。 从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来看,权力不是个人私有财产,绝非为所欲为的私器,而是负有人民重托所约束的公器,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恃权徇私不仅得不到尊重,更容易导致执政合法性的流失。“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要做到“权为民所用”,就必须法德并举,既要依法用权,又要以德用权。“政者,正也

15、。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要通过自省、自律、自责、克己,以德施政,善待民众,以赢得百姓的拥护。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全面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打牢“为人民服务”理想信念的根基,从本质上深刻理解权力的真 实内涵,清除思想上模糊的认识,把理想信念教育与国情、党情和权力观教育结合起来,在制度建设和实际工作中真正认识到“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察,权为民所用”。马克思主义权力观的科学性正是来自其理论对现实的正确解释与实践检验的结果。 (二 )马克思主义权力观的 制度路径 。山西平遥古县衙大堂正门挂有一副楹联,上联是“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下联是“得一官不荣

16、、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这副楹联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官与民”的相互关系,提示必须正确对待权力。古人尚能如此,共产党人更应树立科 学的马克思主义权力观,形成正确对待权力、服从人民选择的科学制度安排。 建立健全科学的权力安排制度,必须服从服务于党的政治路线,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注重整体配套,创造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选拔干部环境,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科学制度形成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培养选拔年轻干部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因此,各级党委要以落实领导班子选拔配备年轻干部的规定要求为关键,以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为审点,以保证年轻干部的健康成长为目标,以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

17、和弘扬优良作风为核心,加大对领导干部及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为 保障,建寺健全科学的权力安排制度。这就要求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在实践中锻炼、考验和提拔干部;建立健全竞争激励和淘汰更新机制,“注重选拔基层中善于做群众工作、能妥善应对复杂局面、有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优秀年轻干部,使领导班子和十部队伍形成合理结构,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确保各级领导十部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实现“在 T作上要大胆,用杈二要谨慎,常怀敬畏之心、戒惧之意,自觉接受纪律和法律约束”的要求。 (三 )马克思主义权力观的 实践路径 。对于权力实践路径问题,马克思早就指出:“领导者必须是人民公仆”。我们党团结 带领全同各族人民

18、奋斗了近 90年,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再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足本着为人民谋福利的目的。毛泽东曾指出“共产党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拥护为最高标准。”瞄哪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做出了“领导就是服务”的论断。江泽民提出的“个代表”重要思想,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结合新的实践,提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权力 观实践路径的认识。 3、 社会主义思想与空想社会主义? P33-45 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是社会主义社会

19、的重要特征,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首先是作为一种理想而产生的,同时又表明了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们所应该具有的精神状态。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是人类长期以来追求的理想目标,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历史规律科学认知的基础之上,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空想社会主义 是现代社会主义思想的来源之一,准确的译法为 乌托邦社会主义 ,流行于 19 世纪初期的西欧,著名代表人物为 欧文 、 圣西门 和 傅立叶 ,主张建立一个没有资本主义弊端的理想社会。不过, “ 空想 ” 这种中文译法,在清末民初报刊上即出现过,是 从日本转译来的 。 空想社会主义 这种学说最早见于 16 世纪 托

20、马斯 莫尔 的 乌托邦 一书,是先贤柏拉图的理想国与欧洲不公现实的冲撞产物。在文艺复兴思潮的人文主义氛围影响下,与 托马斯 莫尔 同时代有相当一批人探索过这种思想,但一般认为莫尔为 空想社会主义 第一奠基人。不过在莫尔的时代并无“ 社会主义 ” 这个词, “ 社会主义 ” 一词是 19 世纪初圣西门创造的。与 “ 共产主义 ” 源自中世纪拉丁语词 “ 市民公社 ” 的情形类似, “ 社会主义 ” 一词的拉丁语源,是中世纪时代的 “ 社会 ” 这个拉丁语词。 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 3 个阶段: 16 世纪至 17 世纪、 18 世纪和 19 世纪初,共经历了 300多年。 3 个阶段的社会和

21、历史条件各不相同,无产阶级的发展水平也不同。 16 世纪至 17 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了 “ 实行公有制 ” 、 “ 人人劳动、按需分配 ” 等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但对社会主义的设想还只是一个粗糙而简单的轮廓。 18 世纪,这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开始对社会主义进入理论探讨和论证阶段,并用 “ 法典 ” 形式作出明确规定;对资本主义私有制进行了批判,认为私有制引起经济上的不平等、进而导致政治上的不平等 ;当具备初步的阶级观点后 ,主张实行绝对平均主义的、斯巴达式的共产主义;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时,以农村公社和手工工厂为原型,主张在封建制度崩溃后,在农村公社和手工工厂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 ;赞同君

22、主制、终身制、家长制等。 19 世纪 30 和 40 年代,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顶峰时 期。由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在欧洲大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这时期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和道德观念进行了批判 ;理论上,提出政治制度的基础是经济状况,指出私有制产生阶级和阶级剥削;设计未来理想社会主义制度时以大工厂为原型,完全抛弃了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 19世纪早期,出现了空想社会主义著名代表人物,他们是 法国 的 圣西门 (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 傅立叶 (空想社会主义的领导者)和 英国 的 欧文 。 他们深刻 揭露 了 资本主义 的罪恶,对未来的 理想社会 提出许多 美妙

23、 的天才设想。他们企图建立 “ 人人平等,个个幸福 ” 的新社会。这些思想对启发和提高 工人 觉悟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空想社会主义只是一种不成熟的理论,反映了正在成长中的 无产阶级 最初的、还不明确的 愿望 。他们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和发展 规律 ,不懂得阶级斗争 ,不认识无产阶级的历史 使命 ,所以他们的社会主义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 空想 。当无产阶级成长为独立的 政治力量 ,就需要有一个建立在 科学基础 上的革命理论来代替它。 科学社会主义 诞生前存在的、无产阶级先驱者的不成熟的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 理论和实践。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 16世纪,终结于 19世纪 30 40年代,是 资本

24、主义生产方式 产生和成长时期剥削者与被剥削者间对立的反映,是在理论 基础 上建立起来的现代无产阶级先驱者的 思想体系 。它分三个阶段。 16、 17世纪的空想社会 主义,主要特点是:对未来的理想 社会制度 只是一种文学描述;提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如 公有制 、人人劳动、 按需分配 等,但还是一个粗糙而简单的轮廓;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方案时以 手工工场 为原型。这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以 莫尔 、 闵采尔 为代表。 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特点是:认识进入理论探讨和论证 阶段 ,并用 “ 法典 ” 的形式作出明确的规定,对 人类社会 发展 规律 的探索,对私有制、特别是 资本主义

25、私有制 的批判,对私有制引起的经济上的不平等,进而导致政治上的不平等的论述,对过去所有的国家制度都是建立在 私有制 基础上、并为富人服务的分析等,已经接近历史的 实际 ;有了初步的阶级观点,绝对平均主义的、苦修苦炼的、 禁欲主义 的、 斯巴达 式的共产主义是其突出特点;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的蓝图时,以农村公社 和手工工场为原型。这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以 摩莱里 、 巴贝夫 为代表。 19世纪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顶峰的时期,其主要特点是:批判矛头直接对准 资本主义制度 ;理论上提出了 经济 状况是 政治 制度的基础,私有制产生阶级和阶级剥削等观点,并用这种观点去分析历史和现状,

26、从而预测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 本质 ;在设计未来社会蓝图时以大 工厂 为原型,完全抛弃了平均主义和苦修苦炼的禁欲主义,使社会主义成为一种具有高度的物质文明 和精神文明的社会。这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 4、 在相对落后的基础上怎样坚持社会主义?( P84)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立后,全世界共产党人把其作为思想理论武器,开始了探索社会主义的实践。自 19世纪 40年代以来兴起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打破了资本主义 一统天下 的局面,改变了整个世界 的格局。苏维埃俄国一度想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生产与分配,结果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相对落后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后,不能把马恩

27、的社会主义理论教条化,应当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来分析自身的国情,同时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切文明成果,运用到自身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以此来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以中国为例,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可能有现成的模式,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过程中,也一度犯过教条化错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破除教条,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结合中国国情,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的思想路线为其后我们党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这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使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在国际社会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的

28、巨大潜力和优越性。 5、 马克思的两个必然? “ 两个必然 ” 就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如何理解马克思 的两个必然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考察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提出了 “ 两个必然 ” ,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著名论断,揭示并阐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成为科学社会主义最重要的基本原理之一。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理解 “ 两个必然 ” ,是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理论源头。 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理论(以下简称“两个必然”)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批判性和革命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

29、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统一。可以说 ,全部马克思主义都是围绕这一核心展开的。然而,“两个必然”理论在当代又受到种种的误解、曲解和挑战。对这样一个直接关系到全部马克思主 义学说的真理性和当代中国改革方向性的重大问题,我们必须站在当代实践的高度进行新的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来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 “ 两个必然 ” 与当代资本主义 马克思之后的 100多年,特别是二战以后,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深刻变化。 第一,其变化本质上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由马克思所处时代靠延长劳动时间、雇佣童工、降低工资等赤裸裸的剥削发展到今天,认识到 了马克思所揭示 的资本主义制度的主要矛盾和弊端。因而

30、对其生产关系乃至整个社会关系进行了大量的调整和改良,以顺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第二,其变化积累了 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义因素。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社会化的生产管理、社会福利制度、劳动者权利的法律保障等,已经明显不同于自由竞争阶段的资本主义,具 有了进步的因素,而这些因素包含了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义特征。第三,其变化改变不了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然趋势。资本主义的发展并没有消除导致其自身消 亡的矛盾,资本主义大国借助其经济的主导地位,将国内资本与劳动的对立及危机转向发展中国家, 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扩大化,加剧了世界范围内的矛盾 和危机。用辩证的观点,既要看到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31、规律性,也要看到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这一过程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 两个必然 ” 与当代社会主义 第一,现代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马克思描绘的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到顶点的产物,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现有的社会主义 国家基本建立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上。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为达到合格的社会主义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第二,认识和掌握社会主义社 会的发展 规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资本主义的发展已历经 500多年,而社会主义的历史从俄国十月革命算起有 90多 年,在我国只有 60多年。虽然我们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已经

32、有了一些认识和积累,但更多的还有待于在实践中继续探索,逐步走向完善和成熟。第三,和 平发展的主题为社会主义提供了更多样的实现和发展形式。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僵死、教条的。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已取代了战 争与革命,形势的变化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多样的实现形式。 “ 两 个必然 ” 与趋同论 二战以后,调整改革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资本主义国家的调整未曾间断,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也一浪高过一浪。在这种形势下,出现了趋同论的观点,认为社会 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正在渗透或趋同。对于趋同论,我国理论界基本持否定态度,因为它不仅否定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

33、区别,而且否定了社会主义 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社会发展规律。从另一个角度讲,趋同论也恰恰印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坚持 “ 两个必然 ” ,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要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实现 “ 两个必然 ” ,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走符合本国实际的道路。经过 30多年改革开放,我们已经成功走出了一条能够 使中国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提高、社会充满生机活力的发展道路,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 一道路的开辟,意义重大。 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的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4、为理论基础,以建 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理论核心,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等,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市 场 经济、和谐社会建设等理论体系。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时期,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观点,在认识和理论上达到了 新的高度和层次,创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的实践创新。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建立在经济文化 落后的基础之上,而且这些国家都曾不同程度地照搬苏联模式,在发展过程中也都面临着许多共性的问题。如何进行转轨改革,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实际相 结合,建立适合

35、本国国情的体制模式,是共同面临的一大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是从这一难 题出发,在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 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开辟了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前景。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振兴的巨大推动力量。长期以来,人们的观念中一直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这种观念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简单化的理解,这种传统观 念造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停滞,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和指导实践的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新道路,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极大 丰富发展,

36、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获得重新振兴提供了土壤和条件,成为振兴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巨大的历史推动力量。 在当代,社会主义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资本主义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也未发挥穷尽,因而还未发展到它的极限。没有发展到极限并不等于没有极限。生产资料资本家 占有制从根本上规定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极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内在矛盾,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矛盾 规定了资本主义发展的空间。由于资本本身的生存和发展建筑在无限推动生产力发展和无限追逐剩余价值的矛盾之上,或者说 ,资本本身就是这一矛盾的生成和展 开,所以,一旦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一旦资本扩张在世界范围内达

37、到“饱合”状态,资本主义的发展就到了它的极限。资本在空间扩张的极限就是作为一种“世 界性的制度”的资本主义灭亡的时间。同时,社会主义要真正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制度”也只有在新的世界体系中才能确立。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无产阶级 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 它的事业 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 这就是说,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世界历史进程,“两个必然”的全面实现是世界 性的。关键问题是,不能把资本主义看成是社会发展的终极形态,变暂时的相 对稳定为永恒的绝对形式,不能把社会主义暂时的挫折看成是永久的失败,变运动中的曲折为运动的终结。从人类总体历史进程看,社会主

38、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进 程才刚刚开始,“两个必然”的实现这一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仅仅是拉开序幕。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 经历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 所以 ,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进 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同样不可避免,这依然是我们的结论。 马克思 恩格斯 在 共产党宣言 中论

39、 证了 “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 无产阶级 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 (简称 “ 两个必然 ” )这一重要结论。马克思在 1859年写的 政治经济学批判 序言 中提出 “ 无论哪一个 社会形态 ,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 生产力 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 生产关系 ,在它的物 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 (简称 “ 两个决不会 ” )这一 重要思想。这两个著名的 科学论断 共同揭示了 人类社会 历史发展的规律,构成了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核心。 一、 资本主义 的基本矛盾发展决定了 “ 两个必然 ” 马克思 恩格斯 运用 历史唯物主义 的基本原理,通过对资产

40、阶级和 无产阶级 的产生、发展及其相互斗争过程的分析,深刻揭示了 资本主义 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发展趋势。 “ 两个必然 ” 的思想既不是出自于痛恨 资本主义 的道德义愤,也不是源于向往未来 共产主义 的善良愿望,而是基于对 资本主义经济 运动规律的 科学认识 。 社会化 的生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决定了 资本主义私有制 必将为 社会主义公有制 所代替。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发展到机器大工业阶段以后,使以 生产资料 使用 社会化 、 劳动过程 社会化 和劳动产品 社会化为主要内容的 生产社会化 的程度日益提高。这是 人类社会 物质生产 前所未有的进步。社会化的生产同资本主义私人

41、占有制便发生了对抗性的矛盾。这个矛盾是 生产力 和 生产关系 的矛盾在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中的集中表现。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越是占统治地位,越是不断发展, “ 社会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 相容性 ,也必然越加鲜明地表现出来 ” 。这种基本矛盾,第一,反映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 无产阶级 和资产阶级的对立。资产阶级占有 生产资料 ,并把 生产资料 作为剥削 雇佣劳动 者的手段,而与生产资料分离的无产阶级,只能把自己的 劳动力 当作商品出卖,遭受 资本家的剥削。第二,反映在生产上,表现为 个别工厂中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中生产的 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社会化生产要求生产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但在资

42、本主义私人占有的条件下,由于企业归 资本家 所有,有组织的生产只能在企业内部得以实现,而 在全社会范围内,生产却处于 无政府状态 。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 在它生而具有的矛盾的表现形式中运动着, 经济危机 的周期性爆发正是这一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 经济危机 的出现表明,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 暴露出自己无能继续驾驭这种 生产力 。因此,废除 资本主义私有制 ,建立 社会主 义公有制 ,实现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社会占有,便成为生产力发展和 生产社会化 的必然要求。 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的实现创造了物质前提。因为社会的发展已经具备了新的经济条件和阶级基础。新的经济条件就是现代生产力的充分发展。现代生产力的

43、发展已经达到了这样一个阶段,资产阶级对生产资料和产品的占有,从而对 政治统治 、教育垄断和精神领导的占有,不仅是多余的,而且成为阶级、政治和精神发展的障碍。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 在发展了社会生产力的同时,还“ 日益把大多数居民变为 无产者 ,从而就造成一种在死亡的威胁下不得不去完成这个变革的力量。这种生产方式日益迫使人们把大规模的社会化的生产资料变为 国家财产 ,因此它本身就指明完成这个变革的道路。无产阶级将取得 国家政权 ,并且首先把生产资料变为 国家财产 。 ” 此外,马克思 恩格斯 指出,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发生的一些新现象,诸如 股份公司 , 垄断组织和 国有资本 成为 资本主义私有制 的

44、转化形式等,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生产力的资本属性,因而解决不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马克思恩格斯还强调 暴力革命 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方式。但是,他们并没有把 暴力革命 绝对化,并不否认在一定条件下用和平方式取得政权的可能性。是利用 暴力革命 还是和平方式夺取政权,将取决于各个国家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 6、 在相对落后的国家怎样爆发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 义? -“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 另见文献 怎样理解社会主义 马克思所说的 “ 卡夫丁峡谷 ” 应包括二层含义:一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所引起的经济危机及其灾难。二是指导致经济危机的资本主义生产的某些阶段。 怎样理解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45、 邓小平对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贡献 马克思的晚年 ,在研究俄国社会未来发展前景时 ,接触到一个前所未遇的新课题 ,即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其探索的理论成果就是关于俄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 ,从而开辟了不同于西方式的东方发展人类文明的道路。 但是 ,历史的发展并不象跨越一个峡谷那样容易。选择 了跨越并不等于已经跨越。东方落后国家如果不能保证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如果不能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更大的优越性 ,那么马克思的设想仅仅是一种可能。 本文就东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结合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 ,对东方落后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

46、 ,走与西方不同的发展道路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1、作为无产阶级运动之理论表现的利学社会主义学说 ,产生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按照马克思在 50、 60 年代对人类历史的基本看法 ,世界各国封闭的格局一旦被打破 ,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能再闭关 自守 ,而必将作为世界整休的组成部分 ,被卷入界历史一体化的发展洪流中、在马克思看来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代表人类文化的最新成果 ,那么主导世界历史发展方向的也只能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是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唯一可能的现实前景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共同的历史取向 ,但只有资木主义创造的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力才能奠定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

47、企图在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 ,那只是一种空想。这就是马克思早年关于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思想。 但是到了 19 世纪 70 年代末 ,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道路的思想认识产生 了巨大的飞跃。这主要是马克思晚年对俄国农村公社的研究。直接起因是俄国经过 19 世纪 60 年代废除农奴制后 ,不但没有缓和国内阶级矛后 ,反而使各种社会冲突空前激化。 1877 年爆发了俄土战争进一步加剧了革命危机 ,沙皇统治内外交困 ,随时都有可能被革命风暴所倾覆。在这种形势下 ,一个严峻的问题提到马克思面前 ,如果俄国革命爆发并取得胜利 ,那么人民革命胜利后的俄国将何处去 ?是按照五六十年代的设想走资本主义道路

48、,还是另辟蹊径 ,探索一条更为光明的现实道路?马克思把理论研究转向俄国。马克思的晚年刻苦学习俄语 ,研究俄国农村公社 ,写下了 大量的读书笔记。与西欧相比 ,俄国是一个庞大而又落后的东方帝国 ,也是世界上唯一较为完整地保留了村社及土地公有制的国家。由于俄国的农村公社与西方资本主义处于同一时代 ,它不必采纳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就能够吸收其各种成果 ,并可以避免资本主义初生时期的阵痛 ,因为在马克思看来虽然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主义制度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 ,但是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而言是一种不合理的制度。资本主义生产力的甘甜美酒是用人头作酒杯喝下去的 ,是以各国劳动人民和无产阶级的巨大苦难和牺牲为代价

49、换来的。所以说资本主义道路是一条牺牲绝大多数人的利益 ,造成社会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道路 ,是没有发展前途 ,难以避免灭亡命运的。既然俄国社会至今尚未裹挟在它的“铁的无情的规律之下 ,那么凭借农村公社有利的条件完全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走上一条光明的道路。 马克思第一次表述俄国有可能走一条不同于西欧发展道路的思想是 1877 年给祖国纪事杂志的信。 1877 年 10 月 ,俄国的米海洛夫斯基在祖国纪事杂志上发表了 (卡尔马克思在尤茹柯夫斯基先生的法庭上)一文 ,认为按照资本论的思想 ,俄国的前途就是摧毁村社 ,发展资本主义 ,就象资本论所描绘的西欧历史 发展进程那样。马克思看到这篇文章后 ,对于作者错误理解资本论的做法很是气愤 ,马上给祖国纪事杂志社写了一封答辩信 ,批驳了米海洛夫斯基的观点。“俄国是应当象它的自由派经济学家们所希望的那样 ,首先摧毁农村公社以过渡到资本主义制度呢 ,还是与此相反 ,发展它所特有的历史条件 ,就可以不经受资本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复习参考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