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现代文阅读专题讲解二教学目标:1、 学会记叙文阅读的文章概括、辨析修辞手法2、 掌握记叙文的记叙顺序、行文线索教学过程:记叙文阅读方法解读(二)1、概括主要内容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内容、作者情感的高度概括。文章的标题具有深刻的含义,有的文章题目概括了中心,体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文章标题直接揭示了中心思想。正确理解标题的含义,能够帮助我们分析文章内容,领悟作品的内涵。因此,对文章标题的分析显得非常重要。【常考题型】(1)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或段落的主要内容。(2)通读全文,概括出事件的经过。【方法点拨】(1)段意合并法:把每段的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2)要素
2、串联法: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时间(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用词语串联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3)问题概括法:作者写一篇文章,往往是围绕一个个中心,抓住几个问题,按照一定的顺序写的。把这几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4)文题拓展法:有的文章题目能高度概括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文章的主要内容。(5)摘录段落法:有些文章的总起句、总结句、重点段落概括了全文的大意。对这些句子直接引用或者稍加整理,便可得出文章的主要内容。PS注意事项:1、概括的内容要具体。2、概括的要点要全面。23、语言要简明、不罗嗦。【答题格式】模板一:记叙了谁
3、(在何时何地)+ 什么情况下 + 结果怎么样。模板二:主人公 + 做了什么事 + 表现了什么品质。【例文讲解】一诺千金去陕西出差,先到一个很偏远的小镇,接着坐汽车去村里。路凹凸不平特难走。沿着盘山公路转悠,没多久我就开始晕车,吐得一塌糊涂。后来翻过了两座高山,过了一条湍急的河,走了一个多小时才好不容易捱到了村里。于是我开始忙着拍照,一群小孩子好奇地围着我,该换胶卷了,我随手把空胶卷盒给旁边的一个小孩子,她高兴极了,其他的孩子羡慕地围着看。看着小孩儿喜欢,我又拆了个胶卷盒给另一个小孩儿,他兴奋得脸都红了。我又翻翻书包再找出两支圆珠笔分给孩子们,惹得更多的孩子渴望地看着我的书包,我真后悔没多带几支
4、笔。我拉着一个穿红碎花小褂的女孩儿问:“叫什么呀?”“小翠。”“有连环画没有?”“没有。”旁边男孩儿说:“学校只有校长才有本字典。”“姐姐回北京给你们寄连环画来,上面有猫和老鼠打架,小鸭子变成天鹅的故事。”听得他们眼睛都直了。我拿出笔记本:“记个地址吧。”“陕西县李庄小学”“谁收呢?”“俺姐识字,她收。”过来一个大一点的女孩儿,“姐姐,写李大翠收。”“好吧。”从陕西又转道去四川、青海。回北京忙着写报告,译成英文,开汇报会,一晃就是两个月。一天,偶尔翻到笔记本上的“李大翠”,猛然想起小村子的孩子们。我犹豫了一下:“孩子们早忘了吧?就是寄过去,也许路上丢了,也许被人拿走了,根本到不了孩子们手里。”
5、第二天,我还是拜托有孩子的同事带些旧书来。大家特热情,没几天,我桌上就堆了好几十本,五花八门什么都有:黑猫警长、邋遢大王、鼹鼠的故事、十万个为什么、如何预防近视眼,居然还有一本我长大了,我不尿床,呵呵,是有婴儿的妈妈给的。从家里找了本新华字典,又跑书店买了本课外游戏 300 例,一同寄走了。快忘了的时候,接到李庄的信:“北京姐姐你好,从你走以后,村里的娃娃天天都说这事儿。我们经常去镇上的邮局看看,嘱咐那儿的叔叔、婶婶,有北京来的信一定要收好啊,那是我们的。等了两个月没有,村里的大人笑我们,北京的姐姐随口说的,城里人,嘿嘿,说话不作数的。我们不信,姐姐清清楚楚地在本子上记下了我们的地址啊。后来发
6、大水了,妈妈不让我们去镇上。我拉着小翠偷偷去,其实不远,半天就到了。万一书寄来呢?万一我们不在被别人拿走了呢?那天我们终于收到了。姐姐,你知道我们有多高兴吗?用化肥袋子包了好几层,几十里山路却是跑着回来的!晚上全村的娃娃都到我家来了,小翠是搂着书睡的,任谁也拿不走。第二天拿到学校,老师说建一个图书角,让我当管理员。看的人必须洗干净手,不能弄坏了。书真好看,故事我们都背下来了,还给俺娘讲哩。”后来我又陆续寄了一些书和文具。秋天来了,收到一个沉甸甸的大包,李庄的。里面是3大枣,红亮红亮地透着喜庆,夹着字条:“姐姐,队长说今年最好的枣不许卖,寄给北京。”我把枣分给捐书的同事,大家说从来没吃过这么甜的
7、枣。从那以后,我明白了什么叫“一诺千金”。(1)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解析: 做这一类题型,一般都是 “谁在做什么? ”或者是 “什么人干了什么事情? ”)【参考答案】: 北京的姐姐为山村的孩子们承诺并寄书籍。2、辨析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根据表达需要,运用有效的语言手段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使语言表达具有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的语言运用方式。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常考题型】1.画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分析其作用。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3.品析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答题模板】: 修辞手法 + 内容 + 表达作用 【方法点拨】1、
8、比喻作用: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具体,使人易与理解,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例 1】 这样的父亲秋末冬初,寒意渐浓办公室的门忽然无声地开了一条缝,却不见人正诧异间,一个脏兮兮的蛇皮袋伸了进来 同事们不约而同地抬起头,过了两三秒钟,才看见蛇皮袋后面有一个和袋子一样脏的中年男人,两眼通红,一脸倦容,头发零乱头上还黏着草屑,穿着一件皱巴巴褪了色的衣服,右手4的袖子卷过手肘,左肩背着一个破破烂烂的包裹他迟疑地从门缝中挤进来,似乎感到了大家目光中的厌恶,于是停住脚步,小心翼翼地问:“张老师在吗?” 他和儿子说话的声音,和所有过着平静幸福生活的父亲没什么两样。儿子沐
9、浴在父亲话语的春风中,脸上泛着红晕,微笑着,不断地点着头,神色中没有一点因为有这样的父亲而生出的难堪和羞愧。如果说这之前这住父亲给人的感觉是一棵被人踏在脚下奄奄一息的草,那么此时的他,则变成了一座可让人依靠的顶天立地的大山!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解析】画线句是一个比喻句,喻体为“奄奄一息的草”“顶天立地的大山”。分析其表达作用时,就要结合喻体的特点,阐明这种修辞手法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参考答案】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父亲比作“奄奄一息的草”,形象地写出了生活的负担对父亲的重压,也写出了父亲的卑微和无助;把父亲比作“顶天立地的大山”,形象地写
10、出了父亲的坚强与伟岸,表达了父爱的深沉和厚重。2、拟人 作用: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事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更生动。【例 2】枯竹面前的这株枯竹,枝干枯黄,一身萧索,在踌躇满志、正值青春的众竹面前,是那么惹眼,禁不住引我遐思连连我仿佛见到了它的前身:某个雨后的春日早晨,它憨憨地从土里钻出头来,好奇地看着这个大千世界,抖落身上的旧盔甲,用力拔长。宁静的夏夜它与清风交谈,与明月对望,它聆听夏蝉的歌唱,它知悉秋虫的心事,它也团结土壤,与寒风对抗。根据要求赏析文中的画线句子(从修辞角度简要分析句子)。【解析】句中的“钻”“看”“抖落”“拔长”四个动词将竹人格化,表现竹的顽强生命力。回
11、答此题,可结合拟人修辞的表达作用,再套用答题模板。【参考答案】:画线句子运用拟人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竹充满活力,顽强生长的情景。3、夸张 5作用: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例 3】 秋浦歌 (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根据要求赏析文中的画线句子(从修辞角度简要分析句子)。【解析】这首诗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将“白发”扩大夸张,使事物的特点更明显、更突出。诗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绪所替换,于是这三千丈的白发很自然地被理解为艺术的夸张。 【参考答案】: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作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写出了愁思的浓重与深郁。4、排
12、比作用: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例 4】 春 朱自清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象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里脚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文中最后三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它的表达效果。【解析】作者用三个比喻性的排比句式,说明春天是新鲜、美丽、欢快、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人类也应当踏着春天的步伐,去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所以答题的时候我们应该要从句中的修辞角度出发,再结合答题模板,
13、写出作者的感受即可。 【参考答案】:文中最后三段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天新,美,力的特点。形象地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过程,赞美了春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了在春天里奋发向上、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5、反复作用:强调某种意思,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66、对偶作用:使句式整齐,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7、设问作用: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使文章波澜起伏有变化。8、反问作用: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化抒情。激发读者的情感,使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9、引用作用:使内容更加真实、准确、深刻、精密。【例文讲解】河床开始回忆河流施尔吉原野大地上的河床像一个干瘪的口袋,
14、粮食没了,口袋显出宽阔。我在各地见到许多干涸的河床,它们不是耕地、不是广场,是从天边延伸而来的河床,只是没有水。 所谓一无所有,说的正是河床。如果有,也只有一些鹅卵石。夏天,不长庄稼不长草的土地是干涸的河床。乍见白花花的河床,心里惊讶,它是什么?它几乎什么都不是。你能相信一个宽阔的河流竟然一滴水都没有吗?在雨后,在盛水期见到干涸的河床让人不安,无法想象当年这里曾经有过河,可以用汹涌、清澈、波浪和白帆形容的河,它竟然没了。 对大自然来说,河没了,比人丢了钱更痛苦。如果河没了,鱼和水鸟的家也没了。两岸的青草没了,倒映在河里的星星也没了,因为星星不能倒映在石头上。如果河没了,连同河床一起消失是最好的
15、。没有水,留下的河床好像是伤疤,是一条长长的干鱼的尸体。是的,干涸的河床如同尸体。是谁的尸体?是河的尸体吗?没听说河竟然还有尸体,水干了,白花花的河7底只能是河的尸体。 干涸的河床好像在回忆,它抱着不应该拥有的沉寂回忆涛声和蛙鸣。河床回忆什么是水,它不知道水流到了什么地方,也不知道水会不会再来。当年水来的时候匆匆忙忙走过河床,带来鱼虾和泥沙。水没等站稳脚跟歇息,就被后面的水挤走了,水比车站的人流更拥挤。河床从来没想过一条叫做河的水流会干涸,这种惊讶比一个朝代的更迭更让人吃惊。 河床的悲哀是一个母亲的悲哀,她的产床上已经没有了孩子,她还在等待,并且哭干了泪水。一家外媒报道,从卫星上观察,中国境内
16、二十年前约有五万条河流,现在这些河流中已经失去了两三万条。有两万多个河床母亲手里失去了孩子,她们怀里空荡荡的,等待人类把孩子还给她们。 人说,人是无所不能的,起初我不相信。当我看到一条又一条干涸的河床时,我相信了这一点,并为自己作为人类的一分子而感歉疚。人把河都消灭了,还有什么做不到呢?消灭一条河比建造(请原谅我使用的“建造”这个词,这完全是人类爱用的词,而河流无法建造)一条河更容易。把河流上游的树木和竹林砍光,草原沙化,河就死了,只剩下河床这条敛尸袋。 当大街出现一个带刀痕的死人时,警察会为这个人的死因搜寻原因,曰侦察破案,人类为此发明了一个词叫“人命关天”。如果一条河死了,没人破案,没人痛
17、哭,更没人祭奠。所以,当中国死去两三万条河流时,人们并没觉得失去什么,因为他们不是小鸟不是青草。他们忍受气候变化并心安理得,却没一个人指认杀死河流的凶手。在所有的案件里,如果凶手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社会的时候,罪行自然会被赦免,我们都不是罪人。 我们都不是罪人,我们劝自己欢乐并制造更多的欢乐。我们保持着正常情感。而河床敞开空荡荡的怀抱,她的孩子没有了,她以为人们会惊讶会替她找回孩子。先前的人类离不开河流,人类所谓的“文明史”都诞生于河流的两岸。看地图,人类的城市多建造于河边,中国有多少城市的名字带着水字边。古时候,人祭祀河、景仰河,谁能想到后来竟杀死了河。这何止于狠,是把事做绝了。 我们应该派人
18、到河边告诉河床,河已辞世,水利术语叫断流。我们理应为河床献上一些祭品表达歉意,因为河的消失毕竟不是小事。或者,在河边装一个高音喇叭,日夜播放河水流过的声音和鸟啼声。总之,人应该为河的陨灭略微表示一点态度。 (选自 2015 年 5 月 22 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注释】河床:河流两岸之间容水的部分。 1、请根据文意填空。面对河的“辞世”,作者的情感是复杂而富有变化的。开始,作者是 与 ;后来,借大自然和河床之口,说出了自己的 和 ;最后作者是 与 。2、结合上下文,具体说说第段在文中的作用。8答: 。3、根据要求赏析第段画线的句子。 水没等站稳脚跟歇息,就被后面的水挤走了,水比车站的人流更拥
19、挤。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2)从表达情感的角度: 4、体会第段画线句子的深刻含义。 总之,人应该为河的陨灭略微表示一点态度。 答: 。5、本文以“河床开始回忆河流“为题,有何好处?(3 分) 答: 。参考答案: 17“惊讶” “不安”(1 分,只要答对其中一种即可)“痛苦”“悲哀”(1 分只要答时其中一种即可)”愤怒”“无奈或歉疚”(1 分,必须要答出“愤怒”方可得分)【解析】此题考查梳理作者的情感变化。解答时要联系全文,根据文意,结合题干的提示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乍见白花花的河床,心里“惊讶”“在丰水期见到干涸的河床让人不安”,“乍见”就是“开始”,此时作者的感情是“惊讶”和“不
20、安”;“对大自然来说,河没了,比人丢了钱更痛苦”“河床的悲哀是一个母亲的悲哀”,前者是借大自然之口3、记叙顺序及行文的线索A、叙述顺序叙述顺序,是指记叙文安排材料的先后顺序,常用的是顺叙、倒叙和插叙。9顺叙法是指按照时间顺序,反映人物的经历和事件发展的过程;倒叙法是把人物、事件引人注目的高潮和结局提到开头,然后再一步一步揭示这个高潮和结局形成的原因和经过。插叙法是指在人物和事件原定的叙述线索中适当的地方,插入某些情况,交代某些关系,或对某些矛盾做侧面说明。【常考题型】1、梳理作者对事件的记叙顺序。2、说说文章插叙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3、文章运用了倒叙手法的好处是什么?【答题模板】:模板一:
21、顺叙。按事情的发展(时间)叙述,使文章的叙述有条理,脉络清晰,故事情节完整,使人一目了然。模板二:倒叙。对 X X 起强调作用/制造悬念/使情节波澜起伏,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模板三:插叙。补充 X X 内容,丰富故事情节,完善人物形象/照应上文/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方法点拨】记叙的顺序+特点+作用1、顺叙:是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一般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的。作用是使文章的层次同时间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2、倒叙: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作用是起强调作用;能
22、造成悬念,使故事情节富有变化,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3、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作用是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照应上文,或为下文做铺垫。B、行文的线索10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脉络,它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常考题型】1、本文的线索(明线、暗线)是什么?为什么?2、以“XX”为线索,梳理人物情感变化、概括故事内容等。3、分析本文中线索的作用。【答题模板】:模板:文章以 XX 事物/XX 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 XX 情感为线索,中间串写了“XX”“XX”几
23、件事,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方法点拨】理清文章线索的方法,有以下四个步骤:1、明确几种常见的线索,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以核心人物为线索;以核心事件为线索;以核心事物为线索;以时间为线索;以地点为线索;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2、关注文章标题。有的标题本事就是文章的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3、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这些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是为了突出强调文章的主题,同时也显示出文章的脉络层次。4、找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例题讲析】谁是谁的痛几年来,父亲从没到过儿子所在的城市。因为去一次需步行好几里
24、的山路,然后坐几个小时的汽车,再坐十几个小时火车。父亲老了,不舍得花钱,况且还有严重的晕车毛病。当儿子打电话来问能否去参加他的婚礼时,父亲骂道:“混小子,订日子了才给我说,这样的事就是出国我也得去啊!”父亲穿上了那件笔挺的西装,把皮鞋擦了一遍又一遍,看着鞋面上映出他满是皱纹的脸,嘿嘿地笑。儿子是这个小山村里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留在了城市,并且很快成了单位的领导,又找了一个天仙一样的城里媳妇。当父亲赶到时,宾馆里早已宾朋满座。儿子亲自开车从火车站把他接来,迅速穿过出出进进的人群,安排他到了一间安静的小屋里,说:“爸,你坐了这么长时间的车也累了,就在这里歇歇吧。”父亲连连说:“我大老远来了,应该见见你的朋友啊!”“今天太忙,以后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