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鼓楼区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十三五” 时 期是鼓楼区 “争创首善之区、建设幸福鼓楼”、在全市率先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决胜期。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新型城区建设,根据南京市“十三五” 科技创新规划和南京市鼓楼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一)发展基础“十二五” 期 间,全区科技工作 紧紧围绕 区委、区政府工作部署,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科技创新引领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明显提升。鼓楼区获批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区、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2、示范工作单位。科技创新氛围明显优化。先后出台了鼓楼区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鼓楼区知识产权战略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 鼓楼区关于加快发展众创空间 推进大众创业创新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措施,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区域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了全社会关注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的良好氛围。科技创新实力不断提升。科技产业发展规模和总量显著增加。 “十二五 ”末,高新技 术产值达 310 亿元,较“十一五”末增长34%,科技服 务业年均增长率达 25%,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 84 家,专利申请量达 5082 件,年均增长 27.8%,发明专利授权量达 1509件,年均增长 10%,每万人有效发明专
3、利拥有量达 49 件。 2 科技创新投入大幅增长。 “十二五”末,区级三项经费投入9921 万元,较“十一五 ”末 7395 万元增 长 34%。共有 53 家科技型企业获得科技银行贷款 4.18 亿元,91 个项目获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立项,获财政科技经费资助 4666 万元,驻区企业获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所得税额 1.18 亿元,科技创业投资规模达到 6.5 亿元。产学研协同创新持续深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实现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和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两个“全覆盖” ,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69 家,较“十一五” 末翻了一番。有企业院士工作站 3 家、企业博士后流动 57 个,校企合
4、作共建研究生工作站 31 个,南京市智能光电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中心、南京物联网技术创新中心、南京智慧健康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公共创新平台在全区科技创新中正发挥着重要作用。科技人才引育量质并举。 “十二五”期间集聚了集聚“诺贝尔奖” 获得者 1 人、国家 “千人计划”专家 26 人,自主培养国家“千人计划”专 家 3 人、 “万人计划”专家 1 人,培育省“双创人才” 17 人,入选市“321 计划” 领军 型科技创业人才 364 人、创新型企业家 26人,高端人才团队 2 个。科技载体建设稳步推进。以构建“1+3+N ”的科技创业创新格局为统领,着力打造模范路科技创新街区众创空间、环南艺文化创意产
5、业功能区众创空间,积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累计新增孵化器面积 41.2 万平方米,形成覆盖全区的孵化网络体系,拥有市级以上孵化器 15 家,较“十一五”末增加 10 家,其中国家级 3家,省级 7 家。 3 (二)面临形势未来五年,应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鼓楼科技创新机遇和挑战并存。从国际看,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孕育,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业态发展不断加快。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新技术群体性突破扩散态势更加明显,大规模生产模式正在改变,传统产业加快向智能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这些将为鼓楼区加快创新驱动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供不竭动力。从国
6、内看,国家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家战略实施,国家级江北新区建设, “一 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发展战略等给地处南京中心城区的鼓楼提供了重大的多重叠加机遇,为鼓楼发挥科教人才资源优势,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提供了巨大空间。从鼓楼看, “十三五”期间,是鼓楼在全市率先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基本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决胜期,两区合并后的空间重构、资源重组,为鼓楼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优势独特的发展基础和发展氛围,鼓楼区亟待通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全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面对新形
7、势和新需求,我区科技创新面临着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应对中心城区空心化、科教资源外迁的手段不多,科技园区小而全、主导支撑产业不明显,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和能力不强,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品牌企业不多,成果转化通道不畅,科技创新投入不足,科技企业融资瓶颈难以扩展,科技公共服务能力 4 需要提升,良好的创业创新生态仍需进一步营造。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讲话精神,围绕“五位一体”总 体布局和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全面实施科技兴区、人才强区和创
8、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为目标,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出发点,以优化科技创业创新环境为着力点,大力提升鼓楼区自主创新能力、科技惠民水平和科技综合实力,把鼓楼区建设成科技创业创新机制先进、体系健全、基础扎实、政策宽松、富有活力的科技创新核心区。(二)基本原则1、坚持创新驱动。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 力,坚持供给侧改革,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实现创新驱动发展。2、坚持市场导向。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强化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促进各类创新主体协同创新,提高全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3、坚持人才引领。
9、把人才作为创新的第一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做好科技人才引育工作,服务好创新人才需求,形成人才引领、开放合作、优势互补的创新格局。4、坚持统筹推进。立足科教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聚集优势创新资源,协调各方力量,促进创新驱动的综合协调,力争在重点 5 领域、主导产业上实现率先发展。(三)发展目标科技综合实力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方式得到实质性转变,产业结构更加优化,自主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科技创新体系更趋完善,产学研合作水平大幅提升,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明显确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创新型企业大量涌现,高层次人才集聚效应显著提高,科技创业创新环境更加优化,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
10、支撑引领作用彰显,成为南京市科技创新核心区、全国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基地、科技服务业重要发展集聚区。科技投入。区级财政对科技投入的增幅不低于财政实际支出的增幅,区科技三项费占财政实际支出比例达到 5%。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在 6.6%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应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 30%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达 3%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增高新技术企业 40 家,形成 100 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 400 亿元以上。知识创新产出。全区专利申请与授权数年均增长 20%,年均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 6000 件和 3000 件,授权发明专
11、利占专利授权量的比重达到 40%,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 45 件,打造具有鼓楼特色的“ 专利成果转化示范基地” 。高层次人才集聚。培育引进高层次人才 100 人以上;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 1300 人,高端人才队伍达到 3 万人,居于全市各区 6 之首。人才资源总量超过 20 万人,全区高技能人才队伍规模达到3.9 万人,全区高层次人才占比达到 13.6%。企业创新实力。培育创新型企业突破 1000 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 1-2 家,超十亿元企业 10 家,超亿元企业 50 家,上市或达到上市条件的企业 10 家;转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 100 个,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规
12、模 100 亿元,新增工程技术中心、企业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室)等企业研发创新平台 20 家。创新园区和平台建设。累计新增 200 万平方米以上的产业发展空间,年新增专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 2 家。科技素质与创新环境。科技创新意识不断提高,社会化科普特色教育活动经常性开展,科普投入逐年增长,全民科技素质普遍提升,全区科普工作保持国家先进水平;体制、机制创新取得较大进展,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文化环境进一步改善。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发展。解决一批事关我区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加快环保生态、医药卫生、资源利用、灾害防治、城市建设、人居环境、公共安全等领域的科技进步
13、,提高社会保障与社会服务能力。三、重点工作任务深入落实“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 国家战 略,主动融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打造幕府绿色小镇等创新载体,全力集聚人才、技术、资本等各类创新要素,完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努力把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现实发展优势,让创新真正成为引领鼓 7 楼科学发展的第一动力。(一)建设南京科技创新核心区充分利用鼓楼区在科技研发、总部经济、高校资源等方面的传统优势,重点推动鼓楼区内现有“引擎 ”企业向滨江集聚,推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向江东软件城聚集,推动航运服务业企业向下关滨江商务区聚集,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向幕府山新产业区聚集,实现各片区产业的配套发展。十三五期间,形
14、成研发面积 500 万平方米、配套面积 200 万平方米、研发设计企业 3000 家、产业人群 15 万,年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南京科技创新核心区。(二)构建富有特色的孵化器和园区以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核心,构建“紫金特别社区、大学科技园、社会园区、商务社区、众创空间” 等多边创业创新载体平台保障体系。推进南京中医药大学健康产业园、南京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南京邮电大学物联网科技园、河海大学水科技园、南京中医药大学健康产业园、南京财经大学现代服务业产业园等大学科技园建设。加快建设紫金(鼓楼)科创特区、模范路科技创新街区、幕府绿色小镇等创新载体,积极推进南邮科创中心、南京科技广场二期等项目建设,
15、实现紫博项目竣工交付。加快推动南京审计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驻区高校组建大学科技园,依托南京邮电大学物联网科技园打造“南京物 联网谷” 。按照集约化、专业化、社区化、国际化的原则,重点打造南京服务外包大厦、南大苏富特科技创新园、联创软件大厦、艾志集团 8 科技中心、河海水资源研究中心、紫金(鼓楼)科技创业特别社区、江苏绿色建筑大厦、越洋国际商务中心等专业化园区和楼宇。在下关滨江商务开发区,以航运服务产业为龙头,着力构建高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航运创新体系,通过打造航运服务产业运输创新链,集聚多样化的人力资源,实现航运服务业、总部经济、高端商务商贸产业的全面发展。 根据各孵化器与园区的特点,构建特
16、色化、差异化、专业化的创新平台,通过培育“ 引擎” 企业、培养中小企 业和初创企业,形成不同类型企业定位不同、功能互补的创新体系,进一步促进孵化器建设能力提升。构建以专业孵化器和创新型孵化器为重点、综合孵化器为支撑的创业孵化生态体系。实施“ 互联网+”行动计划,打造虚拟创业孵化空间。在巩固、提升现有孵化器运行质量的基础上,力争新增国家、省和市级孵化器,实现孵化器的规模效应。2020 年,建设完成各类科技园区 50 个,总占地 700 公顷,建筑面积 1600 万平方米。按照“2+” 建设模式,以模范路科技创新街区众创空间和环南艺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众创空间为示范,建成一批省内一流、全国领先、能有
17、效满足大众创业创新需求的众创空间,打造一批初创企业和服务机构集聚度高、活跃度高、协同性强、辐射力强的创业创新社区,形成孵化主体多元、创业服务专业、创业活动持续、创业资源开放的发展格局,争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先行区。到 2020年,培育各具特色的众创空间 50 家以上;引进创业投资机构 50 家以上,各类天使投资人逾 100 人,每年举办各类创业投资活动逾100 场次,科技创业投资年增长率超过 15%;集聚大学生、科技人 9 才、海外创业者等各类创业者超过 5000 人。(三)加快发展重点科技产业以新一代信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加快现代服务技术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扶持软件互联网产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
18、旅游产业,推进商务商贸、大数据应用、互联网金融、现代物流、信息安全等新兴服务业发展,加快形成产业集群。到 2020 年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年均增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23 个百分点,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 1.4 万亿元,打造中国现代服务业名区。软件互联网产业。依托我区在通信、信息管理、网络安全等行业软件研发中的优势地位,加强重点领域的产业融合,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以江东软件城、模范路科技创新街区、幕府山新产业区为依托,加大产业集群招商力度,大力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信等产业,2020 年建成软件互联网总部楼宇 2 幢,亿元楼宇 3 幢,全区软件互联网产业收入达到 1000 亿元。加大对具
19、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潜力型、高成长性涉软企业的培育,大力发展为智慧健康、金融、智能制造等新兴行业服务的软件产业,围绕“ 城市区域再造” 型创新城区的建设 ,加快推进智能交通、视频监控与识别等自助设备软件的开发。重点打造以南大、东大、南邮、工大、南财等大学科技园为引领,以江东软件城、南京物联网谷、幕府绿色小镇“一城一谷一 镇” 为重点,万谷京 东云智慧产业园、中储物流电子商务创新园、华能南京滨江总部基地、五星高能电子商务产业园、中能装备电力能源科技产业园等社会特色园区为支撑的软件产业集聚区。盘活驻区高校、科研院所的存量资产,重点推 10 进南邮物联网科技园三期、南京工业大学科技园二期、南京
20、大学鼓楼校区等老校区建设改造工程,不断拓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空间。医疗健康产业。建立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构建区域化卫生信息管理为核心的信息平台,完善公共卫生管理系统与医院管理系统,促进各医疗卫生单位信息系统之间的沟通和交互。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和生命科技产业,全力推进南京中医药大学健康产业园建设,加大与南京医科大学等高校的合作,发展智能医疗健康产业。完善生物医药研发外包公共服务平台,依托中国药科大学、东南大学医学院、南京工业大学在生物医药与合成药领域的研发优势,充分释放现有中国药科大学药厂地块的空间载体资源,打造医药研发、生物微创医疗器械开发、保健产品研发等领域的产业集聚区。以
21、五台山生物医疗孵化园为核心,建设包括医疗服务、疗养康复、健康管理、医学教育、医疗新技术研发在内的健康高端服务集聚区,打造长三角乃至全国的高端医疗服务和研发创新集群。依托汉中路南京医科大学校区沿线载体,建立和引入提供高端医疗服务的国际医院和各类专科医院,建设五台山-汉中路沿线高端医疗和特色医疗服务集聚区。依托五台山周边的南京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高校资源构建园区研究开发和中试孵化中心,吸引国内外的医药企业和高校、研究院所、省外智力资源设立研究机构、健康研究院、产业联盟、产业孵化器、健康产业公共平台等。以南京邮电大学、东南大学医学院等为重点技术依托,推进移动健康、可穿戴健康设备等新兴业态,鼓励区内软件与信息服务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