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门市科学与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 1目 录一、 “十一五”回顾 .2(一)主要成效 .2(二)存在问题 .6(三)面临形势 .7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8(一)指导思想 .8(二)基本原则 .8(三)发展目标 .9三、主要任务 .9(一)推动经济发展方式新转变 .9(二)推动科技经济体制再创新 .11(三)促进科技综合实力上新台阶 .12(四)构筑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 .13四、重点 工作 .13(一)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14(二)加强重点科技攻关工作 .15(三)加强新兴产业培育工作 .17(四)引导企业向产业链的高端发展 .16(五)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17(六)继续推进
2、产学研合作 .18(七)提升支撑产业的科技服务能力 .19五、保障措施 .21(一)深化体制创新稳步推进规划实施 .21(二)加大科技投入改善科技创新条件 .22(三)完善政策激励激发自主创新活力 .22(四)坚持以人为本夯实科技创新基础 .22 2“十二五 ”时期,是我市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 年),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着力构建区域科技自主创新体系,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把江门建设成为珠三角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区和国家级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经济社会与科技和谐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根据相关规划和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特制定本
3、规划。一、 “十一五”回顾“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我市各级科技部门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作为科教兴市、引领江门未来发展的战略基点,开拓创新,扎实工作, 胜利完成了“ 十一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一)主要成效。“十一五”期间,我市科技投入不断加大,区域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高,高新技术产业较快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日趋和谐, 为“十二五” 进一步 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1.科技创新环境日趋完善。先后出台了江门市自主创新总体规划(2009-2012 年)、 中共江门市委江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
4、 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意见的实施意见、 江门市促进自主创新若干政策和江门市自主创新总体规划实施方案等政策措施,制定了江门市自主创新产品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和江门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在 2007-2008 年的全国科技进步考核中,市本级和蓬江区、江海区、新会区、开平市和鹤山市 5 个市(区)通过了国家和省的科技进步考核,蓬江区、开平市和鹤山市还被评为“ 全国科技 进步先进市(区)” ;新会区成 为我省仅有的 5 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之一。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3(2008-2020 年)提出将我市定位为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区, 进一步明确了我市科技发展的方向。2.财政科技投入
5、不断加大。各级政府不断加大科技投入,财政科技支出保持了连续稳定增长。2010 年,市本级财政科学技术支出 5073 万元,占一般预算支出比重 2.09%,各市、区政府也将加大 财政科技投入作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推手,围绕“十一五 ”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逐步增加了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占预算支出的比重,先进市(区)做到了保先争优,落后市(区)做到了后发争先。通 过上下联动,全市围绕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和先进装备制造等四大高新技术产业,兼顾传统优势产业和现代农业等组织实施了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 3000 多项,其中 200 多项被列入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
6、项目,共安排本级和获得上级科技资金扶持 1.5 亿多元。3.科技创新体系日趋完善。基本形成了涵盖科技工作各个层面的创新体系。全市共建立科技产业园区 9 个,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 个,国家 级“ 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 2 个,省级“火炬计划” 特色产业基地 4 个,省 级民营科技园 2 个。省级工业研究院 2 个,省级专业镇 20个,省市级 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150 家,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7 家,专利代理机构 3 家。共投入建设资金 8600 多万元建设各类孵化器 6 家,孵化面积近 7 万平方米,在孵企业 190 多家,孵化企业年产值超过 12 亿元。其中,江门市科技创业中
7、心入驻企业 40 多家,引进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200多项,被认 定为广东省科技人才基地。江门市火炬高新技术创业园通过与中介机构、高校和科研院所对接,引进了阿里巴巴、思域科技和迪浪科技等著名企业入园,已有 54 项科技项目进园孵化。4.产学研合作取得新进展。共组织国内 100 多所高校近 1000 名专家 4与我市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在研合作项目 500 多项。引导高校与我市企业共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其中华工丽得的 LED 研发中心、 华工嘉宝莉的涂料研发中心和复旦科恒的 LED 发光材料研发中心等均产生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中国农业科学院与市政府签订了农业科技合作协议,在农业园区建设、岭南
8、特色农业发展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合作,填补了我市农业与国家级科研机构合作的空白。与珠海市、中山市签署了推进珠中江区域科技合作框架协议,共同促进了区域科技要素高效配置和合理流动。组织五邑籍两院院士 20 多人受聘为市政府科技顾问并定期开展活动,听取其对科技工作意见,开展针对性的学术交流和项目对接。5.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至 2010 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 256 家,其中国家级 79 家。高新技术企业比 2005 年的 158 家增加了 98 家,增长了 62%。高新技术企业技工贸总收入 628 亿 元,其中超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 80 家,超 10 亿元的 4 家,超 50 亿元
9、的 2 家,超 100 亿元的 1 家。全市民营科技企业 450 家,其中省级 310 家。民营科技企业比 2005 年的280 家增加了 170 家,增长了 60%。民营科技企 业技工贸总收入 410 亿元,其中超亿元的民营科技企业 70 家,超 10 亿元的 3 家。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稳步增长,按国家新调整的统计口径,2010 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 20%。高新技术产业 开发区和各类产业化基地建设初具规模,2010 年,江门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区,高新区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 250 亿元,增长 30%,以 LED产业为主的绿色(半导体)光源产业基
10、地核心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及招商工作进展顺利,引进 LED 应用企业 70 多家,被省科技 厅批准为“ 广东省 LED 产业 示范基地 ”并获得扶持资金 1000 万元。 56.现代农业发展初具规模。 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通过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园区,实施各级农业科技攻关计划和“三高” 农业项目,引进 或培育农业新品种,优化结构,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上新台阶。至 2010 年,我市共建立市、 县两级农业 科技推广机构 50 多家,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20 多个,农业龙头企业 104 家,共带动农户近 27 万户,全市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 95%。紧抓 农业创新中心和研发平台建设
11、,不断完善农业创新体系,引导支持江门市水果科学技术研究所、江门市鸿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平市绿皇农牧发展有限公司等组建了市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支持我市农业企业、科研院所与华南农业大学等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引进或共同研发农业科技成果 200 多项。7.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市共有 332 项科技成果获得市级以上科学技术奖励,其中获省科学技术奖 35 项。中国移动江门分公司的“ 移动通信基站雷电主要引入渠道及防雷接地研究与应用”项目获 2009 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一些重点产业的关键共性技术取得突破,蓬江区普润水处理的电镀废水中重金属的治理及回用技术、新会区华凯科技的 LED 照明模 块
12、 QFN 生产技术、江海区 长优实业的电动汽车专用镍氢动力电池正极材料生产技术、开平市海鸿变压器的干式变压器生产技术和鹤山市真明丽集团 LED 外延与芯片产业 化技术均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专利申 请量稳步增长,2010 年全市专利申请量 5000 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 491 件,连续 5 年保持快速增长。以珍稀、优质动植物种养为代表的一批农业科技攻关取得新进展。台山市成为省内最大的优质水稻种植区之一,恩平市是全省最大的种猪繁育基地,鹤山市是全国最大的山鸡孵化基地。8.民生科技工作更加普及。各级科技部门和科协积极组织“科技进步 6活动月”、 “4.26 世界知识产权大型户外宣传”、 “南粤春暖
13、行动”、科普进社区、科技下乡、科技扶贫等活动。 积极开展“广东省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并成为全省示范市,全市已建立各级“信息直通车” 行动示范点 1000 多个,覆盖了全市所有行政村,成为促进农民致富的富民工程和民心工程,其中,省级示范点 4 个,市级示范点 64 个,新会区大鳌镇深滘村、会城街道茶坑村被省科技厅命名为“重点示范点” 。举办学术交流和科普集市活动,邀请科技专家和科普志愿者组成科技小分队下乡,开展技术培训,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扎实推进防震减灾工作,完善应急预案体系,扎实推进防震减灾“十一五 ”重点项 目实施。(二)存在问题。“十一五”期间我市科技工作 虽然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与珠三角先
14、 进地区相比仍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1.高新技术企业规模较小。我市虽有 256 家高新技术企业,但国家级的仅有 61 家,且企业规模总体较小,年产值超亿元的仅有 80 家,超 100亿元的企业仅有 1 家。由于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小,综合实力弱,人才和技术的聚集度都不高,对科技经济的支撑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2.创新体系建设有待加强。我市能有效支撑支柱产业发展和在国内有重大影响的创新平台还较少,仅有 2 家省级工业研究院和 17 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还没有国家级的企业研发机构,绝大多数的市级研发机构仍处于技术升级与推广转化的较低层次,在一些行业的关键共性技术攻关能力还有待提高。3.财政科技
15、投入仍显不足。我市各级政府尽管逐步加大了财政科技投入,但与先进地区的差距仍在逐步加大,与科技经济发展的需求仍然相差较远。因科技投入不足,一些重大科技项目因政府配套资金无法及 7时完全落实而影响了项目实施进度;部分地区人员机构投入不足,科技服务能力不强,严重影响了科技工作的开展及成效。(三)面临形势。“十二五”时期,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建设幸福侨乡对我市科技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并成为我市科技发展的主旋律。1.创新成为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我市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经济增长质量较低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突出,传统粗放式和外延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走到尽头,经济发展方式亟待转变。提高自主
16、创新能力,提高区域竞争力,在保持经济发展速度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对“十二五 ”时期我市科技发展提出的新要求。2.跨越式发展的条件已基本成熟。我市已经具备了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加快科技发展的良好基础,整体科技实力不断增强,尤其是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区位条件不断改善、拥有独特的侨乡优势等,可以更加便利地获得国内外先进科技资源。全市可支配财政资源大幅增加,具备了谋划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和在科技发展上取得突破的更强能力。3.战略性新兴产业具备一定基础。近年来,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为发展方式转变打下了良好基础。广东南车轨道交通车辆修造基地、广东省 LE
17、D 产业化基地、台山清 洁能源(核电)装备产业基地等项目先后落户江门。特别是 LED 产业 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2010 年全市 LED 产业总产值达到 130 亿元,同比增长 40 %,全市从事 LED 生产的企业有 200 多家,相关企业近 1000 家。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我市“十二五 ”科学与技 术发展规划依据国家中 长期科学和技术发 8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广东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提出“十二五” 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
18、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设创新型江门为主线,广聚科技资源, 优 化创新环境,提高 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实力;加快全社会科技进步,提高全民科技素质,推动科技服务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为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幸福侨乡、率先实现现代化提供强大支撑和动力。(二)基本原则。坚持开放创新。把握科技发展趋势,以开放的视野谋划和推动江门自主创新, 创新区域科技合作和产学研合作模式,广纳全球科技资源,开放互动、创 新发展,努力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坚持企业主体。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引导科技及创
19、新资源向企业集聚,鼓励知识产权的创造和应用,提升企业产品附加价值,增强产业竞争能力。坚持资源整合。广聚创新资源,海纳各类创新人才,吸引各类创新资本,加快创 新基础设施和公共平台建设,不断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坚持产业优先。围绕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的核心要求,突破产业重大共性和关键技术,培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构建具有江门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三)发展目标。 9总体目标是:科技整体实力全面提高,基本建成珠江三角洲西部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突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两大重点;实施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主导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突破和科学普及三大工程;形成绿色光源(LED)、轨道交通、
20、清洁 能源(核电)装备和生物医药四大产业基地。到 2015 年,我市科技发展的具体目标是:科技资源进一步得到合理配置,科技投入持续增长,力争全社会研究与发展(R&D)经费投入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2.0%以上。在核心城区建成江门科学技术中心,为科技活动提供专门场所。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专利申请稳步增长,全市专利申请量达到5400 件以上,每百万人口发明专利申请量达 112 件。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增国家级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2 家以上,新增省级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科技孵化器)1 家以上,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10 家以上,新增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50 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 100 家,其中国家级60 家,年主 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 2 家以上;培育市级自主创新企业 20家,其中 4 家以上企业进入广东省自主创新 100 强行列。三、主要任务“十二五”时期,要以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以推动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重点,努力实现赢在新起点的战略目标。 (一)推动经济发展方式新转变。创新发展理念,以政府引导为推手,以资源整合为支撑,以新兴产业发展为突破口,实现产业竞争力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