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十三五就业和社会保障专项规划.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1089286 上传时间:2018-12-03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8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阳市十三五就业和社会保障专项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贵阳市十三五就业和社会保障专项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贵阳市十三五就业和社会保障专项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贵阳市十三五就业和社会保障专项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贵阳市十三五就业和社会保障专项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贵 阳市“十三五” 就业和社会保障专项规划前 言 “十三五”时期是新的历史 阶段下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第一个五年,是我市按照“四个全面 ”的战略布局,是实现我市“打造创 新型中心城市、建成大数据综合创新试验区、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建成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时期。在这 一重要时期,就 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在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 维护 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全面贯彻创新、 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科学谋划未来五年的发展思路,对促进扩大就业、推动大众创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调节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

2、权益等作出部署,进一步发挥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而推 动我市“十三五”规划目标的全面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 此,我们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改善民生,根据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编制了贵阳市“ 十三五”就业和社会保障专项规划,以指导全市“十三五”时期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全面、协调 、可持续发展。本专项规划期为 2016 年2020 年。第一章 “十二五”时期的主要成绩“十二五”以来,我市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十八全会的精神,全

3、面贯彻落实中央、省重大部署和战略决策,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和建设“生态文明市”的大局,充分挖掘本市比较优势,优化发展思路和发展举措, 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紧紧围绕专项规划提出的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坚持“一个中心 ”(构建和谐社会、和谐贵阳为中心), 全力 实现“ 三个拓展 ”(全力拓展就业渠道与就 业服务、全力拓展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与社会保障服务创新、全力拓展和谐劳动关系单位创建),注重加强“五项建设”(注重加强依法行政能力建 设、注重加 强促 进和谐能力建设、注重加 强规范指导能力建设、注重加强 社会保险基金安全监管能力建设、注重加强服务创新能力建设为保障),不断加快推进城乡就业、社会

4、保障体系建设、和谐劳动关系构建工作进程。经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战线广大职工的共同努力,我市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十二五”专项规划实施五年来所确定的各项主要指标任务均已完成或超额完成。一、城乡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十二五”期间,我市以实施“民生工程” 为重点,全力促进充分就业,落实就业政策为主线,深入开展就业 援助活动,千方百 计扩大就业创业规模,加 强公共就业服务,健全劳动者自主择业、市 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方针,努力实现充分就业。同时,及时制定发展经济拉动就业 、帮扶企 业稳定就业、政策扶持鼓励创业等一整套政策措施,进一步创新和完善积极就业政策体系。以支持创业为抓手,

5、实现创业带动 就业。自启 动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作以来, 紧紧围绕实施“3261”工程和“五大体系”建设,积极创新,大胆探索,建立健全“四大工作保障机制” 和“ 八大促进创业带动 就业工程”, 创建 创业型城市取得丰硕成果,评估验收综合成绩在西部地区排名第一,贵阳市被授予“ 全国创业先进城市”称号,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被评为“全国就业先进工作 单位” 。“十二五”期间,全市实现城乡统筹就业 107.57 万人,为“十二五” 总目标任务的 165.52%,其中: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89.21 万人,为目标的 162.2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18.36 万人, 为目标的 183.6%。实现

6、 技能培训 16.53 万人,城 镇登记失业率为低于控制目标。我市相继启动开展了“ 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机制和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工作,全市累计创建充分就业社区 390 个,创建率达 78%。继续实施“零就 业家庭” 就业 援助计划,保持城镇“零就 业家庭” 动态为零的目标。实施农村“零转 移就业家庭” 就业援助工作,农村累计出现的 1746 户“零转移就业家庭”,己援助成功 1746 户, 实现农村“零转移就业家庭”动态为零,援助成功率达 100%。二、社会保障快速推进全市社会保障工作紧紧围绕以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为目标,以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为重点,构建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制度

7、全覆盖,多层次的社会保险制度初步建立。出台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外人员参保补缴规定、非本市户籍在筑个体从业人员和农业户籍可以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方式参保政策、城镇居民医保政策、新型农 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险方案、解决无力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困难企业医保问题、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参保问题和贵阳市高层次人才社会保险实施办法、 关于妥善解决贵阳市宗教教职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两项制度合并实施,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同时在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调整上,着力调低保险缴费率、降低困难企业缴费比例和个人负担比例

8、,延长欠费单位参保人员的医疗保险待遇享受期等。通过完善调整各项社会保险政策,妥善解决了我市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从制度上确保每个公民享有社会保障的权利,并不断实现“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目 标。在不断完善调整各项社会保险政策的推 动下,积极推进养老、失业、医疗、生育、工伤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扩 面,集体、非公企 业和个体从业、灵活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全面纳入政策覆盖范围,有力推 进了社会保障扩面工作的开展,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截至“十二五 ”期末,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 155 万人,参保覆盖率为 93.21%,高于 “十二五”总目标 1.21 个百分点。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

9、 64万人,参保覆盖率为 90%;城镇基本医疗参保人数为 205.04 万人,参保覆盖率为91.02%;工伤 保险参保人数为 82.77 万人,参保覆盖率为 94.44%;生育保险参保人数为 107.75 万人,参保覆盖率为 92.21%;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83.6 万人,参保覆盖率为 94%,新型 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人数 为 186.98 万人,参合率达 98.86%,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的目标。企 业退休人 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连续 5 次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待遇,2010 年月人均基本养老金 1274.32 元,调整后2015 年月人均养老金 2088.01 元,月人均增加 81

10、3.69 元,增幅为 63.85%。大力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提高居民养老金水平,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每人每月从 105 元上调至 140 元,惠及 23.55 万名领取对象。启动城镇居民大病保险工作,进一步深化付费方式改革,合理可控医疗费用增长。及 时调整失业金水平,发挥失业保 险保障作用,按照国家和省安排及时做好失业保险待遇调整工作。将生育津贴纳 入生育保险基金的支付范围。三、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开展企业在岗培训、城乡劳动力技能提升培训、 劳动预备制培训、 农村拔尖实用人才培训、民族文化培 训、 创业培训、特色培 训 等,设立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专项扶持资金,落实教育 “9+

11、3”计划。鼓励企业通过校企结合、自身培养、以 师带徒、外派培训等方式,大力培养企业急需的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在 “十二五”期间己申 报并获批 7 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 8 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加快我市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为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提供保障。 到 2015 年,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 19.39 万人,高技能人才 6.66 万,占技能劳动者的 34.34%,技师及以上 18599 人,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接近 9.6%,在 2011 年至 2015 年期间,每年新增技能人才 1 万人,年均增长超过 10%。四、劳动关系保持和谐我市紧紧围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要求,建立健全了劳动关系争

12、议调解处理机制,充分发挥基层调解 组织“第一道防线”的作用,认真贯彻“预防为主、基 层为主、调 解为主、 ”的工作方 针,推动争议“基层预防、一 线调解”的工作方法,把劳动争议调解落实到基层,进 一步推动乡、 镇(社区)、村(居委会)、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积极有效预 防和及时妥善处理劳动争议,最大限度地把劳动争议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 态。开展 对国有企业工资 内外收入进行监督检查。通过检查,加 强对企业工资分配的宏观调控和管理,落实各项工资增长政策, 进一步规范全市企业工资分配秩序,促进企业职工工资增长,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报酬权益。通 过开展各项维权工作,劳动关系进一步和谐 ,与社会主

13、 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劳动关系基本形成。加强劳动监察“两网化 ”和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形成以预防矛盾为基础 、重点 查处为手段、维权维稳为 目标的劳动关系维护新格局。全市劳动监察受理举报案件 1.95 万件,涉及劳动者 8.21 万人。共追发劳动者工资 17.58 亿元,涉及劳动 者人数 16.39 万人;我市通过劳动监察年审各类用人单位 15.99 万户次,涉及 职工 171.96 万人次。 五、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按照公共就业服务“ 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 要求,加大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力度,努力构建覆盖城乡、 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管理规范、服务高效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14、新建贵 阳市乡、 镇(社区)劳动保障和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全市已建成 118 个乡、 镇(社区)、 419 个城镇社区和 1169 个村(居委会)基层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充分调动和发挥基层平台作用,推进就业服务工作重心和职能逐步下沉和前移,为劳动者和用工单位提供了规范、便捷、高效的服务。改 扩建贵阳市基层人力 资源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已在清镇市、白云区、开阳县、花溪区、息烽 县、 乌当区启动。2011 年来,为推进就业信息网络向城乡基层延伸,逐步实现网络覆盖化, 75 个乡、镇人力 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90 个社区服务中心、472 个居委会、932 个村级服务站实现联网运行,

15、基本建成覆盖市、区(县、市)、社区服 务中心、 乡镇(社区)村(居委会)的四级就业信息公共服务网络。积极推广就业信息系统使用, 实现公共就业资源信息交换和数据共享,依托基层工作平台,开展城乡劳动力资源数据采集和用人单位用工信息调查及数据维护,建立健全辖区城乡劳动力基础台账并及时录入就业服务系统,实现对劳动力资源的及时更新和动态管理,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为开展统筹城乡就业工作提供科学可靠的决策依据。第二章 “十三五”时期面临的形势挑战面对国内经济持续放缓的局面,要全面贯彻落实各项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地推动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坚定不移地打造“ 大众创业、万众 创新” 和

16、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 双引擎” ,为经济保持中高速、迈向中高端奠定坚实基础。一、发展环境新常态下,贵阳面临着转型发展、跨越 发展的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大数据科学成为新的科研范式,可持续发展成为科技创新的焦点,新兴产业将成为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一)诸多“红 利” 释放的机遇全面深化改革的 红利、供给侧改革的红利、政策支持的红利,将进一步激发贵 阳的发展潜力。全面深化改革为扩大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了内部动力,我市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为此提供了保障基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利好将拉动消费,这对于经济增长贡献率将大幅度提升,庞大的市场供给需求有助于促进就业增长。(二)经济下行中转“ 危”

17、 为 “机”的机遇,在 发达地区投资拉动效应削弱的情况下,贵阳投 资拉动作用将进 一步扩大, 抢抓国家和省政府一带一路、高 铁经济带、临空经济区、黔中经济区、大健康医药产业、创新型中心城市、大数据综合创新试验区等战略机遇,推动就 业创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持续快速发展。(三)大数据产业、大健康产业、 现代制造业、现代服 务业、都市现代农业等新兴产业作为贵阳市经济新常态下的就业增长点,将新增大量就业岗位,为“ 十三五”时期就 业增长提供重要保 证。(四)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更为完善的就业创业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贵阳正 处于工业化和城 镇化加速推进、多重任 务 叠加、多重困 难叠加、多重压力叠加的

18、格局,产业运行 风险增大,此外 ,老百姓 对“ 就业”、 “收入”、 “养老”和“社会保障”的需求日益增加。二、面临的不利因素(一)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趋势仍然存在。经测算,我市 GDP 每增长 1%,可新增就业岗位 0.94 万个, “十三五”期间,我市需解决近 120 万人就业,若 GDP年增长能保持在 12%计算(2015 年 GDP 为 12.5%),每年能新增 11.28 万个就业岗位,灵活就业 7 万个岗位,自然减员提供 2 万个岗 位,但年均就 业岗位仍有缺口。1.省会城市特有的就业集聚效应。目前贵阳市除现有的失业人员需要就业外,每年新增劳动力、大中专毕业 生、部 队复退军人、被

19、征地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外来劳动力等群体的就业需求呈增长趋势,经济发展带动的就业岗位增加远远不能满足不断加大的就业需求,我市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参与市场就业竞争的能力不强,影响贵阳市劳动力向外输出, 势必进一步加大本地的就业压力。加上省会城市的特殊位置,国有大中型企业较集中,就 业再就 业相对全省其它地州就业供大于求的矛盾更加突出。2.宏观经济增长对缓解就业压力的作用正在逐步减小。贵阳市新增就业岗位从 2011 年起出现快速增长, 这是经济后发优势、集聚效应和城市化加速扩张的结果,但 这种高增长态势难 以长期保持。目前 经济增速放缓,外部需求减弱,宏观经济形势仍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给增加就业岗

20、位和保证就业稳定带来新的挑战。贵阳市 经济发展的重心正向环保型、 节能型、科技含量高的方向发展,单位GDP 对就业拉 动作用缩小,再加上经济增速放缓,供给侧改革,给增加就业岗位和保证就业稳定带来新的挑战。(二)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第一产业就业比例仍然过高,第三产业相对过于集中。第二产业技能劳动 力短缺。 “就业难” 、“招工 难”矛盾没有得到根本缓解,呈现供求双向结构性短缺, “就业难”“ 招工难” 同时出 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升级换代导致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加剧。经济转型升级对劳动力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是劳动力成本上升使得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出现向劳动力成本

21、更低的区域转移的趋势。2.企业用工成本的承受力与劳动者高期望值的矛盾导致供求双方难以对接。 3.劳动者整体素质与市场需求不适应,高校毕业生高学历低技能与市场技能型人才短缺并存。从全市人才状况来看 :总体学历偏低、技 术技能高级及以上职称总量偏小,高技能人员难求与无技能求 职者稳定难、待遇差的“ 结构性短缺”矛盾依然突出。职业培训和技能人才 队伍建设还难以满足市 场发展需求。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与就业岗位需求不能实现有效的配置;企业对 技能人才的需求与其发挥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主体作用不相符。4.劳动力供给将发生变化。当前, 劳动适龄人口的总量开始减少,退出 劳动适龄人口的老年人口逐步增加。同时, 农村

22、转移劳动 力无限供 给业已进入尾声。在新生劳动力供给中,高校 毕业生将占据 50%左右,农民工特别是跨省流动农民工的增速将进一步减缓。区域经济格局调整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加快 发展导致劳动力流动新变化。 贵阳市作 为西部省会城市也开始出现劳动 力短缺。5.人力资源市场发育不足,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人力资源配置错位现象突出。(三)创业体系仍不健全。2010 年以来, 贵阳市的创业环境满意度在持续提升。但目前创业服务仍然存在定位不清、资源分散、渠道不畅、水平不高、均等化不足、持续 性差等突出问题,客观存在司法、金融、信息咨询等方面的配套服务环境落后、交通等要素制约比 较严重、服 务效能有待提高等方面的劣势

23、和不足。(四)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再就业依然是我市的就业难题。贵阳市通过实施以创业带动就业一系列措施,帮助一批就业困难人员实现了就业再就业,但依然有相当一部分就业困难人员处于失业状态,且已就业人员其岗位也存在不稳定性。失业 和稳定就业压力加大,特别是高校毕业生、残疾人、问题青年的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对于自身工作能力和岗位的评价过低,同时社会的认同度也较低。(五)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社会保障政策之间以及社会保障政策与其他经济社会政策之间衔接配套有待加强。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展缓慢,企 业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差距仍然较大。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24、之间缺乏有机衔接,失业保险制度保障范围过窄。机关、民间非营利组织仍未统一纳 入工伤保险制度管理。(六)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老龄化对社会保障带来的巨大挑战。资料显示,我市 60 周岁以上老年人人口数为 59.33 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数的 15.29%;70周岁以上老年人人口数为 27.7 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数的 6%。目前,我市参保人员退休时的平均年龄仅为 53 岁左右,平均每位退休人员要领取 19.88 年的养老金。贵阳市实施养老保险缴费制度时限尚短, 仅为 28 年,已退休人 员中绝大部分的实际缴费年限都不长,都是养老保险制度的受益者,承担养老保险贡献角色的时间较短,基金长期支付量较大,

25、基金缺口巨大,养老金支付 负担不断加重。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社会保障抚养比迅速上升,社会保障能力面临新的考验,社会保障基金支付面临巨大压力。(七)社会保障水平还比较低。社会保障发展水平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养老保险制度个人帐户没有做实, 资金 积累少,抗 风险能力低。小微企业、灵活就业人员、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农民工参保率偏低。(八)基层公共服务平台承载力较弱。城乡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经办机构、队 伍力量薄弱、工作经费投入不够、管理服 务 水平跟不上,与困难群众的实际需求还不相适应。“十三五”期间,我市就业和社会保障形势十分严峻,充分就业和社会保险改革的任务十分艰巨。基于上

26、述机遇与问题, “十三五”时期就业和社会保障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以大众创业作为就业新增长点,继续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继续推动实现 更加充分的、更高 质量的就业,使 劳动者就业更加体面、更有尊严。把保障作为民生之基, 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基本社会保险制度。推进基本社会保险制度整合,加快实现基本社会保障的制度全覆盖。第三章 “十三五”时期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 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适

27、应、把握和引 领 新常态, 围绕“一个中心,三个建成”的总 体目标,以“实现好、维护好、 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 ”为根本目的,以“ 民生为本”为工作主线,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深化人事管理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实现我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我市建设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提供支撑和保障。围绕以上总体思路,坚持以下原则:(一)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始终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作出决策、制定和 实施政策的过程中,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

28、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关系,努力维护劳动者的合法 权益,使广大 劳动者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积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三)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协调发展。 从我市基本市情出发,与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统筹考虑城 乡各类劳动者需求, 协调 推进就业、社会保障和 劳动关系调整等劳动保障各项事业的发展。在增加就业总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就业质量;在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的同时,更加注重完善制度体系;在全面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同时,更加注重各类社会群体利益关系的协调平衡;在推进各项制度改革的同时,更加注重法制、规划统计、信息网络、监督、管理和服务体系等基础建设,促进就业和社

29、会保障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四)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工作机制。用改革的思路、改革的办法解决工作中的深层次矛盾,注重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协调起来,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就 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新机制,在工作目标的确定上,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实现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工作重心的把握上,要在解决当前突出矛盾的同时,更加注重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在工作方式的改进上,更加注重制度完善、机制创新和管理能力提升,坚持典型引路、区域协调、分类指导 等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二、主要目标建立健全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比较完善的劳动保障制度及运行机制

30、,逐步实现就业比较充分,收入分配比较合理,劳动 关系基本和谐稳定,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完善,管理服 务规范高效的发展目标。(一)城乡就业更加充分。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广开就业门路,增加就 业岗 位,改善就 业结构,提高就业质量。加 强失业调控,保持就业形势稳定。经测算, 2016 年至 2020 年,预计全市累计实现城乡统筹就业 116 万人,其中: 城镇新增就业 102 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14 万人,实现职业技能培训 15 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2%以下。继续实施就业援助计划,保持“零就业家庭” 和“零转移就业家庭” 动态为零

31、。 (二)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紧紧围绕“人才强市”战略,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加快培养一大批 结构合理、素 质优良的技能人才,逐步形成与我市 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中、初级技能劳动者比例结 构基本合理的格局。力争到2020 年,技能人才总量达到 27 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 40%以上,技师及以上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 6%以上。(三)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加快建立健全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全方位、多 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管理服务体系, 实现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基本 实现城镇各类就业人员平等享有社会保障。 “十三五”期

32、间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 180 万人,比十二五末增加 25 万人,增幅 16.13%;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建成,其中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 136 万人,比十二五末增加 9.6 万人,增幅 6.54 %,城 镇居民医疗保险人数达 67.5 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率不低于 98%;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 74 万人,比十二五末增加 10 万人,增幅 15.63%;工 伤保险参保人数达 89.5 万人,比十二五末增加 7.5 万人,增幅9.15%;城 乡民居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80 万人。(四)劳动关系基本保持和谐稳定。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制和劳动监

33、察执法机制更加完善,劳动者权益得到有效维护。劳动保障监察“网络化、网格化 ”管理更加健全,工作重心进一步下移。劳动合同制度普遍实行,集体合同制度继续推进,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逐步健全,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案件时限内结案率达到 96%。企业工资收入分配秩序比较规范,职工工资水平稳步增长。第四章 “十三五”时期的重点工作围绕“加速发 展、加快转型、推 动跨越” 主基调和“一个中心,三个建成”主战略,紧扣 “民生短板”, 坚持“民生为本”的工作主线,按照“服务上台阶、打造新人社”要求, 坚持改革统揽、依法行政,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努力创造新常态下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新局面。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