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 科 生 毕 业 论 文(设计)题目:画史中的吴道子形象Daozi Wu image of the painting in the history 姓名与学号 王一帆 3060442002指导教师 黄 厚 明 年级与专业 2006 美术学 所在学院 人 文 学 院 二零一一年六月2目 录浙江大学学士学位论文2摘要3第一章 绪论4第二章 吴道子的画史形象5第一节 唐、宋画史中的吴道子形象 5一 唐代画史中的吴道子形象5二 宋代画史中的吴道子形象6第二节 元代画史中的吴道子形象 8第三节 明、清画史中的吴道子形象 9第三章 吴道子画史形象生成原因11参考文献14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16
2、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考核表18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19文献综述21开题报告26浙江大学本科生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考核表33浙江大学学士学位论文(设计)诚信承诺书34致谢353【摘要】美术观念史就是基于美术之下的艺术观念史。在中国画领域,它包括了对画论表达论述的改变和审美意识的变迁。吴道子对于中国人物画而言,不仅是一个最重要的艺术典范,同时也是最重要的知识概念。他不一定是我们今天理解隋唐绘画史的必备条件,但却是我们理解唐代以后人物画传承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试图以吴道子作为依托,通过搜集对吴道子的评价来建构其画史形象进而探讨形象之后的绘画观念。具体方法为:整理从唐到清理论大家对吴道子的绘画评论,结合
3、人物画发展路程和历代画论、品评观点及历史实际,分析吴道子形象在各个时期的变化。进一步揭示吴道子的历史形象生成与时代绘画观念的关系,终而探讨出中国绘画观念史的变迁。【关键词】吴道子 画圣 以形写神 格物致知 复古 南北宗论【Abstract】History of fine art ideas is the history of art idea based on the fine arts.In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it includes the changes of expression of the theory of panting and the
4、transition of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For Chinese figure painting,Daozi Wu is not only the most significant art model, but also the most important concept of knowledge. Although he is not the necessarily for us to understand the history of painting of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today, but Daozi Wu
5、is the major factor for us to know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heritance of figure painting after Tang Dynasty. In this article, the image of his painting history is constracted through the collection of the assessments for Daozi Wu, and then the ideas of painting after the image is discussed. Specific
6、 means is: Sort the comments of theory masters from Tang and Qing Dynasty, and Analysis the changes of Daozi Wu image in different period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ainting,history painting, evaluation point of view and the reality of history.S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enerated process of the
7、history image of Daozi Wu and the ideas of painting can be confirmed. And the change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anting ideas can be found eventually.【Keywords】Daozi Wu 、 Paintings of the saints 、Write to form god 、new-confucianism 、Restore ancient ways 、North and south of Pope4第一章 绪论吴道子,这是个在今天讲述中国美术
8、史时绕不开的名字。唐代的理论著作是这样介绍他的:吴道子,名道玄 1,又称为“吴生” (约 686 年 758 年 ) 2。东 京 阳 翟 ( 今 河 南 禹州 ) 人 。 少孤贫, “未弱冠” ,就“穷丹青之妙” 3。 青年时代“曾事逍遥公韦嗣立为小吏”“写蜀道山水” 4,担任过“兖州瑕丘县尉” 5,又“浪迹东洛” 6,从事寺观壁画的创作,社会地位低微。壮年时代在 画 坛 上 的 名 声 逐 渐 扬 溢 两 京 , 被 玄 宗 李 隆 基 得 知 后 “召 入内 供 奉 ”7, 授 以 “内 教 博 士 ”8提 升 至 “宁 王 友 ”。 从 此 吴 道 子 由 一 个 民 间 画 工 擢 升
9、为 一 名 宫 廷 画 师 , “随驾画金桥图 ”“大 同 殿 画 壁 ”9。 成 为 盛 唐 时 期 重 要 的 人 物画 家 。 晚年时代,因为“安史之乱”的爆发,玄宗出逃蜀地,吴道子没有随驾。关 于 吴 道子 的 记 载 亦 音讯全无 10。道 子 擅 画 道 释 人 物 , 创 立 了 别 具 一 面 的 “吴 家 样 ”。 从 画 史 资 料 看 , 他 一 生 重 要艺 术 活 动 是 唐 玄 宗 开 元 天 宝 年 间 ( 713-756 年 ) , 在 东 、 西 两 京 留 下 了 三 百 多 余 壁 的宗 教 绘 画 作 品 。 现代能看到的传为吴道子作品只有送子天王图卷
10、、 道子墨宝 、 宝积宾伽罗佛像几幅。吴道子画地狱变相,笔力劲怒,变状阴怪,睹之不觉毛戴。以“天衣飞扬,漫壁飞动” (段成式寺塔记 )之态与北齐曹仲达被后世称为“吴带当风,曹衣出水” 。 “始创山水之体,自为一家” 11,还开创了“写竹之法” 12。作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传奇1唐朝名画录中说他名道玄,字道子。而同是唐代的历代名画记载:吴道玄,初名道子,唐玄宗召其入禁中后改名道玄。2 王伯敏先生在吴道子(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57 年)第三页注释中“拟生于公元 689 年”;后其在 1981 年吴道子(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第二页注释中说到“当在武则天的垂拱初,即公元六八六年左右。滕固唐宋绘画史载吴
11、道子生于 公元七 OO 年,卒于七六 O 年。又姜亮夫历代名人年里碑传总表载,吴卒于公元七九 O 年,皆不知何据,疑不确。”;2000 年王伯敏先生又在中国绘画通史二六五页中述:“吴道子(约 685-758 年)”;袁有根在 2002 年吴道子研究(人民美术出版社)吴道子大概出生于何年段中写到“吴道子当是垂拱四年(688)出生”,在二十七页中补述到“吴道子出生年代,最早也不会早于 686 年,最迟也不能迟于 690 年。”;究竟孰是,有待考究。现代学者多以“约 686 年”述其生年,卒年以 758 年为本(据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二六五页“又见益州名画录载,知卢棱伽先吴道子而卒。卢棱伽于乾元初尚在
12、,则吴在乾元初及其后,虽不见其有任何事迹的记录,但吴在乾元初健在可无疑,故拟其于 758 年左右卒”)。3 朱景玄唐朝名画录 ,见卢 辅 圣 中 国 书 画 全 书 , 卷 1,164, 上 海 书 画 出 版 社 , 2009 年 。4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九,见卢 辅 圣 中 国 书 画 全 书 , 卷 1,152, 上 海 书 画 出 版 社 , 2009 年 。5 见。6 朱景玄唐朝名画录见,对于这四个阶段王伯敏先生在吴道子 、 中国绘画通史和陈传席、张志欣在中国名画家全集-吴道子王维一书中的思路一样,认为吴是先事逍遥公韦嗣立为小吏,跟随他获得入蜀的机会而后在兖州为县尉之后浪迹东洛。袁有
13、根先生在吴道子研究则指出吴是先为兖州县尉,后浪迹东洛,再事逍遥公韦嗣立为小吏。关于吴道子青年入蜀之事则在进行一大堆论证之后得出没有任何史料可以证明。对于入蜀,黄苗子先生、晓岚先生都认为确有其事,雁翎先生在 1983 年 11 期的通俗文学选刊中论述吴道子三次入蜀。7 朱景玄唐朝名画录 ,见。8 见,另见宣和画谱“道玄供奉时为内教博士”。9 见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268,生活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00 年。10 吴道子因为其画工的特殊身份,正史不载。晚年只在他的大弟子卢棱伽画长安庄严寺三门,发表过意见说“此子笔力,常时不及我,今乃类我,是子也,精爽尽于此矣”见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卢辅圣,中国
14、书画全书,卷 1。11 吴道子开创“笔简意远”的山水(张吴之妙,笔才一二,像已应焉,离披点画,时见缺落,此笔不周而意周也)促进水墨山水画的诞生。又有说吴善画山脚“峰峦极佳,世人言山水者,称陁子头,山水脚” 。见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见卢辅圣中国书画全书,卷 1,152,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 年。12“写竹之法何人起,乃自唐时吴道子”。卞永誉式古堂书画丛考见卢辅圣中国书画全书,卷 7,174,上海书画出版社,1992 年。5人物,现代学者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对吴道子就有研究。方向大多专注于吴道子绘画艺术风格、艺术成就及传世作品真伪上,因其没有被公众认可的真迹传世,对“吴带当风”的艺术形式的理
15、解只能以送子天王图 、 八十七神仙卷和永乐宫壁画等几幅现存的画作作为今天的认识文本。并且在遥远的唐代, 唐朝名画录 、 历代名画记等大成画论就已经为吴道子奠定了不可撼动的历史地位。作品真伪问题因为各种因素的限制现在难成定论。为避免有管中窥豹之嫌,本文选择以吴道子作为研究主题的论文必须要有别于以往论文的思路,没有真迹传世,我们看不到直接的“吴道子” ,但是历朝对吴道子的评价是存在的。通过对吴道子评价的分析建构,既可以了解吴道子在画史中的形象变迁,也可以梳理一遍纵向的画论思想进而探讨出中国绘画观念史的变迁。第二章 吴道子的画史形象根据初步掌握的文本资料来看,姑且先把吴道子的画史形象划分为三个阶段:
16、第一个是唐宋时期;第二个是元代;第三个就是明清。分别从当时人物画的发展历程、品评思想、对吴道子评价几个方面来阐述。介绍人物画的发展历程和时代品评思想既可以作为我们理解对吴道子评价的客观依据,也为第三章我们分析吴道子画史形象的生成,试图理出中国绘画观念史的发展脉络做出了铺垫。第一节 唐、宋画史中的吴道子形象一、唐代画史中的吴道子形象作为吴道子生活的时代,唐人对吴道子的形象建构最多。前文已有对其生平和艺术形式简单的阐述。一个能被冠之以“画圣” 1 的称号,且与其相关的传世作品都被后人一再学习或模仿的艺术家,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没有几个。这样现象的出现它不是偶然的,他是时势造英雄的结果。我们先从一个
17、大的时代文化背景下来看:人 物 画 作 为 最 早 出 现 的 中 国 画 分 支 科 目 在 秦 汉 时 期 通 过 种 类 的 扩 增 和 题 材 的 拓 宽 之后 , 逐 渐 形 成 了 不 同 的 风 格 倾 向 和 自 己 的 理 论 观 念 。 经 过 魏 晋 南 北 朝 的 兴 盛 , 出 现 了 顾恺 之 、 陆 探 微 、 张 僧 繇 、 曹 仲 达 等 一 批 划 时 代 的 人 物 画 大 师 。 同 时 , 传 神 论 等 一 批 论 画著 作 的 出 现 为 人 物 画 的 发 展 奠 定 了 重 要 的 理 论 基 础 。 隋 朝 统 一 之 后 , 统 治 阶 级
18、 对 臣 民 进行 “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 2”式的教育,绘画活动较之南北朝更为昌盛。唐 朝 这 个 中国 古 代 封 建 社 会 最 辉 煌 的 时 代 , 政 治 、 经 济 、 文 化 、 艺 术 、 宗 教 全 面 发 展 。 人 物 画 冲破 了 汉 魏 六 朝 描 写 圣 贤 、 功 臣 、 义 士 、 烈 女 等 的 狭 窄 范 围 , 转 向 描 绘 世 俗 生 活 的 各 个 方面 。 作 品 中 妇 女 形 象 丰 肌 肥 颊 , “胡 装 ”异 服 , 有 鲜 明 的 时 代 感 和 较 健 康 的 审 美 观 。展 子 虔 、 阎 立 本 、 吴 道 子 、 张 萱
19、、 周 昉 等 名 家 大 师 的 涌 现 , 使 得 绘画创 作 大 放 异 彩 。作 为 画 坛 上 的 主 宰 科 目 , “盛 唐 ”时 期 的 人 物 画 在 中 国 美 术 史 上 占 有 极 其 重 要 的 地 位 ,也 成 为 后 人 难 以 企 及 的 高 峰 。从 上 段 中 我 们 起 码 可 以 总 结 两 句 : 唐 代 文 艺 昌 盛 ; 人 物 画 是 画 坛 主 流 。 这 就 为1 吴道子“画圣”之桂冠称之已久,现代著述中关于其来源都没有提及。从可见的文献资料来看,最早称吴道子为“画圣”的乃唐 代张彦远,他在历代名画记论顾、陆、张、吴用笔中有“张既号书颠,吴宜
20、为画圣。 ”这里的“宜”字,据王力古汉语字典 (见中华书局 2007 年 6 月版第 220 页) 查,可以有两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为“合适,相称” ,第二种解释为”应当”。北宋 郭若虚在 图画见闻志亦说 “吴生之作,为万世法,号曰画圣,不亦宜哉! ”,这里应是对张彦远的附和。2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 叙画之源流。教化:教育感化。 礼 经解: “故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 。人伦:阶级社会里人的等级关系。 孟子滕文公上:“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一曰五伦。见卢 辅 圣 中 国 书 画 全 书 , 卷 1,127, 上 海 书 画 出 版
21、 社 , 2009 年 。6“吴 道 子 ”概 念 的 产 生 奠 定 了 一 个 很 好 的 时 代 基 础 。 另 外 , 良 好 的 口 碑 也 是 塑 造“吴 道 子 ”形 象 的 必 需 土 壤 , 这 里 的 来 源 有 两 个 :第 一 , 是 学 吴 之 人 。 唐 代 绘 画 极 其 发达 , 作 画 的 作 坊 行 会 更 是 多 不 胜 数 。 吴 道 子 作 画 时 的 观 者 是 如 涌 , 其 弟 子 以 卢棱伽、翟琰、张藏为代表也有很多 1。门派的兴盛为吴道子积累了广泛的群众基础。第二,就是中国画的品评思想。中国画的品评风气受文学的影响从魏晋的时候开端,在南北朝的
22、时候大盛。东晋顾恺之的论画是最早的一篇绘画品评文献。南齐谢赫在画品中首次提出“画有六法” , “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2。以此作为准则,将从三国到萧梁的二十七位重要画家的艺术分为六品,一一作了评论。南齐陈的姚最在谢赫的基础上续画品编写了续画品 ,提出了一些与谢赫不同的观点,评论画家只论艺而不分品第。从南齐至唐初,评论绘画的优劣一直遵循“六法” 。受文论影响,唐代画论分门别类、有系统的出现了。它更加趋向于对艺术技巧的探讨,中国画品评的标准逐渐受人关注。唐高宗武则天时期,李嗣真作画品 ,列逸品有四人。开元年间,张怀瓘作画断
23、 ,提出神、妙、能来品评画的优劣。朱景玄把张怀瓘的神、妙、能“定其格为上中下,又分为三,其格外有不拘常法,又有逸品。 ”3称为“四格”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立下了自然、神、妙、精、谨细“五等” ,在画家传记中又分为上、中、下诸品。补充到“予今立此五等,以包六法,以贯众妙”4。四格、五等是唐人新立的评画标准。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来看唐朝人如何评价吴道子的画,或者说在当时人眼里,吴道子在画坛地位究竟如何呢?与 吴 道 子 同 时 代 的 张 怀 瓘 ( 生 卒 年 不 详 , 主 要 活 动 在 开 元年 间 ) 当 是 亲 眼 见 过 吴 画 的 , 他 在 画 断 是 这 样 评 价 吴
24、道 子 的 : “吴 生 之 画 , 下 笔有 神 , 是 张 僧 繇 后 身 也 ”5。 “后 身 ”佛 教 有 “三 世 ”的 说 法 。 谓 转 世 之 身 为 “后 身 ”。这 里 说 吴 生 画 “有 神 ”, 是 将 张 僧 繇 和 吴 道 子 并 列 齐 平 的 。 吴 道 子 过 世 之 后 , 留 下 了大 批 的 创 作 作 品 , 仅 寺 庙 壁 画 就 有 三 百 壁 之 多 。 活 动 于 武 宗 会 昌 ( 841-846) 时 期 的朱 景 玄 称 吴 是 “国 朝 第 一 ”“惟 吴 道 子 天 纵 其 能 , 独 步 当 世 , 可 齐 踪 于 顾 、 陆 。
25、 ”6在 唐 朝 名 画 录 中 将 吴 道 子 一 人 列 为 神 品 上 , 吴 道 子 的 地 位 得 到 提 高 。 晚 唐 时 期 的 张彦 远 ( 815-907) 继 续 推 崇 吴 道 子 , 将 吴 尊 为 “画 圣 ”。 在 我 国 第 一 部 系 统 完 整 的 绘画 通 史 历 代 名 画 记 中 说 : “国朝吴道玄古今独步,前不见顾陆,后无来者” 7,把朱景 玄 的 “可 齐 踪 于 顾 、 陆 ”改 为 “不见顾陆” 继 续 深 化 推 崇 吴 道 子 。 “可谓六法俱全,万象必尽”“神人假手,穷极造化也” 8“神假天造,英灵不穷” 9。把 吴 道 子 推 向 “
26、神 ”人 之 层 面 。 在 唐 代 , 吴 道 子 形 象 由 生 前 的 “张 僧 繇 后 身 ”, 死 后 被 列 为 神 品 上 , 称 为“国 朝 第 一 ”, 最 后 尊 为 “画 圣 ”, 是 为 “神 ”。 呈 现 一 个 逐 渐 上 升 的 趋 势 , 吴 道 子的 地 位 在 唐 代 处 于 不 可 撼 动 的 高 度 。二、宋代画史中的吴道子形象1 见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九中叙述。卢 辅 圣 中 国 书 画 全 书 , 卷 1, 上 海 书 画 出 版 社 , 2009 年 。2 见卢 辅 圣 中 国 书 画 全 书 , 卷 1,1, 上 海 书 画 出 版 社 , 200
27、9 年 。3 见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叙论,卢 辅 圣 中 国 书 画 全 书 , 卷 1,161, 上 海 书 画 出 版 社 , 2009 年 。4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二-论画体工用拓写,见卢 辅 圣 中 国 书 画 全 书 , 卷 1,127, 上 海 书 画 出 版 社 , 2009 年 。5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见卢 辅 圣 中 国 书 画 全 书 , 卷 1,153, 上 海 书 画 出 版 社 , 2009 年 。 张 僧 繇 是南朝梁时代时绘画成就最大的人。生卒年不详。梁武帝天监(502 年 - 519 年)中为武陵王国侍郎、直秘阁知画事。6 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序,见卢 辅 圣 中 国
28、 书 画 全 书 , 卷 1,161, 上 海 书 画 出 版 社 , 2009 年 。7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论顾、陆、张、吴用笔,见卢 辅 圣 中 国 书 画 全 书 , 卷 1,126, 上 海 书 画 出 版 社 , 2009 年 。8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论画六法,见卢 辅 圣 中 国 书 画 全 书 , 卷 1,124, 上 海 书 画 出 版 社 , 2009 年 。9 见 。7两 宋 时 期 人 物 画 沿 着 前 朝 的 脉 络 继 续 深 入 发 展 , 学 吴 道 子 的 李 公 麟 以 “白 画 ”自 成 一 家 , 梁 楷 的 水 墨 简 笔 人 物 开 一 代 人
29、 物 画 之 新 风 。 表 现 方 法 较 唐 代 更 为 丰 富 , 刻 画之 真 实 精 细 令 人 赞 叹 。 题 材 内 容 上 开 始 偏 向 生 活 浓 郁 的 风 俗 化 和 历 史 故 事 , 对 人 物 内 心的 刻 画 也 更 为 深 化 。 虽 然 出 现 了 一 些 歌 颂 民 族 精 神 的 佳 作 , 但 在 宫 廷 画 师 之 手 皆 是“粉 饰 太 平 ”贪 求 苟 安 的 享 乐 主 义 的 图 画 。 宋 代 人 物 画 开 始 面 临 一 种 尴 尬 的 处 境 , 就是 从 魏 晋 南 北 朝 到 唐 五 代 已 经 形 成 了 相 对 完 备 的 绘
30、 画 传 统 , 笔 墨 、 色 彩 、 造 型 到 风 格 样式 和 法 度 规 则 都 是 一 个 系 统 而 贯 通 的 审 美 体 系 , 怎 样 在 这 样 的 瓶 颈 之 上 取 得 突 破 和 超 越 。一 方 面 , 人 物 画 饱 受 传 统 的 积 压 , “近 不 及 古 ”的 比 较 时 时 有 之 , 学 古 之 风 十 分 盛 行 。在 宋 代 批 评 家 看 来 当 时 的 人 物 画 是 弊 端 重 重 , 瑕 疵 满 眼 。 另 一 方 面 , 人 物 、 山 水 、 花 鸟的 三 足 鼎 立 , 也 给 人 物 画 的 前 进 带 来 一 定 压 力 。 1
31、跟随绘画史的发展,宋代的画评思想也悄然进行改变,其结果就是出现了文人画审美观与院体画遵循标准的分流。黄休复在益州名画录中将四格的顺序重新作了排列,将位于四格之末“不拘常法” 2的逸格提到首位。分列为逸格、神格、妙格和能格。黄休复推尚逸格,成为文人画家艺术审美观的反映。这一提法后来得到南宋邓椿的认同,认为黄休复“首置之为当也” 。而“专尚法度”的宋徽宗赵佶在主持宫廷画院时,就把黄休复排列的次序否定了,乃以“神、逸、妙、能为次” 3,这样的排列次序被当时的画院所遵循。逸格的推上拉下,直接导致了关于“形似”与“神似”的争端。方闻先生在心印中国书画风格与结构分析研究一书中论述道:“对宋代画家来说,表现
32、形似是把握客观对象内存真实的基础” ,与画家不同的是宋代的批评家(文人画家) “为了强调内在真实,甚至经常讥笑别人只知道对象的外表。 ”(苏轼提出过“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 4的论断)对于这一点苏轼又在“常形”和”常理” 5之间,做过一个至关紧要的区别,他发觉“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而至于其理,非高人逸才不能辨。 ”6由于苏轼的倡导推动和欧阳修、沈括等文人画家的响应,使文人艺术家的审美占居上风,重神似超过重形似,新儒家的理学教义“格物致知”得到突出。除此之外,源于南齐的“六法”作为绘画品评标准被一部分画家肯定继续延续下来,只是在某些方面出现了不同的理解,郭若虚论“气韵非师”就是一例 7,他
33、同时还提出了用笔的“三病”版、刻、结;刘道醇也参考谢赫的“六法”在宋朝名画评里提出了“六要” (气韵兼力一也,格制俱老二也,变异合理三也,彩绘有泽四也,去来自然五也,师学舍短六也) ,从艺术形式美对立统一的角度还提出了“六长”粗卤求笔、僻涩求才、细巧求力、狂怪求理、无墨求染、平画求长。回 到 吴 道 子 的 层 面 上 , 由 于 前 朝 遗 作 的 流 传 这 一 时 期 关 于 吴 道 子 画 的 品 评 还 是 比 较多 的 。 成 书 于 1057 年 的 圣 朝 名 画 评 将 绘 画 分 为 六 门 , 六 门 之 下 又 每 门 分 别 列 举了 神 、 妙 、 能 上 中 下
34、的 画 家 , 但 是 并 无 吴 道 子 之 名 。 位 于 人 物 门 神 品 上 的 是 王 瓘 ,刘 道 醇 在 叙 说 原 因 的 时 候 引 用 了 一 段 武 宗 元 的 话 , 说 “吴 生 画 天 女 , 颈 领 粗 促 , 行 步1 参见樊波,中国画艺术专史人物卷中-宋代人物画发展所面临的两种处境一节,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 年。2 朱景玄对逸格的解释。这里黄休复对逸格的解释为“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简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故目之曰逸格尔” 。指不重规矩,笔墨简练,意趣出常的作品。3 在画继论远中有记载。4 见苏轼东坡先生诗 , 四部丛刊第 5 集卷
35、 11 第 29 页,台北商务印书馆,1967 年。5 即客观事物之理,指要先透彻的研究所要表现对象的本质、规律之后,再进行创作。同谢赫的“穷理尽性,事绝言象”一样。6 见方闻心印中国书画风格与结构分析研究第 4 页。7 见图画见闻志 论气韵非师中, “六法精论,万古不移,然而骨法用笔以下五者可学,如其气韵,必在生知,固不可以巧密得,复不可以岁月到,默契神会,不知然而然也” ,表明气韵是学不到的。8跛 侧 , 又 树 石 浅 近 , 不 能 相 称 ”1, 这 样 的 评 价 不 管 是 武 宗 元 真 有 此 说 还 是 刘 道 醇 为了 抬 高 王 瓘 , 都 使 吴 道 子 的 地 位
36、成 为 有 史 以 来 最 低 的 。 北 宋 文 学 家 苏 轼 ( 1037-1101) 在 熙 宁 三 年 2( 1070) 凤翔八观诗王维吴道子画中先 是 说“ 道 子 实 雄 放 ,浩 如 海 波 翻 。 当 其 下 手 风 雨 快 , 笔 所 未 到 气 已 吞 ”, “吴 生 虽 妙 绝 , 尤 以 画 工 论 ”。但 苏 轼 的 弟 弟 苏 辙 对 这 种 观 点 是 不 赞 同 的 “谁 言 王 摩 诘 , 乃 过 吴 道 子 ”3 。 活 动 于 熙宁 四 年 ( 1071) 左 右 的 郭 若 虚 称 : “吴 道 子 画 , 今 古 一 人 而 已 ”4 、 “吴 生
37、之 作 , 为万 世 法 , 号 曰 画 圣 , 不 亦 宜 哉 ! ”5 承 接 了 张 彦 远 的 “画 圣 ”之 说 , 与 唐 代 “吴 道 子 ”的 地 位 齐 平 。 在 元 丰 六 年 ( 1083 年 ) 苏 轼 给 友 人 李 端 叔 的 信 中 , 末 段 有 评 吴 道 子 说“出 新 意 于 法 度 之 内 , 寄 妙 理 于 豪 放 之 外 ”( 东 坡 题 跋 卷 5, 跋 吴 道 子 地 狱 变相 ) 改 变 了 之 前 的 评 价 。 后 又 在 元 丰 六 年 ( 1085) 书 吴 道 子 画 后 发 出 一 个 由 衷的 感 叹 “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
38、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6 。使 吴 道 子 在宋 代 的 地 位 继 续 升 高 。 米芾在画史 (成书于 1106 年 7 )中品吴道子虽有“行笔磊落,挥霍如莼菜条,圆润折算,方圆凹凸”但同时亦说“不使一笔入吴生” ,在对吴道子肯定的同时又置之不学。北宋宣和年间的 宣 和 画 谱 ( 成 书 于 1120 年 ) 记 载 画 家 和 作 品 分为 道 释 、 人 物 、 宫 室 等 十 门 , 把 吴 道 子 列 入 “道 释 门 ”, 在 叙 论 说 “其 以 道 释 名家 者 至 于 有 唐 , 吴 道 玄 遂 称 独 步 , 殆 将 前 无 古 人 ”, 说 吴 道 子 是
39、 “深 造 妙 处 , 若悟 之 于 性 , 非 积 习 所 能 致 ”。 深 发 了 郭 若 虚 “气 韵 非 师 ”的 说 法 , 继 续 把 吴 道 子 和他 的 道 释 画 推 到 一 个 历 史 的 高 度 。 1122 年 前 后 在 世 的 邵 博 在 河 南 邵 氏 闻 见 后 录 中 论 述 有 “至 吴 道 元 绝 艺 入 神 , 然 始 用 巧 思 , 而 古 意 稍 减 矣 。 ”评 吴 道 子 的 地 位 又 有回 落 。 最 后 , 朱 熹 ( 1130-1200) 在 题 吴 道 子 水 墨 天 龙 八 部 图 卷 中 说 道 “吴 笔 之妙 , 冠 绝 古 今
40、”, 吴 的 地 位 又 开 始 回 升 。 概 括 的 来 说 , 宋 代 吴 道 子 的 形 象 呈 现 的 是 一个 正 弦 函 数 的 轨 迹 。虽然有些波动,但总体来说整个唐宋时期对吴道子的评价还是积极崇高的,需要说明的是五代。这 段 时 期 虽 然 社 会 动 荡 , 但 文 学 艺 术 成 就 卓 著 , 山 水 画 逐 渐 从 人 物 画 背 景 中脱 离 出 来 臻 于 成 熟 达 到 第 一 个 高 峰 。 出 现 了 具 有 里 程 碑 意 义 的 大 画 家 “荆 、 关 、 董 、巨 ”; 花 鸟 画 工 笔 写 意 并 驾 齐 驱 , 出 现 了 风 格 鲜 明 的
41、 “徐 黄 异 体 ”。 人 物 画 出 现 了 顾闳 中 、 周 文 矩 等 大 家 , 将 唐 代 缜 密 、 浑 厚 、 恢 宏 的 画 风 转 变 为 疏 朗 、 秀 逸 的 风 格 。 表现 方 法 较 之 唐 代 更 为 丰 富 传 神 。 整 个 五 代 在 风 格 多 样 的 艺 术 形 式 影 响 下 盛 况 不 衰 。五 代 时 期 时 间 跨 度 只 有 短 短 的 五 十 余 年 , 但 在 绘 画 理 论 上 延 续 了 唐 代 的 盛 况 不 衰 。 以 荆浩 的 笔 法 记 最 为 突 出 , 它 总 结 、 概 括 了 山 水 画 的 许 多 创 作 方 法 ,
42、 诸 如 “六 要 ”( 一 曰 气 , 二 曰 韵 , 三 曰 思 , 四 曰 景 , 五 曰 笔 , 六 曰 墨 ) 、 “四 势 ”( 筋 , 肉 , 骨 ,气 ) 、 “二 病 ”8( 有 形 之 病 与 无 形 之 病 ) 等 , 还 提 出 了 绘 画 上 的 许 多 审 美 特 质 , 如“气 质 俱 佳 ”、 “搜 妙 创 真 ”等 。 并 且 从创作的角度提出绘画品评的四个方面“神、妙、奇、巧” 9。他 在 笔 法 记 中 评 价 吴 说 : “吴 道 子 笔 胜 于 象 , 骨 气 自 高 , 树 不 言 图 ,亦 恨 无 墨 ”, “吴道子画有笔而无墨,项容画有墨而无笔”
43、 10。 荆 浩 从 山 水 的 角 度 来 看 ,使 吴 道 子 只 能 偏 居 中 等 了 。1 见 卢 辅 圣 中 国 书 画 全 书 , 卷 1,447, 上 海 书 画 出 版 社 , 2009 年 。2 按黄苗子先生的说法,见吴道子事辑,197,中华书局,1991 年。3 见 卢 辅 圣 中 国 书 画 全 书 , 卷 9,796, 上 海 书 画 出 版 社 , 2009 年 。4 图画见闻志 论吴生设色一节,见卢 辅 圣 中 国 书 画 全 书 , 卷 1,469, 上 海 书 画 出 版 社 , 2009 年 。5 图画见闻志 论古今优劣一节,见卢 辅 圣 中 国 书 画 全
44、 书 , 卷 1,470, 上 海 书 画 出 版 社 , 2009 年 。6 见俞建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卷,455 页。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年7 见上海师范大学战永胜的硕士学位论文米芾一文关于画史成书年代的推究。8 荆 浩 笔 法 记 , 见卢 辅 圣 中 国 书 画 全 书 , 卷 1,6, 上 海 书 画 出 版 社 , 2009 年 。9 见 。9第二节 元代画史中的吴道子形象元代与其他朝代在政治上的最大的区别就是蒙人推翻了南宋王朝入主中原,这使许多汉民族文人产生了极端排斥和仇视的心理,建国初期民族矛盾激烈。画家大多“疏于人事”1 ,人物画曾在宋代遭遇的艺术难题在元代进一步扩大,
45、元人在成功地实现山水画审美变革之后将人物画忽略搁置,画家们已经很难再发现和创造出新的表现 “语言” 。更加没有人像赵孟頫一样对人物画的衰落还有所反思并力求突破。元代人物画家一方面舍弃前朝的人事风俗题材大量出现高人逸事、古装仕女图,寄托文人的隐逸出尘之思;一方面仅在前人的技法层面作一些修补和磨砺。尽管这样,元代人物画在道释人物和肖像画创作上还是有所成就。经过五百余年的磨砺,吴 道 子 绘 画 作 品 的 流 失 。 但 是 学 吴 的 还 是 大 有 人 在 ,至 于 当 时 享 誉 画 坛 的 元 四 家 是 否 学 吴 , 现 没 有 史 实 资 料 可 以 表 明 , 在 他 们 的 画
46、作 中 也 看不 到 吴 道 子 的 痕 迹 , 他 并 不 是 文 人 艺 术 家 效 仿 的 对 象 。 “元 代 的 杰 出 画 家 追 求 绘 画 的超 再 现 性 , 随 后 , 不 似 的 观 念 受 到 认 真 的 探 讨 ”, “画 家 们 从 书 法 中 发 展 出 新 的 表 现功 能 , 钻 研 绘 画 的 写 意 之 后 , 它 就 含 有 了 形 似 以 外 或 者 超 越 形 似 的 积 极涵 义 。 ”2元代的绘画品评比较遗憾的是没有专门的著作论断,其绘画理论较之前代也大为减少。元人在艺术表现上抛弃了南宋的传统,而上追唐与北宋风格。这正是由于赵孟頫和元四家的推动。
47、赵孟頫在松雪论画有“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今人但知用笔纤细,傅色浓艳,便自谓能手,殊不知古意既亏,百病横生,岂可观也?”又有“宋人画人物,不及唐人远甚。予刻意学唐人,殆欲尽去宋人笔墨。 ”3同时赵孟頫还提出书画用笔同法论(这一点与钱选的“士气”说相互辉映) 。可想而知,作为元代画坛的领袖人物,赵孟頫这些评画的标准必然会给当时的画坛带来一定影响。文人艺术家摒弃了宋代的写实主义造形,认为“作品的成功不在精湛的技法,也不在于动人的构思,而是在深刻的思想以及艺术家内在之我旨趣的天然流露。 ”4黄公望在写山水诀中提出“作画大要,去邪、甜、俗、赖四个字” 5。饶自然的绘宗十二忌主要是从山水画的角度对评论画之优劣的探讨。其他汤 垕 的 古 今 画 鉴 、 赵 孟 頫 松 雪 论 画 人 物 、 李衎的竹谱等 多 是一 些 杂 论 和 对 绘 画 技 法 的 阐 述 。和 五 代 一 样 , 元 代 关 于 吴 道 子 的 评 述 也 相 对 减 少 , 汤 垕 在 古 今 画 鉴 中 说 “吴道 子 笔 法 超 妙 , 为 百 代 画 圣 ”6 夏 文 彦 在 图 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