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高中历史教学如何进行德育渗透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必先有良好的教育”。高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中,在学会做人方面接受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高中历史教学可以发挥“渗透 ”功能,对学生进行德育。一、思想道德教育内涵道德,是人们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依靠社会舆论和内在信念的力量实现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准则。德育和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是有区别的。思想与道德两者虽有相通之处,都属于意识形态,但不能互相替代。德育较为全面地、准确地说应是“思想道德教育”。长期以来,德才相对,谓之德才兼备,说明“
2、德”包括了思想与道德;现代教育方针,谓之德智体全面发展,同样说明“德” 包括了思想与道德。“德” ,内涵最简单,外延最宽阔,渗透“德育” 之说在中学教育中最为恰当。强调渗透德育,不是有意淡化政治思想教育、削弱政治思想教育功能。恰恰相反,是为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夯实基础,是从大处、远处着眼,而从小处、近处、实处入手。进行德育,不仅仅要进行政治信仰教育,更多的则是爱自己、爱父母、爱兄弟姐妹、爱同学老师、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是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教育;是温良恭俭、文明礼貌的教育;是追求真理、维护正义的教育;是科学态度、敬业精神的教育;是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的培养等等。用培养先进分子的要求来要
3、求全体中学生,这只是拔苗助长,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相反,谦虚好学、勤奋上进、诚实正派、遵纪守法、爱家乡爱祖国、有理想有道德却是绝大多数高中学生能够做到的。二、高中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特点对高中历史教学渗透德育进行研究,首先要了解其特点。其特点主要有:依附性正如液体从物质微孔中透过一样,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总是离不开事实,总是依附于、寓存于对历史事实的认识、理解和评价上的。“政治”凭其科学理论说服人,文学依藉人物、情节的描写感染人,历史则以事实为基础上的评价启迪人。由于历史事实是不依赖任何人的意识而存在,是进行历史教学的基本依据和凭证,因而,离开了它,历史教学不仅失去其科学性,也失去其教育性。历史信奉
4、的是事实胜于雄辩。尽管历史科学博大精深,而德育的内容也丰富多彩,但说到底是一种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正因为如此,它才烛古照今、叙史载道,若脱离史实,“ 渗透” 就成为空话。暗示性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蕴含在对历史的评述中,不可否认,它也可像政治学科那样公开、正面宣传灌输教育,但是,这毕竟不是主要形式。主要的是在历史教学准确完成明确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有意识地但又不露痕迹地给学生以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是最好的写照。那种“同学们要这样”、“同学们要那样 ”硬贴“标签”和口号式的教育或许气势磅礴,但难以收到渗透德育的功效。老子说,“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渗透” 就是这
5、种无为而为、不言而言的教育艺术。它刻意追求的是使学生在蕴含性教育中受启发、得教育,领悟做人处事的道理。这虽然没有大张旗鼓的宣传教育来得迅猛强烈,但是,一旦领悟,这种潜移默化的效果,将受益终生。渐进性历史教学渗透德育,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某一堂课教学、某一历史内容教学的事。任何时候、任何内容的历史教学都蕴含有相应的思想道德感化功能。这种一点一滴点点滴滴不间断的积累过程,就构成德育渗透的渐进性。每一堂历史课教学,从渗透德育角度看,不能没有,也不能过多。纯粹讲述历史,就事论事,不承认或不屑于德育渗透,是不行的;但是,“讲二话”、借题发挥、喧宾夺主乃至空洞说教也是不可取的。渐进性的特点决定历史教
6、学渗透德育,忌讳的是一曝十寒,需要的是持久的耐性和韧性,锲而不舍像滴水穿石。多样性即受教育者在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活动中得到的启示与觉悟难以完全平衡一致。历史是过去了的社会,社会是进行中的历史,两者都是个复杂多层次的有机整体,而学生由于家庭背景、知识水平、心理特征的差异,这在暗示性、渐进性的教育过程中,使得即使是同一历史内容的叙述评价在不同学生的心里也会产生不完全相同的影响,包括感知、想象、情感、意志等。不要以为某一历史内容的教学在渗透德育问题上只会有一个集中的、唯一的目标效果。只要是健康、向上、进步的,使学生受益即可。教师无视这种复杂的情况而刻意追求某一点的教育,显然是不利于德育渗透的。评判性
7、从形式上看,无论是教师主导的教,还是学生主体的学,从内容上看,无论是谈古论今,还是据往知来,归根结底都是以本阶级、本时代的眼光来鉴别、评说千百年来中国、世界发生过的人事现象。或歌颂或斥骂,无一例外。这就告诉我们,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是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时代性的。超阶级、超时代的立场观点,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我们承认也罢,不承认也罢,都不会因此而会有什么改变。既然如此,站在什么阶级立场,以什么观点标准评述历史,就不是无足轻重的小事,而是个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在渗透德育问题上,立场观点决定感情态度,因而在评判性的历史教学中是不能不讲立场观点的。三、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渗透德育中的作用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
8、,条件诸多,而关键则在于是否具有高素质的历史教师。这是因为,教师是课堂的设计者和指挥者,是学生智慧的启迪者和挖掘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和培养者。因此,中学历史教学渗透德育,发挥良好的育人作用,没有高素质的历史教师是根本不可能的。首先,历史老师必须是心灵美的合格的“ 人师”。它包括两方面的要求:一是有心。就是说,历史教师对历史教学渗透德育有充分的、深刻的认识,并形成一种职业习惯。只有处心积虑,才会见缝插针。没有思想认识上的高度重视,就不会有教师真正的感情投入,当然也就谈不上真正的德育渗透。要做到有心,在当前情况下,特别要正确理解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摆正高考分数与育人的关系。人们往往把
9、应试与素质、分数与育人对立起来,似乎水火不容。这种认识实际是片面的。它们之间完全应该,也完全可能结合起来。我以为“应试 ”是“素质”的一部分,“素质” 包含了“应试”;同样“分数”的高低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育人的效果。历史教学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训练历史思维能力,渗透着办事做人的道理,这三者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实在是个难于截然分割的有机整体。人为地轻视渗透德育,只能是两败俱伤,既损害了育人的作用,也影响到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二是有德。历史老师必须自己首先学会做人胸怀天下、心系祖国的人,律己严格、治学严谨的人,感情充沛、好合作共处的人,襟怀坦白、诚实正直的人,诲人不倦、爱生并希望学生胜过自己
10、的人。老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导师和引路人,不论老师自己是否意识到,其言行处世态度都会被学生或多或少地视为自己的榜样,这种向师性是一种非人为的自然属性。只有心灵美的人师,才可能培养出心灵美的学生,而不称职的“人师” 是会误人子弟的。其次,是合格的“ 经师”。这也包含两方面的要求 :一是有识,即有精深的历史专业知识和广博的人文、科学知识。历史上下数千年,纵横数万里,囊括了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外交、科学、艺术、宗教、民情、风俗等各个方面。而每一历史人物、每一历史事件、每一历史现象的评述,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前后左右相关知识,以大量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内容为背景。高中历史固然是古今中外历史中最基本的
11、知识,但是,即使如此,其涉及的知识也是极其广泛的。一些历史老师或者未受过正规、严格的历史专业训练,缺少系统的专业理论和知识;或者虽然受过专业训练,但长期以来拘泥于中学历史课本和教学参考书涉及的内容,不是随时注意吸收历史研究、历史教学的新成果,不是注意中国史、世界史的前沿研究动态,继续不断拓宽自己的历史知识面,吐故纳新,掌握更多更丰富的历史材料,而是吃老本,因而在历史材料的掌握上不是与时俱进而是停滞不前甚至日渐贫乏。这样的老师虽然随着舌耕岁月的推移而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虽然上课时教材内容面面俱到点点落实,也条理清楚,但缺乏信息量和剖析事理的深度,讲不清历史的来龙去脉原因影响,揭示不出历史现象掩盖
12、的历史发展规律,因而难免实际上的照本宣科,缺乏德育渗透的力度,少有刻骨铭心的教育效果,这样的老师充其量是个“教书匠 ”,而不是 “教育家”。二是有能,即熟练掌握教育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掌握了渊博的专业知识,这仅仅为教好历史、渗透德育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但这还不够,还要嘴能说,手能写,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还要因材施教具有较强的课堂应变能力。有些老师,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但拙于言辞,苦于表述,缺乏娴熟的教学技能技巧,壶里有饺倒不出,使课堂了无生气,枯燥无味,这也可能成为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到这一步,连教学任务也难以完成,更不用说渗透德育了。有心、有德、有识、有能,构成历史老师整体素质,
13、这是个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不过在这四“ 有”之中,相对而言,有心、有识应是目前提高历史教师素质的主要任务。因为,现今的历史教师队伍中,具有良好或较好师德的老师总是占绝大多数;掌握基本教育学科知识、教育教学技能的老师也是占绝大多数。而对高考大棒重压下的历史教学,将渗透德育放到首要位置,却并未形成真正的共识。“ 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 倒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对加强内功的修炼,不断拓宽历史知识面的认识也在相当部分老师中缺乏相应的重视。不少人错误地认为中学历史内容简单,不要说历史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就是一般大学生甚至中专生也足以对付。正因为如此,提高渗透德育的思想认识,加宽加厚历史专业基础是当务之急。
14、四、高中历史教学渗透德育遵循的原则高中历史教学渗透德育,必须遵循的原则很多,如批判继承原则、厚今薄古原则、古为今用原则、正面教育原则、激励原则、言行一致原则、循序渐进原则、身教重于言教原则,等等。但最基本原则是实事求是原则,抓住了这一原则,就抓住了根本。首先,史实要真。历史是已经逝去的客观存在,是不能改变也无法改变的。历史视塑造、想象为大忌,必须完完全全尊重史实,力求说真话,讲真史,字字有出处,事事有根据。在史实之外发明创造不存在的“史实”,随心所欲想当然,用虚假不实、模糊不清的东西教学生,以达到渗透德育的目的,这无异于欺骗,而欺骗教育所取得的效果是难以持久的,甚至会与教育者的主观愿望相反。其
15、次,感情要真。教师讲述真实的历史的同时,投入的感情也必须是真的。喜怒哀乐爱憎完全是随着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述而真实地流露。情感丰富真挚而不娇柔做作,这容易使学生随着历史的评述,而与老师产生感情的共鸣。历史教学以史实服人是必须的,同时,以情动人也是万万不可或缺的。因为任何教育,教师在绘声绘色评述历史中,以自己良好的心理品质、真挚的感情流露陶冶学生情操,以表里如一的思想作风影响学生言行,是历史教学渗透德育中一条由感情接受到思想认同的必由之路。只要老师想方设法占有丰富详细的历史材料,全情投入,从历史材料而不是从主观臆想出发,经过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的分析后得出结论,将历史结论建立在历史事实之
16、上就可以做到讲真史,诉真情。要将渗透德育落到实处,有两个前提必须考虑:一是目标要定得准,不可盲目拔高。假不好,大而空也不好,不顾客观史实寓含的教育内容,千篇一律地空泛号召,难以在学生心灵深处留下什么印记。渗透德育,与其模模糊糊大而空好看,不如清清楚楚小而实中用。重视政治信仰是必须的,多一些形式也可以理解,但是片面强调意识形态的政治属性,重表面文章而不把如何做人的品质、信念从小处、实处入手,很容易使德育挂在嘴上,悬在空中。从德育角度而言,千千万万的“小德”正是构成整个德育大厦的主要部件和基础,莫以“德” 小而不为。二是实际要联系得准。历史联系现实,是几千年的优良传统。关键是怎样联系,把历史与现实
17、牵强附会地拉在一起,这不叫“联系”,而叫硬拉。比如一讲到革命先烈为革命献身,就号召学生大公无私,不讲个人的要求。大公无私,固然是美德,但是,少数人通过理性的思考达到这种无我的崇高境界是可能的,而对大多数人来说则做不到。因此将先烈献身与现实生活的大公无私拉在一起并号召学生大公无私,除掉课堂上可能会出现气壮如牛的场面外,实际上只能是姑妄言之、姑妄听之。求实而不虚空,要紧的是依纲托本掌握历史信息,极力克服教育的模糊性和不可企及性,做到实实在在。从史实出发,联系有密切关系的现实,联系学生中普遍存在和关心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再次,要全面地看问题,公正地评述历史。对历史的评价决不能“所谓坏,就是绝对的坏
18、,一切皆坏;所谓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皆好”。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以时代的眼光公正、客观、全面地评述历史,这不仅本身就是德育的一种最佳途径,同时也是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最基本要求之一。把历史人物、事件简单地归结为好人好事或坏人坏事,这对托儿所、幼儿园的小朋友可能适用、有效,甚至对小学生也管用,但是面对高中生,恐怕就不适用、效果不大。老师主观上想进行德育渗透,由于不够全面不够公正,学生不服,筑起一道心理防线,因而客观上无法达到渗透效果。五、现行高中历史教材渗透德育存在的问题现行历史教材,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几代人劳动的成果,对历史的评述一般而言是比较公正、比较客观、比较全面的。但是,它毕竟是人编的
19、,由于篇幅的限制或是其他原因考虑,在历史人物、事件、现象的选择上总是有所侧重有所取舍的,因而与客观史实的丰富性、全面性相比多多少少总是有些差别。一般地说,史实是真的,评述也是对的,但可以肯定地说不一定都是全面的,而这不全面,如不给予适当的补充,在教学中带来的负面影响亦不可低估。从大的方面来说,比如中国古代史教材,介绍古代中国先进方面的多,强调对世界人类贡献的多,而客观反映中国落后方面的少,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的贡献少。因而不少学生往往沾沾自喜于中国的古代文明,而对明清以来中国日渐落后于西方的历史原因、教训则认识不深刻。中国近代史教材,强调列强侵华给中国人民带来无穷灾难,是对的,必须的,但是客观地
20、反映这种侵略也带来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先进的生产方式的则不多。因而,一些学生对东南沿海列强势力较强的地方一般都较发达的现象不解,错误地认为在中国,哪里是“殖民地”那里就发达,列强侵华不是有罪而是有功。中国现代史教材,介绍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成就较多,而真正冷静、客观、全面分析曲折、挫折较少;纵向比较,将今日中国与往日中国比较较多,而横向比较,将今日中国与今日世界先进国家比较较少,当国门一开,与西方先进国家相比差距明显凸现时,有的学生则怀疑四项基本原则、崇洋媚外。其间固然因素很多,但也不能否认这是历史教学的一大遗憾。从小的方面来说,对一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介绍、评述也带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甚至谬误
21、。如近代史上的太平天国运动,教材依然沿用陈旧观点,大肆吹嘘其“ 革命性” ,人为粉饰,将纯粹的邪教运动宣传为反侵略反封建的“伟大的农民革命” ,将邪教魔头洪秀全宣传为革命家。又比如对慈禧太后、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蒋介石等人的评价,明显地抑其善而扬其恶,显然有失公允。对高中生进行德育不是思想政治学科一家的事情,各个学科课程都要发挥教书育人的功能。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既是学科特点,也是时代要求,作为历史教师,要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结合历史学科特点及教学实践 ,从更好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角度入手进行德育渗透。高 中 历 史 教 学 德 育 渗 透 之 我 见高 中 学 生 正 处 于 人
22、 生 观 、 价 值 观 、 世 界 观 及 良 好 行 为 习 惯 的 形 成 过 程 中 ,在 学 会 做 人 方 面 接 受 的 教 育 显 得 尤 为 重 要 。 在 历 史 学 科 教 学 中 渗 透 德 育 , 既 是 学 科特 点 , 也 是 时 代 要 求 , 作 为 历 史 教 师 , 要 运 用 现 代 教 育 教 学 理 论 , 结 合 历 史 学 科 特点 及 教 学 实 践 , 探 讨 如 何 对 学 生 进 行 德 育 渗 透 。一 、 在 历 史 教 学 过 程 中 应 注 重 教 师 的 为 人 师 表 , 言 传 身 教作 为 新 课 改 后 的 历 史 教
23、师 , 所 应 具 备 的 才 、 学 、 识 必 须 符 合 时 代 要 求 , 有 更 新的 内 容 和 科 学 标 准 。 古 人 云 : “身 教 胜 于 言 教 ”。 作 为 历 史 教 师 , 难 免 要 对 学 生进 行 说 教 , 试 想 , 一 个 品 行 不 端 、 品 质 恶 劣 的 教 师 , 要 学 生 相 信 他 的 教 育 , 这 是 不可 思 议 的 , 因 此 , 作 为 教 师 , 应 注 意 学 习 历 史 名 人 、 民 族 先 贤 的 事 迹 , 从 中 汲 取 营养 来 充 实 自 己 , 总 之 , 教 师 对 自 己 言 必 行 , 行 必 果
24、, 学 生 才 学 有 所 依 , 教 师 用 自 己的 言 行 潜 移 默 化 地 影 响 学 生 , 必 能 收 到 思 想 教 育 的 特 殊 效 果 。 历 史 教 学 中 的 思 想 政治 教 育 的 任 务 主 要 是 通 过 课 堂 教 学 来 实 现 的 , 教 师 的 言 传 身 教 就 起 着 关 键 的 决 定 性的 作 用 。二 、 历 史 教 育 的 核 心历 史 教 育 的 核 心 主 要 是 对 学 生 进 行 优 良 的 道 德 品 质 教 育 , 从 小 培 养 他 们 养 成 良好 的 道 德 品 质 , 这 是 学 生 人 生 观 、 价 值 观 、 世
25、界 观 形 成 的 重 要 途 径 , 也 是 素 质 教 育的 首 要 任 务 。 现 在 的 学 生 弱 项 较 多 , 如 缺 乏 抗 挫 折 的 能 力 , 意 志 薄 弱 , 缺 乏 自 我 批评 精 神 , 不 善 于 同 我 合 作 , 缺 乏 竞 争 意 识 、 危 机 意 识 等 等 。 所 以 , 在 历 史 教 育 中 ,必 须 把 培 养 学 生 做 人 的 品 质 、 信 念 放 在 最 突 出 的 位 置 , 使 学 生 认 识 到 , 作 为 一 个 公民 , 必 须 做 到 遵 纪 、 守 法 、 有 高 尚 的 道 德 情 操 , 为 社 会 做 出 奉 献
26、。 历 史 教 材 中 有 着丰 富 的 道 德 品 质 教 育 方 面 的 内 容 , 尤 其 是 杰 出 历 史 人 物 的 名 言 、 警 句 , 从 不 同 角 度展 示 了 这 些 历 史 人 物 的 崇 高 思 想 和 道 德 风 貌 , 不 仅 概 括 了 他 们 的 道 德 观 念 , 而 且 带有 强 烈 的 情 感 色 彩 。 例 如 文 天 祥 的 “人 生 自 古 谁 无 死 , 留 取 丹 心 照 汗 青 ”; 于谦 的 “粉 身 碎 骨 全 不 惜 , 要 留 青 白 在 人 间 ”; 亚 里 士 多 德 的 “我 爱 我 师 , 我 更 爱真 理 ”; 但 丁 的
27、 “人 不 能 像 走 兽 那 样 活 着 , 应 该 追 求 知 识 和 美 德 ”等 等 , 既 是 进行 道 德 知 识 教 育 的 生 动 材 料 , 也 是 培 养 道 德 情 感 的 良 好 素 材 。三 、 对 学 生 进 行 科 学 的 世 界 观 和 坚 定 不 移 的 共 产 主 义 思 想 教 育历 史 课 应 重 视 进 行 科 学 世 界 观 的 教 育 , 培 养 学 生 用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观 点 、 方 法 认识 人 类 社 会 发 展 的 基 本 规 律 和 基 本 原 理 , 树 立 共 产 党 主 义 的 远 大 理 想 。 作 为 历 史 教师
28、, 要 经 常 运 用 辩 证 唯 物 主 义 和 历 史 唯 物 主 义 的 观 点 解 释 历 史 现 象 , 分 析 历 史 发 展的 本 质 , 如 生 产 力 和 生 产 关 系 , 经 济 基 础 和 上 层 建 筑 , 矛 盾 的 对 立 性 与 统 一 性 观 点等 等 , 从 而 使 学 生 理 解 社 会 主 义 共 产 主 义 代 替 资 本 主 义 是 历 史 的 必 然 。 联 系 到 今 天的 改 革 开 放 , 建 设 中 国 特 色 的 社 会 主 义 , 由 于 它 符 合 我 国 国 情 , 因 此 尽 管 在 改 革 开放 过 程 中 经 常 遇 到 些
29、困 难 , 但 由 于 党 的 领 导 , 我 们 深 信 暂 时 的 问 题 一 定 能 克 服 , 共产 主 义 理 想 一 定 能 实 现 。四 、 联 系 实 际 , 历 史 课 进 行 社 会 主 义 荣 辱 观 教 育在 教 学 中 , 我 们 必 须 对 那 些 “真 善 美 ”进 行 大 力 的 歌 颂 与 赞 扬 , 旗 帜 鲜 明 地引 导 学 生 追 求 “真 善 美 ”。 同 时 , 教 师 还 要 充 分 发 挥 教 材 中 反 面 人 物 的 教 育 作 用 ,如 暴 君 隋 炀 帝 杨 广 ; 屈 膝 卖 国 的 那 拉 氏 、 袁 世 凯 等 , 在 教 学 中
30、 应 极 力 刻 画 他 们 的 丑恶 嘴 脸 , 指 出 他 们 是 国 家 、 民 族 的 反 面 人 物 , 为 人 民 所 不 齿 , 激 发 学 生 对 这 些 反 面人 物 的 仇 恨 , 使 学 生 认 识 到 危 害 祖 国 , 背 离 人 民 , 见 利 忘 义 是 可 耻 的 , 培 养 正 确 的是 非 观 、 人 生 观 。 但 是 只 靠 在 课 堂 上 和 教 师 的 传 授 是 远 远 不 够 的 , “纸 上 得 来终 觉 浅 ”充 分 体 现 了 其 中 的 内 涵 。因 此 , 我 们 教 师 在 教 学 中 还 要 大 力 开 展 历 史 课 的 课 外
31、活 动 实 践 。 历 史 课 外 活 动形 式 可 谓 多 种 多 样 , 如 : 组 织 学 生 举 办 “革 命 烈 士 诗 歌 朗 诵 比 赛 ”, 或 到 剧 院 观看 优 秀 历 史 影 视 片 , 还 可 以 指 导 学 生 到 社 会 或 军 营 中 搞 调 查 、 考 察 等 。 通 过 这 些 活动 可 使 学 生 领 略 到 革 命 先 烈 的 高 尚 情 操 , 坚 定 自 己 的 理 想 和 信 念 , 从 而 激 发 他 们 的爱 国 热 情 , 从 而 更 加 爱 国 、 爱 人 民 。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 联 系 实 际 , 必 须 注 意 教 育 性
32、,不 可 把 课 堂 当 作 教 师 发 泄 对 现 实 不 满 的 场 所 。 在 联 系 现 实 时 必 须 做 到 , 不 利 于 安 定团 结 的 话 不 讲 ; 不 利 于 改 革 开 放 的 言 论 不 谈 。 例 如 , 有 的 教 师 在 讲 到 中 国 古 代 东 汉初 年 严 惩 贪 官 酷 吏 时 , 过 分 夸 大 古 代 惩 治 腐 败 的 作 用 和 我 们 当 今 社 会 的 一 些 腐 败 现象 , 给 学 生 稚 嫩 的 心 灵 留 下 很 不 好 的 印 象 。 即 使 在 东 汉 初 年 , 腐 败 现 象 仍 不 乏 其 例 。当 然 , 对 于 当 今
33、 的 一 些 腐 败 现 象 避 而 不 谈 是 不 客 观 的 , 作 为 教 者 则 应 该 联 系 党 和 国家 近 几 年 来 所 颁 布 的 惩 治 腐 败 的 法 规 以 及 惩 治 腐 败 的 典 型 事 例 , 说 明 我 党 对 腐 败 现象 进 行 严 惩 的 决 心 和 力 度 , 使 学 生 对 我 党 取 得 反 腐 败 的 胜 利 充 满 信 心 , 从 而 自 觉 拥护 党 的 领 导 。五 、 注 重 把 德 育 与 课 外 活 动 相 结 合 , 加 快 素 质 教 育 改 革 步 伐教 育 学 生 要 从 小 养 成 良 好 的 思 想 品 德 , 教 育
34、他 们 要 通 过 自 身 的 实 践 , 去 解 决 从知 道 到 能 办 到 的 转 化 。 可 是 一 直 以 来 , 我 们 教 师 都 是 扮 演 着 “保 姆 ”的 角 色 , 不敢 放 手 让 学 生 去 参 与 活 动 的 计 划 与 组 织 , 对 活 动 积 极 分 子 的 培 养 也 是 不 够 的 。 这 让学 生 的 能 力 得 不 到 实 践 和 发 展 。 我 们 应 该 依 靠 团 委 、 学 生 会 、 级 委 会 或 其 他 一 些 学生 自 主 性 团 体 去 积 极 地 、 主 动 地 承 担 、 分 享 活 动 的 失 败 或 成 功 , 要 让 学
35、生 在 实 践 中磨 炼 意 志 接 受 情 感 体 验 , 让 他 们 在 愉 快 的 活 动 中 得 到 熏 陶 , 从 而 实 现 优 化 德 育 渗 透目 标 。总 之 , 在 我 们 历 史 教 学 中 不 能 单 纯 地 进 行 知 识 传 授 , 而 应 围 绕 着 全 面 推 行 素 质教 育 这 个 中 心 , 结 合 学 生 的 特 点 和 接 受 能 力 , 加 强 在 历 史 教 学 中 的 德 育 渗 透 , 使 学生 既 学 到 了 历 史 知 识 , 也 潜 移 默 化 的 接 受 了 德 育 教 育 , 为 其 将 来 步 入 社 会 奠 定 良 好的 基 础
36、。高中历史教学与德育渗透=我们知道,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对理论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的还有德育、理念的传承,这些都需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予以渗透,并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体现出来,这是需要我们积极思考的问题。而在进行德育培养方面,主要的就包括了人文素质的培养,即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体现出人文关怀。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德育教育意义重大,对此笔者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探讨,其中主要的针对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问题展开分析和论述。一、言传身教,在潜默移化中影响学生教师是教学的重要主体之一,在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方面,老师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而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那么首先的一点就是要求我们的教师做
37、好自己的工作,注重自身的言行,同时也需要以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影响学生。例如,一个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兢兢业业、关爱学生、对学生有耐性和信心,这些都是一种精神的榜样,以一种精神上的力量来鼓舞学生,影响他们。而且这也是德育渗透最为重要的一环。这样一来,也是给学生最为直接、最为真切的影响。其次,要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德育精神,还需要历史教师自身的理论修养和文化修养,这些需要以具体的文化知识为导向,进而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对于德育的教学来说,言传身教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积极的影响,对于教师来说,在进行课堂的教学和管理中,也是展现其风采和人格魅力的时候。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牢牢树立正确价值取向,从自己日常
38、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教育,并且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学生。二、以事件为诱导,有效的通过情感教育来影响学生对于高中的历史教学来说,其中一个较为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有效的运用所教授的文化知识,在文化知识中渗透德育的教学元素。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以所教学的理论知识为诱导,对此我们可以以具体的历史材料为出发点,来配合或者是佐证德育的教育。例如,在进行隋文帝建国以及治理国家的时候,我们就可以介绍隋文帝提倡借鉴、并勤勤恳恳进行政务工作的事迹,进而对现在学生进行消费观教育,价值观教育等,从而启发学生去思考,并有效的调节自身不规范的言行。除此之外,进行德育的渗透和教学,有效的情感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这就要求我
39、们的教师通过形象性的、充满情感的语言来影响学生,在学生的内心深处真正的引起共鸣。在这个过程中,例如我们较为熟悉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戚继光荡平倭寇、林则徐虎门销烟、鲁迅弃医从文、张自忠尽忠报国等,这些都是我国历史上较为杰出的人物,在他们生活的历史背景下演绎了可歌可泣的历史事迹,对此我们可以把他们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报国情感,确立振兴中华、富国强民的决心。当然,我们开展情感教育还是来源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只有这样情感的表达才会更加真诚,才会真正的影响到学生。三、开展讨论活动,在活动中体现德育教学进行德育教学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这个过程中要想实现良好的教学管理,就要在活动教学中予以体现。
40、活动教学可以体现出团队之间的协作和帮助,考察学生的团队交流与合作精神,这是进行德育教学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之一,因此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活动,如关于相关历史问题的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我们可以设定一些探究问题让他们去探索和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就可以轻松愉快的进行交流与合作,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有效的引导学生去思考“这些历史事件或者是历史事件中的历史人物体现什么精神,体现出了怎样的情怀。” ,在交流分析中实现优势互补,帮助程度相对差的学生分析,这样一来也就有利于在团队合作中实现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师生关系,同时也可以增强同学之间的友谊。四、以历史知识为依托开展德育教学对于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来说,
41、历史知识本身就是一个良好的德育教育载体。我们知道,历史知识是历史的回顾与总结,同时更是对优秀文化和传统文明的传承,在这些历史知识中,体现着宝贵的精神文化,其中有爱国主义、也有英雄主义,以及亲情和师生情谊的,这些都使我们德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现德育教学的渗透,那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我们以高中历史知识为依托,进而进行相关的拓展和延伸,不仅是简简单单的对历史知识的梳理和讲解,更要深入某些具有代表意义的历史事件当中,去分析当时背景下的历史人物,发掘他们身上的伟大精神以及宝贵的品质。例如,林则徐的“虎门硝烟 ”,针对这一历史事件,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在讲解具体历史事件和历史背景的同时,充分挖掘林则徐身上所体现的精神素养和文化品质,进而开展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教育。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