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 力 资 源 管 理自 考 本 科 段 毕 业 论 文论文题目: 关于中国当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研究考生姓名 杨钫钫准考证号: 032415100012考生序号:指导教师: 崔国成完成日期: 2016 年 10 月 4 日目录摘要 .1引言 .1一、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现状分析 .1(一)大学生就业率较低 .1(二)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 .21.风险意识薄、抗压能力弱 .22.实践经验少,经营管理差 .23.交际范围窄,团队凝聚散 .3(三)对就业形势和政策及就业过程不了解 .3二、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3(一)大学生就业难的自我因素分析 .31.就业信息获取不及时 .32.自我能力认识
2、不足 .43.期望和实际现状不符 .4(二)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因素分析 .41.科技发达,对人才的需求降低 .42.毕业生人口增多,就业竞争增大 .53.国家正在发展,就业机制尚未完善 .54.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与改革,带来就业难 .6三、当代大学生就业难解决的对策与建议 .6(一)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提高就业竞争能力 .6(二)认清形势把握机遇,以低姿态进入就业市场 .7(三)继续推进企业改革,稳定企业的就业需求 .7(四)加强规划正确引导,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7参考文献 .91关于中国当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研究作者:杨钫钫 指导老师:崔国成摘要:大学毕业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就业群体,是我国
3、经济、社会发展极为 重要和宝贵的人力资源。近年来我国整体就业环境并不宽松,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问题比较突出。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数百万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关系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关系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关系社会政治稳定,应当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本文从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入手,分析了“大学生就业难” ,指出“大学生就业难”不是人才过剩,而是结构性问题,应当关注大学生失业群体。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这不仅可以享受自己通过劳动得到的物质成果,而且能够得到知识和技能的充实和提高,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尤其关键。为了祖国的发展,和人才的自我实现需要,我们更要努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
4、问题。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问题;原因;对策引言:从近几年高校毕业生走出校园、踏上社会的经历来看,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都喊着找工作难,找份好工作更难!根据社会现状我们不难相信,当代大学生确实面对着越来越严重的就业形势,这一度引起了在校大学生的迷茫和恐慌,但是恐慌归恐慌,我们必须冷静下来分析,面对就业压力,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如何积极地应对就业难的问题。 面对就业压力日益严峻的中国人才市场来说,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就业将遭遇多方面的挑战和挤压。在整体环境堪忧的情况下,应届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将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 对于国家而言,大学生作为国家社会重点培养的各方面人才,只有得到自己的工作岗位,才
5、能拥有发挥聪明才智、服务社会、报效祖国,也有利于社会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就业难原因诸多,社会原因、高校原因、学生自身原因等多方面因素构成了这一问题。缓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矛盾,还得从多方面入手: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政策的改善、企业用人的优化、高校课程设置和就业指导的灵活到位以及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等等。政府、学校及其他相关部门更好的沟通合作,将诸多有利因素串联起来,以便更好的保证大学生轻松就业。一、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现状分析(一)大学生就业率较低2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当前乃至整个“十二五”期间,我国就 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任务十分艰巨这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今天的全国就业工作座
6、谈会上的开篇阐述。一方面,我国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很大,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格局并未改变。 而另一方面,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将进一步加剧,部分企业“招工难”与部分劳动者“就业难”问题并存。 今年的就业形势,比往年更加严峻。据统计:每年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就多达一亿五千万人,城市待业人员多达两千四百万人,其中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是历年最多的,要达到六百三十万人,所有这些都给我们就业形成很大的压力。据大学周刊报道,来自北京市教委的统计显示,北京地区 2015 届大学毕业生为 90.43%。记者对这一数据的真实性作了调查,发现其中某些高校就业率数字注入了水分。也许这是应对教育部关于到 8 月份毕业生就业率达到 70%的
7、要求,但这也说明实际存在的待业率要大大高于 10%。毕业当年未能就业的大学生数量增加,是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最直接表现。(二)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近些年各地不断出台扶持大学生的优惠政策,不少大学生也加入了青年创业的大军。与具有社会工作经验的创业者相比,大学生创业更显劣势,2015 年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2.4%,创业失败率超过 90%。不仅缺乏社会经验和职业经历,尤其缺乏人际关系和商业网络。由于对市场情况的不了解,缺乏真正有商业前景的创业项目,许多创业点子经不起市场的考验;缺乏商业信用,在校大学生信用档案与社会没有接轨,导致融资借贷困难重重;喜欢纸上谈兵,市场预测普遍过于乐观;眼高手低,好高骛
8、远,看不起蝇头小利,往往大谈“第一桶金”不谈赚“第一分钱” ;独立人格没有完全形成,缺乏对社会和个人的责任感,导致了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从大学生自身来看,缺乏创业者应有的基本综合素质。1.风险意识薄、抗压能力弱创业作为一种积极、主动的行为,创业者的心理品质对其创业行为具有指引和调节作用,是决定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很多大学生在创业前没有仔细分析过自己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特质,例如抗压、抗风险能力,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是否适合创业。创业是一项富有挑战和风险的项目,对创业的艰难、市场的残酷、创业的复杂性和困难性没有足够的认识,没有做好积极的防范措施,会大大降低创业成功的概率。当代大学生大多是出生于 2
9、0 世纪 90 年代的独生子女,一直在比较宽松闲适的环境中生活、成长,缺乏艰苦生活的磨练、独立性和自立意识普遍较差,对父母的依赖程度高,心理承受能力小。很多人认为影响自己择业最大的人是父母或者其他亲朋好友,过度依赖家人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极大的影响了大学生独立自主创业的步伐。32.实践经验少,经营管理差创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需要经验的积累 很多大学生属于初次创业,对于有关经营公司的知识技能如财务 营销 管理等可能只停留在理论阶段,实际遇到问题时往往难以应对 在学校里,虽然也有许多模拟创业的活动,但毕竟和真正的市场运作有所差别 创业期间,由于大学生实践经验缺乏,导致经理管理不够完善,出现效率低下,
10、人才流失,入不敷出的现象在创办和经营企业的过程中,无法建立一套合理 有效率的制度,在生产人事财务及销售等各方的管理上极易出现漏洞和失误。3.交际范围窄,团队凝聚散创业企业要推广自己的产品,开拓市场,增大企业规模,需要有丰富的社会资源 由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范围相对狭窄,因此社会资源不丰富 许多刚创业的大学生,往往很难找到客户,接到订单,导致企业难以盈利,规模难以扩大,企业发展受阻,最终被迫关闭此外,大学生创业团队建立往往是靠感情建立,而不是基于契约,随着创业企业的成长,这种 重感情轻契约 的工作关系,会逐渐暴露出矛盾和问题来 如果没有妥善解决,最终只能导致团队的解散。(三)对就业形势和政策及就业
11、过程不了解大学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用人单位 对大学生的需求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的增加速度。存在信息不对称 大学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的增加速度。从 2013 年至 2016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 699 万增加到 770 万,是扩招前的 2 倍多,而工作岗位的增加却是有限的,每年岗位增长率在 36,而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增长率保持在 120左右。调查结果显示,73.63的学生对 2016 年的就业形势和政策及就业过程不了解,信息不对称严重影响毕业生的择业与就业。大部分在校
12、学生没有意识到就业人数 的递增速度已远远超过工作岗位的增加速度,忽略了解就业形势和政策及就业过程的重要 性,只顾埋头苦读、热衷考证或忙于各类社团活动,充实了自己的头脑和经验,而在实际就业经验的积累上还未意识到重要性,没有认清自己的能力和岗位需求的差别,没有培养自己的就业能力,没有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所以在面对巨大的 就业供需矛盾面前束手无策,无法尽快完成就业计划。二、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一)大学生就业难的自我因素分析41.就业信息获取不及时 用人单位招聘信息的发布缺乏时效性、大学生没能及时获取相应的信息及大学生发布了 应聘信息但由于种种原因用人单位没有获取。这两种情况造成了很多大学生
13、找不到工作、 用人单位招不到人的局面,延长了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相互搜寻的过程。调查显示,58.73的同学找工作的主要渠道是人才交流市场,这在渠道上就有局限性,因为人才交流市场开放的时间和地点有限,不能充分满足大学生择业信息的筛选。因此,信息渠道的局限导致了信息获取不及时。2.自我能力认识不足 所学知识与现实要求不匹配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我国的教育体制多年 来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大学生 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但缺乏良好心理的素质、礼仪和法律观念。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
14、。我国的教育体制多年来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但缺乏良好心理的素质、礼仪和法律观念。接受调查的同学中有 50.8的同学并不是很了解自己的能力,且缺乏自身能力与实际就业形势相联系。盲目就业是人力资源的错误使用,造成人才的浪费。一个人只有通过自我评估,正确深刻地认识和了解自己,才能对就业做出最佳抉择,在合适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才是大学生就业的最终目标。3.期望和实际现状不符 大学生做事眼高手低,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还存在就业后稳定性差、离职率高此 类问题。多数大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薪酬期望值高出社会现实水准,
15、不愿从基层做 起,宁愿等待,只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工作,不愿意去偏远地区工作;人际沟通能 力差,缺乏团队合作能力,“有业不就“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不少大学生只盯住“三大”(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 “三高”(高收入、高福利、高地位)。调查显示,35.71的同学理想的就业单位是国家机关,48.41的同学理想或期望从事的职业是经营管理类。这是大学生就业缺乏了解现实形势的体现,77.78的同学不愿去偏远的基层工作。这些选择仅仅局限在个人理想职业目标,缺乏对现实就业情况的了解,存在理想发展方向和现实形势不相符的问题,导致在实际选择中的盲目、犹豫不决,不利于就业目标的实现。(二)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
16、因素分析1.科技发达,对人才的需求降低 由于科技的发展,使得许多岗位不再需要人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还在于我国的高等教5育本身存在问题。大学的扩招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现有专业的招生数量急剧增加,二是增加许多新设专业。许多的高校在扩招方面存在很多动机。有的高校是为了增加学生数量从而增加学校的经费;有的则是为了建立“综合性”大学,提高大学排名而增设本校以前没有的专业。我国高校最近几年法学、管理、新闻等专业急剧增加,很多大学出于第二种目的。不管出于哪一种目的,高校在专业设置和学生扩招方面,都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就业。换言之,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利益。高校的这种盲目扩招对学生的损害体现在两个方面:1.当前
17、的高校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思路、管理模式等没有充分考虑好如何应对如此大规模的学生教育。大学的急剧扩张带来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教学质量的急剧下降。笔者所考察的某一高校,设立的新闻学院,只有九名教师,而且,这九名教师还包括两名行政人员。教学质量的下降,不可避免的使大学生在学业方面不能达到社会的需要,从而限制其就业。换言之,社会尽管存在许多的需求岗位,但是高校所传授给大学生的学识并不能够使其胜任。我国尽管大学生数量众多,但是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端人才并不充足。这一事实证明了高校的教育本身需要重新定位。2.高校的盲目扩招,直接造成了一些专业的大学生数量超出了社会的需求,无法充分就业。以我国高校当前的公共
18、事业管理专业为例,当前设立这一专业的高校在 130多所以上,平均招生人数都在 60 人以上。实际上,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需求的非营利组织,在我国尚处于并不发达的阶段。这种不根据社会需求招收学生的做法,最终造成了大学生的就业难。高等教育的内容没有和社会需求相匹配的现实,是大学生“相对过剩”的第二个原因。2.毕业生人口增多,就业竞争增大由于科技的发展,国家经济的发展,文化教育的发展,使得大学毕业生人口急剧增多。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建设不断加快,城镇化率大幅提高,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步伐加快,城镇人口快速增加,我国城镇化率由 2000 年的 36.2%上升到 2015 年的 56.1%。在城镇化
19、进程中,农村的就业压力减轻,但是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增大。一是城镇对农村劳动力就业吸纳能力有限,每年城镇中新成长劳动力、高校毕业生需就业;二是农村劳动力向大中型城市转移的门槛较高。由于户籍限制、素质技能要求、就业信息不畅通等因素,农村转移劳动力寻找工作难度大。3.国家正在发展,就业机制尚未完善近年来,我国中西部经济发展不断加快,农民工工资不断上涨,与东部地区的差距缩小,如在东中西部务工的农民工月收入差距已经缩小至 30 元左右。区域就业形势差别明显,东部地区求职人数同比出现大幅下降。随着中西部地区传统劳务输出大省的工作环境好转,返乡就业、创业正成为越来越多外漂农民工的新选择。各地各高校要以提高质
20、量为核心,结构6调整为突破,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结构、培养层次结构和学科专业结构。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继续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类型和规模。完善专业预警、退出和动态调整机制,及时调减就业率持续较低的专业招生计划,使学科专业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与就业对接。探索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协调机制,推进校地合作、校产联合、校企对接,构建高校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育人机制。推动大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和志愿活动,增强就业创业能力。要进一步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完善报告内容和发布方式,9 月份发布高
21、校毕业生就业状况,12 月底面向社会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加强毕业生就业创业与职业发展状况跟踪调查,完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把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就业创业状况作为高校评估重要内容。建立和完善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经费拨款、院校设置、专业调整的联动机制,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推动高校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提高培养质量,实现特色发展。4.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与改革,带来就业难一方面,在大力调整夕阳产业和淘汰落后产能时,要对涉及职工的转移安置提供帮助;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在我国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这其中必然导致技术技能人才短缺。此外,由于科技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等因素,也使一些企业减少新
22、员工吸纳,甚至排挤出部分劳动力,这也会导致就业的结构性问题。近年来,我国中西部经济发展不断加快,农民工工资不断上涨,与东部地区的差距缩小,如在东中西部务工的农民工月收入差距已经缩小至 30元左右。区域就业形势差别明显,东部地区求职人数同比出现大幅下降。随着中西部地区传统劳务输出大省的工作环境好转,返乡就业、创业正成为越来越多外漂农民工的新选择。三、当代大学生就业难解决的对策与建议 (一)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提高就业竞争能力 提高就业竞争能力 大学生踏上工作岗位,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新学习的开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 展,劳动力流动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劳动者需要接受持续的教育和培训,以提高自身
23、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大学生应做到以下几点: 1.不断学习新的专业知识 2.提高职业操作技能 目前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大学生要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在大学生涯中,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平台,不断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在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 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们应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革除那些7陈旧的观念,使自己从那些条条框框中解脱出来,把目光由原来的国家机关、重点单位转向那些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就业地区由那些经济发展地区转向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那些地方更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另外,大学
24、生们要认清就业形势,主动学习和掌握就业技巧,提高择业能力,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合理地确定就业期望值。只有这样,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二)认清形势把握机遇,以低姿态进入就业市场大学生的初次就业,首先应从社会需求出发,设计自己的择业目标。大学毕业生要充 分认识到社会的需要是个人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的条件和基础,科学地分析就业形势与自我 特征,冷静妥善地处理择业过程中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摆正自己的位置,是大学生积极主动就业的基本要求。目前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从
25、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好的领导,不一定接受过什么高等教育,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实践,他们仍旧可以获得漂亮的业绩;而那些从学校里学出来的领导却未必有那样的本领。因为他们只是依靠理论,很少付诸实践,只是纸上谈兵,而在实际中,有的情况和理论中并不一样。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即使是名校毕业的学生,就业时也不能自以为是,有些事情并不象想像中的那样。所以,不能将自己的希望定的太高。(三)继续推进企业改革,稳定企业的就业需求 要按照中央关于“抓大放小”的要求和一系列方针政策深化企业改革。一方面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促进国有企业转换机制,增强活力并落实其促进就业的社会责任。另
26、一方面,要进一步研究实施扶持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从就业角度看:一是小企业数量大,在就业总量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二是小企业投入少,经营与就业方式比较灵活,有利于活跃劳动力市场;三是小企业通常与大企业保持密切的协作关系,小企业的存在支持了大企业的经营,间接保证了大企业的就业;四是在市场竞争中,大企业转型困难,面对市场缩减往往只能采取裁员措施,且动辄裁员数千人以至上万人,对社会就业影响很大,而小企业调整对就业振动小。为了防止以大欺小,维护公平竞争,要限制大企业、大集团的过分扩张与垄断。要推行保护小企业经营与发展的财经政策与社会政策,以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推动小企业在改制与发展中
27、吸纳更多的社会劳动力,发挥小企业吸纳就业的社会作用。(四)加强规划正确引导,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就业指导工作的目的就是促进毕业生充分合理地就业。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根据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将大学教育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分别确定工作重点,合理8安排不同阶段就业工作的内容。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让他们知道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要做好哪些准备。将就业指导渗透到教学中去,强化学生自学成才的意识,也让学生了解所学领域的发展前景,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在教材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到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形式上,要引入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不要把就业指导课拘泥于课堂,要采用多种形式,如请一些优秀企事业人士做报告,开设模拟招聘活动,还应注意网络资源的利用,组建网上论坛,让师生可以在网上进行探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化,“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式,因而,毕业生就业工作也相应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水平与质量不仅关系到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而且对于高等教育的可持续以及社会稳定和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意义。社会各界应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使大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