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在语文教学中对核心问题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成都 12中 语文教研组 周鸣电话:13881827969 邮箱:1477042765QQ.com摘要:基于缄默知识的核心问题教学模式由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三个要素及其有机联系形成结构。根据模式结构,基于缄默知识的核心问题教学模式也可以表达为“问题活动提升运用” ,将学生单纯的接受性学习改变为接受性与体验性相结合的学习,使教学的结果性体验目标都获得更高的达成度。关键词: 缄默知识 核心问题教学 体验 教学评价在基于缄默知识的核心问题教学模式里,在一节课中,在学习新知识前,教师就以一个核心问题调动学生自主的活动,先由学生运用已有的显性知识和缄默
2、知识独立地或合作地解决这个核心问题,然后师生共同对问题解决的主观过程进行反思,并且表达归纳提升活动中的体验与感悟,进而产生本节课应该学习的新知识和新方法,将学生单纯的接受性学习改变为接受性与体验性相结合的学习,使教学的结果性体验目标都获得更高的达成度。一、基于缄默知识的核心问题教学模式的内涵“核心问题” ,指能激发和推进学生主体活动、能整合现行教材中应该学习的重点内容、能与学生生活实际和思维水平密切相关联的、能贯穿整节课的问题或者任务。“缄默知识” ,就是指那些平时平时我们意识不到但却深刻影响我们行为的知识,也可以称之为“日用而不知的知识” 。“基于缄默知识” ,首先是指在学生原有缄默知识的基
3、础上产生和解决核心问题;其次是指在核心问题产生与解决过程中激活、检讨、修正及丰富学生缄默知识;再次是指核心问题产生于解决过程中促进缄默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作用、相互融合,使其更有效地对显性知识的运用起引导和支撑。“基于缄默知识的核心问题教学模式” ,是在缄默知识理论和新课改理论的基础上,以核心问题为载体,促进学生体验中学习,实现教学的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获得更高度达成度的教学活动规范形式。2通过以上阐述,我们可以看出“基于缄默知识的核心问题教学模式”的本质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它是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第二,它强调学生的独立性,即教师引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第三,它强调学习
4、的创造性。这个教学模式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独立活动,着眼于创造性思维、意志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这与新课改的理念不谋而合。二、基于缄默知识的核心问题教学模式的结构基于缄默知识的核心问题教学模式由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三个要素及其有机联系形成结构,如下表所示: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问题(提出问题) 营造情景 出示问题 进入情境 领会问题活动(问题解决) 引导定向 适当协助 独立操作 交流合作提升(归纳提升) 诱导反思 提升讲解 反思归纳 理解接受运用(运用反馈) 检验评价 反馈改进 尝试运用 修正内化根据模式结构,基于缄默知识的核心问题教学模式也可以表达为“问题活动提升运用
5、”八个字。三、基于缄默知识的核心问题教学模式的实施程序模式实施程序是模式结构(见上面的模式结构表格)的具体化操作。具体来看,基于缄默知识的核心问题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有以下四个操作环节:1、问题。即提出核心问题。包含两个步骤:一是营造问题情境。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应用多媒体手段或是角色表演等,创设与核心问题相应的一定的情境。二是用文字展示核心问题,师生共同阅读理解核心问题。通过以上过程,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初步明确核心问题并明确活动方式。2、活动。即进行解决问题的活动。学生按照核心问题的要求和所提供的物质条件,从两方面进行问题解决活动。一是独立进行问题解决途径的选择与解决方案的制定等活动;二是通过围
6、绕核心问题讨论交流,质疑展示等活动,相互沟通,相互合作。老师则是对学生活动进行引导定向和适当协助。必要时需要对核心问题进行分解来为学生搭建解决核心问题的脚手架,以课堂产生的新因素为生长点,运用评价、追问等手段,将学生的活动和思维引向深入,同时并注意控制教学开放性与规范性的平衡。在这一过程中,师生3还要注意利用板书或其他手段,共同记录整个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思维要点或是活动途径,以便作为下一个程序中的反思对象。板书不只是服务于教师教的活动,更要服务于学生学的活动。3、提升。即对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体验与感悟进行有目的的归纳与提升,产生本节课应该学习的新知识、新方法。首先,教师利用反思性问题诱导学生进行反
7、思活动。其次,学生对第二程序中用文字记录的问题解决过程进行有目的的反思,将自己对有关知识或方法的体验感悟进行理性的归纳提升。最后,教师在这些学生鲜活语言记录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提升讲解,形成本节课应该学习的学科知识或学科方法。学生在经历与同伴、老师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经历由问题解决到形成知识或方法的过程中,增进对知识方法的理解,接受较高层次的理性认识。4、运用。即在运用中获得反馈与内化。学生在新的情境中尝试运用刚才得出的新知识新方法,教师由此检验与评价教学效果,获得反馈与改进,学生则在尝试运用中修正自己的理解而达到内化的目的。四、基于缄默知识的核心问题教学模式教学实践研究分析1、核心问题的设
8、计在基于缄默知识的核心问题教学模式中,核心问题的设计至关重要,其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核心问题贯穿整堂课的教学,因此我们首先应思考“设置什么样的问题” , “如何设置问题”才是有效的。核心问题(包括核心任务)是根据教学的主要内容精心设计和挑选的一个中心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语文教学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基于这一理念,语文课堂中核心问题的设置应该具有以下特点。首先,从核心问题的立意看,选择和设计核心问题时的价值取向应有利于学生主动活动。既要兼顾到各种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活动,又要调动学生各种层次上的思维活动。这节课的其
9、它问题都是与之存在逻辑联系的派生问题,派生问题也是经过精心挑选并按一定序列整合起来的,其解决也是围绕着核心问题的解决而进行的。这样就使得教学活动有了明确的主线,学生的思维活动也有了连贯性和层次性。在桥之美一课的教学中,鉴于课文的核心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需求出发,我把本课的核心问题设计为“探究作者认为桥美在何处” 。这个核心4问题的“作者认为桥美在何处”问题部分既确定了本课要解决的是探究作者认为的桥之美而不是其他人认为的桥之美,又能兼顾到学生初读课文可能认为桥美在环境、美在桥本身、美在桥与环境的联系等不同层面的不同认识,“探究”一词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挑战,努力探索的精神,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核心问题的
10、解决中。为了解决好核心问题搭建起了有效的脚手架,也使得学生的思维有了层次性和连贯性,这样学生在核心问题这一主线的引领和派生问题的探求中,水到渠成地探究出作者认为桥美在桥与环境的和谐联系。其次,从核心问题的结构看,应该具有开放性,控制好问题的开放程度,使之适合于学生的实际水平,更好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桥之美一课的核心问题设计经过了这样的演变:作者是如何观察并感悟桥之美的?桥美在何处?作者认为桥美在何处?探究作者认为桥美在何处。从几次对核心问题的修改,都是着重在既要观照课文的主体内容,更在于问题的开放性上考虑得更多,使之能更好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2、学习情境的营造在基于缄默知识的核心问题教学中,
11、问题情境的生成与学习环境的营造密不可分。营造恰当的学习环境(包括知识、技术、思维、人文环境等)应该尽可能与学生身边真实的或是仿真的生活情境、社会情境相联系,对学生具有合适的激励性、挑战性,而且问题要能促进学生内心真实地形成悬而未决、又力图解决的认知冲突状态,形成内部问题情境。内部问题情境的生成才是学生个人问题解决活动的开始。好的情境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核心问题,鼓励他们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我在给学生上作文半命题作文的审题一课时,从学生谈自己写作文不知如何审好题从而“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困惑,再到谈起作文作为语文的半壁江山,同学内心又非常渴望获得作文审题技巧而得高分的内
12、心冲突,老师及时用“无限风光在险峰” “世之奇伟、瑰丽、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这样的语言来激励学生,我欣喜地看见学生满怀期待,跃跃欲试地和老师一起愉快地进入解决核心问题的活动中。3、重视学生在自主活动中的体验与反思传统教学中多“传递” ,少“体验” ,导致学生学习方式被动,长于接受,短于创新,应试能力强,终身发展基础弱。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观的转变,基于缄默知识的核心问题教学模式中学生围绕核心问题开展问题研究,重视5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参与知识探索、发现与形成的全过程,并通过体验与感受,构建属于自己的认识体系。在这里,学生是一个自主的学习者,学生在自主活动中体
13、验感悟,进行知识的内化。但是学生的学习不应当止步于问题探究的活动与体验,此时,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要在问题解决之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整合他们头脑中零散的知识,完成知识的建构。在桥之美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活动”这个环节,以自己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解读出作者认为桥之美的关键要素是“桥” “环境”“形式作用” ,然后例举课文中作者提及的一两座桥从“桥” “环境” “形式作用”三个要素去具体分析。学生初步体验到作者认为的桥之美,是美在不同的桥与不同环境之间的联系。但这种联系到底是什么?有一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之感。此时需要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整合他们头脑中零散的知识,完成知
14、识的建构。通过“提升”这个环节,引领帮助学生对前面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不同联系”加以深入的思考,学生在进一步的体验中明确了这种联系即不同桥与不同环境构成的或“鲜明对比” ,或“相互衬托”或“刚柔相济”的联系,且这种联系是和谐融洽的,所以呈现出了美感。通过这里的反思,学生能明确地归纳出“作者认为桥美在与环境的和谐融洽。 ”至此,学生在自主参与的活动过程体验中解决了核心问题,也构建了从事物间的联系去观察审美的认知体系。学生在自主体验与反思的过程解决了核心问题,也内化新的审美观念,在这一体验过程中构建起来的知识将是学生心灵乐于接受,可以迁移的知识,是他们自己的知识。4、教师要重视教学评价预设与调整
15、教师的教学评价是课程教学中一项重要内容。评价预设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才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好的评价预设,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首先,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情境是进行评价预设的前提。好的课堂氛围,令学生如沐春风,人人轻松,个个心驰神往。这样的氛围,正是进行课堂评价预设所需求的。但课堂评价是一种沟通的艺术,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营造宽松、民主的评价氛围是追求语文课堂评价最大有效性的重要前提。其次,需要把握好鼓励的时机。课堂评价的时机把握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把握
16、不好,会影响评价的结果,甚至于适得其反。因此,评价预设时时机应选在学生真正感到教师可亲、可信赖之时,选在师生情感在教育空间弥漫之时。再次,在上课时,要根据学生课堂上的新因素和学生的现场生成情况进行评价预设的及时6调整。我校黄老师在教学初一秋天时,对学生回答问题进行了比较多的鼓励性评价预设,这对于初一的学生是很有必要的,只是有的地方还需要比较具体。如“声音洪亮,但就是节奏和重音上还需要注意一下”这点, “节奏”该舒缓些还是稍快?哪些词该注意“重音” ;“同学们这次朗读的感情非常到位” ,应该预设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当然,在上课时,黄老师根据课堂上的情况对教学评价预设有以下的灵活变调整:如预设中
17、评价学生的朗读是“同学们这次朗读的感情非常到位,很有味道,老师都忍不住陶醉了。 ”学生在赏析后声情并茂地再读诗歌,老师评价调整成为了“这一遍同学们读得非常有感染力,丰收的喜悦溢于言表。 ”把学生读得如何到位,有味道评价得很具体,让学生在成就感中更积极性地卷入课堂学习。黄老师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的鼓励性评价的预设是一种积极、有效的评价手段,对于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长与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适时地运用几种不同的鼓励性评价预设:在课堂口头评价时,用疑问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在疑问中评价;释解学生心中的迷惘,产生惊叹,表达喜悦,在惊叹中评价;营造生动有趣、幽默诙谐的情境,在笑声中评价;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18、让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各抒己见,在争议中评价。无疑,采取肯定的、积极的、富有刺激性鼓励的评价的确可以激活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进行鼓励性评价,是激起学生思维的“一剂良药” ,而老师在备课时能对各个环节进行充分的评价预设并在上课时根据现场学生的情况进行实时调整尤其重要。黄老师作为一名新教师能有这样的评价预设的意识是难能可贵的,这也使得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和无限的生机,从而更好地达成目标。5、结语基于缄默知识的核心问题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的总是以知识为教学思维起点的演绎式教学惯性,开辟了一条以核心问题为教学思维的起点,学生的学习是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伴随着自己的体验开展的,学生有了较为自主的、为着问题解决而进行的学习活动。它不仅对教师专业发展产生了促进作用,也促进了学生在体验中的学习。学生在学得鲜活知识的同时,其学科素养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有了合符时代要求的发展。参考文献:周光岑等.课堂教学中“核心问题”的特征 J教育科学论坛,2008石中英.关注缄默知识 深化教学改革 J人民教育,2004丁念金.问题教学的基本原理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