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观辽沈战役有感从项目管理角度看辽沈战役为了检验我对于项目管理理论与实务这门课程的学习程度。从项目管理的角度出发,我专门看了有关历史题材的大电影战争大片:辽沈战役 。辽沈战役中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和国民党军队失败都是有原因的,双方最高统帅蒋介石和毛泽东几乎同时都看到了锦州这步关键之棋,其胜败的决定性因素在于各统帅的作战方针、沟通以及管理者的管理方式。我们从项目管理的逻辑关系,即启动、规划、执行、监控、收尾 5 个过程组来看整场战役。1948 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决定先摧毁东北国民党反动军队。中共中央从全国整个战局出发,认为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决定把战略决战首先放在东北战
2、场,并制定了主力南下北宁线攻克锦州,把国民党军关在东北,各个歼灭的作战方针。项目管理角度,在启动过程中,不打无准备之仗,等待时机成熟,有句话叫做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从中国人民解放军来看,启动战役的核心在于是先攻打沈阳还是锦州。1948 年 9 月,中共中央命令东北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由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组成总前委,林彪作为书记,统一指挥辽沈战役,林彪认为攻打锦州条件不成熟,攻打长春可以拖住敌人,采取打援方式。毛主席虽他心中已有了攻打方案,但下达的命令并未明确,而是给出了两个作战方向,确有明显的暗示。无论怎样打,都是一步险棋,而林彪决定决心不变,还是先打长春,搞攻城打援。他们将他们的考虑提交
3、给东北局讨论,而后再上报给中央讨论。从项目管理的角度来看,这阶段他们处于规划过程,林彪在规划过程中,他考虑全面,将不管怎样打的顾虑都考虑到位了。怎样打?这应该属于项目管理核心中的质量问题,作为管理者在项目管理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当林彪确定方案后,他们将他们的考虑提交给东北局讨论,而后再上报给中央讨论。可以看出他们这个团队管理是非常得当的,有上下级之分。而中央毛主席作为最高管理者,虽有他自己的见解,但并未以管理者的身份将中央的想法强加给林彪等人,而是在电报中稍加了暗示。林彪等人讨论过后还是决定先攻打长春,将他们的考虑提交给东北局讨论,而后再报告给了中央。想法和中央毛主席不一致,中央根据他们的考虑
4、讨论过后,主席也并未强人所难,而是同意林彪等人的想法先攻打长春。从这里可以看出,毛主席做到了管理的要点“管事,理人” ,通过理人来达到管事的目的,管理的目的是提高效率和效果。在执行过程中,东北野战军攻打长春后,却迟迟不见廖耀湘的援兵,东北局等人重新讨论了部队行动问题,都认为南下作战比较好,不宜勉强和被动的去打长春。主席收到东北野战军的来电后,也是极其高兴,认为没有强人所难,让他们自己转过来南下作战,这是非常好的。同时主席的回电的并未叫他们即刻南下,而是同意他们退后一个月,用这个时间来抓紧思想动员,抓紧粮食准备。从项目管理的角度看,当主席与东北野战军的意见不统一时,主席并未强人所难,而是同意林彪
5、等人的想法先攻打长春,让东北野战军先打打看,等林彪看通问题后,自己改变了想法南下作战攻打锦州。这样问题解决了,大家心情都舒畅,并未有压迫而解决的管理方式,才是真正的管理者。而蒋介石与他的东北将领们意见不一,从而举棋不定,贻误了战机。在主席的回电中,同意他们退后一个月,抓紧思想动员,抓紧粮食准备。我们还可以看出,主席考虑到了项目管理核心中的质量问题,因为做什么事都要考虑到位,不打无准备的仗,是要他们准备好之后再南下作战。林彪考虑了各种问题后,东野南下打响了锦州外围战,而此时敌人向葫芦岛增兵,无疑是使林彪又不得不有了回头攻打长春的想法,整个东野都弥漫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气息。主席在收到紧急电报后,
6、对林彪要回头攻打长春的想法感到非常生气,认为林彪考虑的问题过多;认为敌人向葫芦岛增兵对局势的变化并不大;认为之前电报告诉他的要置长春之敌于不顾,集中力量打锦州,打下了锦州,就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这个道理他还没理解。而后措辞严厉的回电了林彪,限他十天之内拿下锦州。从项目管理角度看,林彪作为书记,统一指挥辽沈战役,他看问题,考虑全面这是必须的,但我认为他考虑的应该有点过多,就如我一样,当考虑过多后无法做出选择,这是非常折磨人的一种感觉。这在项目管理中应该是非常忌讳的事情吧。好在经过主席多次做工作,林彪决定按毛主席的意见南下攻打锦州,31 小时便攻克了锦州。同时也提醒了我们,不管做任何事,都要考虑事
7、情全面,考虑过多是忌讳的,重点还是要有做事的坚定的决心。在监控过程中,主席下达的作战方针中说到, “我们准备五年左右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这是具有可能性的。只要我们每年歼灭国民党正规军一百个旅左右,五年歼敌五百个旅左右,就能达到此目的,此数分配于各野战军和各兵。欲达此目的,战役部署指挥的适当,作战休息调节的适当,是决定性关键。争取将卫立煌全军就地歼灭。这是最理想的情况。于此,你们应当注意:(一)确立攻占锦州、山海关、唐山三点并全部控制该线的决心。 (二)确立打你们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决心,即在卫立煌全军来援的时敢于同他作战。 (三)为适应上述两项决心,重新考虑作战计划并筹办全军军需(粮食、弹药、
8、新兵等)和处理俘虏事宜。 ”从项目管理角度看作战方针,主席考虑到了项目管理核心中的时间、范围、进度、质量、成本问题。做一件事,就是要考虑问题全面,从而确立可执行性。在辽沈战役结束后不久,主席着文宣告, “原来预计需要五年,现在看来只需要一年左右便可以从根本上将国民党反动政府打倒了。 ”这意味着进度提前了,时间便可以缩短,可执行性是非常高的。在收尾时,林彪深思熟虑后收回了回头攻打长春的想法,坚定了南下攻打锦州的决心,做了部署调整,叫做“关外的文章从关内坐起” 。攻锦集团发起总攻,经 31 小时激战攻克锦州,完全封闭了东北国民党军从陆上撤向关内的大门。攻打长春时,东北野战军指挥员加强了政治攻势,使
9、国民党军队主动起义和投降,兵不血刃就拿下了长春,避免了伤亡。而后蒋介石飞赴沈阳部署“总退却” ,严令西进兵团继续前进,在东进兵团配合下重占锦州。结局是全歼西进兵团,其中包括号称国民党军“五大主力”的 新 1 军和 新 6 军,从而取得了辽沈战役的决定性胜利。东北野战军乘胜东进,先后解放新民、抚顺、辽阳、鞍山、海城等沈阳外围据点。1948 年 11 月 2 日,东北最大的重工业城市沈阳宣告解放。同日,解放营口。辽沈战役胜利结束。至此,东北全境解放。而后,卫立煌评论“毛泽东此人,他好像是在填词作诗一样,把种种奇思妙想,用在东北大战指挥上” ,他所说的奇思妙想, “为了歼灭敌人,准备使用主力于攻打锦
10、州,可以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并准备在打锦州时歼灭援敌,轻松拿下锦州等。 ”这也许也是项目管理思想吧。项目管理角度看收尾过程,从始至终,不过是在林彪确定攻打锦州的目标之后,所做出的部署调整,而后执行计划的过程。其中也涉及了项目管理过程组中的六大步骤,明确目标、确定范围、分解任务、统筹安排、执行任务和收尾管理。整场战役少不了的就是项目沟通管理, “沟通是管理的灵魂” 。东北野战军与中央的沟通,林彪与毛主席的沟通等。辽沈战役的胜利,意味着他们的沟通是成功的。而蒋介石与他的东北将领们意见不一,缺乏沟通从而举棋不定,贻误了战机。我记得有句话说是毛泽东与南京方面最大的不同在于他没有专用飞机。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在于毛主席是在指挥室里等待捷报,而不是代替前线将领去行驶指挥权。蒋介石则反之,任何事都飞来飞去,亲自掌握指挥权。所以毛主席是项目管理中成功的管理者,这才是他们最大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