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现状及教育对策.doc

上传人:龙*** 文档编号:1098756 上传时间:2018-12-0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现状及教育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现状及教育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现状及教育对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现状及教育对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现状及教育对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现状及教育对策201109075022 朱长凤 指导老师:马子驎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扩大,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也随之增长,这些未成年孩子因与父母相隔甚远,长期缺少父母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都不同程度存在着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这种不健康的心理问题正日趋严重,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本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此觉得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近来,本人就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从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出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了一些探究,围绕着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征、心理成因、教育对策等方面进行初步

2、探究,以便帮助留守儿童重建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关键词】 留守儿童 心理问题 教育对策一、留守儿童的含义、类型(一) 含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中。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为城市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他们的未成年子女却留在了农村,每年与父母共同生活的时间极少。留守儿童就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或经商等且时间相对较长,由父母一方或委托他人照料的留在家乡未成年孩子。(二) 类型留守儿童基本上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由另一方在家抚养;二是父母双方均在外打工,孩子留在农村交给父母或祖父母代养;三是孩子寄养于亲戚朋友或教师家

3、;四是把孩子寄宿在学校。一、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征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一种特殊的弱势群体,因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经商,把子女留在家乡,缺乏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缺少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无法与父母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无法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而他们的监护人尤其是祖父母辈的,更无法替代这种角色,由此渐渐产生自卑胆小、柔弱无助、焦虑敌对的心理问题。加之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留守儿童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经本人调查分析,留守儿童主要存在下列心理问题。(一) 缺乏自信就是自己轻视自己,自己看不起自己。这种自卑心理

4、往往是由比较容易引起的,留守儿童因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自然就少了一种关怀,一种依靠,在和其他享受完整家庭温暖的孩子比较时九觉得少了一种资本,少了一种保护,如再加上学业不良受到的轻视,就会觉得什么都不如别人,自然就失去了自信。这种不自信一旦形成,就会以一种负面情绪体验而存在。他们就会感到孤独,产生极强自卑心理。大多数孩子需要在督促下学习,而这些留守儿童学习无人辅导,学习的债越来越深,失去了学习的信心。这些对他们今后的学习,成长和身心健康都是很不利的。(二) 自我封闭留守儿童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特别需要长辈尤其是父母关爱和引导。然而因长期分离留守儿童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

5、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内心的困扰和疑惑得不到解决,大多生活在自我封闭和摸索碰撞的世界里,对周围的人表现出厌恶、戒备心理,缺乏人际交流的快乐,人际关系明显不如父母在家的孩子。农村留守儿童相比较那些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在心理2上有落差,觉得家境不如别人,父母不如别人,因此不主动,沉默寡言,封闭自我。长期以往,一些留守儿童变得郁郁寡欢、脾气古怪、孤僻内向、性情淡漠,久而久之,便自我封闭。(三) 逆反性强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保护而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一点小事就会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意。对老师、临时监护人的管教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总会觉得有被遗弃的

6、感觉,会认为父母是抛弃他们,父母远离他们是对他们不负责任。看到身边其他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的亲热样子,心理的不平衡感就会加剧。一旦这种心理形成,他们就有可能背叛家庭,背叛社会,表现出强烈的逆反行为,强烈的对抗情绪。因而总会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们对家人和老师的管教都置若罔闻,甚至在公开场合与老师和家人顶撞,以发现他们的内心的“怨气” 。变现为目中无人、很不合群,抽烟喝酒、沉迷游戏、离家出走、小偷小摸,甚至参与社会不良团伙,误入歧途。(四) 缺乏“评判”儿童对于公众的道德价值观念和主流的行为模式地学习最早来自父母。学到的价值观将内化为他们的思维方式,最终转化为行为准则。留守儿童正

7、处于道德观念和形成的关键时期,然而这关键时期却得不到父母的言传身教,加之留守儿童父母和监护人教育观念落后,存在着重养育轻教育,重智轻德,尤其是隔代监护人存在的问题更为严重。结果导致认知水平较差。因此,缺乏一定的评判思非的能力,经不起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导致不良的世界观、价值观,认为金钱万能、贪图享乐、不求进取,迷恋色情,从而导致行为的出轨,最终遗憾终身。(五) 攻击性强长期与父母分类带来的不安全感,爱易使留守儿童对周围他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这种敌对心理往往会表现为攻击行为。在平时对留守儿童的行为观察中发现,留守儿童的攻击性主要表现为,我行我素、目无尊长、态度粗暴、惹是生非、欺负弱小、自由散漫

8、、结伴外逃、打架斗殴、易怒顶嘴,同时还有耍性子,摔东西、摆脸色、翻眼珠等症状伴随。(六) 幸福感低有的留守儿童一出生就可能与父母分离,一年也见不上一面,有的孩子对父母的十分模糊。众多周知,儿童阶段是一个人一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需要庇护,需要疼爱,需要帮助,需要鼓励,需要体谅,他们渴望得到父母关爱。因为父母是他们心灵的港湾。然而长期的分离,孩子们就体会不到这种亲情,心灵就缺少寄托。下雨天看到别的同学父母送伞,就会心酸;头疼发热的黑夜里没有大手的抚摸就会流泪。他们可以不要好看的衣服,可以不要喷香的零食,可以不要可爱的玩具,但一定需要的是和父母团聚时的那份温馨。二、留守儿童心理成因农村留守儿童

9、出现不健康的心理特征,究其原因是十分复杂的,但大体而言,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一) 家长角色缺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 家庭教育的缺失将导致人格缺陷,性情偏颇,对自己的行为没有理性判断的能力,对自己的情绪冲动也没有自我控制的能力,严重时甚至会做出违法犯罪行为。因此良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的责任,父亲的作用是任何人无法取代的。他们通过亲子关系、家庭互动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子女的行为与价值观,通过期望子女的学习成就感,通过教育方式使孩子形成许多良好的人格。因为父母长期不能与孩子沟通,无法对孩子产生影响,这必然影响留守儿童的正常身心发展。3(二) 代养方式不良心理学研究认为,青少年儿童时期是人格特征

10、发展的关键时期,其完成“生物体”向“社会体”转化的社会化过程。而留守儿童的代养人往往表现为重“养”轻“育”的现象。他们不能对留守儿童提出合理“德”方面的要求,只能一味儿满足吃穿住,要钱给钱。父母一方在外打工的孩子一般是祖父母或者亲戚朋友代养,如果他们本身的条件并不是很好,工作繁忙生活压力大,再加上孩子不属亲生,过于宽容、溺爱,有所顾忌,不便加以管教;或过于严厉,易是孩子产生消极对抗的情绪和行为。长期以往,自然导致不良行为产生。再加之代养人大多是老弱病残、文化层次较低的人,因而自身也难以有理想的教育方式和能力。(三)社会关注不够由于户籍因素,农民工的孩子不能随父母入城就读,有的因过高的借读费让本

11、来收入不高的农民工无法承受,自然就切断农民工将子女带在身边生活、学习的机会,只能长期分离。农村基层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村委会没有发挥学校、老师、村妇代会、退休老同志、共青团、农家书屋等作用将孩子组织起来,成立“假期学校”等团体或“一对一”的帮扶。政府、企业未能为留守儿童的父母提供就业的优先机会。相关部门对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不健康的娱乐场所管理不力,易于让无人看管的留守儿童有较多接触阴暗面的机会。目前中国广大的农村几乎没有任何形式的社区教育组织,使得农村未成年人的社区教育处于“真空”状态。政府鼓励农民工外出务工,并实施了相关的鼓励政策和措施,但对留守儿童问题却了解甚少,更没有针对留守儿童心理

12、健康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四)学校重视不力许多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重视不力,没有建立专门档案对他们的家庭情况、心理状况、校外生活、结交人群给予关注。教师很少或根本没有走访留守儿童的家庭或暂住地,不能帮助留守儿童解决一些心理、生活上的问题。学校课余文化生活缺乏,留守儿童没有较多的机会参与文明、健康的娱乐活动,不能很好的让他们融入集体之中,感受集体的温暖,孤独感自然而生。学校没有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为长期分离父子母女视频交流的机会。三、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解铃还须系铃人。要从根本解决农村儿童的心理发展问题,需要政府、家庭、学校、社区以及留守儿童自身互相协作,共同努力。(一) 争取政府杠杆作用首先

13、政府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取消不合理的户籍制度,禁收借读费,让留守儿童和城市儿童有同等的学习机会,避免不平等的教育。农村地方政府应尽力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让有留守儿童的父母更多在家乡就业的机会。政府部门制定合理的政策,给予外来务工人员的市民待遇,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方便农民工子女有共同生活的机会。当地政府应创造条件,结合当地学校资源创办寄宿制学校、乡村少年宫,将孩子组织起来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展开有益的集体活动。农村当地政府可组织集体探亲活动,城市也可以为农民工及其子女提供一些免费的亲子活动日。发挥共青、妇联、五老等社会团体的作用,鼓励志愿者服务于留守儿童。(二) 发挥学校教育功能学校要

14、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民工子女档案,要对他们的家庭住址或暂住地,父母工作所在地,家长联系电话、代养人情况及联系方式以及家庭情况逐一了解。教师要把留守儿童在校学习情况、生活情况、思想表现随时与其父母或代养人汇报。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同时,要更多地给予留守儿童心理体贴与温馨,及时疏导他们的心理压力,力求满足留守儿童的精神需要。学校可设立专业的心理咨询室,4培养专业心理指导老师,为留守儿童定期不定期的进行心理辅导。教师要经常走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了解他们心理动向,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问题。学校要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留守儿童积极参与,使之融入集体,消除孤独。教

15、师要善于发现留守儿童长处,弥补家长角色的缺位,为他们树立自信。爱不仅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更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因此,教师有了爱,就容易在师生之间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孩子就会主动走近你,和你掏心窝子,学生就会把你当作倾诉内心的挚友。学校可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定期为留守儿童与家长之间视频交流。(三) 提高代养人的素质代养人与留守儿童因缺乏良好的沟通,往往热心办不了好事,其主要原因是代养人普遍年岁较大,文化素质不高,教育方法缺乏或思想重视不够等。因此,提高代养人的素质尤其重要。农村学校、社区、村委会、妇联等基层组织可经常组织代养人进行学习,也可以借助报纸、电视、网络、广播等大众媒体向代养人宣传、讲

16、解,让他们知道“代养”不仅是管吃穿住,更重要的还有“监护”的责任。学校也可经常组织代养人来学校听教育讲座或现场咨询,加强学校与代养人的联系。代养人是祖父母、外祖父母的要把爱放在心底,克服过于溺爱的现象,俗话说:“惯儿不惯学”吗!要增强代养人的责任感,代养人要主动、及时与留守儿童的父母、学校老师联系,让他们及时知道留守儿童的心理动态,以便及时发现,及时教育。(四) 创设健康社会环境病菌往往对那些身体不强壮的人最容易侵入,同样的道理,不良的社会环境对那些缺乏父母监管的留守儿童更容易发挥负面作用。因为,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就格外重要。相关部门要坚决取缔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黑网吧、游戏厅、录

17、像室等不健康的娱乐场所,加强对娱乐场所管理力度,严禁未成年留守儿童进入。净化校园周边地区的恶劣环境,减少留守儿童受社会不良团伙和风气的影响,避免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离家出走、拦路卡要的不良现象。建立树立少年儿童身心发展有益的娱乐设施,让他们参加一些健康的课外活动,让他们将剩余精力有健康的释放空间。可经常邀请当地派出所干警来校作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例报告,让留守儿童从鲜活的事例中提高判别力,明确是非。教师要通过家访经常了解留守儿童借助家庭以及周边的情况,了解留守儿童在社会上频繁接触的人群,防止不良因素的影响。(五) 培养自身心理素质内因才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因此,我们要让留守儿童懂得良好的品德,性格的

18、养成来自于自我的控制,来自于生活拼搏。首先我们要教会留守儿童一些简单的心理调剂方法,以便碰到问题时能够自我调节、自我转移、自我保护、自我开释、自我鼓励。帮助学生在班上找朋友,找到倾诉内心的对象,消除寂寞。树立留守儿童中“榜样”身上发现闪光点,去模仿,去自律。帮助留守儿童调整好心态,把父母不在身边看成是一种对自己锻炼和考验。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他们学会与其他学生和老师多进行交流沟通,不能产生自闭心理,从而造成自身的不合群。要让他们从自立中找到自信,学会坚强。引导留守儿童学会主动与人交流,表达内心,释放不悦,消除自闭心理。要通过“尊重、鼓励”的方式,弥补父母角色缺位,培养留守儿童的自信心理。(六

19、) 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导致留守儿童不健康心理的最直接因素当然是父母角色的缺少。因此,建议每个家庭至少应留一个人在家照管孩子,尽量避免隔代教育和委托他人教育。同时要加强对留守父母和代养人提供先进的、科学的、现代的教育理念,摆脱落后的、粗暴的、溺爱的、放任的教育方式。以理性的、发展的态度对待儿童出现的种种问题,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和谐的、民主的家庭教育方式。以理性的、发展的态度对待儿童的学习、品德的指导老师角色。5代养人要明确自己的角色是既要“代养” ,更需“教育” ,你代替的是“父母” ,而不是“饲养员” 。同时,在外的父母如果有条件的在网上视频联系效果更好,不仅要关心他们的学习、身体,还要关心他们

20、的思想变化,适当地给予指导。并且在节假日,特别诸如中秋节这种日子,要尽量抽空回家陪陪孩子,让他们感受到家的团圆和温暖。 (七) 构建自我信任平台留守儿童因长期受种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程度存在着不良心理问题甚至越轨行为,因此,无论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都显得相对困难一些。此时,我们教师、家长、代养人切不可急躁,更要善于鼓励的、信任的、温馨的语言唤起他们的自信。我们不能给他们贴上“后进”的标签,我们要从他们的“短处”中看到他们的“长处” ,对他们的点滴优点及时给予认可、赞扬、尊重。在学校、家庭、社会活动中要让他们担任一定的“角色” ,让他们感到别人对他们的信任,让他们体会到“我能行” ,体会到自身存

21、在的价值,体会到自身的责任,从而增强自信。班队会等活动中,我们要善于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展示自我特长的氛围,让他们把精力向健康的方面转移。通过“悄悄话信箱” 、 “心灵驿站”的开设,让留守儿童有自我倾诉的机会,解除内心的疙瘩,找到快乐,找回自信。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一个普遍性问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它关系到留守儿童的一生,关系到留守儿童整个家庭幸福,关系到整个社会和国家的未来,因此,需要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共同努力。 “留守孩子和城里孩子一样,都是中国娃,都是祖国的花!” 1为让每一个留守儿童拥有一个幸福的、健康的、温馨的生活环境,希望我们每个人

22、奉献出一份爱。注:1出自宇林写的配乐诗朗诵心里话参考文献:1解古彩:农村“留守儿童”成因及对策浅析,经济论坛, 2007(9)2姚芸: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及教育应对:第 25 卷3周宗奎、孙晓军、刘亚,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11)4杨晓玲:关注留守儿童教育,中国市场,2007(2)5王泽淮,李翠英: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对策分析,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6黄爱玲:“留守孩”心理健康水平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4,18(4)7李宝峰:农村“留守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干预,教育探索, 2005, (5)8美詹姆斯0卢格,人生发展心理学,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9申继亮:透视处境不利于儿童的心理世界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200710桑标主编,当代儿童发展心理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