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主体围护结构预制叠合桩施工方案 2 主体围护结构预制叠合桩方案 编制: 复核: 审核: 3 目 录 第一章 编制说明 .1 1.1 编制依据 .1 1.2 编制目的 .1 1.3 适用范围 .2 第二章 工程概况 .2 2.1 工程简介 .2 2.2 工程地质 .3 2.3 水 文情况 .5 2.4 设计情况 .5 第三章 工艺流程 .5 3.1 施工流程 .5 3.2 预制叠合桩与进场验收 .6 3.2.1预制叠合桩分段 .6 3.2.2进场与验收 .7 3.3 导槽施工 .9 3.4 预制叠合桩施工工艺 .9 第四章 危险源识别及风险控制 . 17 4.1 安全风险控制 . 17 4
2、.2 施工质量风险 . 18 第五章 施工计划及人员设备安排 . 20 5.1 施工计划 . 20 5.2 人员配置计划 . 20 5.3 机械设备配置计划 . 21 5.4 材料配置计划 . 22 第六章 质量控制措施 . 22 6.1 关键工序质量控制措施 . 23 6.2 其他质量措施 . 23 第七章 常见事故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 24 7.1 斜孔、扩孔、塌孔预防及处理措施 . 24 7.2 泥浆渗漏预防及处理措施 . 24 第八章 安全保证措施 . 25 8.1 安全领导小组 . 25 8.2 起重吊装施工的安全管理制度 . 26 8.3 吊装安全措施 . 26 4 8.4 其他安
3、全文明措施 . 29 第九章 机械设备管理 . 29 9.1 设备进场前检验 . 29 9.2 机械设备日常管理 . 30 9.3 机械设备的使用管理 . 30 第十章 应急预案 . 31 10.1 应急救援的原则 . 31 10.2 应急救援组织结构及职责 . 32 10.2.1应急救援组织 机构 . 32 10.2.2应急领导小组分工及职责 . 33 10.2.3应急物资 . 34 10.3 应急响应 . 36 10.3.1事故发生后的报告程序 . 36 10.3.2 起重机发生危险状态时的紧急处置 . 36 10.3.3事故现场的警戒要求 . 39 10.3.4 事故现场的保护 . 40
4、 10.3.5应急区域联动机制 . 40 1 第一章 编制说明 1.1 编制依据 (1)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规范 GB51004-2015 (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10 (3)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202-2002 (4)预制钢筋混凝土方桩 JC 934-2004 (5) 济南市轨道交通 R2线工程施工设计图纸 (6)建筑施工起重吊装工程安全技术规范 JGJ276-2012 (7) 济南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管理暂行办法 (8) 济轨发【 2016】 82 号关于加强事故应急管理工作的通知 1.2 编制目的 地铁车站围护桩多采用钻孔灌注桩,但钻孔灌注
5、桩仅仅作为基坑坑土方开挖周期的临时支护结构。本设计采用的预制叠合桩不仅是基坑开挖期的临时支护,而且是作为地铁车站全生命周期的支撑结构,即预制叠合桩与侧墙组成桩墙组合体系共同作为车站主体结构的一部分。根据设计图纸要求,本车站采用新型工艺施工,设计时采用动态设计。为达到质量、工期、安全、经济的期望,全面施工前,首先进行 3 根桩施工作为工艺性试验,以确定钻进速度、成孔时间、水泥土压灌速度等工艺参数。试桩结束后,方可全面进行预制叠合桩的施工。 2 1.3 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任家 庄站预制叠合桩施工。 第二章 工程概况 2.1 工程简介 济南市轨道交通 R2 线工程 1 标土建工程施工范围包括一站
6、两区间:任家庄站、王府庄站任家庄站区间、任家庄站腊山站区间。 任家庄站位于刘长山路与腊山西路交叉口以东,站位基本在刘长山路下方呈东西向布置。站位北侧地块为施工板房区域,南侧为已建或在建高层办公住宅。 任家庄站为地下双层双跨岛式结构,总长度 210.1m,标准端宽度19.3m,车站两侧均为盾构始发井,长 24.9m,宽 13.8m。主基坑南北两侧围护结构采用新型钻孔预制叠合桩(端头井为 1100mm1300mm钻孔 +水泥土注浆, 700mm*700mm预制叠合桩、标准段为1100mm1500mm 钻孔 +水泥土注浆, 700mm*700mm预制叠合桩),主基坑东西侧围护结构为钻孔灌注桩 +高压
7、旋喷桩止水帷幕,钻孔桩直径 1000mm,桩间高压旋喷桩直径 800mm。基坑中部设置 1 排钢立柱,坑底为直径 1000mm 钻孔灌注桩,坑底以上为400mm*400mm 钢构柱。车站基坑降水以管井降水为主,坑内明排为辅,坑内设置两排管井进行降水,所有管井皆为疏干井;坑外对应设置回灌井,确保坑内降水与坑外回灌 100%同步。 车站端头井部位设置 4 道支撑 +1 道换撑,标准段设置 3 道支撑,3 第一道支撑全部为混凝土支撑, 1-4 轴及 24-27 轴为临时混凝土支撑,截面尺寸 900mm*1000mm, 4-24 轴为永久混凝土支撑,后期与顶板组成永久结构,其余支撑全部为 609mm,
8、 t=16mm 钢支撑,钢支撑底部设置一道纵系梁。基坑底板厚度 900mm,中 板厚度 400mm, 1-4轴及 24-27 轴顶板厚度 800mm, 24-27 轴顶板为预制拼装结构,顶板厚度 900mm。 2.2 工程地质 R2线一期工程 KC01标段属山前 -山间冲洪积倾斜平原地貌单元,地形起伏较大,地势变化较大,地面标高 28.275.19m,第四系地层一般为粘性土及砂、卵石层组成。地物主要为已有建筑、村庄、道路、桥梁及河流等。 本次勘察深度范围内,场地覆盖层主要由第四系全新统新近沉积( Q4ml) 新统冲积洪( Q4al+pl)黏性土 更新统冲积洪( Q2+3dl+pl),性土、卵石
9、土、上覆新近人工填土 ( Q4ml),下伏更新统冲积洪( Q2+3dl+pl)。各岩土层分部情况及土试测试指标见下表。 表 2.2-1:地质资料统计表 序号 地层 颜色 状态 /密实度 特征描述 层底埋深 ( m) 厚度( m) 名称 最小 最大 最小 最大 1 1 素填土 黄褐色 松散 稍密 以粉质黏土为主,表层 0.40.6m多见植物根系,为黏土 0.45 0.44.8 1 1 杂填土 黄褐色 杂色 松散 稍密 以粉质黏土为主,混有较多碎石及 少量建筑垃圾 0.54.2 0.54.2 4 8 1 黄土 黄褐 褐黄色 可塑 硬塑 土质均匀,可见铁锰质氧化物,针状孔隙发育,见少量白色网膜,偶见
10、小姜石,径 13cm,分部不均,约含 3%。 7.413.2 5.012.7 9 1 粉质黏土 黄褐 褐黄色 可塑 硬塑 土质均匀,可见铁锰质氧化物,偶见小姜石,径 14cm,分部不均,约含 5%,粉粒含量较高。 3.825.0 1.512.6 9 2 黏土 黄褐 黄棕色 硬塑 土质均匀,黏粒含量高,含有小姜石,径 26cm,分部不均,约含 46%,多见铁锰质氧化物。 10.417.6 1.83.8 101 粉质黏土 黄褐 棕黄色 可塑 硬塑 可见铁锰质氧化物,含有小粒姜石,径 26cm,分部不均,约含 35%,粉粒含量高。 4.632.1 0.911.8 102 黏土 黄褐 黄棕色 硬塑 土
11、质均匀,黏粒含量高,含有小姜石,径 27cm,分部不均,约含 46%,多见铁锰质氧化物。 8.329.0 1.82.4 141 粉质黏土 褐黄 棕黄色 可塑 硬塑 见较多铁锰质氧化物,含有小粒碎石,径 28cm,分部不均,约含 58%,黏粒含量高。 18.943.5 0.516.3 142 黏土 褐黄 黄棕色 可塑 硬塑 土质均匀,黏粒含量高,含有小径碎石,径 27cm,分部不均,约含57%,可见铁锰质氧化物。 2440 1.016.4 161 粉质黏土 棕褐 棕红色 可塑 硬塑 土质均匀,可见铁锰质氧化物,含较多碎石,径 38cm,分部不均,约含 1015%,黏粒含量高。 14.050.8
12、0.918.3 162 黏土 棕褐 棕红色 可塑 硬塑 土质均匀,可见铁锰质氧化物,含较多碎石,径 38cm,分部不均,约含 1015%,黏粒含量高。 13.648.7 1.312 212 中风化石灰岩 青灰色 浅灰色。隐晶质结构,块状构造,节理裂隙较发育,多方解石岩脉充填,岩芯多成柱状,柱长 3-80cm,锤击声脆,溶蚀发育,溶孔局部呈蜂窝状,可见小溶洞,黏性土充填,采取率 80-90%, RQD=4070cm,岩层走向东西,倾向南倾角 924 4.834.1 1.412 212-1 中风化石灰岩(硬碎) 青灰色 浅灰色。隐晶质结构,块状构造,节理裂隙较发育,多方解石岩脉充填,岩芯多成柱状,
13、块径 37cm,柱长 5-10cm,锤击声脆,溶蚀发育,溶孔局部呈蜂窝状,可见小溶洞,黏性土充填,采取率 80-90%,RQD=0。 16.737.3 0.614.7 5 2.3 水文情况 车站所处场地附近无地表河流等水体。地下水类型分别为第四系松散孔隙潜水和碳酸盐岩岩溶水及岩浆岩裂隙水,本站主要以碳酸盐岩岩溶水为主。钻探水位标高 30.70 32.00m。近 3 5 年最高水位标高 35.00m。 2.4 设计情况 车站围护结构预制叠合桩长度分三种,分别为 25m、 22.5m、 20.7m,具体数量见下表: 表 2.3-1 预制桩数量 序号 轴号 长度( m) 一期(根) 二期(根) 合计
14、(根) 1 1 3 25 14 14 294 2 3 4 22.5 5 5 3 4 18 20.7 79 79 4 18 24 22.5 36 36 5 24 27 25 13 13 第三章 工艺流程 3.1 施工流程 预制叠合桩的施工工艺包括测量定位、长螺旋钻机成孔、灌注水泥土浆、自重沉桩及振动送桩等,具体流程见下图: 6 图 3.1-1 预制叠合桩施工流程图 3.2 预制叠合桩与进场验收 3.2.1 预制叠合桩分段 1、划分原则 ( 1)根据设计图纸,预制叠合桩长度达 25m,采用分节预制、分节吊装施工方法,尽量减少分节最大长度,以利运输和吊装; ( 2)考虑到预制桩受力,接头位置应在基坑开挖面以下,即接头位于桩身嵌固深度内。 ( 3)相邻桩身接头位置错开高差不小于 1.5m。 2、桩身分段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