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欢迎全国各地应届本科毕业生和在职人员报考我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北京建筑大学2018 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一、学校概况北京建筑大学源于 1907 年清政府成立的京师初等工业学堂,后历经北京市市立工业学校、北京市建筑专科学校、北京市土木建筑工程学校、北京建筑工程学校、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等发展阶段,2013 年 4 月更名为北京建筑大学。学校 1986 年获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1 年被确定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2012 年“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技术”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成为博士人才培养单位。2014 年获批设立“建筑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5
2、年 10 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和住房城乡建设部签署共建协议,学校正式进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北京建筑大学是一所具有鲜明建筑特色、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是“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服务基地” 、 “北京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建筑遗产保护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是北京地区唯一一所建筑类高等学校。学校有西城和大兴两个校区。西城校区占地 12.3 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 20.2 万平方米;大兴校区占地 50.1 万平方米,一、二期工程 30 万平方米已全部竣工启用,三期工程正在积极推进。学校图书馆纸质藏书 152.9 万册、电子图书 130 万册,大型电子文献数据库
3、52 个,与住建部共建中国建筑图书馆,是全国建筑类图书种类最为齐全的高校。学校现有 10 个学院和 1 个基础教学单位。现有 34 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 3 个建筑学、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北京市特色专业 7 个建筑学、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工程管理、测绘工程、自动化。学校设有研究生院,有 1 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 55 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有 1 个硕士学位授权交叉学科点,5 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点和 8 个工程专业学位授权领域点。拥有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 3 个建筑学
4、、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 2 个管理科学与工程、城市规划与设计。在 2012 年教育部组织的全国学科评估中,建筑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名列第 9 名,城乡规划学名列第 12 名,风景园林学名列第 15 名。学校师资队伍实力雄厚,现有教职工 1000 余人,其中专任教师 660 名,教授 116 人,博士生导师 27 人。拥有长江学者 1 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1 人,国家级教学名师 1 人,全国优秀教师 1 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3 人,北京学者 1 人,北京市高创计划杰出人才获得者1 人,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 1 人,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 1 人,北
5、京市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特别贡献奖获得者 1 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市级人才 7 人,长城学者 3 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33 人,教育部、住建部专业指导和评估委员会委员 9 人,教育部创新团队、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学术创新2团队、管理创新团队 26 个。学校现有各类在校生 11645 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 7609 人,博士、硕士研究生 2079 人,成人教育学生 1842 人,留学生 115 人,已形成从本科生、硕士生到博士生和博士后,从全日制到成人教育、留学生教育全方位、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和教育体系。多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 6 万多名优秀毕业生,成为国家和首都城市建设系统的骨干力量。学校毕业
6、生全员就业率多年来一直保持在 95%以上,2014 年进入“全国高校就业 50 强”行列。近年来,学校荣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 70 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共 13 项,2010、2011、2012 连续三年以第一主持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奖,2014 年以第一主持单位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近 5 年,新增各类科技项目 2000 余项,其中国家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 490 余项;科技服务经费连年超过 2 亿元。学校始终坚持开放办
7、学战略,广泛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目前已与美国、法国、英国、德国等 26 个国家和地区的 60 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按照“提质、转型、升级”的工作方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持续增强学校的办学实力、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以首善标准推动学校各项事业上层次、上水平,向着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具有鲜明建筑特色的高水平、开放式、创新型大学的宏伟目标奋进。二、学科专业介绍(一)学术型研究生(以学科代码为序)1. 数学(0701)本学科密切结合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需要,注重将数学理论与城乡规划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等重点学
8、科中的问题相结合,开展相关数学学科的系统化建设,研究范围涉及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与控制论,形成了传染病传播数学模型与控制、动力系统及其在生态科学中的应用、偏微分方程理论及工程应用、复杂数据统计分析等稳定的特色鲜明的学科方向。2010 年获批数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014年通过数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的专项评估。2016 年获批“建筑结构与环境修复功能材料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本学科拥有一支职称、学历、年龄和学缘分布合理,勇于创新开拓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 33人,其中 “北京市海外人才聚集工程”教授 3 人,教授 6 人,副教授 13 人,兼职博士生导师
9、 4 人,兼职研究员 2 人,兼职副研究员 2 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18 人。学科带头人担任相关学会的副理事长、常务理事等职务,并担任国际、国内学术刊物的编委。2011 年获批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非线性动力系统建模与分析” 。本学科将数学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取得了一批创新性的重大科研成果。2008 年, “冲击爆炸作用下重要目标毁伤效应及防护技术研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地区退化森林植被生态恢复(CRRM)的模式理论与三北技术”于 2009 年获得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2010 年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 年“环境演变与种群演化的研究” 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不同时间
10、3尺度的环境演变和物种多样性”和“种群及其传染病时空演化动力学理论及方法”先后于 2008 年 和 2014 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近 5 年来,本学科教师主持和参加 30 余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科研经费近千万元,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1 项,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1 项、科技部重大专项 1 项,国际合作项目 2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5 项;在Journal of Algebra 、 Journal of Dynamics and Differential Equation 、 Nonlinear Dynamics 、 Journal of Chemical
11、Sciences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三百余篇论文,其中 SCI、EI 检索近 100 篇;在 China-Japan-Korea Colloquium on Mathematical Biology、14th International Heat Transfer Conference、8th European Conference on Mathematical and Theoretical Biology 等国际重要学术会议上报告 10 余次。本学科设置 2 个招生专业:(1)应用数学;(2)运筹学与控制论。本学科旨在培养研究生掌握较坚实的数学基础理论和较系统的专门知识;受到一定的科研
12、训练,对研究方向的前沿进展与动向有一定了解;注重将数学理论与学校优势特色学科方向相结合,具备独立科学研究的能力,针对实际问题做出有理论或实践意义的成果。2. 环境科学与工程(0776)本学科设置于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2003 年成为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9 年获得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授予权;与市政工程学科密切配合、协同发展。本学科现有教授 6 人,副教授 10 人,博士 22 人,形成了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本学科具备良好的科研条件,价值 3000 多万元的仪器设备可用于开展水环境、大气和固体废弃物处理、流体、化学、计算模拟等实验研究。拥有“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13、 “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 、 “北京市电子废物资源化国际合作研究基地”、 “北京市可持续排水系统构建与风险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基地,为科学研究创造了良好的研究平台。近 5 年,本学科共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等国家级课题 40 余项,教育部科技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人文社科基金等省部级课题 40 余项,完成科研经费 4300 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 300 余篇,出版专著20 部,申请专利 20 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4 项。作为国家和北京市优先发展的交叉学科领域,本学科瞄准北京市和全国城市
14、化发展的战略需求,尤其是针对北京和其它城市近年来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城市环境和生态方面面临的众多而突出的复杂问题,以自主创新、学科交叉、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为指引,支撑学科建设和发展,在多年科研积累的基础上,围绕节能减排、海绵城市建设、应对气候变化、污染综合治理与城市环境改善、资源综合利用等城乡环境保护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科技与实际应用问题,多角度全方位开展研究、人材培养和社会服务。本学科设置 2 个招生专业:(1)环境科学;(2)环境工程。本学科特别重视“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同首都的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紧密相连,与许多企业、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有多方面的实
15、践教学与科研基地。本学科特别注重国际学术交流,与荷兰、德国、日本、新西兰、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台4湾的专家学者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与合作关系,经常参加并协办重点领域的国际与地区学术会议,及时掌握国际上的前沿领域和最新发展,科研工作及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有力地促进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3. 控制科学与工程(0811)本学科设置于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和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主要从事控制理论、检测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工程应用研究。本学科始建于 1979 年,研究生教育始于 2005 年,是全国高校最早开展智慧城市和智能建筑理论与技术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单位之一。30 余年来,本学科为首
16、都城市建设行业培养了大批技术骨干和高级管理人才,目前北京市建筑电气、建筑智能化和建筑信息化领域技术骨干中 70%是本学科相关专业毕业生。本学科定位于研究城市建设和建筑领域中自动控制和信息处理理论与技术,目前已形成了以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为基础,以城市和建筑信息化技术、建筑电气与建筑智能化技术为专业特色,控制理论、检测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本学科现有教授 8 人,副教授 14 人,90%的导师具有博士学位,同时还聘请了多名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校外高级工程师为兼职教授。本学科有 1 名北京市教学名师,1 名北京市优秀教师,1 名北京市师德标兵,7 名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
17、师,形成了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本学科拥有“建筑大数据智能处理方法”和“机器人仿生与功能研究”2 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创新团队和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各一个,本学科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实验中心”于 2007年评为北京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且于 2013 年以优异成绩通过了北京市组织的验收;“北京市建筑安全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于 2011 年通过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认证, “智慧城市虚拟仿真实验中心”于 2014 年获评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同时,学科与国际龙头企业美国罗克韦尔公司和德国西门子公司共建了创新实验室,实验室建设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能够为研究生提供优良
18、的研究环境。近几年,本学科教师共承担“863”项目、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和北京自然科学基金、住建部及企业项目等 20 余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 300 余篇,出版专著 30 余部,获国家发明二等奖 1 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1 项。本学科面向智慧城市信息化、建筑大数据与云计算、建筑新能源与节能、城市与建筑安全以及机器人领域,培养学生掌握系统的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使他们能够创造性地研究和解决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能力。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就业范围广,就业质量高,近几年就业单位主要是国家和北京市各
19、大建筑设计院、研究院、设计公司,以及北京市各大科研院所、机关单位和各大高校的基建管理部门,还有部分学生进入高新技术企业就业。4. 建筑学(0813)本学科设置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为教育部公布的全国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在国内有较高的知名度。其中,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历史与理论为北京市重点学科,本科专业“建筑学”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自 1996 年起已连续 5 次顺利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学士、硕士)教育评估,并获得 7 年有效期;城市规划与设计 2006 年成为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10 年成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建筑技术科学自 1984 年起培养硕士研究生,2003 年获得工学硕
20、士学位授权点;本科专业“历史建筑保护工程”自 2012 年招生以来是北京唯一专业;风景园林专业于 1986 年在建5筑学硕士点下开设园林设计方向,2011 年成为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第三轮学科评估中,该学科名列全国参评学科第 9 名(30%位) 。本学科学术队伍由一批知名教授、学者组成,其中教授 27 人,副教授 29 人。具有“历史城市与建筑保护及更新设计团队”和“北京小城镇规划设计与实施保障机制研究”2 个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2009 年成为北京高等学校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主持单位。本学科聘请了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
21、京市文物研究所等科研设计单位的全国工程设计大师、总建筑师、主任建筑师以及在京著名建筑事务所的主持建筑师担任兼职导师。本学科拥有大量国内外专业图书、期刊和良好的教学环境以及先进的研究设备。本学科与德国、俄罗斯、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以及香港、台湾地区的建筑类院校相关学科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年进行教师和研究生的设计交流、定期举办学术讲座,更快地使学生掌握国内外建筑发展动态。本学科起点高,影响大,在教学中注重实用、提倡创新;学科架构齐全,基础宽厚,目前已形成以建筑学为主体的土木、环境、测绘、管理等工程学科集群,形成学科交叉、专业融合、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近年来,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
22、 项、省部级科研 60 余项,获得省部级奖励 10项,完成多项全国各地及北京市重要建筑工程设计,出版了大量研究专著和论文,学科建设成绩斐然,综合实力处于北京高校同类学科的前列。本一级学科设置 6 个招生学科方向:(1)建筑历史与理论;(2)建筑设计及其理论;(3)建筑技术科学;(4)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5)城市设计及其理论;(6)乡土建筑与聚落设计。通过学习,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能够系统地掌握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学科国内外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动态;具有扎实的中外文文献基础;具有数字化设计能力;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和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5. 建筑技术科学(081304)本
23、学科原设置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自 1996 年起,已顺利通过了 5 次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2017 年起,建筑技术科学在环能学院和机电学院同时招生。(一)建筑学院建筑技术科学方向本学科与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建筑类院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每年与相关院校进行教师和研究生的设计交流、举办定期的学术讲座,使学生可以最快地掌握国内外建筑发展动态。建筑技术科学学科具有一批知名的教授和良好的学科梯队,现有校内导师及建设部、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等单位兼职导师多人,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的科研项目,出版了一批研究专著,并在专业期刊上发表了大量论文。本学科拥有大量国
24、内外专业图书、期刊和良好的教学环境以及先进的建筑科学技术实验室。学生在此学习期间,能够体验到高等学府浓郁的治学氛围,能够汲取丰富的专业知识。该学科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建筑构造技术与结构体系、建筑节能与生态技术、建筑防灾与安全、建筑物理环境等。建筑技术科学方向的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了解国内外该学科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动态;具有从事实际工程的建筑设计能力;具有扎实的中外文文献基础;具有从事建筑技术6科学研究的论文功底;具有技术科学与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的研究与设计能力;具有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和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二)环能学院:绿色建筑热工环境方向本专
25、业方向围绕城乡建设对建筑能源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利用系统工程学思想研究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水平,降低建筑能耗,减少建筑用能对环境影响的建筑能源技术。从城乡建设与建筑可持续发展观出发,注重研究城乡建设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准则和先进的低碳建筑理论与节能技术系统集成应用方法,解决建筑用能系统优化、节能建筑的设计建造和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过程中的科学理论和工程技术问题。本专业方向重视理论与应用基础研究,强调学科协同、理论创新和技术集成创新,不断扩大与国外同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目前已和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的大学与研究所建立了稳定的的学术联系。本专业重视年轻人才的培养,可派出到国外进行合作研
26、究或进修,毕业后可在国外攻读博士学位或从事博士后研究。本专业的培养依托北京市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市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重点实验室、北京市热力过程与节能技术(共建)重点实验室和可持续建筑工程中心等基地。(三)机电学院:建筑安全监测技术方向本学科方向依托北京市建筑安全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要开展建筑安全监测领域重大关键性、基础性技术和管理技术与方法等方向的研究。2012 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二等奖各 1 项。该方向师资力量雄厚,目前有教授 12 名,副教授 16 名,该专业教师已在国内外各种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300 余篇,授权专利 10 余项,出版专著和教材 10 余
27、部。本学科方向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建筑安全监测、诊断的原理、方法和技术。毕业研究生可在相关科研机构、高等学校、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咨询机构等从事建筑安全监测相关的科研、教学、技术、管理等工作。6.土木工程(0814)本学科分别设在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和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为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本科专业“土木工程” 、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市政工程”为北京市特色专业。以上三个专业全部通过住设部专业教育评估和复评。 “市政工程”于 1981 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是本校第一个招收研究生的学科。 在 2012 年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该学科名列全国参评学科第 31 名。教育部全
28、国学科评估数据显示,我校土木学科国家级科研项目排名全国第八名,教材建设第十名,科学研究水平居全国二十名。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现有教授 38 人,副教授 42 人,讲师 38 人,博士生导师 8 人,其中包括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1 名, “杰青”1 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 2 名,中科院百人计划人选 1 名,“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 1 名,长城学者 1 名,北京市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 2 名,北京市高层次人才 1 名,北京市教学名师 2 名,北京市高层次创新创业计划领军人才 2 名,北京市科技新星 2 名,北京市拔尖人才 5 名,北京市中青年骨干
29、教师 10 余名,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 6 个。本学科还聘请数名全国工程设计大师和全国知名设计研究院所高级专家作为研究生导师。7本学科有良好的科研实验条件,配有各类先进的科研及检测设备。现拥有北京市“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雨水系统与水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市高校“工程结构与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重点实验室以及北京市“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五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为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及学科建设搭建了良好平台,实验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本学科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具有较高的国际学术声誉,近 5 年来主办国际学术
30、会议 5 次,主办国内学术会议 5 次,聘请国外专家 38 人次,聘请国内专家 78 人次,应邀出国讲学 3 人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特约报告 6 人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135 人次,参加国内学术会议 203 人次。本学科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五十余项,北京市自然基金重点项目 6 项,参加 973、863项目十余项,主持国家重大水专项近七千万元。近五年,获得省部级以上科学研究奖励 40 余项,其中国家级奖励 7 项。本学科注重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英国、法国、波兰、亚美尼亚等国家院校的相关学科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与澳大利亚南澳大学联合培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31、;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天津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硕士生。本学科设置 5 个招生专业:(1)岩土工程;(2)结构工程;(3)市政工程;(4)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5)桥梁与隧道工程。本学科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北京市和中央在京各大设计研究院,以及科研、开发、施工、监理、房地产公司和政府机构等建设相关单位。随着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和项目的突破,本学科硕士毕业生在社会上具有很好的声誉,得到行业和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7.测绘科学与技术(0816)本学科设置于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学院设有三系一部一中心, 即测绘工程系、地理信息工程系、基础教学部和测绘遥感信息实验中心。该学科是北京市
32、重点学科,测绘工程专业是北京市特色专业。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第三轮学科评估中,该学科名列全国参评学科第 9名(6%位) 。本学科现有教师近 50 人,其中博士生导师 4 名,教授 11 名,副教授 16 名,专职教师中 90%以上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有北京市高层次人才 1 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专家 1 人,北京市教学名师 1 人,北京市拔尖创新人才 2 人,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 2 个。本学科设有“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数据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现代城市测绘”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和建筑遗产精细重构与健康监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拥有最先进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其中三维激光扫描仪 6
33、 台、激光跟踪仪 1 台、关节臂测量机 1 台、移动道路测量系统 2套、城市连续测量参考系统(CORS)1 套、GPS 20 台套、测量机器人 1 台、全站仪 30 台套,高性能图形图像工作站 80 余台,学院仪器设备总价值超近 8000 万元,在国内高校处于领先地位,为教学科研提供技术保证。近 5 年,本学科承担科研项目 200 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10 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 30 余项,年到校科研经费近 800 万元。故宫古建筑三维激光扫描数字化、国家体育场钢结构安装激光雷达测量、精细化城市管理等项目在国内外都产生一定影响。获得国家科技进8步二等奖 1 项,国家测
34、绘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 项、二等奖 1 项,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 项,二等奖 3 项,国家优秀勘查工程奖一等奖 1 项,建设部华夏科学技术三等奖 2 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三等奖 2 项。本学科(领域)出版学术专著、教材 20 余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 400 余篇,其中包括三大检索论文 100 余篇,授权专利近 40 项。本学科积极与建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合作,在城市空间信息获取、城市与建筑三维重建、城市数字文化遗产保护、变形监测等领域取得一定研究成果。故宫太和殿三维激光扫描与数字化工程、激光扫描技术与国家体育馆大型钢架安
35、装与变形检测、基于网格影像的数字城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项目在国内外都产生一定影响,具有核心竞争力,已经形成本校城乡建设学科群的特色与优势。本学科设置 3 个招生专业:(1)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2)摄影测量与遥感;(3)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本学科侧重培养在国土资源、测绘、交通、城建、规划、市政等国民经济建设领域、政府各部门以及军事、教育、科研单位从事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古建筑数字化测绘与保护、空间分析与应用、辅助决策与管理、城市规划与管理、数字地图设计与制作、数字地图分析与应用等方面教学、科研、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8. 交通运输工程(0823)本学科设置于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和机电
36、与车辆工程学院,2006 年成为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本学科现有教师 40 名,其中教授 15 名,副教授 18 名,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 1 名,北京市拔尖创新人才 2 名,硕士生导师 33 名,并有 20 余名来自国内著名科研院所的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校外兼职导师。本学科每个研究方向都由在国内外学术界有一定影响的学者、教授作为研究方向带头人,组成了知识结构和年龄层次合理的学术梯队。2010 年本学科的“交通基础设施建造关键技术研究”团队成为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2011 年本学科的“城轨车辆运行状态监测、故障诊断与自牵引技术” 团队成为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本学科人员有较雄厚的技术储备和丰富的经验
37、积累,在国内外沥青再生技术、环保型温拌沥青混合料技术、减灾路面技术路面病害治理及预防性养护、宏观交通政策分析建模技术、交通信息工程、运载工程等方面形成一定地位和影响力。本学科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美国加州 Davis 大学、德国 Wupptal 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日本武臧工业大学、德国亚深工业大学以及里昂国立技术大学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本学科具有良好的科研和教学条件,拥有先进而齐全的试验与检测设备。路基路面材料的实验研究条件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本学科相继开发和引进了多个大型综合试验系统,组建了道路与桥梁工程、交通工程、车辆工程 3 个综合试验室,2009 年北京市政府批准本校
38、成立“工程结构与新材料北京市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本学科的“北京市建筑安全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北京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别于 2011 年、2012 年通过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认证,为研究生提供了最先进的研究设备和各种分析软件以及宜人的研究环境。近 5 年,本学科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2011 年) ,其他省、部级科研与教研成果奖近 30 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400 余篇,其中 60 余篇被9SCI、EI、ISTP 等收录。承担 10 余项国家科技部“863 计划项目” 、 “973 计划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 余
39、项省部级项目, 10 余项国际合作余资助项目,科研经费达到 2785.8 万元,其中纵向经费 1265 万元。本学科设置 3 个招生专业:(1)道路与铁道工程;(2)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3)载运工具运用工程。本学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专业的基本训练,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研究生主要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从事交通运输工程与车辆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设计制造、检测、维修和管理工作。9.城乡规划学(0833)本学科设置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国内有较高的知名度,于 2001 年招收城市规划
40、专业本科生,2005 年该专业获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2009 年获北京市级城市规划学术创新团队;2010 年成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2011 年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等教育城市规划专业(学士)评估,2013 年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等教育城市规划专业(硕士)评估。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第三轮学科评估中,该学科名列全国参评学科第 12 名(37.5%位) 。本学科现有教授 13 人,副教授 9 人,另有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在京城市规划设计单位的兼职导师多人。近年来本学科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各类科研课题,以及北京市重要的科研项目,出版专著 60 余部,本
41、学科获得省部级奖项 10 余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180 余篇。2009 年,本学科“北京小城镇规划设计与实施保障机制研究”团队成为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2009 年成为北京高等学校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主持单位,依托单位是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本学科与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的城市规划类、建筑类院校相关学科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定期的教学交流、学术讲座,使学生更快地掌握学科在国内外的发展动态。本学科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城市规划与设计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了解学科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动态,具有从事城市规划与设计所需要的数字化设计能力,具有从事
42、城市规划与设计方面的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和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本一级学科设置 5 个招生学科方向:(1)城市与区域规划;(2)村镇规划与设计;(3)城市历史遗产保护规划;(4)城乡基础设施规划;(5)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本学科旨在培养城乡规划领域的专业人才,授予工学硕士学位。培养能够融合科学与艺术、综合应用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创新型人才。本学科毕业生就业范围广、就业率高。10.风景园林学(0834)本学科设置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已由单一的造园艺术领域,发展为向多领域拓展的专门学科,其研究对象从空间结构规划设计向综合景观设计理论体系发展。本学科作为向多领域拓展的专
43、门学科,将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三个学科并行设置,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1986 年即在建筑学硕士点下开设园林设计方向,201110年成为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第三轮学科评估中,该学科名列全国参评学科第 15 名(39.5%位) 。本学科现有教授 13 人,副教授 9 人,同时还聘请了多名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校外高级风景园林师为兼职教授,形成了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本学科拥有“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实验室面积 3500 平方米,设备总值 3500 余万元。本学科与相关企业和地方政府建立了
44、良好的合作关系,形成了跨学科和产学研结合的师资队伍,为研究生教学和科研积累了深厚的办学基础和条件。本学科与英国、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美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同类院校相关学科,以及国内高校、相关企业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保持定期的交流,可以更快地掌握学科发展动态。近年来,本学科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各类科研课题,出版了多部研究专著,有多项研究成果获得了省部级奖励。其中,学科团队共承担国家级课题 11 项,省部级课题 76 项,发表学术论文 400 余篇,获省部级以上奖励 25 项,优秀规划设计奖 4 项,出版专著 14 部。本一级学科设置 4 个招生学科方向:(1)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与遗
45、产保护;(2)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及理论;(3)大地景观与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4)文化景观与乡村规划设计。本学科旨在培养风景园林领域历史与理论、遗产保护、规划设计、生态修复、乡村规划设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授予工学硕士学位。培养能够融合科学与艺术、综合应用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创新型人才。本学科毕业生就业范围广、就业率高。11. 管理科学与工程(1201)本学科设置于经济与管理工程学院,1998 年获批管理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10 年确定为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本学科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名列全国专业排名 70(68.6%位) 。本学科团队教授 12 人、副教授 2
46、0 人,讲师 9 人组成,其中获得博士学位的 35 人。团队是一支由本行业权威专家主导,以博士为主要研究力量的团队。教师队伍中拥有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造价工程师、执业律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等双师型教师 13 名。学院拥有工程管理研究所、工程法律研究所与经济管理与人居环境研究所、经管实验中心等为学科建设提供资源平台。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以建筑业和房地产业为依托,以服务首都城市建设与管理为目标,为北京城市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目前本学科已形成三个有特色的研究方向:(1)工程项目管理以工程技术知识为基础,侧重于项目投资决策、工程项目实施控制理论与实践的研究,重点关注绿色建造、装备式建造、BIM 技术的应用以及建筑信息化、智慧建造等领域的发展和研究。(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管理依托我国新型城镇化、北京功能定位及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需要,侧重城市管理、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技术与知识的研究。重点关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海绵城市、特色小镇、流域治理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融资与运营管理等。(3)工程法律与合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