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惠州学院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方案一、工作基础(一)学校在“十一五”期间及以前已经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工作基本情况我院一向重视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探索课内教学与课外教育的有机结合,开展学生“创新、 创造、创业”教育工程,并将实践与创新学分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学院以制度建设为载体,制订了惠州学院学生综合测评条例、惠州学院“ 突出才能奖 ”评比条例、 惠州学院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管理办法、 惠州学院课外拓展学分实施细则、 惠州学院创新学分实施办法、 惠州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规范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工作。学院以各类
2、学生奖学金为载体,在企业的支持下设立了惠州学院“少康”大学生创新创业 基金、 “广田”奖学金、 “旭日”奖学金等多项学生科研基金和奖学金项目,鼓励学生开展课外科技与创造性活动,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学院以学术讲座为载体,活跃校园的学术氛围;以竞赛活动为载体,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以就业创业技能训练为载体,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以社会实践为载体,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和创业意识,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具体而言,我院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工作主要包括学科竞赛和创新性实验训练和创业训练三方面。1、学科竞赛方面2为探索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途径和办法,弘扬 “科技创新,勇于实践”的理
3、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 新精神, 检验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参赛兴趣,学院定期组织开展校内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大赛、力学架构大赛、化学实验技能大赛、服装设计大赛、英语演讲比赛、日语演讲比赛等各类学科竞赛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美国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国真维斯杯休闲装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 “挑战杯”大学生科技作品与创业竞赛等三十多项省级、国家级学科竞赛活动。“十一五”期间,学院共投入近百万元经费用于支持学科竞赛活动,另外各教学单位也根据实际情况,从系创收部分拨出经费支持学科竞赛活动。2、大学生
4、创新性实验训练方面为加强对“大学生 创新性 实验” 项目的管理,学院制 订了惠州学院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管理办法、 惠州学院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评分标准等管理文件。该项目从 2009 年开始启动,2009 年共立项“大学生创新 实验” 项目 66 项, 2010 年立项 75 项,2011 年立项 90 项,三年共立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 231 项,投入经费 80 多万元。3、创业训练方面学院已于 2008 和 2010 年组织了两届校内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共有 22 个项目获得一二三等奖。其中 2008 年选送参加第七届“挑战杯” 广东大学生 创业计 划竞赛取得优异成绩 ,共获得金奖一项,
5、 银奖一项, 铜奖 五项。(二)工作成效及经验总结1、工作成效3(1)学科竞赛方面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屡获殊荣,呈现数量多、获奖面广、获奖水平高的特点。据统计,2007 年至 2011 年 9 月,学生先后参加了美国数学建模竞赛等二十多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国内竞赛活动,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累计获国际级一等奖 5 项,二等奖 5 项,三等奖 8项;国家级一等奖 9 项,二等奖 27 项,三等奖 21,优秀奖 46 项;省级特等奖 1 项,一等奖 57 项,二等奖 75 项,三等奖 96 项,优秀奖 46。(2)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训练方面实施“大学生 创新实验 ”项目以来,充分利用了教学与科研 资源
6、,调动了教师指导和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的积极性,加强了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提升了学生科技活动的水平,活跃了校园科学研究的气氛,促进了学院学风建设。到目前为止,已有 104 个实验项目已完成,顺利结题。部分项目参加学科竞赛取得不错的成绩。如由程致跃等负责的温控节能饮水机的设计的项目参加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荣获二等 奖,并成功申报了国家专利;由魏泽科等负责的原竹居住建筑的节能生态设计获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三等奖。由程成等负责的惠州市幼儿园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荣获第十二届“挑战 杯” 全国大学生课外学 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2、工作经验(1)完善组织保障,丰
7、富竞赛体系,为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搭建平台。第一,学院高度重视,成立了学生学科竞赛与课外科技竞赛活动领导小组和学科竞赛指导委员会。广泛动员,加强引导,提高同学们4参加此类活动的积极性。第二,增设新型赛事,完善竞赛体系,为学生提升综合素质搭建平台。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开展了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等十多个校内学科竞赛项目,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广东省和全国的学科竞赛,初步形成了系、学院、省、国家四个层次的赛事结构,各类别竞赛功能互补,各层级赛事有机衔接,竞赛内容涵盖广泛,比赛形式日益丰富,为学生参与实践与创新提供了多元的选择,为学生培养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搭建了宽广的平台,在营造良好学习风气、提高学
8、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加强宣传引导,增强示范效应,有效扩大竞赛覆盖面和影响力。结合各项学科竞赛的特点开展针对性引导与宣传,不断提高竞赛的辐射力和影响面。在宣传导向上,赛事组委会注重区分各项竞赛育人功能的共性和特色,紧密围绕竞赛的合理定位开展针对性的宣传,促使广大同学对于各项竞赛的意义和自身素质的不足形成更为清晰的认识,着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更多的同学参与到相关赛事中来。同时结合系列赛事的持续推进,不断增强宣传力度,提高竞赛的示范和辐射效应,在校园内营造了“ 崇尚科学、追求真知 ”的浓厚科研与创新氛围。(3)以学科竞赛为切入点,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根据
9、我院学生的实际和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的人才培养要求,本着“ 必需、够用” 的基本原 则改革教学体系,坚持以实用性和针对性为出发点,把教学的侧重点定位在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上。实行“ 边学习、 边备赛 、边实践、边创新” 的教育方式,寓学于 赛,学以致用。通过把备赛思想引入课堂,增强学生应用技能、实践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逐渐形成一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上机操作能力、创新5精神的教育新机制。(4)创新工作机制,加强过程指导,提升竞赛的育人内涵和育人成效。各项竞赛组委会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加强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的同时,注重以学生为本,强化对参赛学生的全过程指导。(5)师生团结一心、克服困难
10、,为学生参加竞赛并争取优异成绩创造条件。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实验室全天候免费为广大同学开放,指导 教师利用课外时间加强对学生指导,政治辅导员、班主任平时在学生思想工作、竞赛动员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发现拔尖人才和展示创新教育成果的重要平台,大学生学科竞赛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既注重提高竞赛的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也着力挖掘和打造一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牢固树立精品意识, 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在学习和吸收国内外兄弟高校育人工作经验的同时,在国内外竞赛中积极展现育人成果。(6)坚持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与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坚持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与学科竞赛相结合。近年来
11、,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育良好的科学研究气氛,我们鼓励二、三年级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特别 是与地方社会经济结合紧密、具有地方特色的课题。另外,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将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与电子设计大赛、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各科技竞赛、 “挑战杯” 学生课 外作品大 赛等学科竞赛结合起来,取得良好的效果。二、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核心,牢固树立特色意识、质量意识、生本意识、服务意识,遵循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视野国际化、服务区域6化、办
12、学特色化、培养应用化的治学方针,根据学院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定位,结合各学科专业特点,通过实施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三、计划目标“十二五”期间,学院将根据建设目标,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全面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计划建设 310 个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其中 创新训练项目 200 项、80 个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30 个大学生创业实践项目。 (见附表 1)附表 1: 惠州学院“十二五”期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建设目标建设目标序号 建设项目名称校级 省级
13、国家级1 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 500 200 1202 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 200 80 603 大学生创业实践项目 100 30 20四、计划内容(一)计划项目设计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 “十二五“期间,拟立项省级创新创业项目310 项,其中 创新训练项目 200 项、创业训练项目 80 项和创业实践项目 30 项。 (见 附表 2)附表 2: 惠州学院“十二五”期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年度目标7年份 项目总数 创新训练项目 创业训练项目 创业实践项目2012 60 40 15 52013 70 50 15 52014 80 50 20 102015 100 60 30 10合计 310 2
14、00 80 30目前,惠州市百利宏控股有限公司、惠州广田企业、旭日集团、惠州市路路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福彩中心惠州中心、中国移动惠州分公司、惠州市金迪实业有限公司等企业,积极参与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每年共出资 150 多万元成立创新创业基金和奖励基金,用于资助和奖励在校生的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二)计划实施与管理1、领导机构(1)成立惠州学院“大学生 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教学工作的院领导任组长,成员由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科研处、人事处、 财务处 、资产设备处等单位的负责人共同组成。领导小组负责“ 大学生创 新创业训练计 划” 工作的统筹规 划、政策制定、经费保障、管
15、理和决策。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教务处实验实践科,负责日常工作的落实。(2)成立惠州学院“大学生 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工作指导委员会。指导委员会由有关院领导和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指导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对“大学生 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及实施方案提出论证意见;参与项目的中期检查与结题验收;督促和帮助学院开设与创新训练有关的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业训练、项目管理和企业管理类课程;提出其他咨询性意见和建议。8(3)各系成立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组,具体负责本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的组织实施。2、工作实施措施(1)全院上下要高度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研究能力的培养,将指导大学生创新
16、创业训练活动作为应尽的职责。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的培养与引导。各部门要主动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活动创造条件,开放实验室,加强信息服务,提供指导。(2)根据学生需要开设必需的系列课程,学院系统规划这些课程并纳入全校公共选修课进行管理,为学生的研究与创新提供知识支持。(3)学院建立创新创业指导教师专家库,专家库成员为学生开设相关课程及讲座,积极主动地指导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活动。积极举办有关的专题报告、研讨会、学术交流活动, 营 造校园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4)各系要根据学科特点,系统的规划本系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广泛动员组织 学生参加训练计划,根据不同年级,不同
17、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开展不同层次的训练活动。(5)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要打破系、专业壁垒,鼓励学生发扬团队精神,跨系、跨学科申报研究项目。(三)计划实施监控与改进机制1、加强对项目申报的审核。每个申报项目要经过系指导小组审核推荐、教务处的初审、院评审小组的评审,并经公示后发文实施。2、加强对项目的中期管理。各项目实施时间过半时需开展中期检查一次,由系指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中期检查时项目组应向指导9小组提交项目中期进度报告,提供阶段性的实践活动原始记录。中期检查主要是对项目的工作进度、各项工作完成情况、中期成果等给出恰当的评价,提出项目进一步实施的意见和建议。如发现项目申报或
18、实施过程中有弄虚作假或工作无明显进展的现象,应提出及时终止项目运行的建议。中期检查后的“中期检查表”应如实填写,并及时交教务处备案。3、认真做好结题验收工作。项目完成后, 项目负责人提出结题申请,由系组织 “系专家组” 和“ 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 共同对项目进行结题验收。4、建立后期激励与约束机制。学院定期组织对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中的优秀成果进行评选,被评为优秀项目的学生及指导教师,学院将给予表彰奖励,对有实用价值的成果帮助申请专利和组织推广。学院对各系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进行整体评价,每年组织一次年度检查并进行计划项目实施效果的综合评价。对综合评价排名前三名的系,下一年度适当增加项目指标
19、;对评价排名后三名的系,下一年度适当减少项目指标。五、保障机制(一)校内外的保障条件1、拨出专款,保证经费到位。十二五期 间,学院根据实际情况,每年拨出一定专款,以及企业的资助,计划投入 600-800 万元用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实施。2、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依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需要,不断加大实验室的投入力度,在原有开放实验室的基础上,加大实验室开放的程度,以满足学生创新创业的需要。3、建立指导教师库。 组织创新创业能力较强的教师,建立大学生10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库,建立激励机制,适当计算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量,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指导工作。4、搭建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
20、平台。加强与企业、地方政府等社会资源的有机整合,建立“四进入”、 “四拓展” 的产学研体系,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的对接,提高企业等社会资源在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工作的参与度。(二)配套政策1、2012 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增加了选修课程的比例,提高实践教学学分的比例,增加课外实践活动(主要指科研训练与创新),提高创新学分,以适应创新人才的培养。2、为激励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教师参与项目指导工作,学院制定了惠州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管理办法、 惠州学院“少康”大学创新创业基金管理办法、 惠州学院参加各类竞赛获奖奖励办法、 惠州学院创新学分实施办法等管理办法和激励措施,对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成绩突出的学生,在就业时对用人单位给予优先推荐,对指导工作突出的教师在职称晋升、 岗位聘任等方面优先考虑,激发广大学生和教师参与的热情,更好的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