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学课后习题及答案.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11572 上传时间:2018-07-07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22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政管理学课后习题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行政管理学课后习题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行政管理学课后习题及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行政管理学课后习题及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行政管理学课后习题及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名词解释 1. 政治的分析单位 政治理论的构建单位,或立论的前提和出发点。迄今为止,在政治学中,个人、集团和阶级三种分析单位为政治学的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洞见。 (1)以个人为分析单位的政治观。 政治学中的古典自由主义是这一政治观的典范,其中个人的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古典自由主义传统的核心内容就是。人是作为“个人”而存在的。社会由无数的个人组成,没有个人,社会也就成了一个空洞的概念。其次,在分析维度上,古典自由主义对个人的设想是理性和能动的。亦即个人不但了解自身的需要,而且在特定的环境中能够做出最合乎自身利益的判 断,并具有选择的能力,能够采取有见识的行动。 (2)以团体为分析单位的政治观

2、。基于现实经验的考察,多元主义者发现在政治活动中非常活跃,发挥重大作用的 不是个人,而是各种各样的团体,亦及所谓的利益集团。在美国政治中,利益集团的作用如此显著,以至于本特利认为,只有理解利益集团才能理解美国政治。因此,多元主义将团体作为自己的分析对象。事实上,多元主义一词中的 元指的便是组织。政治学的分析单位遂由个人转向团体。 (3)以阶级为分析单位的政治观 除了个人和团体,阶级也是政治的一种分析单位。尽管在马克思之前的 历史学加和政治经济学家们就已经发现了阶级的存在,但正是马克思对阶级分析方法作出了最大的贡献。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出发点或前提是线面的论述:至今一切社会的 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3、。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在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 这种对立在资本主义社会则体现为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的剥削 /压迫和斗争 /反抗关系 . 2. 政府政治观 国家机构被视为公共的是因为它们对社会的共同社会负有责任,其耗费的公共开支源于于税收。市民社会是由 家庭,家族,私人企业,工会,俱乐部,社区组织等组成的,它们之所以被视为是私人的,是因为它们由个体公民设立并运作,以满足他们自己的需要,而不是为了满足更大的社会需要。 * 3. 非政府政治观 主要指对政党和利益集团的研究。 * 4. 公域与私域 “公共领

4、域”是一种不受官方干预,独立于政治权力之外的社会公民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治的活动空间或公共场所。“私人领域”指的是在理想状态下既不受公众监视,也不受国家权力干预的那部 分个人生活。 * 5. 政治与行政二分法 根据行政特殊功能及其规范化要求,建立独立于政治系统的行政运作体制 ,实行党政的分离,避免行政运作过多地受到党派政治的干扰和冲击。 * 6. 政党分肥制 指执政党的领导人 ,把政府公职、官位大量分配给本党党员的用人制度。 7. 权力 广义的权力是指某种影响力和支配力,它分为社会权力和国家权力两大类;狭义的权力指国家权力,即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其阶级利益和建立一定的统治秩序而具有的一种组织性

5、支配力。 8. 经典权力观 9. 激进权力观 10. 权 力的合法性基础 公共性是一切国家行政权力的重要特性,行政权力的公共性是行政权力合法性的基础。 11. 分权学说 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借 以建立的理论指导。分权理论可以追溯到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的混合政体学说。柏拉图认为混合政体综合了君主政体的智慧和德性,民主政体的自由,是最好最稳定的政体。 12. 制约与平衡 是指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权力各自分立而又相互牵制和协调 . 思考题 13. 如何看待政治概念界定中的多元纷争? 对于政治概念界定中的纷争与歧义可从不同的角度揭示政治理解的多种可能性。以及这种理解所具

6、有的开放性和演变性。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于理解政治的复杂性而言,还可以依据其它维度维持下去。 对政治现象的复杂性理解,有助于 我们时刻提醒当下认识的局限性。借用盲人摸象的比喻,不同角度看到的政治犹如盲人摸到的大象的不同部位。因此,多元视角以及由此产生的比较优势,可以拓展我们的眼界。丰富我们对政治的想象力。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对政治的理解不只是一个如何客观认识的问题,也不只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语言问题,对它的界定渗透着不同意识形态。折射出不同的价值理念。对政治的理解必须放在更大的时代和理论脉络中来进行,其理盖源于此。 14. 你赞成哪种权力观?为什么? 经典权力观 古典多元

7、主义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学们自由发挥。) 15. 政治的核心问题 是什么? 如果说权力是政治的核心概念,那么围绕权力而发生的问题便是政治的核心问题。从理论上 说,与经典权力观相关的问题有:权力的必要性、权力的合法性基础、权力的制约机构、权力的功能与范围、权力的行使方式、权力行使的效率与效能、权力的更替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权力面临的挑战等。在这些问题中,权力的合法性基础与权力的制约结构最为重要,因为前者涉及民主的基本原则,后者则体现了宪政的基本精神,它们一起构成了政治或政治学的核心问题。 名词解释 1. 公共管理 是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公共事务是公共管理的起点,决定了公共行政 走向公共管理

8、的必然态势 2. 行政管理 是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事务的一种管理活动。也可以泛指一切企业、事业单位的行政事务管理工作。 3. 公共组织 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拥有法定的或授予的公共权力的所有组织实体。 4. 公共行政 国家行政机构依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有效活动。 5. 统治行政 6. 管理行政 7. 官僚制 是指所有大中型组织中由受过训练的专职人员组成的行政管理机构。 8. 政治与行政二分原则 威尔逊认为:行政与政治不同, 1“行政管理是置身于政治所特有的范围之外的。 行政管理的问题并不属于政治问题。虽然行政管理的任务是由政治加以确定的,但政治

9、却无需乎自找麻烦地去直接指挥行政管理机构。” 2“行政是一切国家所共有的相似性很强的工作,是行动中的政府,是政府在执行和操作方面最显眼的部分,政治是政府在重大而且带着普遍性事项方面的国家活动,而行政是政府在个别、细致而且带技术方面的国家活动,是合法的、明确而且系统的执行活动。” 3“政治是政治家的特殊活动范围,而行政管理则是技术性职员的事情。政策如果没有行政管理的帮助就将一事无成,但行政管理并不因此就是政治。” 9. 行为主义运动 行为主义 是指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 10. 第三部门 即“通过志愿提供公益”的 NGO 或 NP

10、O。从范围上讲是指不属于第一部门(政府)和第二部门(企业)的其他所有组织的集合,它独立于政府和私人部门之外,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强调非营利性、志愿性的合法组织,主要为民政部门注册的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及未注册的草根组织。我国大部分学者采用陈振明先生的概括:第三部门是介于政府部门与营利性部门之间,依靠会员缴纳的会费、民间捐款或政府拨款等非营利性收入,从事前两 者无力、无法或无意作为的社会公益事业,从而实现服务社会公众、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为宗旨的社会公共部门。 11. 非政府组织 是英文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的意译,英文缩写 NGO。 20

11、世纪 80 年代以来,人们在各种场合越来越多地提及非政府组织( NGO)与非营利组织( NPO),把非政府组织与非营利组织看作在公共管理领域作用日益重要的新兴组织形式。 12. P 途径 公共政策途径( the policy approach) 13. B 途径 企业管理途径( the business approach) 14. 政府 再造 是指对公共体制和公共组织绩效根本性转型,大幅度提高组织效能、效率、适应性以及创新的能力,并通过改革组织目标、组织激励、责任机制、权力结构以及组织文化等来完成这种转型过程。 15. 参与治理 是指与政策有利害关系的公民个人、组织和政府一起参与公共决策、分配

12、资源、合作治理的过程。 16. 合作治理 是社会力量成长的必然结果,是对参与治理与社会自治两种模式的扬弃,通过社会自治而走向合作治理将是一个确定无疑的历史趋势。 思考题 17. 如何理解公共管理的概念?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 、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公共管理作为公共行政和公共事务广大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重点在于将公共行政视为一门职业,将公共管理者视为这一职业的实践者。公共管理的性质在于: ( 1)承认政府部门治理的正当性; ( 2)强调政府对社会治理的主要责任;

13、( 3)强调政府、企业、公民社会的互动以及在处理社会及经济问题中的责任共负; ( 4)强调多元价值; ( 5)强调政府绩效的重要性; ( 6)既重视法律、制度,更关注管理战 略、管理方法; ( 7)以公共的福祉和公共利益为目标; ( 8)将公共行政视为一种职业,而把公共管理者视为职业的实践者。 18. 论述公共管理产生的历史前提 后工业社会,全球化浪潮 19. 公共行政是如何向公共管理转变的? * 直接原因是公共部门的生存环境发生变化 20. 公共管理的出现是否意味着公共行政的终结? * 两者区别: A.在研究对象上,公共行政学以政府为研究对象,而公共管理学以公共组织为研究对象 B.研究内容上

14、,公共行政学主要研究政府自身管理,而公共管理主要研究公共产品的生产和运营 C.研究目标上,公共行政学以追 求效率为主,而公共管理学以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为主 D.在社会治理体制、运行机制、组织建构以及可资使用的方法和技术等各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的理论和观点 21. 论述公共管理学与公共行政学的联系与区别 公共管理学和公共行政学是关于两种不同社会治理模式的不同的学科。在历史的维度中,他们有着前后相继的关系;在横向的理论逻辑中,公共管理学又将公共行政学纳入自己的学科体系中,成为公共管理学的一个构成部分。公共行政学以国家的行政系统一政府为研究对象,而且主要是研究政府自身的管理问题,希望通过政府自身管理问题的

15、解决为政府外部职能的实现 提供保障。公共管理学则着重研究多元社会治理主体之间在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上的合作行动。具体的说,公共管理研究的是作为社会治理主体的公共管理关系、社会治理活动和所运用的手段。 (抛开公共性质而言,相同点是二者都包含了一种管理事实要素,不同点是公共行政重于公共价值要素与管理事实要素的相结合,而公共管理则侧重于公共价值要素和管理事实要素的相分离。二者都研究公共领域的问题,具体而言,公共管理是一种不包含政治价值倾向的社会科学,而公共行政则是一种保护政治价值倾向的社会科学。) 22. 论述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研究对象 :作为社会治理主体的公共组织(包括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

16、以及其他社会自治力量)之间的关系、社会治理活动和所运用的手段。 研究内容: 1、负担着认识公共管理这一新型社会治理模式的学科使命; 2、需要为公共管理的系统构建提供理论支持和全面规划; 3、需要努力把握人类社会后工业化、全球化过程中的新的社会现象对社会治理的影响; 4、需要特别关注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在公共管理过程中的运用问题; 5、还应承担起人类社会治理历史的重新梳理的任务。 23. 论述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 1、公共政策途径 (P 途径 ); 2、企业管理途径 (B途径 )。 24. 论述公共 管理学的学科特征 1、公共管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具有交叉性的特征,它是人们应用各种学科知识研究公共管

17、理过程的一个综合型的研究领域; 2、公共管理学是一门以应用为取向的科学,是一门理论见诸实践的科学; 3、公共管理学是实证性和规范性的统一; 4、公共管理学是公共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5、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需要科学的和有效的方法。 25. “政府再造”运动是在何种背景下展开的? 1、各国政府不同程度存在着“财政压力”; 2、“政府失灵”日渐显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3、全球化和信息革命成为政府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 4、 后工业化的压力变成政府改革的动力。 26. 简述信息化时代对各国政府改革的影响 1、由于知识爆炸性的增长,使得政府原来的管理模式和运转方式越来越不适应,无法发挥应有的

18、效力和作用; 2、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政府治理理念和范式的变革提供相应的技术基础; 3、信息社会的信息共享和决策分散化的变革,他使得社会团体和广大公民在社会权利结构中日益重要,自主能力得到了增强,既能够对政府的治理进行监督,又能够实现自我治理,形成与政府一道开展合作治理的局面。 27. 如何理解服务行政是公共行政发展的新阶段 28. 为什么说合作治理是公共管理的理想形式? 合作治理从根本上排除了政府中心主义的倾向,其结果是代之以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社会自治组织在治理过程中的平等和平等基础上的合作。在具体的公共产品供给过程中,他们之间会展开竞争,但在公共利益实现的问题上他们之间无条件的合作。在

19、合作治理中,专业性的特征将会加强,但政府统揽全局的地位没有变。但是,他不再凌驾于非政府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之上,而是合作体系中一个构成要素。政府对非政府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的活动提供引导,发挥着引导型的职能。但是,在这种引导型职能实现的过程中,政府所扮演的是类似于“教练”和“导师”的角色 。 名词解释: 1. 管理伦理 从政府行为 -组强行为和个人行为三个方面探讨了管理伦理的原则 -措施和指导企业管理实践的方法。 * 2. 公共管理伦理 是指公共管理领域的基本伦理维度、公共管理行为的基本道德规范,以及通过公共管理行为与公共事务所集中体现出来的社会公共精神。 3. 权利意志 把求权利无理性和乐观精神

20、相结合,又称为行为主义 .* 4. 法的精神 法律符合人类理性的必然性和规律性。 (法的精神曾经替代了权力意志而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建立起作为终极依据的地位 ) 5. 伦理精神 在后工业社会的治理过程中,伦理精神将会作为一种基本依据 而存在,伦理精神将替代法的精神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的已有地位。 * 6. 社会公正 是 和谐社会的本质和基石,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首要价值。社会公正实际上是由两个部分组成,即“实质公正”和“ 程序公正 ”,两者缺一不可。 7.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最初于 1972 年提出,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早期认为是一种注重

21、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随着发展问题的进一步暴露以及认识的加深,人们对可持续发展认识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经济的发展(更不是经济增长的意思),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四大支柱是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只有四个方面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8. 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统一的发展。同时,也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的多方面发展。 9. 科学发展观 是 中共中央 总书记 胡锦涛 在 2003 年 7 月 28 日的讲话中提出的“坚持 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 全面发展 ”,按照“ 统筹城乡 发展、统筹区域发

22、展、统筹经济 社会发展、统筹 人与自然 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 要求 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也是 中国共产党 的重大战略思想。在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上写入 党章 ,成为中国共产 党的指导思想 之一。 10. 道德控权机制 11. 道德责任合作治理 道德治理是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携手合作对道德领域突出问题进行克服与消除的活动和过程。 * 12. 信任 人际信任的经验是由个人价值观、态度、心情及情绪、个人魅 力交互作用的结果,是一组心理活动的产物。 思考题 13. 如何理解伦理精神进入了社会治理过程? 伦理精神是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由社会整体

23、所承载的文化心理状态,它对一个社会或一个历史阶段中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具有指导意义,是一种无形的规范,能够发挥把人的社会生活整合成有机性的和谐整体的作用。或者说,伦理精神是一个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伦理关系的文化心理形态。伦理关系是人的社会关系的一个最为基本的构成部分,伦理精神则是这种客观的伦理关系的反映。同时,它又反过来作用于人的思想和行为,通过人的思想和行为去改造和型塑人们的社会 关系,使人的社会关系或者社会关系的某些方面以伦理关系的形式出现。伦理精神是一个社会或一个历史阶段中的人们共有的文化心理状态,它具有相对于个人的客观性,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能够对个人的行为发挥规范作用,并且会作为一种无形的

24、力量而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思想内容。一定的社会群体也是这样,其社会活动以及该群体的利益实现都会受到它所在社会中的伦理精神状况的制约。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它的伦理精神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的秩序以及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 在人的社会生活中,以客观精神的形式出现的除了伦理精神之外,还有权力意志和 法的精神。权力意志是人的等级关系的精神形态,它在通过人的行为表现出来的时候,是以支配性行为的形式出现的,会导致人身依附的结果。法的精神产生于人的个人生存与利益实现的要求之中,是对个人的生存和利益要求加以普遍性承认的文化心理状态。总的说来,法的精神得以产生的现实根据是人的社会、经济关系和活动。其一,在走向近代社

25、会的过程中,人的迁徙和流动造就了陌生人社会,使熟人社会中的等级关系解体,造成了陌生人之间的形式平等状态;其二,人们在经济交往特别是物品交换的过程中必须是平等的和自由的,只有这样,才能使经济活动得以维系; 其三,个人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个人的生存与利益实现是作为一项权利而提出的,并要求在社会生活中得到普遍承认。 所以,法的精神是普遍承认人的自由、平等基本人权的文化心理状态。伦理精神从一开始就是产生于人的群体生活的要求的,有着深刻的社会生活根源。因为,人的群体生活和社会生活需要得到秩序的保障,而伦理精神恰恰是这种秩序的精神依据。也就是说,伦理精神可以在作用于人的行为的过程中去维系和保证一个社会中的秩

26、序。当然,伦理精神具有很强的历史性特征,在人类历史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在权力意志发挥主导性作用的历史阶 段中,伦理精神既起到辅助权力意志得到贯彻的作用,又在矫正基于权力意志的行为方面起到规范的作用。在法的精神发挥主导性作用的历史阶段中,虽然因法的精神与伦理精神在性质上的冲突而致使伦理精神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受到排斥,但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层面上,即在法的精神无法得到有效贯彻的领域,伦理精神依然发挥着规范人的行为、调节人的社会生活、提供某种自然秩序的作用。 人类社会治理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演变过程,在农业社会所产生的是一种统治型的社会治理模式,王朝治理是它的典型形态;到 T I 业社会,出现

27、了管理型的社会治理模式,公共行 政是这种社会治理模式的代表;现在,人类正在走向后工业社会,以公共管理为标志的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正处在生成的过程中。 王朝治理是人的等级关系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的体现。因为,当一个社会是由具有不同等级身份的人所构成的时候,当不同等级构成了一个层层叠叠的金字塔式的体系的时候,自上而下的压迫和统治就是不言自明的了,处在金字塔的最高层级的也理所当然的是王室贵族,而国王则是贵族的代表。等级关系与统治型社会治理模式之间的必然联系可以概括为:第一,只要人被按照等级身份的形式拼成一个体系,在等级之间就会自然而然地生成权力,而 权力也自然而然地会转化成权力意志;第二,较高等级的生存与

28、利益要求必然要通过较低等级去实现,这个实现过程就会表现为权力支配过程,因而出现了统治与压迫;第三,每一个等级间的统治与压迫只不过是系统化的统治与压迫的一个环节,从而要求有一个终极性的统治与压迫机构及其代表去统领这个系统。这就是王朝治理得以产生的逻辑。权力意志具有任性的特征,会在落实到支配行为的时候走向极端,从而摧毁和压垮被统治、被压迫的等级,如果这样,统治和压迫等级的利益也不可能得到持续性的实现。为了不使权力支配行为走向极端,一方面,需要在等级序列中让 更高等级去矫正和约束下一个等级的权力支配行为;另一方面,需要用伦理精神去对权力意志和权力支配行为作出普遍性的约束。所以,在统治型社会治理过程中

29、,基于伦理精神的道德规范是必要的矫正和约束力量。 经过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人类创设了现代意义上的由政府执行社会治理任务的模式。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中,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其中,最为根本的就是复杂的等级关系被简化为两大对立的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关系。由于等级关系被打破,统治和压迫结构瓦解了,权力就在整个社会的层面上失去了等级关系的支撑而 无法成为支持统治和压迫的力量,也就是说,权力无法直接地在统治与压迫的意义上表现为支配行为。当然,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现代政府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执行着统治职能,这是因为存在着两大对立的阶级,也是由资产阶级的剥削性质所决定的。然而,社

30、会统治结构已经不存在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也只能是一种暂时的统治,而且,由于权力支配已经无法作为一种社会性的普遍行为模式而存在,在资产阶级实施统治的过程中,不得不求助于以法律为代表的社会性规则体系。事实上,人们的平等意识、权利观念的生成,也为法律成为普遍性的社会规则体系提供了基础,并使 法律成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工具和基本原则。 随着法律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不断增强,这一因素也促进了法的精神的成长,并对统治机制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或者说,使统治主体以及统治对象都变得模糊不清了,政府依据以法律为代表的规则体系而开展的社会治理活动逐渐地蜕去了统治的色彩,管理的色彩则相应地得到不断增强。结果,造就了管

31、理型社会治理模式,而公共行政则反映了这一治理模式的典型特征,那就是执行公意、维护公共利益以及在多元利益诉求之间保持价值中立等。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在围绕着法的精神这一价值展开的过程中,所注重的是社 会治理过程中的工具理性和科学化、技术化的可操作性,因而排斥了伦理精神。事实上,它也不需要得到伦理精神的支持。不过,近代以来的社会也是一个组织化的社会,各种各样的组织迅速地生成并成为人们开展社会生活的基本途径,权力在社会的层面上消失之后,却退居到了组织之中。政府是一切社会组织中最大的和发展最完备的组织,所以,权力在政府中也有着最广阔的施展空间。这样一来,组织自身既是一个权力作用体系,又是管理结构和管理机

32、制最为严密的系统,支配行为、科学原则和规则的严肃性这三个本来矛盾的方面在这里得到了融合,正是这种既矛盾又统一 的状况使管理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伦理支持的需求。所以,近代以来的社会治理是排斥伦理的,而发生在组织中的管理却需要伦理的支持,存在于组织中的这种伦理需要对于伦理精神的维系和发展来说,有着积极的意义。此外,在社会治理过程的边缘地带,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中,伦理的规范作用一直得以维系。 20 世纪 80 年代,人类社会的后工业化迹象越来越明显,在工业社会中所建立起来的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开始日益显现出不能适应社会治理要求的问题,因而呼唤着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的出现。公共管理就是在这一历史条件

33、下产生的,它意味着和代表着 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取代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的可能性。所以,我们需要在新型社会治理模式的意义上去自觉地建构公共管理这一治理方式。就公共管理产生的历史背景来看,人们已经不满足于由法律规则体系的普遍性所提供的人们之间的形式平等关系,而是要求深化到实质平等的层面。人的实质平等可以归结为社会公平、正义和公正等价值的实现。当然,在法的精神中也包含着社会公平、正义和公正等价值,但为什么它不能转化为实质平等的结果呢 ?那是因为,政治层面上的代议制民主以及行政层面上的政府垄断社会治理,决定了只有少数人有权诠释社会公平、正义和公正 等价值,但公众对这些价值却有着不同于政治家以及政府官员的

34、理解和要求,在诠释与要求之间出现冲突的时候,就只能撇开这些价值的实质性内容而保留其形式。所以,法的精神在转化为现实的社会治理活动的时候,就只能造就出形式平等,并且与公众的实质平等要求渐行渐远。在后工业化的过程中,公众的实质平等要求成了社会治理变革的原动力,也成了社会变革的基本动因之一,而且,它的实现取决于伦理精神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得到贯彻的程度。 公共管理是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的形式。对于这一新型社会治理模式而言,治理主体是多元化的;治理内容是服务导向下 的公共产品供给;治理方式是通过合作的途径展开的,是包含了法治的全部积极成果的“德治”;治理目标是要建构一个拥有和谐秩序的社会。因而,公共管理必然

35、是建立在伦理精神的基础上的,必然要依据伦理精神去开展社会治理活动。 14. 为什么说公共管理对伦理精神提出了强烈的要求? *(结合 15 题答案看吧) 15. 如何理解公共管理伦理对管理伦理的超越? * 公共管理中的伦理和道德可以直接追溯到管理活动中的伦理和道德上来。 1, 管理的性质决定了管理活动中存在着伦理的问题。 管理的本质是协调,管理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完善和发展,管理活动是与环境互 动的过程。 2 公共管理的性质决定了它应当把伦理的问题放在第一位。第一,公共管理的目标是为了社会的健全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目标决定了公共管理必须基于伦理精神去开展一切社会治理活动。 第二,公共管理活动的开

36、展也是公共权力的行使过程,而公共权力的行使需要得到道德规范的制约。 第三,公共管理在治理过程中有着明确的服务导向特征,而且,公共管理体系所拥有的就是一种服务结构。 第四,公共管理的个性化特征决定了只有公共管理者所拥有的伦理精神和道德意识才能使它面对所要处理的复杂问题时作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16. 公共管理伦理 的治理功能有哪些表现? 作为一种新型社会治理模式,公共管理与以往一切社会治理模式的根本性不同是由其伦理所决定的。在一切社会治理形态中,人们对善治的追求都将在公共管理中得到实现,而公共管理伦理就是善治理想得到实现的保证。第一,公共管理伦理是“公意”不受歪曲的保证;第二,公共管理伦理是公共利

37、益实现的保证;第三,公共管理伦理保证了公共管理体系及其活动的开放性和公开性;第四,公共管理伦理是公共管理者在合作治理过程中的自主性的保证; 17. 如何理解公正对公平与效率的超越? 18. 公共管理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 做对社会 及人们生活有益,要计究可行性及采用合理的方针,满足公共管理的需要。 19. 公共管理者的道德责任有哪些? 仁爱是公共管理者的第一项道德品质,也是一个人成为公共管理者的最为基本的品性。 实事求是和一切从实际出发既是公共管理者开展公共管理活动时必备的科学态度,也是他的道德品质,概括地说,就是公共管理者的一种求实精神。 宽容是对他人的言论和行为,特别是那些与自

38、我的信念判断相冲突的言论和行为的容忍、谅解和尊重。当公共管理者有了宽容的道德品性时,就能够对公共管理这一合作系统提供有力的支持,就能够超越一切外在的规定和约束,把合 作行动转化为他自身的内在要求。 公共管理者还需要有节制的道德品性,要能够理性地面对自己的情感和物欲,在处事处人的过程中都自觉地做到自我节制。 20. 如何理解公共管理的伦理机制就是公共权力的道德控制机制? 公共管理的伦理机制也就是公共管理活动中的道德控权机制,它是建立在伦理关系的基础上和得到道德规范的系统化的、有机性的权力互动过程,是公共组织以及公共管理者正确地行使公共权力的保障。 21. 如何理解公共管理的合作治理体系? 建立在

39、伦理精神基础上的公共管理包含着完整的公共权力道德控制机制,体现了道德规范在公共管理活动中的作用 ,它通过一系列道德化的制度设置而保证公共管理者能够怀着道德信念投入到公共管理的活动中来,从而使公共管理表现为一种合作互动的社会治理过程。 公共管理的合作治理过程是在信任的基础上展开的。 22. 信任在公共管理合作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哪些体现? * 公共管理的合作治理过程是在信任的基础上展开的。作为资源的信任是软性、结构性的资源。公共管理的基本属性和原则决定了信任必须成为一种资源,而且是公共管理所有资源中最独特、最广泛和最基础的资源,其根本内容是不同于习俗型和契约型的合作型信任关系。 名词解释 1

40、. 绩效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是组织期望的结果,是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展现在不同层面上的有效输出,它包括个人绩效和 组织绩效 两个方面。 2. 绩效管理 是指各级管理者和员工为了达到组织目标共同参与的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考核评价、绩效结果应用、绩效目标提升的持续循环过程,绩效管理的目的是持续提升个人、部门和组织的绩效 。 3. 绩效计 划 是被评估者和评估者双方对员工应该实现的工作绩效进行沟通的过程,并将沟通的结果落实为订立正式书面协议即绩效计划和评估表,它是双方在明晰责、权、利的基础上签订的一个内部协议。绩效计划的设计从公司最高层开始,将绩效目标层层分解到各级子公司及部门,最终落实到

41、个人。对于各子公司而言,这个步骤即为经营业绩计划过程,而对于员工而言,则为绩效计划过程。 4. 绩效管理实施 科学高效的绩效管理工作的流程包括制定绩效目标、确定绩效标准、实施绩效考评、实施绩效面谈、制定绩效改进计划、实施绩效改进指导等 6 个阶段。 5. 绩 效评估 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职能之一,是指评定者运用科学的方法、标准和程序,对行为主体的与评定任务有关的绩效信息(业绩、成就和实际作为等)进行观察、收集、组织、贮存、提取、整合,并尽可能做出准确评价的过程。 6. 绩效反馈 就是将绩效评价的结果反馈给被评估对象,并对被评估对象的行为产生影响。绩效反馈是绩效评估工作的最后一环,也是最关键的一

42、环,能否达到绩效评估的预期目的,取决于绩效反馈的实施。 7.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 在系统介绍了平衡计分卡的概念和理论发展脉络的基础上 .对平衡计分卡在中国公共部门应用的必 要性、可行性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论证 .并对中国公共部门应用平衡计分卡的框架设计、指标构建、运行管理制度设计和考核应用体系等方面的问题展开了探讨。 8. 绩效目标 是指给评估者和被评估者提供所需要的评价标准,以便客观地讨论、监督、衡量绩效。 9. 3E评价法 “经济”( economy)、“效率”( efficiency)、“效益”( effectiveness)的“ 3E”标准体系, 10. 标杆管理法 是一项有系统、持续性的

43、评估过程,透过不断地将企业流程与世界上居领导地位之企业相比较,以获得协助改善营运绩效的 资讯。 11. 平衡计分卡法 在于找出超越传统以财务量度为主的绩效评价模式,以使组织的策略能够转变为行动;经过将近 20 年的发展,平衡计分卡已经发展为集团战略管理的工具,在集团战略规划与执行管理方面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解释,平衡计分卡主要是通过图、卡、表来实现战略的规划平衡计分卡发展经历三代发展。 12. 360 度绩效评估法 又称全方位绩效考核法或多源绩效考核法,是指从与被考核者发生工作关系的多方主体那里获得被考核者的信息,以此对被考核者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绩效评估的过程。 思考题 23. 简述绩效

44、和绩效管理的含义 绩效:概括而言,绩效可以分为个人的绩效和组织的绩效两种。从个人绩效层面看,其内涵可分为绩效结果说和绩效行为说。绩效结果说认为,绩效是个人最终行为的结果,是员工行为过程的产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业绩”。绩效行为说则认为,绩效是人们实际做的,与组织目标有关的且可以观察到的行动或行为。这些行为是完全可以由员工个体自身控制的行为。 绩效管理是指利用绩效信息设定统一的组织目标,从而进行最优的资源配置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计划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和。 24. 简述绩效管理的基本特征 第一,绩效管理是组织人力资源管 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组织总体战略框架之下进行的,因此绩效管理体系应该与组

45、织的战略相一致;第二,绩效管理所依据的各项指标应是有效的;第三,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步骤;第四,绩效管理是一个动态性的过程,主要表现在沟通和循环过程上;第五,卓越的绩效管理应该对组织的成长和组织目标的实现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意义 25. 绩效管理活动包括哪些环节? ( 1)制定绩效计划;( 2)绩效指标体系建构;( 3)绩效管理实施;( 4)绩效评估;( 5)绩效反馈;( 6)绩效评估结果应用。 26. 试述公共部门引入绩效管理理念的可行 性 人们普遍认为在公共部门实施绩效管理是完全可能的,从管理的意义上讲,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有许多共同之处。第一,公共部门同私人部门一样,都

46、需要为顾客提供服务以及各种各样的产品,力求使顾客满意。第二,无论绩效管理是以结构为导向还是以行为为导向,都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所以,应用绩效管理,毫无疑问是有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的。 27. 简述绩效评估和绩效管理的关系 绩效评估与绩效管理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绩效评估与绩效管理的联系是:( 1)绩效评估是人力资管理中技术性最强的环节,通过绩效评估可以为组织的绩效管理提供许 多的基本信息和资料,从而帮助组织获得理想的绩效水平。( 2)绩效管理是由绩效评估手段支持的一个管理系统,它为绩效评估提供评估内容和对象,并在绩效评估的基础上进行决策和加以改进。绩效评估与绩效管理的区别是:( 1)

47、从时间点上看,绩效评估反映的是过去的绩效,仅对过去一段时间内员工的绩效进行总结性评价;绩效管理是为了改进未来的绩效而进行的着眼于未来的管理过程。( 2)从性质上看,绩效评估是绩效管理的一个环节和手段;绩效管理是以绩效评估为中心的一套完整的管理系统。 28. 简述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体系的建立过程 第一步:进行工作分析 ;第二步:进行工作流程分析;第三步:初步确定绩效评估指标;第四步:修订绩效评估指标。 29.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 1) 3E 评价法:目的是更好地控制政府财政支出,从而节约成本,体现在审计工作中就是把审计重心从单一的经济性审计转向经济、效率、效果并重的审计。( 2)标杆管理法:泛指一个公司通过将自身和其他公司进行比较来实现超越的活动。( 3)平衡计分卡法:强调从财务和非财务的角度综合评估绩效,通过四个层面来管理部门的绩效:顾客、财务、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 4) 360 度绩效评估法:此法属于一种综合性的 评估方法,从多个角度、多种渠道收集、反馈被评估者的信息,使评估结果尽可能公正而且全面。被评估者不仅可以获得多角度的反馈,也可从中更加清楚地了解自我,便于今后自身绩效的提升。 30.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存在哪些困难? 1、大多数公共部门的产品都是无形的服务,其质和量缺乏确定性和可度量性; 2、公共部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复习参考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